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与空间艺术名词解释较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功能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2.空间:建筑对人而言,真正有用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建筑壳体而是空间本身。

3.螺旋发展: 建筑的发展通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回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形式的上升。

4.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5.“凝固的音乐”: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此过去人们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6.量、形、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空间的形状,空间的采光通风及日照条件。

7.动态均衡:与静态均衡相对,这种现象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如旋转的陀螺、展翅飞翔的鸟,奔跑的动物等,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

8.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9.外部体形:建筑的外部形态。

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同时受外部空间的制约。

10.建筑群体组合:如何把若干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性,才能真正地形成为群体。

11.空间组合形式:若干空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衔接在一起。

12.空间序列:指空间的先后顺序,是设计师按建筑功能给予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

13.走道式: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的狭长的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14.单元式:各使用空间围绕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15.套间式:使用空间相互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6.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设计的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它以注重功能而著称,包豪斯打破了学院派的对称法则,以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按功能要求加以组合,并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结构来表现新颖完美的外形。

17.流水别墅:流水别墅是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赖特设计。

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新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

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19.大跨度结构:为满足使用要求而建造的大空间大跨度的结构形式。

20.半木结构:它是一种露明的木框架结构,平面形状规则,而且使立柱、横梁、屋顶结构、斜撑构件明确区分开来,各自负担这不同的功能,同时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21.框架结构:将用来承重的结构和用来分割空间的帘幕式墙体明确的分开,从而有效发挥出各自特长的一种结构体系。

22.“墙倒屋不塌”:我国古建筑所运用的木构架结构,构件采用榫卯连接,由于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做到“墙倒屋不塌”。

23.砖石结构:指用胶结材料砂浆,将砖、石、砌块等砌筑成一体的结构。

24.桁架:是一种大跨度结构,其特点是把整体受弯转化为局部构件的受压或受拉,从而有效发挥出材料的潜力并增大结构的跨度。

25.网架结构:是一种新型大跨度结构。

由多根杆件按一定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接而构成大跨度覆盖的空间结构。

26.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27.飞扶壁:扶持墙壁的结构。

就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水平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

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

28.高直建筑:又称“哥特式建筑”。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29.交叉拱:两个筒形拱顶相交叉形成的一种拱形结构。

30.尖拱拱肋结构:在筒形拱中部设置交叉拱,就可以支撑拱顶的两条平行墙的中央开的两条口,将交叉拱进一步扩大,使荷重集中于四角,打开空间。

平面由长方形变成方形成为罗马风式的交叉拱,由交叉拱发展成为尖形的拱肋结构,使结构更为轻巧。

31.穹窿:一种古老的大跨度结构形式,是指内表面呈半球形或近乎半球形的多面曲面体顶盖,古代多用砖、石、土坯砌筑。

常指宽大的厅堂上空所修筑成圆球形和多边曲面的屋顶盖,有的中央留有圆洞供采光用。

它是古罗马建筑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重要造型特征。

32.拱券:拱和券的合称,指块状料(砖、石、土坯)砌成的跨空砌体。

是一种建筑结构。

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33.墙垛:指在平面中凸出墙面的柱状构造,主要起加强墙体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作局部承重构件,如门洞侧边的门垛构造。

墙垛,和墙体同时砌筑而成的突出墙体表面的砌体构件。

34.剪力:所谓剪力就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

35.剪力墙: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所产生的水平剪力的墙体。

36.充气结构:又名"充气膜结构",是指在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制品中充入空气后而形成房屋的结构。

37.韵律感:事物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形成的某种节奏感,进而激发人的美感。

38.韵律美:具有某种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称之为韵律美。

39.连续的韵律: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地排列而形成,各要素之间保持着恒定的距离和关系,可以无止境地连绵延长。

40.渐变的韵律:连续的要素如果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变化,例如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稀…一等。

由于这种变化取渐变的形式,故称渐变韵律。

41.起伏的韵律: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小,有如浪波之起伏,或具不规侧的节奏感,即为起伏韵律。

这种韵律较活泼而富有运动感。

42.交错的韵律:各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

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

43.对比:各要素之间的存在显著差异,借助彼此间的烘托凸显各自特点以求得变化。

44.微差:即要素之间不显著的差异,设计中通过微差求得变化,从而使得建筑形式多样统一。

45.渗透:空间通过分割与联系的处理,使之互相因借,从而丰富空间层次。

46.质感:指某物品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觉,主要表现在材质的粗细、坚柔、纹理。

47.黄金分割: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率为1:0.618,从而达到一个和谐完美的状态的分割叫做黄金分割。

48.比例与尺度; 指要素本身,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在度量上的一种制约关系;而尺度,则是建筑整体或局部与人之间在度量上的制约关系。

即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映像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49.空间的再现:同一空间分散各处或被分割开来,人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重复性,而是通过逐一展现进而感受到它的重复性。

50.排偶:我国古代建筑家对对称格局的称呼,“偶”,成双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出现。

51.过渡空间:两个大空间之间起到过渡衔接性的空间,不会让人感觉单薄或突然,使之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的空间。

52.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的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

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的体量组合,而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

空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采用象征性地分隔,而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连续,实现通透、交通无阻隔性或极小阻隔性。

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

53.欲扬先抑: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

54.趣味中心:整体中最能引人入胜的中心或重点。

55.中间状态:追求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状态,强调多种对立因素矛盾共存的美学效果。

56.双重译码:是后现代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即在设计中把古典与现代、历史与时
尚、名流与大众、新与老这些性质相对的设计元素放在一起,如同生物界的杂交一样产生一个新的品种。

“双重译码”对多种设计元素的态度是折衷调和的,这种折衷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构造基础之上的。

57.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比如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协同活动、相互支持,从而构成统一的活泼的人体。

58.有机结合:简单说就是互相结合。

两个及两个以上事物互相结合,并不相互抵触、牵制,而是各出所长,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更好的成果。

59.环境: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60.“相地”: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

61.采光:设计门窗的大小和建筑的结构,使建筑物内部得到适宜的光线。

62.夹层:位于两自然层之间的楼层,指房屋内部空间的局部层次。

63.门廊:在房间前供人走路的长长的路。

64.过厅:也叫玄关,也有人把它叫做斗室、门厅。

65.“跑马廊”:为适应功能要求,沿室内空间四周而设置的夹层。

66.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就是将彼处的景物引到此处来,是一种空间渗透的处理方法。

67.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

68.造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创作出所需要的景观。

69.牌楼: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

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
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

70.天花:建筑内部空间的顶界面。

71.地面:建筑内部空间的底界面。

72.立意:确立作品的主题,即中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73.抽象: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74.沿街建筑:沿着城市街道或马路两侧来排列的建筑。

75.建筑模数: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称为建筑模数。

76.历史主义倾向:强调建筑文化的历史沿袭性,倡导建筑文化必须遵循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肯定文化的民族差异性,承认审美活动中的怀旧成分,反对统一的审美时空观和国际大同的文化观念。

77.抽象约简: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使传统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延续和发展。

78.符号拼贴:其特点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裂解或变形,使之成为某些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并在建筑作品中拼贴运用,从而使新建筑与传统建筑带有某种联系。

这种手法与传统的装饰运用有所不同,即更强调夸张、变形,使之符合于人们约定俗成的隐喻象征习惯。

79.移植与嫁接:对各种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

在设计中.有时借用外来建筑文化中的某些要素与本土建筑文化共处于一体;有时利用轴线、空间布局或环境色彩使各种文化相掺揉;有时广泛采集古今建筑文化遗产中的各种要素相互
嫁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

80.多元重构: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设计手法,其特点是打破狭窄的传统文化概框,认为建筑创作要继承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只要有利于表现主题,就可以广泛选择古、今及世界各国建筑造型素材,运用并置、对比、交错、渗透等多种手段,先行打散后再加以重构,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81.乡土主义倾向:对西方技术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均才去有选择吸收的态度。

在创作中不刻板地遵循现代建筑的普遍原则和概念,而是立足于本地区,借助当地的环境因素、地理、气候特点,刻意追求具有地域特征与乡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

他们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以抵制全球文明的冲击,他们经常借助地方材料,并吸收当地技术来达到目的。

82.解构主义: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先锋建筑流派。

它反对传统形式的基本原则,反对整体综合,崇尚分离,主张冲突、破碎,反对和谐统一。

83.人造空间:人为建造的使用空间,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84.二度平面:原始艺术的常用手法,追求规矩、对称和简单的平面图形。

85.技术美学: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而达到的一种美学效果。

86.多元化:由单一元素发展而来,即多种元素,风格并存发展。

87.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之意。

88.少就是多: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认为建筑装饰在于精简,从而获得完美统一的感觉。

89.地形:地球表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90.标高:以某一水平面作为基准面,并作为零点(水准原点)起算地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91.轴线:指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假定的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