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八章 李清照词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八章 李清照词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八章 李清照词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八章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读李清照的闺阁词:寂寞深闺的女性情怀

兼论李清照与朱淑真

第1节“天姿秀发,性灵锺慧”

——李清照其人

“天姿秀发,性灵锺慧”出自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尝闻摛藻丽句,固非女子之事。间有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所不如。虽欲掩其名,不可得耳。如蜀之花蕊夫人,近时之李易安尤显著名者。”秀发:原指植物生长茂盛,《诗·大雅·生民》有诗句云:“实发实秀。”后用来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天赋予她美好资质,才华出众,灵秀聪慧聚集于一身。

龙沐勋《漱玉词叙论》说:欲知《漱玉词》“一方面自当对其作品加以精深玩味,至于她的性情性格以及成长、生活环境,亦不容忽略。”即要知其人而读其词。

一、才华出众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士大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博通经史,能诗善文,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写有《洛阳名园记》,《宋史》有《李格非传》。这样的家学熏陶,加之天资聪颖,李清照:

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宋·王灼《碧鸡漫志》

(【注释】赡:shàn丰富,充足。“华赡”是说她才力华美丰盈。)

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才华超过丈夫。元·伊世珍《琅记》引一段逸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一重阳日,易安写《醉花阴》词寄给在外的赵明诚。明诚叹赏不已,自愧不如而

又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夜,得了五十阕(阕,尽,终也。一曲音乐完了为“阕”。词是配乐演唱的,一首为“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即五十首词。然后,将易安的《醉花阴》夹杂一起,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问那三句,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易安所作也。

二、伉俪情深

赵明诚的诗词才华不如李清照,但他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撰有《金石录》三十卷,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达2000种,与欧阳修的《集古录》并称“欧赵之学”。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情深,志趣相投,诗词酬唱之余,共治金石之学。

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罢相不久,于汴京病逝。病逝三日,便遭蔡京党人诬陷,被夺官定罪。因赵明诚之“父罪”,夫妇离开京城,屏居赵之家乡青州乡里达十余年。

他们将书房称作“归来堂”,内室命名为 “易安室”。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审容膝之易安”。意谓归来青州乡里,即使身处只能容下双膝的斗室也心安。表达对陶渊明的追慕,淡泊以明志,李清照也由此自号“易安居士”。屏居青州时,夫妻二人致力于整理、校勘金石书画,所搜集的文物古籍多达十余屋。李清照晚年所写《金石录·后序》,追忆当年情景:

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每次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的书史,说某事记载在某书某卷的第几页第几行,以是否猜中角逐胜负,为饮茶的先后。李清照每先猜中,即举杯大笑,以致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身。曰:“甘心老是乡矣!”

三、国破夫亡

靖康之乱,仓皇南渡。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文人士大夫的浅斟低唱,也打碎了李清照烹茶猜书、吟诗填词的雅趣生活的宁静。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调任湖州知州,暑天赴任,中途病倒,八月死于建康。下葬后,李清照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国破夫亡。此后,李清照一路辗转流离于浙东西等地,十五车所载的金石文物

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赴南宋定都的临安(杭州),后曾旅居浙江金华李清照的晚年境况孤苦凄凉,围绕“改嫁”失节等中伤,更令她在痛苦中煎熬。重阅赵明诚的遗作《金石录》,“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金石录·后序》),丈夫手书的墨泽如新而坟上树木已成拱,一时百感交集。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金石录》进行校勘整理,作《后序》,上表进献于朝廷。约十余年后孤苦零丁的她悄然辞世。

关于李清照的卒年,一直不确定。南宋·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说其夫人幼时有娴淑之质。赵明诚之妻李氏(清照),以善文辞而名家,想把她的才学传授给夫人。时,夫人才十余岁,谢绝说:“才华辞藻非女子之事也。”陆游,徽宗宣和七年(1125)—宁宗嘉定二年(1210)人。有学者据此推断,李清照当逝世于高宗绍兴二十一至二十五年(1151—1155)之间,卒年约73岁。

第2节:“自是花中第一流”

——易安词的清新婉丽

“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词: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此词吟咏桂花体轻性柔、情疏迹远的品格,用来比喻李清照自己再贴切不过了。那桂花清新、淡雅、疏朗的美,一如其人,更一如其词,在同时代诸家词人的“浅碧深红”里,她“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工诗能文,词名尤著,被誉为“婉约之宗”。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散佚。今有辑本《漱玉词》。

一、清雅婉丽,协律可歌

——“词别是一家”说

宋南渡词人形成庞大一个群体,如张元干、叶梦得、岳飞等,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个苦难历史的大变局,自觉或不自觉地效学东坡体,开辟了南渡新词风:变以词言情而为以词言志

变儿女之情而为风云之气

变阴柔之美而为阳刚之调

其中,有一位以独特身姿,与衣冠须眉众男子比肩而立的女词人,这就是李清照,学界称之为:南渡词流中独特的“李清照现象”。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李清照提出“别是一家”说,她所撰《词论》认为:词清雅婉丽、协律可歌,“别是一家”。所以,她坚持诗与词之分疆,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而词媚。对“靖康之难”现实的沉重李清照是由端严凝重的诗来承载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慷慨悲歌,其劲健风骨、豪壮格调丝毫不让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而女性的闺阁情愫则是写在她的词里。李清照前期词多写相思闺情,风调婉曲清丽;南渡后,融入国破夫丧颠沛之感,转而含哀婉沉咽。

二、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以俗为雅的易安体

什么是“易安体”?李清照词擅长白描,于语言平易中炼字炼句,每能创意出奇,风格自然清新,人称“易安体”。“其开径独行,自成一家,有着独特的创作门径和审美风貌,为后人所仿效。如: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

“眼”和“腮”是俗词,用来形容新绽的柳芽、初开的梅朵,雅了。此以俗为雅,出语新丽,“前此未能道之者也”(宋·黄升《花庵词选》)。再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西风,秋风也。本是“西风卷帘”,作者运思独到,倒置写来“帘卷西风”词序就么一颠倒,帘在风中的飘动就跃然了。“柳眼梅腮”、“帘卷西风”其语言特色在“生新”,既善于捕捉人物心中特有的感受,又长于选用平浅而别致、富有情韵的字词,使语意俱佳。自然清新,于语言平易中炼字、炼句、炼意而出奇这就是被人称赏的“易安体”。

“以俗为雅”,是由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在诗的领域里提出,一时成为宋人创作的一种风气,即以平易浅俗的语句、题材、意象等构成高雅的情味、意

蕴和意境。易安体的艺术特质表现为一种“以俗为雅”,其“雅”是一种清新的婉丽,不用藻饰、不凭典故,只以平易自然的语言表达清雅情趣。 如清·彭孙遹《金粟词话》所说的:

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三十一岁的自画像,赵明诚有题:“端庄其品,清丽其词”。画中人手持一枝菊花。菊花的意象积淀了传统文化“雅”的内涵,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菊花的不求浓艳,自甘平淡素洁,也暗喻了女主人公的高洁淡雅的情趣。李清照:自然清新,人雅,词雅。这是我们读其人其词,应该读到的。

第3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词的闺阁情怀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之前,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皆为婉约词大家,为什么到李清照写来,仍然为一大家?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女子而自作闺音”

一、“女子而自作闺音”

词是一种崇尚阴柔之美、长于“言情”的文学体式,从内容、语言到风格都带有女性文学的婉柔色彩。易安词的独特性,其中一点是因为她身为女性, 比之“男子而作闺音”,自能表达出男性所无法体验和表现的境界。如:

《如梦令》的闺房卷帘对话: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的庭院伤春心思: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这些皆非士大夫男子所能道得如此之自然真切的。 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女子而自作闺音”,则是自鸣天籁,不须矫情做作,只要表现本色即可。

二、从少女、少妇到嫠妇

——李清照的闺阁情怀

李清照词以其清婉孤寂的女性情怀,散放着摇人心旌的艺术魅力。

1. 天真无忧——少女时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游春、荡秋千、泛舟: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踏春归去,昼眠沙滩的鸥鹭不回头,似恨人归早。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点绛唇》

蹴罢秋千,一身慵倦,汗水湿透了轻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此词追忆一次饶有情趣的郊游:酒后泛舟,兴尽归来误入荷丛,摇桨争渡,惊起滩头的鸥鹭。作者捕捉瞬间生活片段,纯用白描写来,游兴沉酣的情景、人物活泼的情态、长亭日暮的景色都宛然在目前。“争渡,争渡”二句,用《如梦令》的叠句格律妙造而成,语言自然、形象生动、音韵流利,让人于荷花深处如闻击水浆声,如见嬉笑少女,如感日暮归舟的焦灼心情。

萍花芳汀的踏青、薄衣汗湿的秋千,还有日暮荷塘的泛舟,这些写出了女性特有的情趣,是词人少女时期生活片断的素描,少女清寂的闺阁生活:这般天真烂漫、无所忧虑。

2. 深闺寂寞——少妇时期

明·江之淮《古今女史》云:“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历代文人更多地关注李赵伉俪赏花填词、烹茶赌书、踏雪赋诗等文人雅趣的生活,却难得沉潜入李清照心灵深处,感受其内心的愁闷和孤寂。

封建夫权社会,女性只是一个从属性的角色,生存空间和活动场所非常狭小,处处受到男性的制约。由于身心的压抑,“忧郁”是宋代女词人的普遍情怀即使如李清照这样具有远在众须眉之上的才学见识、聪慧倜傥、人格独立的女性也难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生活依附于丈夫身上。古代士大夫三妻四妾,司

空见惯,女子难免有“秋扇见弃”的心理阴影,何况李清照未曾生育,“无子嗣”为大不孝。

当赵明诚游学、为官在外,她只能愁闷、苦涩地守望在深院小楼的闺阁中。看她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别本题作“重阳”。诉说闺中重阳佳节的相思,却不曾用一字道破;只写长昼无聊、半夜凉透的冷寂,东篱把酒、人比菊瘦的孤寞,读来,却是一片深情苦词,让人咀嚼其中离别相思的况味。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佳句。先看李清照的“帘”意象:帘掩的深深庭院,闭锁着多少愁闷和孤寂: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李清照《多丽》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

——李清照《浣溪沙》

小楼夜长、帘幕低垂;小院春深,重帘未卷。而当小院的秋风将帘卷起,一怀相思的伊人比庭院中的黄菊还消瘦。“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一个比喻,炼字炼意。以菊花之纤瘦比喻人之相思憔悴,帘外的花与帘内的人相映衬,花与人同命相惜,营造出物我交融的凄清境界。这结句,从宋无名氏《如梦令》“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词句脱出,但易安的创意更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叹赏道:“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再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伊世珍《记》载: 新婚不久,赵明诚为求学负笈远游,李清照“殊瑯環

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但玩味词意,此词当作于别离之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少妇的深阁寂寞中,守望了多少别离相思。

3.哀苦凄寂——嫠妇时期

“靖康之难”,李清照经历了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这一时期与国破家亡相联

系的沉重悲郁之情,是一种与南渡前的小小情事、淡淡哀愁迥然相异的人事沧桑之感和身世沉沦之哀。其《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起首突兀而起,词人于百感交集中迸吐出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外境及内心,层层转进,写若有所失、若有所寻而又无所寻得的冷清、凄惨和忧戚。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叠用三个“深”字,写庭院的幽闭冷寂。但不及此词14个叠字一气吐出,其用字奇横,顿挫凄绝而气韵流动,实为千古创格,成为词家叠字之法。后人词曲多有仿效者但总不及此词叠得工妙自然,不着痕迹。

接下,再如春蚕抽丝,铺写愁苦情事:天气乍暖还寒,让人生愁;三杯两盏淡酒,无可解愁;雁过旧时相识,不见传书,无可慰愁;黄花堆积,满地憔悴,更添哀愁;守窗独坐,怎么捱到天黑,难耐孤愁;梧桐细雨,点点滴滴到黄昏,更催人离愁。层层进逼,末了:“怎一个愁字了得”,戛然收住。这一收束,收得欲说还休而又倾泻无余。

曾经寂寞深闺,柔肠寸愁,那是夫妻小别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点绛唇》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

如今憔悴,鬓发斑白,元宵灯节也不愿出门,只在帘子后面听他人笑语:

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这是永远的离去,物是人非、事事皆休,是欲语泪流的哀愁。国破之悲、夫丧之痛、流离之苦,那深广而纷茫的心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包含得尽的?!

从少女、少妇到嫠妇,每一个时期都有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心理状态与感

情经历的词篇相印证,一部《漱玉词》写出了李清照哀乐参半的人生,以及不同时期的生活境况里寂寞深闺的女性情怀。

第4节“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宋代女性词人的女性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几千年来,似乎就是一部男性文学史,女性被男性剥夺了话语权。到宋代有一定改观,《全宋词》著录的有作品传世的女词人达百余人。女性不仅仅是词文学表现的对象,而且作为一个群体积极参与了词的创作,她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宫廷嫔妃、大家闺秀,下至贫民百姓、婢妾娼妓。这些才华出众的女子,在须眉男性一统的词坛,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女性词人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体验生活,抒发其真实感受。词作中充溢着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表现了女性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

一、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

因为夫权社会的“性别歧视”,女性词人们被封闭在狭小的闺阁空间,排斥于社会舞台之外,但是,她们充盈的生命、聪颖的才情、高迈的见识不可避免地与传统社会的约定俗成形成一种对抗。如李清照《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般认为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中是别调,“不类《漱玉集》中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此词记梦而言志,想象丰富,意境阔大,如清·黄了翁《寥园词选》所说:“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钗粉气,自是北宋高格。”

李清照风姿才情俊逸超群,但学诗徒有惊人句。梦境中,她与天帝对语:嗟叹路长日暮。她像展翅的大鹏,想驾九万里风,去往仙山蓬岛。这是一个被压抑而又不安于现状的少妇形象。清·沈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此词中表现出一种阳刚大丈夫式的远大心志和强烈愿望,这本身就是勇于追求自我生命价值,对男权社会藩篱的一种奋力挣脱、

一种抗争。

除了李清照这样的贵族妇女,来看下层歌妓。唐宋以来,歌舞宴饮成为官僚贵族、文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活动,大量的歌妓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层严蕊,南宋初天台(今属浙江)官妓。 善琴棋书画、歌舞、诗词,尤有才思读书究达古今。色艺名冠一时,闻其名者不远千里而至。今存词三首,自然清新,脱尽雕饰。

宋·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唐与正任台州知州时,尝于酒宴前命严蕊赋红白桃花,严蕊落笔即成《如梦令》一首: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唐与正大悦,赏细绢两匹。后,朱熹弹劾唐与正,指斥其与严蕊有私情。按宋时规定:“阃帅、郡守等官虽得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古今图书集成·娼妓部》引)如若查实,罪在官妓,官吏亦予以处罚。为此,严蕊入狱。

入狱后,严蕊备受苦刑。狱吏以好言诱供,严蕊答曰:“虽死不可诬也”,几至于死,终无一语涉及唐与正。一时身价腾起。不久,岳飞之子岳霖提刑两浙,怜其病瘁,命严蕊作词自陈。严蕊“略不构思”随即吟成《卜算子》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开篇脱口而出:“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将沦落为妓归于冥冥不可知的前缘,暗含自伤自怜。接下“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东君:司春之神,此喻指主司岳霖。用“花落花开”比喻自己身为弱女子,俯仰随人,命运不能自主,将祈求之意于“赖”字中委婉传出。过篇承上而来,“住”指继续留在乐营为歌妓。“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一“去”、一“住”,将不恋歌舞风尘的心愿表达得明了而含婉。结处“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就“去”字收束,渴望象山野村妇一样的美好生活,归落到对自由的希冀。

此词笔墨轻灵,一气浑成,乃属天籁之作,亦足见其才情。这是一篇婉而有骨的自白。作者身处卑贱,囚系牢狱,作词陈述却无乞怜之状,将其伤怜、祈求、意愿、希冀种种难言的情感表达得不卑不亢。岳霖读此词大为感到,即日判令从良。

像严蕊一类处于社会下层的歌妓,虽然社会地位低贱,被贵族官僚视为玩物,但她们也有着高洁品质和美好追求,有对自身命运的彻悟,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与抗争。从她的词中,我们读到女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有的人格精神,以及对自我生命价值和人身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二、渴望幸福的爱情婚姻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说:

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和推广成为爱情。

——〔德〕黑格尔《美学》

古代封建女性相夫教子,爱情不是也不可能是她们的全部生活,但知识女性的人生价值追求,主要的还是集中在爱情和婚姻上。她们注重对爱情婚姻生活的种种体验,捕捉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用清词妙句表达出来。

宋·王灼《碧鸡漫志》称赞李清照“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又尖利批评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认为李清照用浅俗语写男女相思,肆意落笔,自古仕宦之家能文的女子,不曾见过如此无所顾忌的。这后一说显然迂腐了。

应该说,李清照写情爱,还未脱离传统的含蓄蕴藉之雅,写男女情爱无所顾忌的是朱淑真。从数量上来看,朱淑真是元代以前女作家存留作品最多的一位在开掘女性内心情感方面,比前人更细腻、深刻,也更大胆、直率。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今有辑本《断肠词》。

朱淑真奉父母之命嫁人,婚姻不幸。关于其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一说钱塘(今杭州)人,因嫁市井细民为妻,郁郁寡欢而病卒。(见清·厉鹗《宋诗纪事》) 其词集取名“断肠”,正是她生活的缩影。

朱淑真所嫁非所偶,如她自己在《愁怀二首》诗中比喻的:“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清·沈雄《古今词话》引《女红志余》:钱塘朱淑真自以所适非偶,词多幽怨。每到春时下帏趺坐。人询之,则云:“我不忍见春光也。”

(【注释】趺坐:本指佛教徒修禅时盘腿端坐。)

每到春时,垂下帘子独自枯坐。别人问她,则说:“我不忍见春光也。”为

什么“不忍见春光”?试看她的《谒金门》: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栏杆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此词写暮春闺中的孤寂情怀。风和日暖,都给了流莺飞燕。珠帘不卷,只因为:不忍见满院落花,春色将去;不忍见天涯芳草,伊人杳远。

朱淑真不甘心没有爱情的婚姻,她毫无顾忌地追求。其《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含烟带露的黄梅季节,双双携手漫步湖边,忽地,一阵细雨疏疏。僻静无人处,避雨时,不禁倒入人怀。“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二句,语极本色情极真纯,将女子的娇痴情态抒写得淋漓尽致。词写夏日与情人游湖的情景,感情缠绵悱恻、真挚热烈,大胆直率。在封建社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朱淑真蔑视森严的礼教,在苦闷绝望中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

看这首《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对此词的归属历来有争议。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则认为是欧阳修词,“误入朱淑贞集”。明·杨慎《词品》称此词是朱淑真作,并以证实其婚后另有所爱。

朱淑真的词多写愁,“一点愁”、“一段愁”,“许多愁”、“满纸愁”,“日日愁”、“百般愁”,愁多、愁深、愁重皆缘于她思佳偶而不得的失意婚姻。朱淑真的婚姻终因情趣不投而离异,后长期独居母家,悲愁伤感、忧郁终生。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集序》记载:

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

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 朱淑真如何而死,究竟是投水自尽抑或由宗族家法制裁,其死因待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元好问《迈陂塘·雁丘词》)为了爱情,朱淑真不顾一切,用生命去抗争,甚至是飞蛾扑火似的毁灭。

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严厉,女子必须恪守闺范,不能像男子那样接触社会世情,这使得她们幽闭在狭小庭院,退守自我生命抑制

的无奈之中。“宋妇人能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淑真,次则魏夫人也。”(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另外,著名的女词人还有吴淑姬、张玉娘等。这些具有独立人格、卓异才情的知识女性,虽然身处寂寞深闺,却敢于与封建男权社会抗争。她们以一种女性主体的自尊来展现真实的自我及内心世界,用宣泄于词的方式释放被压抑的无奈。

宋代女性词人的词作,在一定的层面上,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与生存状态,闪现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火花。

唐宋词与人生模拟考试2019-4

一、单选题(共50.00分) 1. 姜夔平生好藏书,工于诗、文、词,亦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其词既承续周邦彦衣钵,变软媚为清婉,又挹取词风,变雄健为清刚,清幽峭拔自成一宗。() A. 范成大 B. 黄庭坚 C. 辛弃疾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2. 《花间词》是第一部的总集。它的出现,使流行于民间市井里巷的曲子词全面进入文人创作领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体式——词的正式成熟。() A. 文人词 B.

民间词 C. 词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3. 的审美趣味厌弃脂腻气。中唐诗人韦应物,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清远澄澈,尤得晏殊赏爱,“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宋?吴处厚《青箱杂记》)() A. 张先 B. 晏殊 C. 宋祁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暂无 4. 先生《瞿髯论词绝句》云:“陈桥驿下有词源。”将帝王的政治策略与宋代歌舞宴集、浅斟低唱的享乐世风和柔靡艳丽的词风联系起来。() A. 夏承焘 B. 陈寅恪 C. 唐圭璋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5. 辛弃疾当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之将,却成了身心交瘁、愁病缠身的老者,当他名利宠辱皆识破,便在《行香子》中感叹:“。”() A.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B.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C. 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6.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诏求山林间有德行、文学、识治道者”(《续资治通鉴》)。时,肃政廉访使臧梦解和陆垕“交章荐其才”,但始终志节不移,诏征不赴。() A. 蒋捷 B. 赵孟頫 C. 王沂孙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的人生

《唐宋词与人生》 题目:《李清照的词与人生轨迹》 论文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中,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跻身于中国“一代词宗”,可见其诗词成就之大非同一般。影响其成就的既有她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有后来国家动荡的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她在文学史上的第五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关键词:词风,人生轨迹,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文明,在三千年诗史上,出现过灿如星群的诗人。若要说女诗人,可谓太少了。若要推中国古今第一才女,大约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最高者。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梁衡先生誉之为“乱世美神”。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诗词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因此,我们姑且就以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词作内容格调。 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北京大学里边担任教授,李格非后来还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从小就受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才学出众,知识精深。诗词歌赋、

李清照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作文900字

李清照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作文900字 手执一袭书卷,于午后缱绻的阳光下,纵意畅游在诗词的海洋。品味淡淡墨香,于古人细腻的情怀中,感受诗词所带来的惬意与美好。——序 对于古人来说,咏诗题词不仅仅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更甚是一种独特而雅致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来说,诗词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语言的韵律美感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或许正因如此,诗词所带给我们的不再只是文学知识,还被赋予以一种美的传递,于不同的境界中感受诗词不同的美学效果。 对于李清照的清丽婉约,我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位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可谓是真真切切的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尝尽了生活的甜美与辛酸。 早期生活颇为优裕的她,当年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仍然对世事懵懂,怀着一份天真无邪的单纯与娇羞的可爱。年少时的她正如所有处于花季时期的少女一样,无忧无虑,毫不拘束的思想也在文学的世界里放任自如。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位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黛玉葬花式人物,其实不然,她的性格中所流露出的.是一种率性而洒脱的不羁。又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她少女时期独特的气质与才情——

钟情山水,爱慕自然的她曾以欢快明朗的笔调写下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也曾以多愁善感的笔调写下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爱花惜花。 不过好景不长,婚后不久李清照就与其丈夫分居两地,后来丈夫又病死在异乡。境遇的困苦转变了她的写作风格,曾经的美好不复存在,或是离情别绪,或是哀婉悲凉,亦或是凄美忧伤。于重阳佳节留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于轻舟之上吟出“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奈,于深深凉秋唱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哀怨。独自一人,孑然一身,正如她所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她依旧笔耕不辍,以文字来诉说自己的凄惶。因而她后期的诗词尽管是处处流露出她沦落天涯的深沉的悲哀,但却也逼真性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凄惨场景。每首词甚至是每个字仿佛都经过了她的凝神提炼,悲叹却不落魄,感伤却颇典雅,尽显其卓越的才华。 其实,李清照的一生就仿佛是一场绚烂花事。不论是绽放还是凋零,似乎都在诠释着美学的意义。以诗词来诠释美学,就算是悲凉也是凄美的——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六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苏轼的豪旷词:烟雨平生的处世态度 兼论苏轼与张孝祥 第一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其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千古风流人物”,乃苏轼词之名句,亦可用来妙题苏轼自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五朝,荣辱迭起 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 苏轼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其诗词文,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广博的学识 苏轼以读书为“平生之快事”。元·元怀《拊掌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好多遍。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嗟叹,至夜犹不寐。有二位老卒皆陕地人,随侍东坡身边。坐久了,不堪其苦。一人长叹一声,用西边口音说:“知它有什么好处,夜长很冷,就不肯睡觉!”连续发出怨苦声。 苏轼贬谪海南时,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集,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每个字都反复玩味。 二、超逸的襟怀 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苏轼正是用胸中万卷书,滋育出一种不为外物尘俗所累的超逸高妙襟怀。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作文900字

李清照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作文900字 李清照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作文900字 手执一袭书卷,于午后缱绻的阳光下,纵意畅游在诗词的海洋。品味淡淡墨香,于古人细腻的情怀中,感受诗词所带来的惬意与美好。——序对于古人来说,咏诗题词不仅仅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更甚是一种独特而雅致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来说,诗词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语言的韵律美感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或许正因如此,诗词所带给我们的不再只是文学知识,还被赋予以一种美的传递,于不同的境界中感受诗词不同的美学效果。 对于李清照的清丽婉约,我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位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词人可谓是真真切切的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尝尽了生活的甜美与辛酸。 早期生活颇为优裕的她,当年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仍然对世事懵懂,怀着一份天真无邪的单纯与娇羞的可爱。年少时的她正如所有处于花季时期的少女一样,无忧无虑,毫不拘束的思想也在文学的世界里放任自如。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位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黛玉葬花式人物,其实不然,她的性格中所流露出的是一种率性而洒脱的不羁。又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她少女时期独特的气质与才情—— 钟情山水,爱慕自然的她曾以欢快明朗的笔调写下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也曾以多愁善感的笔调写下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爱花惜花。 不过好景不长,婚后不久李清照就与其丈夫分居两地,后来丈夫又病死在异乡。境遇的困苦转变了她的写作风格,曾经的美好不复存在,或是离情别绪,或是哀婉悲凉,亦或是凄美忧伤。于重阳佳节留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于轻舟之上吟出“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奈,于深深凉秋唱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哀怨。独自一人,孑然一身,正如她所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她依旧笔耕不辍,以文字来诉说自己的凄惶。因而她后期的诗词尽管是处处流露出她沦落天涯的深沉的悲哀,但却也逼真性地重现了那个时代的凄惨场景。每首词甚至是每个字仿佛都经过了她的凝神提炼,悲叹却不落魄,感伤却颇典雅,尽显其卓越的才华。 其实,李清照的一生就仿佛是一场绚烂花事。不论是绽放还是凋零,似乎都在诠释着美学的意义。以诗词来诠释美学,就算是悲凉也是凄美的—— 这大概就是她的诗词所带来的美学享受吧。 只可惜,彼年花事了。

李清照词的意象研究分析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作者:————————————————————————————————日期: 2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

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灵巧。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

李清照的诗词的艺术特色

报名号:1078 姓名:吴中义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吴中义 内容摘要: 几百年来,李清照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她在诗词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摄取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善于汲取、琢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诗词讲求格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他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崇”。“《云韵集》卷十云:两宋妇人能词不少者,无出其右矣。” 关键词:俚语含蓄美婉约词崇易安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她的词被推为“压倒须眉”、“词采第一”、“婉约词宗”,受到古今读者的称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对我们继承文学遗产,繁荣文学创作,有很大裨益。 一 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写柔情密意,离愁别恨,相思苦衷。李清照作为大词家,她的大多数作品亦是如此的,千古流传的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正是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是作为抒情圣手的李清照,写来与前人迥然有别,自出新意。在艺术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首先,李清照善于摄取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萍洲可谈》说:“李清照多移艺,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所谓“出人意表”,就是指她善于捕捉形象,描写心理,能用轻巧新颖的手法写出别人难以写出的情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就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粗心的卷帘侍女对花的

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对比

问世间,愁为何物,竟如绵绵江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赚得英雄长扼腕,赚得女儿泪湿帕,赚得世人竟白头。且不言渭水河畔、苍苍蒹葭中追寻伊人的秦国少年爱情梦的苦涩,也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谪仙“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的悲愤,我们只读一读亡国之君李煜、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纳兰性德三位词人遗响后世的那些天籁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 24岁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时南唐已摇摇欲坠,赵匡胤新建立的大宋对南唐政权虎视眈眈眈,李煜只顾享乐,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无所为,但却是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① 启功也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其实,李煜天性本是一位诗人,他生性率直,敏锐善感,风流多情,偏偏被命运推上了乱世君王的宝座,这是南唐的不幸,但却是诗人的大幸,正因为此,南唐很快地亡国了,但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绝少得天才。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前期的词或描写他酣歌醉舞、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或描写他跟后妃或歌女的艳情生活,或描写缠绵的相思情意,缺乏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带有明显的庸俗气息,格调不高,但后一类比之前二类,较少欢乐的情调和轻佻的意味,而写得惆怅曲婉、哀怨动人。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在饱尝了人生苦难后,他的词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失意愁闷之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被俘之后的反思之作,不仅展示了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字字血泪,是发诸胸臆的亡国之音。末二句自问自答,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写出了绵绵无尽又浩渺无边的情思,意境既阔大又深远,引起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和赞美。清人陈廷焯评云:“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李煜后期的词基本反映的是这种情绪,所以李煜词的主题乃离家丧国之恨。 继李煜之后,善写缠绵悱恻之愁情的大词家有北宋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和低唱“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而此二位寄情秦楼楚馆,终未识得人间苦难,毫无历史的质实和沧桑感。一变宋词“过于纤弱,气格不足”之风的是光照千古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李清照的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班级:化学类2班 作者:李波孔静梅李宁刘成伟于照涵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清新朴素。她不仅开创了“易安体”,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备受古今论者的赞誉。九百年来,其词以真挚的情感,浅淡的语言,清超的意境,感动了无数读者。通过研究易安词的艺术特点,旨在找出其词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加深对其人其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评价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婉约易安体南渡艺术风格热爱生活孤独寂寞艺术意境奇女子艺术成就中国文学 主要内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母亲王氏同样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就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仕宦家庭中长大,在闺中即小有文名。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更是清新洒脱。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她善于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题材。她用词来书写自己的情感、生活、意趣;用诗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及见识;用文来记叙自己的智慧、文学主张。在诸多的文学表现形式上,李清照的词最为突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杨慎《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清〃沈谦《填词杂书》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纪昀《四库全书总

唐宋词与人生 期末考题题库

1 汪元量为宋元之交著名的词人,作了不少抚今追昔、感叹国事的 伤乱词,或可当作“词史”来读。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称其 词:“凄凉哀怨,令人泣下,乃遗民心声。” 我的答案: 2 宋·王灼《碧鸡漫志》评晏几道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 润秀洁,亦无其比。” 我的答案: 3 柳永的《鹤冲天》:“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词人以风流才子自负,藐视功名权贵的傲气和倔强,但与当时统治者的道德秩序、价值观念 相背离。 我的答案: 4 宋代统治者政治上采取偃武修文的策略,上层的崇文风气对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很大。宋代士人勤于读书,学识广博、学养深厚,多乐此不疲于一盏黄灯、一杯清茗、一卷书册,浸润在书斋化的

生活里。其浓厚的书卷气发显在外,为一种雅而不俗的精神气质 和生活品味。 我的答案: 5 吴文英《疏影》咏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咏昭君出塞有“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此二 句化用杜诗,意谓梅花是月夜归来的昭君芳魂所化。 我的答案: 6 李璟《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乍”字突出主观的感受;一“皱”字形象生动,具有画面般的视觉效果,一“乍”一“皱”写出了由静而动的变化过程。风乍起时,晕皱的不只是一池春水, 更是主人公的心境 我的答案: 7 乡野田园的十里稻香、一篱槿花、一树午阴或是一塘春水,范成大都闲逸、安乐于其中。这是他皈依自然,除去尘世牵累,用轻 松化解忧愁,从而超脱纷争现实的一种审美方式和解脱方式。 我的答案:

晏几道描写恋情的词篇,数量占其词总数的十之七八,其中屡屡 写到他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姬的交往,一本《珠玉词》或可当作他的爱情回忆录来读,多以感伤笔调写爱情的聚散悲欢,或 追忆旧踪残梦。 我的答案: 9 苏轼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表现了他旷达人生的处事态度。我的答案: 10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秦观、晏几道的词都来自一片“伤心”,秦观是历阅华屋山 丘的伤心,晏几道则是屡遭失意贬逐的伤心。 我的答案: 11 周邦彦以羁旅行役词名世,《清真集》中叙写旅况凄凉、宦途奔波之作达四十多首,占全集的四分之一多,他将羁旅行役词推上 了艺术的峰巅。 我的答案: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作业,

作业三:思考题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以突出的才能另辟天地,形成了易安体艺术格调的独特性。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着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

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也同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李清照的思想、文笔岁月的磨砺中在不断趋向成熟,走向自我。少

以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易安之愁

侯梦莹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酒”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文人墨客钟情吟咏的意象。“酒”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灵感,也成了文人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在词的兴盛上,酒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对酒的喜爱之情丝毫不逊色于男子,她的词常常以“酒”意象来抒情遣怀。李清照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有的淡饮,有的浓醉,有的乘兴而为,有的含恨而作。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愁情意绪都离不开“酒”这个意象。酒赋予李清照无限的创作灵感,而词则为李清照的饮酒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关键词:李清照词酒意象愁情意绪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随着易安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它让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坎坷的命运、情感的历程,体悟到她的卓越与不朽。由少女时期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到经历变故后的孤寂落寞,再到国破家亡只身一人的凄苦悲凉,“酒”一路与李清照相伴,这其中有喜有忧,有悲有苦。跟着酒,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充满热忱的李清照,品读到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坚毅个性,并感受到她那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宋词与宴饮》[1]中提到了酒对于词抒情功能的影响,说“在觥筹交错的宴饮活动中,更容易使人神经兴奋,情绪外露,词又是抒情文学在这种环境下所创造的词抒情更真实真挚、深婉、强烈。”可见,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山河碎,夫亡灾难多的现实之后,无地容身,只能在酒乡寻求安宁。“愁”是李清照词的主旋律,一个“愁”字在易安词中出现了二十几处之多,而李清照的愁情意绪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李清照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靠酒来传递给读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在本文中,笔者把易安之愁分为三个时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李清照是如何借“酒”意象来诠释她的情绪变化: 一.少妇时期:以酒寄相思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琴瑟和鸣,一道进行词的创作。然而人有悲欢离合,婚后两年,也就是1103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李清照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独居深院的生活。李清照初尝离别情怀,为了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她选择了用酒来抚慰自己,以此得到些许的安慰。这时候易安之愁主要是相思之愁,她满腹的思念和闺怨只能用酒来冲淡。酒成为了愁的代言词,酒之多,正是愁之多的体现;而酒之醉,则是愁之深的反映。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一曲《醉花阴》正是她早期以酒品愁的代表作。新婚才不久,丈夫就要外出,思念之情无可排遣。李清照就用这首词,把这种情怀告诉自己的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暗香”指菊花。“有暗香盈袖”一定是饮酒赏花,看到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由得折一朵来嗅。一折花,思远人的情绪又蓦地产生了。本来要“把酒”以解愁,不想因“暗香盈袖”想起了“路远莫致之”[3]的远人,于是愁更重了。易安用这句表示思念丈夫,既巧妙又含蓄,极耐人寻味。靳极苍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一书中这样分析,“离愁是最不好排遣的情绪,黄昏是最难将息的时刻,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在黄昏的时候,将离愁折磨得太厉害,因而到东篱边把酒以解愁。她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闺阁少妇的形象,既是作者自己的形象,也是士大夫阶层家庭妇女的共同形象。” [4]黄昏时刻,耕作的人们忙了一天,都盼着回家和家人团聚,李清照却无法和丈夫相见,只能对着东篱独自饮酒。这个画面不禁让人联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一个因思念夫君而借酒消愁的女子的无比凄苦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李清照借助“酒”意象使全词不着一个“念”字,却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在宋代,词人喜欢用诗言志,用词来抒情。李清照前期词作借酒表现的愁绪大多都是对丈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作者:————————————————————————————————日期: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学语文论文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施建立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4099015.html,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作者:王玮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9-01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求同存异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1.语言上的异同 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情感上的异同 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

李清照词中酒梅意象分析

酒意诗情谁与共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词中酒梅意象分析 学生姓名:关晓霞指导老师:李明德 [内容摘要] 李清照词中梅酒意象出现之频繁令人惊叹,关注这两种意象会发现它们关系密切。它们共同体现了李清照的多重性格,既有她作为文人追求生活情趣的一面,又有婉约背后隐藏的豪迈大丈夫气概。酒梅意象还曲折地勾勒了李清照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情感变化的脉络:少女期的青春美,思妇期的别情美和嫠妇期的沧桑美。 [关键词] 李清照;梅酒意象;文人雅趣;丈夫气概;感情脉络 在中国辉煌灿烂的诗歌王国中,无数耀眼的明星熠熠夺目恒久不衰,穿越时空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和震撼。但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品实为稀缺。但是李清照一经横空出世,便在这个国度独放异彩,令人迷恋。她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具有独特意义和特殊价值的一份遗产。我们应当珍惜李清照留给我们的这份时代和心灵历程的记录。 李清照一生到底写过多少作品,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宋史·艺文志》中说,李清照著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说,李易安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说李清照有《漱玉集》三卷,可惜现已散失。据侯健、吕智敏的校注本统计至今辑存的她的词有46首(不包括十三首存疑之作),诗十九首,文章六篇,还有残片断句若干。 她流传下的作品虽不多,但若细读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她的词中酒与梅的字眼出现之多令人惊叹。据王仲闻的校注本统计她的词作中出现梅花意象的有十八首,占其作品的十分之三,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酒的就有28首之多,另外还有“琥珀”、“绿蚁”等酒的代称,“尊”、“玉樽”、“金樽”、“杯”、“盏”等酒器的名称,占其作品的一半还多。为什么李清照会如此频繁的使用这两个意象,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联系?它们对研究李清照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有帮助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饮酒、赏梅体现了李清照作为文人的嗜雅风尚,折射出其孤高自诩的文人心性。 李清照词中酒与梅常相伴出现,如《渔家傲》中“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人于月光下饮着酒,欣赏梅花“玉人浴出新妆洗”的洁白滑润、娇媚旖旎。再如《玉楼春·红梅》中“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