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
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高,食品消费在 家庭预算中的比重很高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1960s,印 度、印尼、巴基斯坦等7个亚洲国家人均 收入增加1%,对粮食的需求就提高 0.89%,而同期美国只有0.15%,澳大利 亚只有0.11%
199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就 业比重的对比(第198页)
结论
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经济发展了,农业的相对地位会下降
1.2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 味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 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 面
1.1.2 实证检验
纵向检验 横向检验 结论
纵向检验
库兹涅茨对英、法、德、挪威、意、美、日等 15个发达国家进行过时间序列统计检验
英国近200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了30%; 而日本农业产值比重下降60%,就业比重下降 80%;所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在 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下降了,工业和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中国近50年的统计检验(第184页)
横向检验
库兹涅茨也曾按人均收入将样本国家分为7组, 最高的为第一组,最低的为第七组,然后计算 每组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发现农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工业和服务业在 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正相关
但出于政治、贸易条件、经济独立和安 全、风险控制等考虑,大多数国家还是 倾向于保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给。 因此对外贸易并不能完全取消农业的市 场贡献(中国的粮食安全)*
劳动 资本
1.2.3 要素贡献
劳动贡献
1.2.2 市场贡献
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 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 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 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
式的 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
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占很 大比重,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除 非有很大的出口可能,农村必然是国内 产品的重要市场
1.2.1 产品贡献
食品贡献 原料贡献
食品贡献
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 的主要来源
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 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英国为例)
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粮食的需 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 递增
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 不利后果
英国的例子
人均占有量只有2091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 平的1/4,2003年人均降为2076立方米,列入世 界13个人人均水资源不足的国家
原料贡献
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 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
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 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如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谁来养活中国?
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 造成粮食生产下降。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仅达8600亿斤,与总需求相比缺口1100亿斤, 其中700亿斤是稻米,而全球的稻米贸易量只 有400亿斤
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 上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 国向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 量的10%。
同时有力配合了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进 口替代战略,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起飞
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
该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 展停滞,这使得广大的农村购买力低下, 不利于投资引诱,从而阻碍了制造业和 服务业的发展
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 “双刃”式的
农业贸易条件=农产品价格水平/工业品价格水 平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 同时人口增长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饥饿和 死亡的边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 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
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 的需求
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人均 对粮食的需求高于农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农人口的规模 扩大;Mayers(1989)指出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必须随身携带“他们 的午餐”;城市人口增加要求粮食供给 增加
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和其他 农产品,另一方面从非农部门购入投入 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
这种贡献发生于市场的交换之中,所以 称之为市场贡献
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 的研究
发现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 产率的增长、农民的增收为制造业和服 务业的扩张创造了日益巨大的国内市场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一方面有利于工业以低成 本获得原材料和工资品,有利于利润增加
但另一方面使广大的农民购买力下降,降低对 工业品的需求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进入买方市场, 后者的作用将大于前者(如中国目前)*
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
的贡献
对外贸易可以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非 农部门的原材料可以进口,工业品也可 以出口。因此,一国农业的市场贡献与 该国的开放程度有关
英国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一个重 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农业的 重大变革,消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业 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 余劳动力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巨大
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 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
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 高,农民本身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也会以 更大的比例增长(对肉类等需求上升, 而畜牧业用粮超过食用粮食)
粮食供给不足的后果
价格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收入中更大的部分用于消费,影响储蓄
和投资 进口粮食,国际收支恶化 饥荒,人力资本下降,社会动荡 谁来养活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