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

20世纪以来,图形化的传达方式已经非常普及,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几乎每时每刻都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图形信息,加之现代电子媒体形式的广泛应用,图形的传播似乎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打破了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的隔阂,使人与人的交流显得更为方便、快捷。许多图形设计家均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超常的艺术想像力,创造着书籍装帧的新风格,人们对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了新的自觉。

标签:书籍装帧;封面设计;图形信息;设计创意

一、封面是书籍的“外衣”

封面是书的外貌,它既体现书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了保护书籍的作用。封面设计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装饰形象、色彩、构图等内容。如何使封面体现书的内容、性质、题材,如何使封面能引起人的心理共鸣,是封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封面设计的形式

要带有明显的阅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的特征。如对少年儿童读物形象要具体、真实、准确,构图要生动活泼,尤其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中青年到老年人的读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渐渐转向于抽象,宜采用象征性手法,构图也可由生动活泼的形式转向于严肃、庄重的形式。

三、封面设计的色彩

(一)书籍封面色彩是由书的内容与阅读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特征所决定的。鲜丽的色彩多用于儿童的读物;沉着、和谐的色彩适用于中、老年人的读物;介于艳色和灰色之间的色彩宜用于青年人的读物。

(二)书籍内容对色彩也有特定的要求,封面总要有一种主色调,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然后用其他的色彩进行点缀、对比,产生色彩的层次感,达到既协调又统一。如描写革命斗争事迹的书籍常用红色调;以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现象为内容的书籍则常用白色、黑色;表现青春活力的最常用红绿相间的色彩。

(三)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不同于绘画色彩的设计,它不需要丰富的色彩表现,而较多的采用装饰性的色彩,使其更具概括力,也更醒目。对于读者来说,因文化素养、民族、职业的不同,对于书籍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在书籍装帧中,封面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设计师运用不同的元素造型,使设计出的书籍具有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比较直接的视觉诉求力。舉例来说儿童类读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此类书籍设计表现形式追求生动、活泼,采用变化形式多样而富有趣味的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比较符合儿童的视觉

感受。

四、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形与文字之美

书籍封面的形式美感设计除了色彩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图形与文字,图形文字之美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重要元素。文字、色彩和图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封面装帧的形式美,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手法的运用。通过图形、文字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明快优美的曲线等形式构成了书籍封面形式美。对于中國古典传统文化的书籍封面图形设计中,要考虑到传统审美习惯,根据书籍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古朴典雅的图形,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蕴。

另外,封面文字处理也是形式美重要要素之一,封面上的文字主要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系列书籍还包含丛书名和副书名。封面文字在整体形式美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字一是传递书籍信息功能的,二是体现书籍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文字的字体、大小、位置、色彩在版面设计中都要独具匠心,使整个版面看起来流畅、美观、舒心,让读者阅读时有一个愉悦的心情。

五、封面设计要有内容又要有美感

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两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又要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并非易事。书需要人“眼视心读手触”,在翻阅的过程中领悟书的韵味。所以有的采用高质量的纸张,有肌理并伴有清香;有的附着装饰性的图案或者与书籍内容相关的插图设计等。从而大大提高了书籍的附加价值,吸引更多的购买者。

六、结语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观念已极大地提高了书籍内在的文化含量,充分拓展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空间。“装帧”既不是指技术性的操作装订也非传统书画作品的纯装裱性的装饰,而是全方位的从书芯到外观的一系列的创造。我们惊喜地发现书籍作为商品出售的同时,也是我们对于文化的景仰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慧媛,朱春玲,樊海燕.书籍装帧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 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