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北齐二首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北齐二首翻译赏析
《北齐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前言】
《北齐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做的两首咏史诗。
这两诗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借古鉴今。
语言精炼、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翻译】
其一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拥有玉体的小莲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其二
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orG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赏析】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
史实,以借古鉴今的。
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议论附丽于形象。
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
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
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
“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
“荆棘”句引晋朝索靖预见西晋将亡的典故,照应国亡之意。
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
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
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
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
第三句描绘冯淑妃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
此句又与“荆棘”映带。
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
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
“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
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
“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
来一目了然。
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
“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
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
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着戎衣”。
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
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
但淑妃身着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
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
他们逢场作戏,穿着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据《北齐书》载,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
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尽管不着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
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
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
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
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
若无睹,围猎兴浓。
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
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