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2: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
• 在启发下接受(接受模式)、在活动中探究 (探究模式)、在网络上搜寻(选择模式);
• 重视学科渗透(渗透模式)、重视情感体验 (体验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模式);
• 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 (分享模式)、在互动中深化(互动模式);
• 面向社会学习(交往模式)、重视整合方法 (综合模式)、培养对话意识(对话模式)。
• 1、品德个性修养 • 正确的政治方向 • 深刻的思想内涵 • 高尚的道德品质 • 高雅的审美情趣 • 健康的人格魅力
2、学业知识结构
• 语文专业知识 • 教育专业知识 • 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教学能力
• 备课能力 • 施教能力 • 考评能力 • 课外辅导能力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4、科学研究能力
• “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 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 心——总结特点
百度文库
附1: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
• 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 • 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 • 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 • 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 • 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
• 新课程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新课程重视隐性课程 • 新课程重视活动课程 • 新课程重视综合课程
• 新课程重视选修课程
• 新课程重视非学术性课程
• 新课程重视拓展课程
• 新课程重视应然课程(理想课程) 与现实课程(教材—教师课程—学 生课程)的统一。
2、新课程设计的特点:
• 泰勒的课程设计四个基本原理: • 一是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 • 二是教师如何组织这些经验 • 三是这些经验如何传授给学生 • 四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检查这
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 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 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 是课程。
2、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
•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 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 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 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 奥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 标”,约翰逊认为,课程是“一系 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 等等。
• 同年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推行。 • 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
发。
•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 海南四省部分学校开始了普通高中 新课程实验工作。
• 2005年秋季江苏开始高中新课程实 验工作。
• 2006年秋季浙江、福建、安徽、天 津、辽宁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1、新课程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目的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 教育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八)语文教师素质不高
• 教育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实 • 教学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不高 • 信息素养不好;人文底蕴不厚
附:语文教师的修养:
• 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 《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 出版社出版。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八大弊端:
• 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 • 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 •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 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
(一) 语文教育体制的僵化
• 现代社会的三大标志:市场经济;民主 精神;法制制度
• “新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 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 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 化。”“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
3、人文内涵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 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 的影响是深广的。”
4、学法指导。
•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 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 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 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 论。
2、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 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 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 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 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 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
• (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 念;
• (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 计;
• 听课评课能力 • 说课能力 • 教改能力 • 调查研究能力 • 实验能力 • 撰写论文论著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
• 身体健康 • 心理健康
6、 风度仪容
• 容貌 • 穿着 • 气质
二、新课程:
• (一)课程的含义: •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 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 程”,如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 “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 之义。
2、 人本主义教育观
• 主张以人为本 • 强调人文教育 • 注重精神追求 • 实行“非指示性教学”
3、建构主义教育观:
•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 或假说,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 (不确定性)
•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同化与顺应); 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者的建 构是主动的、多元的。
• 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 • 教学是组建学习共同体 • 教师是伙伴,是合作者
• 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这种体制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 要求、统一招生、统一分配……
• 一本课纲、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种 观念、一次考试、一个标准答案……
“新课程”改革:
• 提倡文化多元、国际理解、人文关怀、 回归生活、评价多样。
• 倡导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 • 强调“一纲(标准)多本”“多纲(标准)多
(三)新课改的开始:
•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 育的决定》。
•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颁布。
•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颁布。
附:“新课改”的五大 理论支柱:
• 1、活动课程教育观(杜威) • 2、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 • 3、建构主义教育观(皮亚杰) •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威廉姆-多尔) • 5、多元智能论(加德纳)
1、活动课程教育观
• 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 强调从做中学 • 注重在活动中发展 • 主张教育即生活
• 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 “ currere” 一 词 派 生 出 来 的 , 意 为 “ 跑 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 “学习过程”。
•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 论》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 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程的不同含义:
• 1、课程作为学科 。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
(二)三种课程理论:
• 1、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
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 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 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布鲁纳等
•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六)语文教学手段的落后
• 一本书一支笔四十五分钟讲到底 • 传统媒体,如卡片、挂图、图表、
标本、模型等 • 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
机、电影、电视、电脑等
电教的三大作用:
• (1)演示展现 • (2)信息共享 • (3)改变学习方式
(七)语文教学评价的无理
• 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 • 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 • 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 • 重客观、轻主观;重理性、轻情感; • 重少数、轻多数;重结果、轻过程。
3、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 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 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 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总结:
• 狭义——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 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 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 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
(三)语文教材内容的陈旧
• (1) 是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选 文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像“阶 级”、“人治”、“官本位”等思 想时时可见 。
• (2)是政治化倾向严重,鲁迅、毛泽 东等人的文章比例太重,不利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3)是古文“儒家”作品太多,而最 能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墨家 作品却一篇也没有,并且其他“诸 子”文章也少的可怜。
语文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师 新教法
一、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传 统语文教育的流弊
• 1997 年 , 《 北 京 文 学 》 发 表 王 丽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 《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 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 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
• 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 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 “去中心” ,否定怀疑一切(无中心论)。 • 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张扬个性,强调
不确定性、多元理解(多元论)。 • 教学“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
知道的知识”。 •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5、多元智能论
人有多种差异: (1)性别差异 (2)人格(个性)差异; (3)认知方式差异; (4)智能差异;(八大智能)
• 语文教学七大方法:讲授法、阅 读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 研究法、电教法等
讲授法
• 方式: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 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 说书法
• 优点:传授知识系统性、高效性、 示范性
• 缺点:不讲民主,不能发挥的主动 性,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
• 万法读为本 • 教有法,教无定法 •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 一法为主,多法组合 • 教的法子依据学的法子
本”。 • 推行课程“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
方课程、校本课程并重……
(二)语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 1、清末:赫尔巴特。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传统主义教 育)
• 2、民国:杜威。新三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现代主义教 育)
• 3、凯洛夫“重基础知识、重书本知识、重课 堂系统讲授” 对我国影响消极。(新传统主义 教育)
• (4)是课文观念落后、缺乏时代气息
• (5)是文学作品太少,人文内涵不丰 富、缺少多元文化观念。
附:新课程语文教材观
• 1、面向时代 • “新课标”提出:“教材编写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 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多元文化
• (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 学论。
3、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 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 论。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 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 产生了重要影响。
• (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 念;
• (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思想;
• (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附3:温州中小学十种教学模式:
• 1、讲授——演示型 • 2、自主——探究型 • 3、自学——辅导型 • 4、任务——驱动型 • 5、实验——探索型
• 6、问题——探讨型 • 7、分工——合作型 • 8、话题——论辩型 • 9、课外——拓展型 • 10、活动——体验型
(五)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
•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方法单一, 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5、资源开发
•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 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 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 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 源,走“开放性”教学的道路。
(四)语文教学程序的呆板
• “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 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