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别诗有哪些情感

最新送别诗有哪些情感
最新送别诗有哪些情感

送别诗有哪些情感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临别之时,赋诗赠予亲友的文化传统。诸多的送别诗,不仅仅反映了文人与亲友之间良好的社会交际关系,更是诗人们内心才情智慧与深情厚谊的外化。自《诗经》起,人们便开始创作表达送别诗,至盛唐,送别诗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创作送别诗的传统不断延续,使得这一题材的诗作渐渐具有了鲜明的特色,而其中所蕴涵的深切情感,更发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与丰富的文化内蕴。下面是送别诗有哪些情感,欢迎参考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诗的国度,文人们缘事而发,寄情于诗中。而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创作,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皆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对于别离的感伤,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无分古今中外,都能引发人们心中深深地共鸣。曹道衡在《江淹及其作品》中谈及江淹的《别赋》时,阐述了其对离愁别绪情感的发生原因的理解:“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中,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自然条件来说,古人的特别重视别离,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当然,除了古代交通不便以外,社会的条件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的。不论社会的和生产的斗争也总是以家庭或亲族为单位

来进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当然在一系列问题上失去支持而感到软弱无力。再加上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也特别深,因此人们也总是愿意长期与亲族团聚在一起而不愿分开。”①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深深感觉到了生命短暂,离途遥远,聚少离多的人生境况具有跨越时空的共性,总能引发人们的深切感慨,在交通与通信极为不便的古代更加明显,有时离别之间,就是生与死的间隔。又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对于家庭纽带的重视,使得中华民族对离愁别绪有了更加强烈的触动。

而这种情感,催发了文人们吹响心中“别离的笙箫”,赋诗赠别亲友,抒发对亲友的嘱托以及自身的感慨,而随着送别诗这一题材的日渐成熟与丰富,送别诗更是表现出了情感的多样性,在蕴含着抒发惜别之情的共性之中,又充满了诗人们的个人情感色彩。元代人杨载对送别诗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不同之处作出了分析,他在《诗法家数》中有云:“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而望其荐拔,如杜公唯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②依据送别的对象、情境,缘事而发、由景而感,情感基调或低婉徘徊,或慷慨激昂,这些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展现了诗人们缤纷多彩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感伤哀婉

学术界将送别诗的开端追溯到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认为其中《邶风燕燕》为送别诗的开山之作,诗句“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送别亲人时伤感的情绪,让人感同身受。而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对周围景物、人物行为的描写刻画出来的,诗句表现出委婉含蓄却又不失真切诚挚的风格,感人至深,一唱三叹,感伤之情层层叠叠铺开,让人深深品味,细细咀嚼,表现出一种感伤哀婉的情感特征。

(一)亲人伤别

中华民族的亲情根脉,来自于上古时期的原始部族,这些部族以家族血缘、婚姻亲缘的强有力纽带将亲族成员紧密联系起来,而后随着城邦国家的逐步建立,居于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亲人之间的分别,总是能引发中华民族内心深刻的哀痛。

这种浓重的情感,在《诗经》中已有迹可循。《秦风渭阳》一诗,主要写了秦康公送别公子重耳的事迹。秦康公将公子重耳送至渭水之北,难分难舍、肝肠寸断,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诗中句子里得到很好地表现了:“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分别在即,千言万语无法尽说,唯有以礼物相赠寄托祝福,送别舅舅,又想起已逝的母亲,离别之痛愈发加深,读之令人不忍之情油然而生。

温暖的亲情,表现在送别诗中,娓娓道来,熨帖着离人的心,

加深了中华民族亲缘情感的血肉联系。

(二)友人痛离

朋友之义,长教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儒家传统中对人伦的重视,使得人们将友情放到了人生情感的重要地位上。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时甚至不亚于亲情。有真挚情感的知音友人之间面临离别,总会伴随无限感伤。送别友人之时,文人们倾吐内心的恋恋不舍之情,将深情厚谊内化在送别诗中,一旦离别,就不知何日才能重逢,悲伤失落溢于字句之间。

这一类情调忧伤低回的送友人诗,在寄托伤别之情之外,又表达了对遭遇逆境友人的深切同情与担忧,以及感同身受的愤懑情感。例如宋之问的诗作《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明白晓畅。作者病中听闻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劳心嗟叹友人的不幸命运,虽不能相送,但“河桥”“江树”无不含情,代替作者远送友人。第三联用典,感慨个性傲然的友人在贬谪离途与人生旅途上和先贤屈原的相似。深以为世路坎坷,世道不公。而结尾借用龙泉剑北埋没的典故,惋惜友人的怀才不遇,但仍然安慰友人,充满温情,肯定了友人“龙泉剑”一般的才能。

表现送别友人时悲伤哀婉的送别诗,体现了送别时主要的情感基调,教人更加珍视友谊,慰藉着离人们伤痛的心灵,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二、乐观明朗

随着送别诗的逐渐发展,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境界也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表现送别时的悲伤,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明朗的情感基调。这种阔大的气象,在唐代的送别诗中较为明显,这与开明外放的时代特征有关,盛世王朝,繁荣昌盛,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大无畏的豪壮气魄,敢于冒险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要表现。时代精神涵养着文人的灵魂,表现在文人的作品之中。即使面对离别,也要坦然无畏,乐观的心胸在战胜悲伤中变得更加博大。(一)激励劝勉亲友送别之时,常常是无可奈何的。人生的种种难以预料、无法左右的境遇致使离别的发生。或是国家有难临危受命;或是仕途不顺遭到贬谪;或是迫于潦倒背井离乡;或是为求功名闯荡天下等。种种对于社会现状、人生境遇的无奈忧虑,与离别的伤感之情交织在一起,使送别诗总体以悲音为主旋律。然而心系离人安危的亲友,悲伤之余,总是希望离人能走出人生的低谷,奋发向上,开拓新的道路。因而在一些送别诗中,表现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格调,昂扬向上,使得送别诗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得到了提高。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著名诗作《别董大》就奏响了一篇发人振奋的乐曲。诗人的朋友著名琴师董庭兰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可谓在人生道路上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落魄,而此时,高适同样处于贫贱,二人同是人才,却同样沦落底层。诗人与董庭兰

分离,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的恶劣天气状况下仍要出行,可见生活的奔波与艰辛。天昏地暗,风雪交加,一片苍茫凄凉,这样的环境已让人生出寂寥之情,更何况又面临与好友的离别,更添惆怅。但是高适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表现其内心慷慨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总会为人所识。鼓励友人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对友人真诚的鼓励和劝勉,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身处逆境但永不言弃精神的写照。在这寒冷的风雪中令人心中涌起一缕缕暖融融的春意,给彼此以温暖。

(二)感谢亲友情意

中国人对亲友之间的情意十分看重,同样认为人际交往之中的礼尚往来、赠答酬谢是为人的基本礼仪,更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即将远行之人,由于种种原因别离,可能踌躇满志,也会有无奈落寞。而不论何种事由让人分离,能够不计远行者的处境如何而真心相送、真情牵挂的亲友之情,总是令人内心充满感激。为答谢亲友的相送之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意,远行者往往也会写诗赠别亲友。

伟大的诗人李白,是个十分看重亲友情谊的人,他为人爱与豪爽之士交好,洒脱不羁。他赠予素不相识却热情相邀同游的汪伦的赠别诗《赠汪伦》,情真意切,千古传唱。李白承蒙汪伦的邀请去游玩,汪伦的热情好客与周到体贴,使得李白深受感动,为感谢汪伦的深情厚谊,李白即兴脱口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千古名句,表达对汪伦的深深谢意。质朴欢快自然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李白和汪伦的相投的性情:同是不拘俗礼、性情奔放的人。不讲究上层社会虚伪的繁文缛节,直率真挚。李白是洒脱之人,来去自由,不辞而别在普通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不讲客套;但汪伦对李白仅因欣赏却能热情相邀,也是不拘小节,对李白的不辞而别毫不在意,反而赶上去踏歌欢送,也是豪放热情,显出主人翁的大家气度,使得李白大为感动,所赠诗中表现出二人不输于老友的情感,使人由衷地会心一笑。

酬谢赠别之诗,是送别者与被送者之间情感交流的产物,是离人对于送别者真挚情感的回馈。

(三)借由美景畅怀

送别诗除了写情之外,也有许多借景抒情的美丽篇章。中国古代文人善于怡情于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感,转移对于现实困境的忧愁。送别之时,依依惜别之情在所难免,许多复杂情感欲说还休,有的文人便借助于送别之时所见山光水色,自然风光,纾解别离时的惆怅情绪,使分离之人暂时忘却悲伤,以平和坦然的心境面对分离,以自然之美来陶冶洗涤心胸,治愈伤痛,在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中尤见深情。

有的送别诗借景抒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景外含不尽之意,引发人的无限感慨与联想。例如宋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短短四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若是不看标题,甚至无法知

晓这是一首送别诗,只有细细品读,才能恍然了悟其中隐晦表达的感情。诗中赞美了早晨送别朋友时,在西湖边的净慈寺外看到的西湖美景。着重描绘了摇曳生姿的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妖娆的荷花,传神地写出了六月里西湖艳丽如火的风光。诗人好友公林子方喜逢升迁,离京赴任。诗人并未直白地寄予祝福,而是描写叶绿花红、生机勃勃的景色来表达心中的喜悦,由于诗人为好友仕途顺利高兴,因而物皆着我颜色,所写之景色也透露着兴旺的好气象,愿好友的前程也像这美景一般红火。同时又因为虽是喜事,但仍然难舍好友,于是在诗作的始终大加赞美二人皆熟悉的西湖美景,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恋恋不舍之意,希望好友勿忘二人情感,想起这西湖美景,便想起友人的牵挂与祝福。细细品读此诗,仿佛就能看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却谈笑风声,同赏美景的动人场景。

情境交融的送别诗,语言优美,令人徜徉于诗句描绘的画面之美中,在文人们创设的独特意境中,早已消尽离愁,醉心山水间。

三、激昂忧愤

借送别诗抒发个人情感已经成为文人们的常常使用的抒情方式。而所抒发的情感往往与共时性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或是朝堂腐败污浊,政治昏庸,贤人遭妒,士人们屡遭排挤,最终愤恨远离以自清。或是生逢乱世,士人们身为乱离人,被迫漂泊流寓,人生坎坷,境遇潦倒,深为国家衰亡、民生艰难而忧心,而自身

也不断遭遇别离,离愁别恨与个人身世、家国兴亡激烈交织,激昂忧愤之情难以抑制。

(一)表白怀才不遇

古代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国家国运衰败,官场腐败,任用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朝中奸臣嫉贤妒能,致使许多贤能之士怀才不遇,愤懑而归。这些能人志士,满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来,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启用,饱受委屈挫败,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无奈只得黯然离去,心中的对于污浊朝廷与奸臣佞贼的憋闷无处抒发,离别之时,面对亲友的深切同情惋惜,这种愤懑情感已经压抑不住,爆发出来,流露在送别诗的字里行间。

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创作于安史之乱发生前不久。李白在入仕后被谗害被迫离开朝堂,带着满心忧愤漫游五湖四海。暂居宣州时为友人李云饯别。全诗于离别之情不着一字,而是直抒胸臆。“昨日”“今日”都充满了乱人心志的苦闷情绪,理想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使诗人长期居于困窘的境地中,郁结难消。然而正如前文中所述,李白性情洒脱不羁,不是一味消沉之人,因而在与好友登楼远眺,感受到快哉千里的辽阔秋风之后,内心的烦忧转眼之间便被一扫而空了。诗歌的感情上于是便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和飞跃,与友人相得的喜悦使得诗句充满了李白式的雄奇豪迈的奇思妙想。然而兴致极端高昂之时,情绪却又出人意料地瞬间跌落到谷底,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澜。这样的情感突变,正如诗人动荡不安情绪,又正是诗人跌宕起伏

的身世的写照,人生是如此的“不称意”,只有寄希望于未知的“明朝”。一个洒脱乐观之人,为官场所弃,宦海沉浮,竟也备受摧折而充满了不安与惶惑,令人感慨嗟叹。失意士子,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痛苦波折,在与亲友相别时,表白怀才不遇之情,是一曲曲充满了时代悲剧的哀歌,揉进了多少愤懑的血与泪。

(二)忧心国计民生

身逢乱世,既有身世飘零之感,更有家国离乱之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社会国家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朝堂奸臣当道,边关战火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有志之士们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生理想,就更加困难了。有许多爱国士人,甚至一生都沉沦社会底层,未能进入朝堂,然而尽管身为下僚乃至于贫贱布衣,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从未改变,并一生秉持。以自己的千钧之笔,道尽民生艰辛,直击腐败的政治,振聋发聩。而在这样聚少离多、生离死别的乱世,离别诗表现的情感的深忧剧痛,更是力透纸背。

诗圣杜甫的《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一诗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安史之乱时期,“武将”割据,把持国家,而此时创作于安史之乱初平之时,国家万事衰敝,百废待兴,而路使君这样的“词人”被“拔擢”启用,代表着贤良之士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佩刀”慷慨赴任。杜甫在送别友人之时,不忘殷殷交待路使君去到任上,要选拔清廉的官员,平均百姓的赋税,以身作则,拯救百姓。既是对友人诚恳的嘱咐,又表现出了杜甫深切的

爱国情感,不可压抑的激情倾吐而出。

通过以上对送别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离别,有时又不仅仅是面对分离,在复杂的社会时代大背景下,家庭离合与个人命运、国家兴亡紧紧交织在一起,赋予了送别诗更加深刻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送别诗的情感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是因送别的时间地点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独特境遇而具有了复杂情感交织的特性。而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送别诗中景物的描绘、语言的表现、节奏的把握、情调的抑扬,都深深渗透着文人的情感色彩,透过这些送别诗表现出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文人的人生境遇与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离别诗鉴赏教案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

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抓住诗歌的本质特征,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地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本文重点从创设教学情境、反复吟诵、创新教学活动、拓展教材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情感情感教育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尚书·尧典》给诗歌的定位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大凡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热泪乃至生命筑成的。因此,诗的灵魂是诗的情感。而在初中教材中所选的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对于滋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情操,重铸民族灵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是为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词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健康美好的情感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

的,“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我们在古诗词教学要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创设情境: (1)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如我在上《春望》一诗时,先具体介绍杜甫在写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国都长安陷落,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更容易理解诗句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巧用媒介,使学生身临其“境” 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入境生

高考真题送别诗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送别诗大全

送别诗大全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古代送别诗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教学参考 1011 0948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 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送别诗鉴赏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认识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思想感情解题指导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 ——思想感情解题指导(教学设计) 增城区荔城街荔景中学曾少媚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广州中考题型,了解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思想感情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设想 举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训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掌握古诗词除了背诵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这节课就是要教给大家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明确考点 1.明确考什么 指导书79页,明确诗词鉴赏要求 ①初步赏析诗词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②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2.明确怎么考 回顾广州市近五年中考古诗词题

可知主要考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2 主要考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评一评,给下列答案评分:

2016中考《饮酒(其五)》陶渊明 (2)“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A:描写了飞鸟在暮色中相伴还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思乡,壮志难酬的心情。(1分) B:描写了飞鸟在暮色中相伴还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的悠闲自得,热爱大自然。(2分) C:描写了飞鸟在暮色中相伴还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闲、闲适之情。(2分) D:描写了飞鸟在暮色中相伴还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喜悦、欣慰之情。(2分)E:描写了飞鸟在暮色中相伴还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闲、闲适、喜悦、欣慰之情。 (3分) 据《2016年报》第(2)小题失分的原因: 1、没有从诗歌的写作背景或整体上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导致分析不够准确。 2、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了解过少且对诗句内容不理解。 3、对诗人的情感理解不正确或者套用一些常见的术语。 …… 三.检查前置作业:七――九年级课内和课外古诗词篇目和内容分类(课内古诗词有29首,课外古诗词有60首,共89篇),根据给出的题材给诗歌分类。 四.探讨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作者,知人论世 3 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1.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 一、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心情): 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 (一)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 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四)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3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 (四)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 送别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也是高考古诗赏析考点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

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

初中语文送别诗锦集

初中语文送别诗锦集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这是一首情韵感人的送别诗。晨雨淋洗后的渭城,土地湿润,空气清新,掩映在青翠鲜亮的柳荫之中的旅舍,令人留恋。再干一杯吧!朋友,西出阳关之后,再想遇到老朋友就难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州朓楼饯别校书云[唐]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

这首诗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这在白诗中还是不多见的,白纵情山水却不能远离尘嚣,啸傲江湖并不是他的生活目标。但在这里,对现实的绝望似乎占了上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古代三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这是一首情思深厚的送别诗。好友在雾笼繁花的三月,辞别黄鹤楼东去。作者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绿的水天尽头,只有长江还在向着天边滚滚流去。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赠汪伦[唐]白 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夸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闻:听说。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左迁:古人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龙标:今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遥:远远地。②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③五溪:今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④与:给。⑤风:一作“君”。夜郎:今沅陵。[解说]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诗人惊闻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心,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宋]万里

古代送别诗

古代送別詩 古典诗文 2009-08-22 1615 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

思想感情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二)分析思路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思想情感分类1】 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送别诗大全

1、《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5、《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思乡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6、《马诗·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写景诗 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代送别诗20首

古代送别诗二十首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思想情感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思想情感归纳 七年级(上册) 课内: (1)观沧海曹操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次北固山下王湾 【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主题】全诗以“行”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4)西江月?辛弃疾 【主题】通写江南农村夏夜山村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丰收在望的闲适喜悦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课外: (1)龟虽寿曹操 【主题】这是一首咏志诗,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英雄胸怀以及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2)过故人庄孟浩然 【主题】描绘了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主题】该诗描写了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幽深寂静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月抒怀,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友人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5)夜雨寄北李商隐 【主题】用诗写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讯和回答,抒发了诗人诗人羁旅他乡,对朋友的思念,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6)泊秦淮杜牧 【主题】本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封建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愤,对社会风气日趋衰败的感慨。/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浣溪沙晏殊 【主题】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抒发了词人对光阴流逝,好景不常,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主题】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 (9)如梦令李清照 【主题】通过自己早年的一次欢乐郊游,抒发了片刻之间的美感,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 (10)观书有感朱熹

唐朝送别诗讲课讲稿

唐朝送别诗

送别诗 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成为永恒的旋律。 一.简介 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唐诗送别诗的风貌特点 唐诗送别诗有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2)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三.唐朝送别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离别频繁

在唐代,别离是重要的人生活动,对一般百姓来说,外出谋生、商旅往来要离开家园,辞亲别友,如遇上乱世,人们经常为避祸、避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对于唐代士人,则离别更多,应试赴举、赴阙赴任、升迁贬谪、漫游干谒、入幕从军等都有离别。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曾写道;“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在通往四方各地的大道上有多少来往奔波的行人,商贾不必说,应考的士子一年有几千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应吏部铨试的地方上各级基层官员。至于州刺使以上大员的调动及随从人员,就更不用说了。”唐代交通虽然发达,但毕竟不像今天朝发夕至、早出晚归。他们的别离动辄经年累月,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们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为古人所重。在离别时,赋诗作别,成为友情和当时心情的反映和见证。严羽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事实上征戍、迁谪、行旅也都与离别有关,他们既丰富了离别诗的内容,又是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 (2)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 唐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外,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深刻改革。它没有采用魏晋以来主要面向士族的九品中制,而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之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唐朝的科举包括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目,制举则用各种名目选用官吏,这大大笼络了士人特别是庶族文人的心,使人才出现蔚为壮观的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士科考试中设立了“以诗取士”的制度,使诗歌的功能几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古代送别诗知识梳理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送别在古人的生活中无疑是一件大事,离情别绪也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现对其有关知识粗略梳理如下: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

“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

初中语文送别诗锦集

初中语文送别诗锦集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这是一首情韵感人的送别诗。晨雨淋洗后的渭城,土地湿润,空气清新,掩映在青翠鲜亮的柳荫之中的旅舍,令人留恋。再干一杯吧!朋友,西出阳关之后,再想遇到老朋友就难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

这首诗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这在李白诗中还是不多见的,李白纵情山水却不能远离尘嚣,啸傲江湖并不是他的生活目标。但在这里,对现实的绝望似乎占了上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这是一首情思深厚的送别诗。好友在雾笼繁花的三月,辞别黄鹤楼东去扬州。作者立在江边目送友人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直到船影消逝在那碧绿的水天尽头,只有长江还在向着天边滚滚流去。此诗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闻:听说。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左迁:古人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龙标:今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遥:远远地。②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③五溪:今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④与:给。⑤风:一作“君”。夜郎:今湖南沅陵。 [解说]在杨花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诗人惊闻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到湖南龙标。龙标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其出现、发展和成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此类诗词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并有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含着伤别的情怀。 (二)送别诗中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三)送别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高适的《别董大》体现的是一种高昂情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开头描写的是黄沙弥天,日光昏暗,北风狂啸,鸿雁纷飞的严冬景象,这就为送别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使分别者更添离愁别绪。但下句却斗然一转,如高压下的水流,冲开闸门,给人以激昂的斗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信心十足的口吻,鼓励董大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就完全跳出送别诗中一贯的缠绵凄恻情调,唱出豪放的新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送别诗阐述上的抒情性,表达上的叙事抒情相结合性分析。 送别诗之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因其有较新颖的表现手法,将送别时的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不得不为之陶醉。通常情况下,送别诗中常绘制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采用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意象。 王昌龄的《送魏二》便是送别诗中虚实相生的典型:“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虚拟了分别后友人下船泊潇湘,一“愁”字表现送别诗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幻想友人因独在异乡而在梦里也不得安逸,借以加强表现送别诗的向前推想,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是作者珍重友谊情感的外向伸展。 第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