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含义,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情景导入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
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焦大: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
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
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为何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温馨提示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
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
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
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以及辩证关系?2、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5、我国改革的依据?目的、性质是什么?合作探究一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和意识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是理解并掌握二者关系,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为学生学好下一课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做出必要准备。
二、学情分析三、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初步形成用所学原理看待、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努力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四、重点和难点分析(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
因为这一原理是本框题论述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第六、七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是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两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内容非常丰富。
而且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这两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作好比较。
五、教学流程(重点)教学流程包括: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合作探究,展示质疑——精讲释疑、感悟升华。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环节课前,教师将本课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编制成导学案,简要揭示学习内容,确定自学提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内容,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问题。
这样设计,改变了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认真书写学案,自觉完成学案设计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环节教师播放“小悦悦”事件的视频,旨在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情境,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意识产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4. 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5. 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以及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案例,用于分析和发展规律。
4. 问题清单:准备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5. 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论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一、说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高中政治必修4即生活与哲学模块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课题。
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虽然第二、第三单元已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但还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因此,本单元必然把社会历史观作为的逻辑起点是。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向,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意识,为下面讲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因此,本课在本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思想实际、教材内在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2. 知识目标: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 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之所以把这一知识点看成是教学重点,是由于它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因为它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揭示各种理论的根源。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沁源一中高二年级(下)思想政治必修4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一、说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该框是学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405班是高二年级阳光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前面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学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强,通过查看学案完成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本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困难较大,所以备课思路一直在更改,在预习课上先期解决了学生的基本概念,并且根据完成学案的实际,将第三目放在下节课完成,这样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结合学案完成情况和学情了解,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难点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将教学难点制作了微课。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研究重要性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发展的动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
让学生理解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相互关联与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分析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动力对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的认识。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动力的理解。
第三章:社会发展的阶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让学生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
比较法:组织学生比较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认识。
收集学生的比较分析观点,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趋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意义。
4.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的意义: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优秀5篇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优秀5篇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篇一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包括和自己相关的感知觉范围事件。
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比如: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
并有一定保护意识。
5)性别意识:即对于自己是男孩女孩的性别概念有萌芽意识,并由此产生与性别文化一致的兴趣爱好。
6)人物关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乃至我的敌人或者陌生人,都能一一分辨。
第二阶段:自我体验。
(1-2岁开始发展)儿童学会行走后,世界由静态变成动态。
儿童通过动作行为感知世界。
逐渐形成了包括自己身心感受的只属于自己的心理体验。
这一阶段从可视变为不可视,由外在变内在。
比如:1)生理体验:饥饿、口渴、尿意、便意、困意、痛觉、生病等。
2)意愿体验:要和不要,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拒绝,从众多选项中选择自己看中的等。
3)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惊的本能情绪体验及识别。
4)情感体验:紧张、嫉妒、感动、羞愧、内疚、自豪、憎恨、原谅、幸福等高级情感体验及识别。
5)思维体验:忘记、知道、记得、认识、想、觉得、思考、回忆、想法等与大脑思维相关的过程体验及识别。
第三阶段:自我管理。
(2-3岁开始发展)此时,儿童增加了和他人的接触,并在3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
如果这世界中只有我一人,则我可以为所欲为。
但我们的生活是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集体社会。
如此,我们便不能为所欲为,要为了在集体中生存进行自我管理。
1)停止意识:当他人(最开始是父母)喊停时,我们能够立即停止当前的事情。
这对婴幼儿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以此教会他们什么是危险的,并学会避免危险,更好地生存。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2. 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特点2. 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发展的动力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5.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4. 思辨与创新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思辨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发展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创新性观点展示:评估学生在思辨与创新环节提出的观点的独创性和合理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提高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定义与内涵2.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5.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内涵、规律性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社会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明确社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3. 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阶段性。
4. 分析社会发展动力: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析各种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讲解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深层次因素的作用。
6.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发展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水平。
2. 理解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提交,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概念、规律性和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能力评估:通过作业和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社会责任的反思深度。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2. 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理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 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4. 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引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讲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3. 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学生掌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4. 讲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5. 分析具体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读。
6. 分组讨论社会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8.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9. 作业批改与反馈,为学生提供指导。
10.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实际案例,如改革开放纪念地等,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见解。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2. 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4.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5. 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教学难点:社会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发展的概念、特点、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引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讲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4. 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激发他们的使命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发展问题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发展问题和青少年角色的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
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社会发展、历史和经济的教材,以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2. 案例研究:收集有关社会发展成功案例和挑战的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引导学习矛盾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探究思考: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导学习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学生阐述,并举例自我学习掌握规律解析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Ⅱ、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思考: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阅读课文、阐述变相思考解析①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段提升总结两项关系之间的联系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学生总结,提升提升推导能力社会发展趋势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材:《社会发展史》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课堂讲解1.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四、案例分析1.出示案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结合实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课堂讨论1.出示讨论题目: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个社会现象,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规律对个人有何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课堂讨论1.出示讨论题目: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3.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发展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3)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3.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比如: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思个人生活中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总结归纳:由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程度;2.通过总结归纳的表达,评估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标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关键要素;2. 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 能够分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1. 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关键要素;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 掌握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要素的相互影响;2. 理解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和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方法;2. 分组讨论与小组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社会发展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对每个人的意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二、讲解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20分钟)1. 经济要素:强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概念。
2. 科技要素:解释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包括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概念。
3. 文化要素: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包括价值观、文化艺术等概念。
4. 政治要素:解释政治体制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意义,包括政党制度、法律体系等概念。
三、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0分钟)1. 规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 规律二:相互促进和制约,解释社会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 规律三:量变到质变,解释社会发展从阶段到阶段的演进过程。
4. 规律四: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变革,解释制度改革对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性。
四、分组讨论与小组展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一个小组展示,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基本规律。
2. 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评价。
教学拓展:1. 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发展的案例,让他们探讨和分析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授课时间:2022年 4 月8 日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时教学目标(三维)(一)知识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合作探索法教学手段:学案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索、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本课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有限,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造、革命、改革等。
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导入新课】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彻底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故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末,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讲授新课】(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索:(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繁杂、纷杂。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帮助学生规律认知和分析社会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本教案主要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中的规律、特点和转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提高其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2.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3.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型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5.提高学生的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内涵(1)社会发展的概念(2)社会发展的内涵(3)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2.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1)农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2)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和转型(3)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转型3.社会发展与现代化(1)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2)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3)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4.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认识历史(2)历史思维的培养(3)历史对现实的启示(4)现实对历史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点和转型。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坊式教学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实物,培养学生的现实思维能力,提高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任务式教学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制定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行动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思维导图展示(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发展,它包括哪些内容?(2)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特征。
(3)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过程。
2.案例分析(1)通过历史事件,介绍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
11.1 说课稿: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框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
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图片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教学空间,又节约了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
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就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所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重、难点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说学生高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象的主体是人,人具有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活动的指导下进的,社会活动的客观性难以为人们直接把握。
本课有的探究活动具有较深的难度,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例子进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
前三单元重
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首
先就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所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
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社会
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
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重、难点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说学生
高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象的主体是人,人具有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活动的指导下进的,社会活动的客观性难以为人们直接把握。
本课有的探究活动具有较深的难度,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例子进行讲解。
三、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
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提出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导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提出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二者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
教师点拨并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但它有时会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体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设计意图: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
提出问题: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
设计意图:挖掘社会
教师点拨师生共鸣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一一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教师总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原理。
并通过相应的随堂练习以名言俗语的习题来检验学习成果。
(过渡)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析社会,回答问题,达到知识上的升华。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问题: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步步深入。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并举例说明。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提升推导能力,引导深化认识。
教师归纳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生课堂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学生概括小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便于其他学生掌握知识
目标检测、反馈矫正小组讨论延伸探究
新授课完成后,学生质疑问难,而后进行目标检测,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材料型的探究题让学生就问题展开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小组讨论,并以小论文的方式呈现,着重开拓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本课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