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4N o.1 2004年1月Jour nal of N o rthw est Sci-T ech U niver sity of A gr icult ur e and F or estr y(So 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04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罗 慧1,2,霍有光1,胡彦华3,庞文保2
(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 710049;2.陕西省气象局,西安 710015;
3.陕西省抗汛防旱指挥部信息中心,西安 710004)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促使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兴起。

文章对可持续发展的演进、定义以及自然主义类、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延伸定义作了简要综述,提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即环境稀缺论、环境价值论、“时空公平”的区域层次性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等,总结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定义共同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稀缺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4)01-0035-04
当今世界面临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等五大问题,它们互相影响,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罗马俱乐部早在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中认为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将无可回避地导致贫富悬殊、人际失衡和生态无序等“全球性问题”。

[1]
迈尔斯在《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各成员的人的发展,强调社会平等、国际平等、关心未来和注重现在四个方面。

[2]紧随着工业文明而至的全球生态危机,标志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制止或逆转生态环境的退化,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兴起。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延伸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中西方均早有论述。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宿鸟。

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

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

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

”孔子对自然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钓鱼而不用鱼网,射鸟而不用带丝线的弓箭射杀宿鸟(夜晚睡觉的鸟),既利用自然资源(不得已而钓、弋),又保护自然资源,不一网打尽。

孟子也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吕氏春秋》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西方经济学如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的著作中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2]
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1987年由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 mon Future)发表之后,可持续发展才对世界发展政策及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大会取得的最有意义的成果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一)布伦特兰报告和《地球宪章》可持续发展的
收稿日期:2003-04-02
作者简介:罗 慧(1971—),女,甘肃人,陕西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定义及原则
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该定义目前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定义,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fairness)、持续性原则(sustainable)、共同性原则(comm on);强调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这一表述实际上已进一步地成为了一种国际通行的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解释,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地球宪章》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

为权利必须实现。

”它强调了四个原则:第一,公平性原则。

这里指的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

实现“代际公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自然资源的拥有量相对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代内公平”指当代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人类在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利上是人人平等的。

第二,协调性原则。

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质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要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去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还要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第四,发展原则。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眼光。

(二)不同学科的延伸定义
1.自然主义类。

自然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近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才造成今天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生态学家认为所有生态因子,如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了生态环境。

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 ECOL)等举行的专题研讨会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

《世界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经典阐述: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物理学家达勒认为,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和酸雨都是人类已经越过宏观经济合理规模“警戒线”的有力证据。

鉴于自然和人类系统之间存在上述冲突,自然主义给出的“可持续”定义侧重于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持续性,强调自然给人类活动赋予的机会和附加约束。

[4]
2.经济学类。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才产生环境污染与破坏。

这种理论缺陷主要有:一是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破坏了自然环境,增加了公共费用的开支;二是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GNP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福利。

因此,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3]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世界上最早从宏观上定量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环境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由一批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家组成的伦敦学派,通过引入环境化解能力存在上限和在维持可持续条件下存在下限的假设,对主流经济学定义加以修正。

3.社会学类。

社会学定义强调在存在环境种族主义、自然资源利用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及收入分配不平等。

1991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蕴涵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它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社会学家还更广泛地关心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等因素的可持续性,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不均(包括国与国之间)是导致社会经济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认为,社会分配不平等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穷人为生计而被迫破坏环境,从而造成长期损害。

他们过度放牧、缩短土地休耕造成草地和耕地的退化。

”[5]还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前者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后者是“充分性条件”,二者整合,才能真正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框架。

[6]
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战略
(一)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中国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叶文虎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均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满足基需求能力的发展。

[7]张坤明认为,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3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
人类福利得到连续不断的保持以致增加。

[8]吴季松认为,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及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保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9]
(二)我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有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详尽描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用停滞、限制发展的消极观点来谋求可持续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

2.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系统,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发展系统的可持续性,实现当前发展、未来发展以及当代人利益、后代人利益的均衡协调发展。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引起一系列社会行为、形态的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要素: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与环境,防治资源污染和生态恶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养活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动规范,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根本变革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6.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能力建设,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整体把握:能力建设的“支撑性”因素,指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支柱型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生存安全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力建设,是基础作用;能力建设的“带动性”因素,指引导可持续发展加速的引擎式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发展水平能力建设,是核心作用;能力建设的“保证性”因素,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型、规范型能力建设,例如国家的社会有序能力建设和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是关键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开始就应十分重视能力建设,不能为追求暂时的发展而忽视甚至削弱能力建设。

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稀缺论
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还较小时,人们认为空气、水等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由取用”的物品。

环境无限论导致人类任意使用自然资源、对环境进行掠夺性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各种环境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

于是,环境稀缺论应运而生,认为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就有一个如何合理、持续利用环境的问题。

因此,对环境稀缺性的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环境价值论
对环境价值的全面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环境价值包含环境的使用价值、潜在价值和存在价值。

使用价值不仅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原料的功能,还间接地支持和保护人类活动和财产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使环境为后代人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存在价值则是环境独立于人的需要的生存权利。

如果环境没有这些价值,人类就没理由去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目前人类该做的是通过恰当的产权分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约束和规范人类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三)“时空公平”的区域层次性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层次论是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层面上实现层次性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空间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10]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水平,可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标准,由于各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对自然持续圈的贡献也不同,按照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应地有可扩展发展、可持续发展、恶化减缓型发展。

生态公平和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价值追求 时空公平的价值观,并且体现在国际、地区和群体三个层面,既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方面体现了多元公平,又在时空耦合和时空公平方向上迈进。

(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观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亿万种,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来看,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物种资源、气
37
 第1期 罗 慧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大类。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就是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

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及污染的防治和环境的保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9]。

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来看,对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水资源中的大气云水资源、地表水和浅层地表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层地表水又是不可再生的。

四、结 语
总之,可持续发展涵盖下列四项:未来性(关心未来各代的福利),平等性(经济利益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区域性(发达国家利用或耗竭了大量的自然资本,却将成本分摊给世界来共同承担)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

[11]尽管存在诸多定义,但其共同的基本要素有:
(1)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的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系统工程;(2)可持续发展追求代际与区域间的公平与效率,追求人类平衡与增长极限;(3)可持续发展认为有限增长的经济及解决贫困问题同样重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4)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 I.迈尔斯.人的发展与社会指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皮尔斯.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
[4] 李 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蒲勇健.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数量刻画与指数构造[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 李具恒,李国平.西部可持续开发的逻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8~12.
[7] 叶文虎.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理论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 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9] 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10] 邱 东,宋旭光.可持续发展层次论[J].经济研究,1999,(2):64~69.
[11] 杨文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导论[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9.
The Theory Re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O Hui3,H UO You-guang1,HU Yan-hua3,PANG Wen-bao2
(1.X i’an Jiaotong Univ ersity,X i’an710049;2.S haanxi M e teorology B aearu,X i’an710015,China;
3.Inf or mation Center of the Command H ead qu ar ter of S haanx i Fbood and Drought P rev ention,X i’an710004,China)
Abstract:Alo ng w ith the developm ent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 n,the global eco-environmental crisis emerg es,w hich gradually urges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heor y.Its core is har 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 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We r eview the evolvem ent and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and ex tended definitio n by other studies,such as naturalism,economics,and so ciolog y and so on in abroad and in China.T he present author s also put forw ard the basic theo ry abo ut eco-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scar city theory o f eco-environment,value theory of eco-enviro nm ent, regional sustainable theory based on“equity of space-time”etc.In additio n,so me comm on basic factors of all definition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enviro nm ent,scarcity
3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