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专项1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一)
唐宋豪侠小说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发展影响甚大。

表面上武侠小说家大都推许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真正激发其灵感和想象力的是唐代豪侠小说。

作为武侠小说根基的行侠主题,行侠手段以及侠客形象刻画,早在唐代小说家笔下就已初具规模。

后人对唐传奇的评述,如“莫不宛转有思致”(洪迈《容斋随笔》),“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赵彦卫《云麓漫钞》),“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都适应于豪侠小说。

后世文人之赞叹并模仿《聂隐娘》《虬髯客传》等,不只是因其大快人心的行侠故事,更因其不可多得的“文采与意想”。

“文采与意想”无法复制,行侠故事则不难模仿。

明人李昌祺《青城舞剑录》一篇,颇有上追唐人之意,其中既不乏“平生智谋满胸中,剑拂秋霜气吐虹”、“芙蓉出匣照寒铠,上带仇家血影光”之类的诗句,也有“饮酣气豪,论议蜂起”之时,叙事也还曲折有趣。

照理说“史才,诗笔,议论”三者兼备,可就是没有唐人小说的神韵,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明清文人传游侠,对打斗场面大都点到即止。

既然场面描写让位于事件叙述,当然很少“宛转有思致”者;不过,长处在于精练含蓄,用隐而不露的笔墨来表现隐而不露的游侠,有时也别有一番趣味,只是同时期用白话撰写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对侠客打斗场面的描写日益精细生动,而文言小说则满足于使用侧笔。

单是一句“客提僧头掷地”(乐钧《耳食录·葛衣人》),或者指髑髅百枚曰“此世间不义人也,余得而诛之”(《青城舞剑录》),固然也能显侠客神勇,可读者则意味索然。

武侠小说的魅力主要不在于侠客惩恶的“结果”,而在于惩恶的“过程”--正是这变幻莫测的打斗过程的描写,最能发挥作家的艺术才华,也最能体现读者的鉴赏趣味。

明清文言小说家很少在这方面下功夫,大致袭用唐代豪侠小说的伎俩,其技击“殆唐代剑客之支流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不能说明清两代没有好的用文言写作的豪侠小说,可因其忽略“武”的表现,在“侠”的观念上也没有大的突破,故很难与《三侠五义》之类白话体侠义小说争雄。

不只传侠客的文言小说家无法摆脱唐代豪侠小说的束缚,在话本中述侠者,也不难辨认出唐人的影子。

不说那些经过替换变形因而需要仔细辨认者,单是直接袭用或改造加工原有情节的作品,就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唐宋豪侠小说的魅力。

以“三言二拍”为例,其很多篇目基本上袭用唐代豪侠小说的情节,只不过把文言演为白话,并略作铺述加工。

如《初刻拍案惊奇·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正话部分虽系凌濛初独创,入语部分却详细引述了《红线传》《聂隐娘》《崔慎思》等诸多唐宋豪侠小说;且韦十一娘之行侠故事,仍令人怀疑是入话部分所述“从前剑侠女子的事”的遥远回声。

“侠客从来久,韦娘论独奇。

双丸虽有术,一剑本无私”--此篇的魅力不在于“行侠”,而在“论侠”。

作者借韦十一娘畅论剑术源流、侠客责任以及行侠权宜,几乎可作一篇《侠客论》读。

论者虽对唐人创造的侠客形象略有褒贬,可议论中无论如何离不开聂隐娘、虬髯客们。

而这正是话本小说家的共同命运,不是没有超越的愿望,可一举手一投足,仍然很难越出唐人设下的“规矩”。

可以这样说,明清文人心目中的“侠客”“剑侠”“剑仙”,主要源于唐代小说家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史记》《汉书》的历史记载。

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为游侠作传,但历代文人对游侠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弱。

而唐代豪侠小说的出现,更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楷模。

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戏曲,只要涉及游俠,就很难完全摆脱唐代豪侠小说的影响。

(选自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唐代豪侠小说在主题和侠客形象刻画上,为后世武侠小说提供了参照。

B.唐代豪侠小说受到后人的赞叹,主要原因是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C.明清小说家对打斗场面的处理,有的点到为止,有的描写精细。

D.明清小说家通过多种方法,挖掘利用了唐宋豪侠小说的文本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围绕唐宋豪侠小说对后世尤其是明清武侠小说的影响,进行多角度论述。

B.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献资料,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在分析明清武侠小说的创作时,既指出其取得的成就,又指出其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无论是唐宋的豪侠小说,还是明清时的文言、白话类武侠小说,不乏优秀作品。

B.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在“武"的层面要精彩生动,在“侠"的层面要有所超越。

C. 前代艺术家的伟大成就,对后人来说,既是丰富的宝库,又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D. 虽然游侠始终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但是历代文人和普通民众对其一直热情不减。

(二)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

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

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

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
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

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

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

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

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

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

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

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

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 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
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关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美丽”的范畴,不单是指绿水青山,更是好的精神气象、社会风貌、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美丽”表明了党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规划。

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大学美育的认识必须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美育,蔡元培先生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之说。

美育不只是教育工具,美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北大教授叶朗认为“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让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大学美育的价值更是无可取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审美不是针对流行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应该对传统文化之精髓有欣赏、感悟、理解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思想之漱荡和灵魂之震撼。

如果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基础知识普及和鉴赏,缺乏艺术美有思想的传播认知,那么人类艺术和文化瑰宝中的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众多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仅仅是毫无生活经验、完全空洞的概念,缺乏灵魂和光泽。

其二,大学美育为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工具以及体系。

艺术教育正是培养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每个人走进艺术和美的世界的重要之路。

在大学设立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

正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美育得以传播,学生在感受、欣赏和理解美的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并能够将美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体验过程中完成思想的升华。

大学美育应该在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维度中有效地展开。

具体来说,一要坚持正确思想引导,开展积极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

以实践为主,通过相关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搭建美育平台,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摆脱低俗网络文化的干扰。

而且,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了解人文艺术通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的锻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美育能力。

知性、感觉、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是融合了理性和感性元素的综合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进行全面认知。

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全过程培养,让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科学知识、思想理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是要丰富完善高等院校的美育体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需要对美育课程体系有更具前瞻性的建设。

大学美育建设必须积极增加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方法从而达到促进美育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目的。

(摘编自汤旭梅《新时代呼唤大学美育教育新作为》)
1.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末段提出的美育方法的一项是(3分)()
A.大一女生小王自幼跟随父母到各地旅游,爱好自然风光,上大学后每周末去领略西湖优美风光,拍摄照片与同学分享。

B.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科双一流高校,近年为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国古典建筑欣赏)选修课,要求阅读《美学十五讲》。

C.小李同学上大学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文化精神生活、激起了情绪的体验、大幅度提升了思想觉悟。

D.西北大学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筹建了自己的博物馆,丰富了校史馆,举办了学生书法展、诗词作品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论述文的基本思路展开,依次论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B.开篇对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的阐述,点示了文章立论的特定时代背景。

C.第二段运用引证法论述了“美育”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和叶朗教授的论述内涵没有差异。

D.第三段使用假设论证的目的是论证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视野,最终为其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对于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B.美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是艺术内容和表现观方法的统一。

C.很多文化精粹对多数人而言仅是空洞的概念,原因是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D.“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锻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周苇风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

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纳。

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

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

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

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

他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

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

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奇怪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研究《老子》的专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规律。

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决定宇宙万物的演变。

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变化的,天地也是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整个社会都在变化。

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变化。

但是,韩非也非常重视道的稳定性。

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

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驭群臣,也就是术。

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韩非子》就明确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法家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民众和敌国,而是来自臣下。

所以,申不害和韩非都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

术有权术的含义,但法家的术不仅仅局限于权术的运用。

《韩非子》认为,所谓的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职责并严加考核。

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尽力工作。

人们在谈论法家时常常商、韩并举,认为韩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继承和发展。

确实,韩非认同商鞅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也主张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系。

然而,在继承商鞅法治思想的同时,韩非更加关注稳固社会秩序的永续。

韩非和商鞅都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固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但是,商鞅对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具
体措施缺少详细论述。

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因“无术以知奸”,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

由此,韩非尽力鼓吹权术,以弥补商鞅的不足。

不过,既然有驭臣之术,就会有欺君之方。

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反而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

秦始皇后期迷信权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威严、神圣和神秘,长期疏远大臣,这就给了赵高弄权的机会。

二世胡亥即位后,继续沿用秦始皇的做法,最终连刘邦逼近咸阳的消息都被权臣蒙在鼓里,可以说是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选自《解放日报》2019.08.06)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他不善言谈,于是用上书的方式进谏韩王,可是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荀子曾在稷下学宫做祭酒,深受黄老思想影响。

他提出礼法并举,是因为他认识到依靠“克己”不能实现礼的施行。

C.老子的某些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发展为术。

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D.以术驭臣,以法治民,缺一不可。

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韩非子思想中的“法”与“术”都取法自老子思想这一中心观点。

B.文章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对荀子的影响这一学术背景是论述的基础。

C.文章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D.文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因果论证,又有引用论证,既讲道理,又举事例,论证语言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老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将道德和刑名并举,既推崇“无为”,又重视法治,其思想对儒家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B.韩非子有两篇解读《老子》的专著,对老子阐述的道不仅接受,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可以说是最早研究《老子》的专家。

C.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申、韩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来自臣下,因而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

D.君有驭臣之术,臣也会有欺君之方。

君如果迷信权术,就可能给权臣弄权、蒙蔽君王以机会,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五)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

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

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

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

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

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

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

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