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

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唯物主义首

先就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所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

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立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社会

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

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重、难点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二、说学生

高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象的主体是人,人具有能动性,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活动的指导下进的,社会活动的客观性难以为人们直接把握。本课有的探究活动具有较深的难度,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例子进行讲解。

三、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与自然界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讲述小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提出问题:农夫的想法很可笑,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故事、

回答问题(感知农夫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有这样的想法)

导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提出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二者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整理。教师点拨并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但它有时会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体现在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设计意图: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

提出问题: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

设计意图:挖掘社会

教师点拨师生共鸣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一一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教师总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原理。

并通过相应的随堂练习以名言俗语的习题来检验学习成果。

(过渡)有人说马克思之所以在历史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同期的哲学派别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析社会,回答问题,达到知识上的升华。

过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回答: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问题: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学生回答,步步深入。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你是如何理解这两个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规律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并举例说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师归纳: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过渡:我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同学们来说一下,社会发展呈什么趋势?这一趋势怎么实现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有几种,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矛盾解决靠什么方式来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提升推导能力,引导深化认识。

教师归纳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生课堂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学生概括小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便于其他学生掌握知识

目标检测、反馈矫正小组讨论延伸探究

新授课完成后,学生质疑问难,而后进行目标检测,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材料型的探究题让学生就问题展开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小组讨论,并以小论文的方式呈现,着重开拓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本课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