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缺陷
摘要: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我们铺展开了古汉语中诸多语言概念和语言现象的长卷,但在复音词、词义引申、同源字、同义词、古书的注疏部分颇有缺憾,让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免落空。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期待视野落空
一、关于本书的切入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关于“庄公寤生”,曾涌现出多种解释,后人据此普遍认为是难产之意,付亚庶先生把这一系列故事带入了“不举寤生子”的民俗,认为寤生是庄公张目而视,令姜氏认为不详会妨父母而心里惊动。
我们说,“由于时代推移、地域相隔、社会变迁、人事增繁,语言文字发生了种种变化”(冯浩菲《中国训诂学》),我们后人现在读前代古书,常会陷入古今语言不同不通的困境,而古今语言不同不通归根还是因为词义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词义的纵向运动发展规律,尤其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
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内容主要涉及单音词、复音词、词义、词义的演变、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同形词和多音词、因声求义、同源字、训诂学成果运用等方面。
赵克勤先生力图较全面地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初步建立切合实际的学科体系,充分地反映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二、期待视野落空处
(一)复音词
从汉语词汇复音化探索开始,不少学者立足汉语符号系统,先后对词汇复音化成因问题做过一些探索。
主要有高本汉、张世禄、王力的“语音简化说”;程湘清、潘允中的“语言内部矛盾说”;杨欣安、苏新春的“词义准确说”;后来十几年,黄志强、杨剑桥、许威汉多把以上学说结合起来。
书中赵先生分六点全面阐述了复音词的形成发展因素,但是全部是立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对复音词形成原因的概括片面,我们说,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及其发展也是促进复音词产生的重要因素,很多复音词必须到社会文化历史中去寻找原因、追本溯源。
(二)引申原因、规律
所谓“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延伸引申”、“条件引申”、“比喻引申”、“邻近引申”都是以已然引申后的结果和状态出现,而究竟它是怎么引申来的,是通过什么思维整出来的,即引申原因、引申过程、引申规律是什么,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给出了答案。
赵先生提出了引申义产生有语言内部的因素即“义素的增减”;有语言外部的因素,比如社会因素(“百姓”的词义由“百官”变成“平民”)、修辞因素(“元宵”的词义由“节日”变成“汤圆”)、语法因素(“高”的词性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美”),这种语言外部的因素与联想的心理过程有关。
那么联想、推想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赵克勤先
生提出了五个可循之迹:
1、抽象。
如,原:水源→开始、起源
2、转化。
如,题:额头→题目
3、相关。
如,兵:兵器→士卒
4、相似。
如,质:以财物抵押→以人作保证
5、喻代。
如,崩:山塌陷→帝王死
上述赵先生关于引申的原因和规律有独到见解,但也颇有缺憾:1、书中谈及引申原因时,没有概括性地明晰界定,而许威汉先生就曾简短概括出原因来“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扩大与加深,根据合乎逻辑推理的心理联想语言内部各要素的互相制约与影响,往往用某个原有的词去表现和称呼具有同类特征的事物,这样,词就扩大了它的用法,产生了引申义”。
2、书中对引申义产生的语言外部因素的安排与内部因素的阐述对比下似乎略显详略不当。
3、把产生引申义的修辞因素和语法因素归入“语言外部因素”有欠考虑。
4、产生引申义的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各自部分都不是很全面详尽、遗漏很多。
比如产生引申义的语言内部因素只概括为义素的增减,似乎太单薄,而且也遗漏了语言中的修辞因素(比如比喻、借代)和语法因素(比如词性转换);产生引申义的语言外部因素从联想的心理过程分为四类漏掉了太多的社会因素,首先这个小类的分类角度就不好,它永远无法穷尽,不如按“事理性的引申”和
“礼俗性地引申”(许威汉《训诂学读本——察孳乳究引申》)更能凸显语言外部(比如社会)因素。
(三)同源字
首次带着兴趣较大面积地接触同源字,便是从赵克勤先生的这本书。
本书介绍了同源字的性质、同源字的确定条件、研究同源字的意义。
研究同源字一方面有助于正确理解古汉语词义,另一方面有助于从源上深入了解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但是,本书对同源字的阐述篇幅有限,而且阐释同源字性质的典型实例很少,尤其是缺失了同源词词义间的关系这部分,整体略显简陋。
(四)同义词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同义词辨析,即同义词的差别从意义、色彩和用法等方面来阐述,并没有增加新的辨析角度,反而相对于我原有的关于同义词辨析的知识框架有所欠缺。
大类方面,还可有“语法功能”的角度,小类方面,比如意义方面,还可以细分出“所指物体质料、部位、形状不同”、“动作行为的方式姿势不同”,用法方面除了本书的“使用对象不同”,还可以与其并列出“使用范围不同”、“使用条件不同”。
(五)古书的注疏部分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关于“分”字,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解释,以朱熹为代表的认为很可能是孔子那个时代用以讥讽不从事农业劳动、游手好闲的人的习用语。
但是,从后文来看,这个丈人很热情地杀鸡做黄米饭款待了子路,还留子路住
宿,把两个儿子也介绍给子路认识,此前不该是一种责备子路的态度,丈人在当时语境下似乎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我现在正忙着耕耘,没留意谁是你夫子,如果现在四体不勤劳,五谷则不丰登”,那这个“分”和这句话究竟该怎么理解,也许材料有限,尚无法具体证实,赵先生对诸多看法不置可否。
三、总结
本书关于古汉语词汇学的阐述覆盖面很广,而且通俗浅显,《古代汉语词汇学》为我们铺开了古汉语词汇的长卷,打开了我们在古汉语词汇学方面的眼界,个中有欠妥当之处和部分空白的缺憾,让我们的部分期待视野落空,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激发了我们在古汉语词汇道路上深入探索、寻找答案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冯浩菲.中国训诂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许威汉.训诂学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雪莲(1988-),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