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_牛荣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8期

(总第80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0

General.No.80BIAN JIANG

【文化论坛】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牛荣晋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要:近年来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内涵、特征等基本理论的阐释,对女诗人群体及其作品内容的分析,对传统文化和女性文学关系的整合,对作品独特审美特征的研究等诸多方面。这

些研究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下了许多探寻和发掘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 207.4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0)08-0061-03收稿日期:2010-

04-01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2009B010)

作者简介:牛荣晋(1986-),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思潮和文艺理论的传入,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寻求女性自身存在价值,重新树立女性文学典范的学术热潮。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及女性文学等术语相继被阐发和广泛运用。这些相关的理论通过对女性以往生存状态的研究和自身定位的深层挖掘,重新评估了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发掘出清晰的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脉络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综观当今女性文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更多的学者把视角放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阶段,而对中国古代文学这么雄厚的资源宝库却涉猎甚少。鉴于此,笔者对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供参考。

一、关于女性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1.“女性文学”概念之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女性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开始出现于中国文坛,西方流行的女性主义、妇女文学等概念也见诸于报刊。而随之引起的理论上的争议和讨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钱虹在《文学与性别研究》一书中将当下对于“女性文学”的争论归结为广义的、半广义的和狭义的三种不同的划分,

基本囊括了学术界的各种理解。

[1]就广义的“女性文学”而言,泛指所有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除了女作家的作品外,还包括男性作家所创作的有关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半广义的女性文学,指具有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或出自女作家之手的描写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这种划分将男性最佳的作品剔除在外,但又包含两层不同的意义:一种涵盖了一切具有妇女意识的作家作品,另一种则反对这种对于“女性文学”过于宽泛的概述,认为除了在作家队伍和题材上的特点外,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需独具特色。如李小江指出“严格地讲,

有些女子的创作……虽说是出自女子之手,因为主题与妇女无关,便不能看作是妇女文学”

。[2]狭义的女性文学,专指女作家创作的具有女性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并以女性为创作对象,体现出女性主体意识和鲜明风格的女性文学作品。代青的《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将目光集中于唐朝至五四时期之前优秀的女性文人身上,探索女性的主体意识由迷失走向觉醒的心路历程,认为女性意识是相对于男性意识而存在的,是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彩的情感生活、

内心世界的独特把握和感受。[3]舒红霞则更进一步,她立足女性视角,认为女性文人具有对封建伦理角色

之外的女性个人价值的追求:即接受教育与进行文艺创造、关怀现实与参与社会活动等个人生存空间的努

力开拓,这种追求是人性觉醒之表现。[4]因此,这三种分法体现出了递进式的人文关怀:视野由“发现”

女性—

——关注女子的不幸身世、命运和人生遭际,到“感受”女性———体现出浓厚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倾向和内心要求,独立意识萌发和觉醒,再到女性“反观”—

——以女性视角来观望社会,恢复被压抑的“人的个性”的呼唤,甚至以“我”之观点来评判反观男性,呈现出了与男性话语势均力敌的价值规范。

2.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情感基调与文学特质

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乔以钢著有《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5]通过“感伤

的地位

”、“感伤与忧患”、“感伤与孤独”三个部分,对才女和文士感伤对比研究,将才女的文学格调定位在“忧郁”二字之上。朱志杰在此基础上作有《顾影自怜的感伤—

——试谈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伤感特质》

,进一步挖掘了女性文人“感伤”的鲜明特质,“观其文,会其意,才女的感伤主要是一种由其自身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8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0

JI YU WEN HUA

处境、自身视阈、自身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自我关注,自我怜悯。其所关注常在于自我及身边的爱情、婚

姻、家庭、命运等,其所展示的常常是一种‘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的孤独心境”,[6]这些都是

研究者对古代闺阁女性文学所独具的文学特质的深层探寻。

此外,陈开梅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特点刍议》中归纳了古代女性文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由前期的贵族少女、官府到后期的文学世家,创作格调高雅清婉;二是思想内容从前期的“闺怨”题材

到后期明清时期的表现女性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具有了进步意义。[7]另外,钱虹则提

到了“竞雄”一词,[1]将女子与男子放在对等的位置,宣告了传统男子文学史的终结,境界自然提升。

二、关于具体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

1.对诗人群体的研究

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中国妇女在汉语言文字中被咀嚼成“贱”和“内”的身份与角色,在强大的文化心理定势下,失去了表达自己的权利。唐之前的女性文学多从宏观角度审视,因此流传甚少,这跟“男权中心论”不无关系。敖敏在《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阑烧烛看———纵观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历程》中,[8]将女性文学形容为“一朵盛开在尘埃角落的花朵”

,并顺着历史脉络对女性文学源流作了一番梳理。唐之后,文化风气相对开放,女子走出闺阁,视野大开。虽然成就和范围都还相当有限,但足以

使她们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主体意识得到凸显。胡明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作了精辟的总结,

[9]他将女性作者大抵划为三个圈:一是宫廷人物,二是官僚士人妻女,三为女冠、娟妓。唐前朝以宫廷诗人为大宗;安史之乱后,则以女冠、娟妓诗人为主流。有很多学者对作家群进行专题论述,如以女冠诗人研

究为例,有赵莉的《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研究》,[10]陈秋笳的《唐代女冠与唐代诗歌研究》,[11]邱瑰华

《论唐代女冠诗人的社会交往与创作关系》,[12]代晓冬的《唐朝女冠诗研究》,[13]洪彦龙的《〈名媛诗归〉与

中晚唐女冠诗》等。

[14]2.对作品题材内容的研究

内容题材问题,是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古代社会以男子为中心,受这样的思想文化影响,古代女性创作,多以家庭为中心,男女爱情为主,反映女性的情感生活。黎光英《晚唐诗女性形象简论》

中写到为国御敌的巾帼英雄,[15]受战争迫害的劳动妇女,恃宠而骄的贵妇人,无人格、无人权自由的宫

女、歌舞伎、弃妇,可以说是一幅历代妇女命运图,足见男尊女卑思想的深远影响。

弱势女性囿于闺阁,视野狭小,自然无法排遣心中寂寞。然而政治言论较自由时期或是社会转型时期,女性便体现出了与以往有气无力、自怨自艾的荏弱之调截然不同的铿锵有力的豪迈声音,这时的爱情诗,写得大胆泼辣,显示出强烈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具有了感时伤

世的忧患意识。宋睿《唐代女诗人创作心态研究》指出

,“女诗人凭借其独特的体验,创作了一批体现唐代女性风格的佳作,她们的创作源于追求,追求爱情,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追求精神上的自

由”。[16]特别是敢于突破礼教束缚,书写真感情、真思想的女冠诗人,受政治、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她们的追求往往以失败告终。但面对失意,她们也不一味沉溺于哀伤悲愁,而是勇于揭露,大胆控诉,发泄怨恨。

3.对文体的研究

古代女性文学的创作虽然在小说、戏曲、散文方面也有很多造诣,但仍重在诗词方面,这不仅与古代诗词为正统有关,另外,也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相联系,唐宋之后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创作。这种偏重

对女性文学研究来说是不很全面的。雷霞、吕斌的《弹词与女性文学》论述了弹词“女性文体”的特点,

[17]表现在作者、接受者、传播者、内容、形式等五个方面。弹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自觉是多方面的,而尤以女性的参政意识最为突出,这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等因素密不可分,对后世的女性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以后,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成就则是小说,而对这个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却相应较为缺乏,这是令人遗憾的。

三、哲学文化思想和女性文学的关系研究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训,极大地抑制中国古代才女们的生存范围和扼杀了她们艺术才能。中国儒家的“政、神、族、夫权”将女性牢牢地绑在闺阁之内,动辄得咎。女性命运犹如稻草,不可捉摸。多数学者即是从控制中国社会千余年的儒家思想出发来分析对古代女性文学的影响。他们认为古代社会女性依附于家庭,没有独立精神,因此造成女性文学

的不繁荣,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脉络流变,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洗脑”

,从而导致了女性话语权的整体缺失。

及至唐朝,思想开放,儒释道并行,女性幽闭的空间被投入了一丝阳光。普慧《从佛殿文学看佛教

的女性观》,[18]认为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发展,对于女性观也发生了变化。大乘佛教虽也继承了小乘佛

教的女性观,经典在与日俱增的“一切佛性”思想洪流的猛烈冲击下,给女性相当高的地位

。“他力图摆脱那种从纯粹‘性’的角度考察妇女问题的低下情调,不但给予了和男子同等的‘自然’性质,而且给

予了和男子同等的成佛的权利”。[19]朱柳敏、计颖的《试析唐代女诗人薛涛和鱼玄机女性文学意识的成

熟》

,[20]从与道教的关系,涉及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谱写出一曲女性爱情意识救赎的悲歌。有宋一代,及至后来的元明清各朝,女性被迫走出闺阁,以避社会动乱。而有知识的文学女性目睹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