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芦潮港镇推进青年教育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芦潮港镇团委

自2003年开始,芦潮港镇为服务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以及临港新城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实施了大规模的动拆迁,大体量的基础设施及安置社区的建设,大批量的农民转居民,城市化进程迅猛。在这种“社会大转型、群众大迁移、体制大转型”的新形势中,芦潮港镇在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以2006年至2011年的五年时间为研究期间,聚焦于基层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系统梳理回顾青年引进、教育、使用、选拔和任用链条的形成和完善,并在已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尚存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基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体制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进程及效果

(一)芦潮港青年人才工作机制的形成

随着对青年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芦潮港在“农村向城市”的转型阶段中,青年教育培养工作也逐步完善。其工作机制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孕育期、尝试期和增长期。

孕育期:2006年至2007年底,芦潮港镇动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一个安置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约2500户约7000人导入新的安置社区,社区建设管理等“新鲜”的工作“词汇”进入本镇议事和决策范围。此时,国家倡导优秀青年大学生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开始实施“三支一扶”、“村官”等项目,本镇也着手实施配套“优秀大学生回乡计划”。在这两年间,芦潮港镇共招录青年公务员、事业编制、“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高层次人才储备和“回乡大学生”共35人,其中80%以上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占到三分之一,青年人才开始形成一定“规模”。

尝试期:2008年至2009年度,芦潮港镇党政系统内工作的35岁以下青年

继续增加,最多时有近60名“青年人才”。如何培养、使用这批青年成为芦潮港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为此,芦潮港镇逐步推出一系列针对青年选拔、培养的活动和举措,先后开展了“青年人才科学发展论坛”活动,实施了“青年人才教育培训班”,推出了“青年人才带教制度”等等,在搭建舞台、建章立制等层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

增长期:2010年至今,芦潮港镇继续在青年人才“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实现高增长。在借鉴学习新区“有志青年”招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实施了“芦潮港镇有志青年”招募项目,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共引进各类青年人才30多人次;同时,探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青年人才进社区”活动,并实行组团式管理的办法,动员号召50多名青年人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入社区开展相关服务;此外,还制定了“芦潮港镇青年人才管理和考核办法”,进一步在制度层面完善了青年教育培养工作。

五年多来,芦潮港镇以城市化进程需要为起点,从最初带有自发性质的“孕育”,再到主动探索尝试,实现了青年人才工作的效率的提升,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青年人才工作机制:1、组织领导层面,建立了有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青年人工作领导小组,本镇机关科室、社区(村)的党政负责干部为领导小组成员;

2、运行机制层面:从引进上严格把关,确保在“入口”掌控人才引进质量;在使用中注重结合个人经历和意愿,确保青年尽快融入;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教育,争取提升青年综合素质素养;在提拔中注重树立导向、典型引领。2006年招募进芦潮港镇党政系统内工作的80多人次的青年中,已有8人走上副主任科员及以上的岗位,其中1名成为正科级干部。

3、关爱帮扶层面: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关爱力度,特别是为外省市工作的青年人次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为其提供免费住宿餐饮等,统一购买自行车等,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4名青年办理“上海户籍”,帮助他们成为了新“芦潮港人”。

(二)青年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在青年人才培养教育的实践中,芦潮港镇高度结合中心、重点工作,突出“学、

育、引”,采取“一抓、二传、三压、四建”的方式,切实推进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

1、抓教育,坚定青年理想信念。通过定期组织各类人才开展集中学习,贯彻落实镇党委在青年学习方面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要坚定学习信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等新理论,以及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做学习型人才;二是要立足本职,扎实进取,破解难题,做实践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教育人才队伍打通知识和时间转化的通道,努力做到“三个学会”,即学会和掌握做思想工作、群众工作的方法技巧、学会正确思考判研问题的方法、学会处理埋头苦干和注重工作成效关系的方法。同时镇组织(人事)部门作为人才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通过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思考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动结合。此外,建立“芦潮港青年发展”QQ群等平台,利用网络化、便捷化的方式向各类人才传达上级精神、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阶段学习提示、每周学习重点,组织青年在网上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群管理员将部分优秀的学习心得体会文章上传到群共享平台,供大家下载学习,在青年中营造了较好的学习交流的氛围。

2、传帮带,提高青年工作能力。针对青年应急处变、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够强,工作经历单一的状况,芦潮港采取“一带一”的带教模式,即每一位青年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带教:新进的公务员和储备人才等,由机关科室长带;三支一扶大学生、有志青年、回乡服务大学生、村官等分别由社区和村书记、主任专人带教;企事业单位内的青年分别由单位党政领导负责带教。通过带教老师前期手把手的教,更好的让青年在实践中掌握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尽快的在基层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

3、压担子,加强实践锻炼。为使青年真正受教育、快成长,有意针对他们增加工作任务,要求他们做到“腿勤、脑勤、笔勤”,培养他们独立处事的能力。通过建立“青年人才进社区”活动平台,要求每一位青年做到“九个一”。据初步

统计,通过驻点工作、定时联系、调研走访、头脑风暴、志愿服务等形式,青年人才们现已撰写简报10期,涉及多个操作性强的工作案例,参与社区多项实事工作,结对了30余户困难家庭。通过更多的工作任务、更高的工作要求,帮助了青年人才在实践锻炼中磨砺品质,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4、建制度,教育和管理并举。在打造干部人才队伍中,注重日常精细化教育和管理,防止和克服重选拔任用轻教育管理,重原则要求轻具体措施的现象。一是建立经常性教育制度。强化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养成教育,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镇党委制订了每季度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计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专题辅导报告等,要求每位青年进行自学并每月提交一份思想小结,做到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二是建立谈心谈话制度。由带教老师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思想上、工作上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和帮助他们改正。三是建立考核制度。由镇组织部门、其所在单位共同对其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好的进行表彰,并安排到基层一线挂职;对考核结果差的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四是建立交流制度。进一步把干部交流与人才培养锻炼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与基层一线的岗位相互交流,让干部人才队伍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5、产生的典型个体。蒋静为本镇团委书记、区人大代表,芦潮港镇党代表、镇人大代表,自2007年到我镇工作以来,充分发挥自身才智,出思路、出方案、促落实,参与协调推进了全镇多项重点工作,成为全镇各类人才中的标杆。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平台的完善上,她更是不遗余力,通过精心策划,形成了“青年人才进社区”的人才培养、锻炼载体,更进一步促进青年干部的培养。

庄晓敏在镇办公室工作,是华师大中文系研究生,具有很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在2009年开始推进的“青年人才进社区”活动中,她担任了港口小组组长一职。在新的任务前,她展现出新的特点,不仅能“文”,而且善“武”,合理对组员进行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