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的研究内容与课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关系研究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异质而同构 异质指的是内容上的不同。 同构关系是指,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共同受制于
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文学观、文学体制,而被 纳入同一文学轨道。 就当代中外文学关系而言,又表现为两种关系: 操纵与利用、影响与互文两种关系。
农民诗人彭斯(Robert Burns,1759 – 1796)为什么突然蹿红?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研究
影响、互动、互文 影响。 互动。
1.翻译与文学评论的互动 2.翻译与创作的互动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寻根派文学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研究
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在学科层面,外国文学翻译(包括研 究)界与中国文学创作(包括评论)界的相 互鼓励、相互促进;
学当下流行的文体和主题。”(Venuti: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p.67)。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勒菲弗尔指出:“体制总是强化或试图强化 某一时期的主流诗学,其方式就是将这种主 流诗学作为当下创作的衡量标准。因此,某 些文学作品在出版后不长的时间内会被提升 为‘经典’(classics),而别的作品就遭到 拒绝。一旦主流诗学出现变化,另一些作品 就获得经典的崇高位置。”(André Lefevere 1992:19)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文学关系”,很大 程度上体现在翻译文学的生产方式、性质以 及翻译文学在译入语中的地位和影响。
既然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外”(外国文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翻译文学,那么,中外文 学关系中的“外国文学”,实为翻译文学, 中外文学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所表现的,是创 作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关系。
《海盗与将军》(1954年4月)。
前迎而后拒:法斯特(Howard Fast, 1914—2003)在中国的命运
苏联评论家E.C.罗曼诺娃高度评价法斯特:
“美国杰出的作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法斯 特,在领导争取和平与自由的美国文化工作者中间, 是站在最前列的人们之一。” (《霍华德•法斯特》, 《译文》,1954年9月号,第43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茨威格的作品只翻译出版了一本他的历史小品 集《历史的刹那间》以及短篇小说《看不见的 收藏》和《家庭女教师》(《世界文学》1963 年第3期),而他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 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中译,则付之阙如。
对狄更斯《双城记》和《艰难时世》的评价, 要高于对《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的 评价。
1. 《自由之路》(Freedom Road, 1944出版,1950年译) 2. 《知识分子为争取和平而斗争》(Intellectuals in the Fight for Peace, 1949年出版,
1951年译) 3. 《最后的边疆》(The Last Frontier, 1941年出版,1952年译) 4. 《文学与现实》(Literature and Reality, 1950年出版,1952年译) 5. 《美国人》(The American: A Middle Western Legend, 1946年出版,1952年译) 6. 《孕育在自由中》(Conceived in Liberty , 1939年出版,1953年译) 7. 《美国的皮克斯基尔》(Peekskill: USA/a personal experience, 1951年出版,1953年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民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翻译文学经典库 也许有相一致的情况,但接受取向已有很大 不同,貌合而神离。
刘小枫:《记恋冬妮娅》 地下文学、“黄皮书”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文努提:“翻译在外国文学形态建构上具有巨大的 威力。对外国文学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发展能够 建立非常独特民族化的外国文学经典。这些经典与 民族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相符,因此揭示了排斥和 接受了哪些,哪些成为中心和边缘,而不顾是否在 源语中流行。往往通过翻译文本的选择将外国文学 非历史化,即将它们与其意义赖以形成的文学传统 相剥离。外国文学文本常常被改写以符合译入语文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五六十年代中国,王尔德的作品,只重印了巴 金翻译的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集》旧译本,他 的名著《道林·格雷的画像》、《真诚的重要 性》、《莎乐美》等都被排斥在翻译选择之外;
叶芝(W.B. Yeats)的作品只翻译出版了他的 《爱尔兰民间故事》,真正奠定他文学地位的 象征主义诗歌却未获翻译出版;
1958年,作家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曹禺、袁水 拍等人撰写的批判小册子《斥叛徒法斯特》。 直到1980代才又重新开始翻译出版法斯特的作 品。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作家,如艾略特、卡夫卡、 萨特、加缪、菲茨杰拉德、奥尼尔、海明威、福克纳等, 他们的作品由于不符合“优秀”和“进步”的标准而遭 到了有意的冷落和排斥。
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是被贬斥为“颓废主义”、 “反动”文学。如奥尼尔被斥为“美国文学界的腐化分 子”,艾略特被看成“美英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王 尔德、乔伊斯、劳伦斯、艾略特、赫胥黎(T. H. Huxley)等划为“颓废派文学”作家。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在中国的文学话语系统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政治上反动、思想上颓废,艺术上是形式主义, 因此是反现实主义的反动文学。对现代主义文 学这些贴标签式的批判,就是为了剥夺现代主 义文学在翻译文学生产场中的生存地位,使其 完全丧失生存条件,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主 义文学话语的权威地位,强化其“真理效果”。
“红与黑”: 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和需要决定作品的“颜色”
从“优秀”、“进步”到“反动”; “红”到“黑”。 1. 《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 2. 法斯特在中国从大红大紫到嗤之以鼻的命运
前迎而后拒:法斯特(Howard Fast, 1914— 2003)在中国的命运
1950年到1957年期间,法斯特作品全部翻译过来,共有17部 作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在中国翻译出版,还有3部短篇小说集。
文学变革、文学观念 写什么、怎么写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翻译经典研究有两个层面:
官方层面:研究译语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根据 自己的需要,将某些作品推至经典位置,以 达到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目的;
民间层面: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读者的“翻 译文学经典”的建构。读者可能抗拒主流意 识形态的经典操纵,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识 形态、文学观和审美观,在私人阅读空间建 构一套翻译文学的“民间”经典。
彭斯(Robert Burns,1759 – 1796)
农民诗人彭斯(Robert Burns,1759
– 1796)为什么突然蹿红?
1957年,由大跃进引发的“文艺大跃进”中,出 现了“红旗歌谣”、“新民歌”,文学界展开了新 诗与民歌的讨论。
翻译界在外国文学里找到了与“新民歌”相对应的 文本——彭斯的诗歌。彭斯诗歌的“民间性”正可 配合当时的全民诗歌运动,而其诗歌中的所谓“人 民性”,正切合了主流话语。文学界认为,彭斯 “运用诗歌这一锐利武器讽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 成为当时苏格兰人民的号手”,并且是“用劳动人 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了劳动人民所关心的题材” (《人民日报》1959年5月28日)。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作家的阶级出身与作品的“进步性”,决定了 翻译选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是英国矿工家庭出身”,其作 品本应得到译介,但之所以被排斥,是因为 “他那极端腐朽的思想却使他完全背叛了自己 的阶级”(袁可嘉 1963: 75)。
译) 8. 《斯巴达克思》(Spartacus, 1951年出版,1953年译) 9. 《没有被征服的人》(Unvanquished, 1942年出版,1953年译) 10. 《都会的一角》(Place in City, 1937年出版,1953年译) 11. 《孩子》(Children, 1947年出版,1954年译) 12. 《唐尼和奇怪的门》(Tony and the Wonderful Door, 1952 年出版,1954年译) 13. 《公民汤姆•潘恩》(Citizen Tom Paine, 1943年出版,1954年译) 14. 《我的光荣的兄弟》(My Glorious Brothers, 1948年出版,1955年译) 15. 《克拉克顿》(Clarkton, 1947年出版,1955年译) 16. 《萨柯和樊塞蒂的受难》(Passion of Sacco and Vanzetti, 1953年出版,1956年译) 17. 《赛拉斯•丁伯曼》(Silas Timberman, 1954年出版,1957年译)。 18. 短篇小说集3部:《跪在上升的太阳下》(1950年),《光明列车》(1954年),
二是指文本层面,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在文 学观念、思想主题、创作(翻译)题材、文 学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启迪。在后 一层面,最能看出文学翻译的启迪、影响作 用,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的文学创作。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关系:影响、互动、 互文(1980年代以后)
互文:文本形态上 1980年代,文学翻译选择的多元化和外国文学传 播的多元化,使得文学影响和文学关系问题变 得非常复杂。有狭义的互文关系,也有广义的 互文关系。
18世纪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Robert Burns)的诗歌 五十年代初本没有受到重视。但到了50年代后期, 彭斯被看成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而成为译介 的“热点”。1959年,彭斯诞生二百周年,北京 还举行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彭斯诞生二百周年 纪念会。同年,出版了三种彭斯诗选译本(分别为:
袁可嘉翻译的《彭斯诗钞》(收入诗89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59)、王佐良译的《彭斯诗选》(收入诗37首,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59)和袁水拍译的《我的心呀,在高原》(收 入诗30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在50年代前期为意识形态所允许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代作 家作品有英国的肖伯纳、高尔斯华绥;法国的罗曼·罗兰、 阿拉贡、巴比塞、安·斯梯;美国的德莱塞、斯坦贝克、 杰克·伦敦、法斯特、马尔兹、休斯;日本的小林多喜二、 德永直、宫本百合子;丹麦的尼克索、汉斯·基亚克等。
这些作家中,如阿拉贡、巴比塞、小林多喜二、德永直、 法斯特、尼克索、汉斯·基亚克等,出生于“无产阶级” 或为“共产党员”作家;其他作家或因作品“揭露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或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艰难 生活”。
1956年的《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将法斯特作为“现 代美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纳入教学大纲。
前迎而后拒:法斯特(Howard Fast, 1914—2003)在中国的命运
1957年2月,法斯特脱离美国共产党,因而在 中国失去了他的“进步”作家身份,其作品也 就失去了译介的“合法性”,并且受到批判。
第四讲 翻译文学的研究内容与课题
翻译文学的研究内容和课题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关系研究 翻译文学经典研究 译作“副文本”研究 译者研究 外国文学在译语文化中的形象研究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文学翻译选择决定了外国文学在译入语国 家的存在规模、样态和精神品质。
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由于时代语境不 同,文学翻译选择规范也就不同。
现代主义文学的变体:中国的“现代派文学”
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关系:影响、互动、 互文(1980年代以后)
互文:内涵上 一、意识形态话语
一套新的关于“人”的启蒙话语。这套话语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核心,衍生出诸如个性、 自由、尊严、人道主义、异化、生存意义、 生命价值、个人主义等话语。 二、文学话语
文学翻译选择研究
翻译选择规范背后,隐含着译入语文化的态 度和价值判断,因而决定了对外国文学的取 舍。
我们不仅要考察某一时期翻译了哪些国家、 哪些作家的作品,同时还要注意,是否有意 排斥了哪些作家的作品。对翻译选择规范的 考察,亦即将文学译介现象纳入到具体的文 化语境中来考察。这个方面的研究,最能看 出某个时期中外文学关系的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