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摘要】在新的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

如今人们的公共意识空前的高涨,新媒体需要构建出一个供人们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传播平台。

但是由于现在信息的传播十分的方便快捷,带来了很多的情绪表达失控以及信息碎片化等问题。

如果如此多的信息不能经过理性的沉淀,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事实的客观和真实。

本文根据小悦悦事件,在新闻传播、舆论导向和新闻报道这三个方面,探讨怎样将新闻传播的行为理性维度把握住。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理性维度
“小悦悦事件”作为2011年广东省的十大网络舆情的焦点之一,在当时引发了很强烈的社会舆论。

我们现在再回头审视一下这个媒体事件,能够发现人们对与“小悦悦事件”的本身关注,将新闻媒体报道这件事时很多的失范之处掩盖住了。

无论是在舆论引导的层面、新闻报道的层面还是在新闻传播平衡把握方面,很多媒体都没有将新闻的传播理性维度把握好。

一、新闻的报道是偏向于事件性原则还是故事性原则?
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受众都愿意在无数碎片中来拼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放任拼接的存在,不再去进行整合,其完全理解语境以及理解全文的动机正在逐渐的衰败,在情境重构上要和新闻事实本来面貌的同一高度保持。

新闻在报道事件时,事件性原则需要遵循的是把握住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展开平衡、客观的播报;故事性原则需要遵循的是强调传播的冲击力,重视叙事张力和情节结
构。

在近些年,学界业界在大力的倡导了故事化叙事后,很多的新闻报道,在进行报道时过度的追求新闻的轰动性和戏剧性效应。

某电视台在报道“小悦悦事件”时,就过分注重故事性原则:有两辆汽车在先后对小悦悦进行碾压后逃逸,十八个路人在经过小悦悦身边时是冷漠的态度,只有陈阿婆对小悦悦有所救助。

在这个故事中,“冷血”的18个路人、两个肇事司机和热心的陈阿婆之间构成了人性、身份、数字强烈的对比,具有了一般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的冲击力。

但是在这则事件的报道中,在平衡和客观方面,有以下的瑕疵:
新闻的素材全部来自于事发地的一家商户所安装的摄像头录制下来的一段视频。

该监控摄像头光学的性能怎样?很多摄像头的灵敏度比较高,该摄像头的性能是否导致了所拍到画面和交通事故发生现场的环境有所差异?一般都需要记者实地的进行当时下雨气
候的环境以及事发地光照环境的考察,才能够合理的判断出这十八个路人有没有看清小悦悦受伤倒地的情况。

但是某电视台记者没有做这些实证的工作,就直接使用监控的画面进行报道,不免有些失客观。

新闻平衡指的是尽可能的给每一方,特别是被指证方说话机会。

我们可以从新闻视频中看到,很多的路人是商城的员工和经营户。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这些路人都被称做是新闻的当事人。

在播放新闻前,先去进行这些新闻当事人的寻访并不难,但是记者却没有提供给新闻当事人发言的机会。

单单依靠所监控的录像画面去指认事
实,而没有表达出多元化的声音,也没有不同的意见交锋和交流。

不免怀疑,这种新闻是否能够将主观的倾向影响事件的还原避免,是否能将事件的真相揭开。

即便是将事件的真相揭开了,也存在不尊重新闻当事人的行为,已经违背新闻平衡性原则。

传达严肃的意义需要使用严肃的内容。

新闻报道和故事叙事不同,前者需要保持忠于事件的真相审慎的态度,需要在新闻事件的细节、物、事、人等很多的方面,将真相还原,用理性来把握平衡。

而不能像一个监控摄像头一样,只是站在一个很高的点上,对事件进行远距离的俯视,再在事件中加入抽象的故事元素,居高临下、夸张叙事的进行道德评判。

二、舆论导向是偏向于社会引导还是个体诛伐?
大众传媒拥有环境监视的功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言论,但这种表达、传播和选择需要高于社会的舆论高度。

由于小悦悦事件,社会舆论迅速的引发了一场对那十八个冷漠路人的大批判,将社会各界包括广东的地方政治的层面全都卷进了这个舆论的激荡中。

但是令人们没想到的是,在这十八个路人被许多的媒体贴上了冷漠的标签后,还有很多的人到处的对他们进行人肉搜索,甚至上门去质询他们,曝光了他们私人的生活空间,无休止的对他们进行个体的诛伐,例如:有一位“绿衣男”在主动的站出来说明自己并没有看到小悦悦后,仍受到反复的怀疑和上门采访;道德诘问和上门采访那对母女路人,都非常明显的伤害到当事人的尊严,并将他们家庭的秩序破坏了,我们来切身处地的想一下,路人之中的小女孩被媒
体的采访行为放置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如果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能不担心她的身心有没有受到伤害吗?媒体舆论将批判对象置换为具体路人本身这一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尤其是置换的对象还包括这些路人的人格尊严。

在“小悦悦事件”中,很多媒体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的诛伐,以及肆无忌惮僭越、过度逼视私人领域的行为,表现出了他们没能做到尊重普通的生命,给这些路人造成了道德名义上的伤害。

大众传媒拥有调节社会的功能,其舆论的导向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形成良好社会引导的效应,而不是依靠传闻猜测;并且引导着社会舆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新闻传播平衡是偏向于理性共鸣还是情绪共鸣?
网络和其他的新兴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让我们被浅层文字的阅读制约住了,但是却无法将观点的自由表达阻止,各种信息和传言真真假假,让人分辨不清,使得舆论更加的复杂了。

新闻媒介是一种话语的结构,起到指导我们理解事物和认识世界的作用,所以需要确立一种更加理性的传播范式以便更好的完成这项指导,在社会公众和新闻传播之间建立起理性的共鸣。

总结:
在社会管理新媒体时代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参与了进去,我们需要培养出专注而严肃的受众,给受众们营造出理性共鸣信息的传播场所,不要将伤害、冷漠、怨气和暴戾施于他人。

我们只有培养出理性严肃的社会批判的氛围,提倡正常的良知和理性,树立起
新闻的传播理性范式,才能够让新闻传媒推动社会的文明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彧.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新闻媒体与舆论的关系[j].昌吉学院学报. 2009(06).
[2]武擎昊.浅谈真实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3]邵莉,吴少艾.新闻报道不能缺少良知——谈媒体的责任意识[j].新闻传播,2008(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