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讲课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浅谈当今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及解决
曹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1.思维定势。
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
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
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
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
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
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
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
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
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二、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全体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并培养质疑精神是首要条件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规则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
所以当前必须改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做法,相信“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把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创新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形成创新精神必不可缺少质疑精神,它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通过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
特别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以渐渐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习惯,最终形成质疑的精神。
(二)教师具有各类创新型品质是关键
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创新型品质的教师。
创新型的教师应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营造班级气氛这几方面具有创新型品质。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在观念上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打破应试的旧观点,看破分数的有限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应有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最后,在营造班级气氛上,创新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感染学生以营造和谐、民主、温暖的班级氛围,并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境。
(三)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是核心
创新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
此外,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开放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下,注意多从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搜集素材。
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改变陈旧、老化的知识,代之学生喜闻乐见的、与自身有切实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并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途径
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爆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
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有在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说得上有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彻底改变过去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复试”人类的知识发现过程,在复试中尝试创新。
因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巧妙设计,采取讨论式、发现式等先进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多方求解,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制度是保证
我国长期实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强调目标评价,但真正的教育评价应是对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考试内容中应有能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
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需要我们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保障,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