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的“避税天堂”伤害了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森堡的“避税天堂”伤害了谁

2014-11-11中国转让定价网

卢森堡的“避税天堂”伤害了谁

青海日报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

新华社法兰克福11月9日电(记者/文史哲)据德国《南德意志报》7日披露,国际调研记者协会通过对近2.8万页秘密文件进行调查,发现300多家国际知名企业与卢森堡政府签订秘密协议,大幅避税。

卢森堡的税制“优势”早就不是秘密,但这些文件披露的细节仍令公众错愕、震惊。不过,在谈论这些之前,笔者不禁想到十多年前风靡全球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作者清崎在书中以揭秘者的口吻说,富人倚靠他们对制度的熟稔,设计出种种巧妙避税的方案,最终使缴纳的税率远低于勤勤恳恳的上班族,因此———他善意地提醒道———穷人如果学不会富人的规则,将永远是穷人。

书中这一章节给笔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因其行文和语气给读者以“这一切理所当然”之感。但笔者仍然忍不住发问:为什么不能阻止富人们继续这种不公平的游戏?

如今的卢森堡避税丑闻就像是这个问题另一面的答案。据称,超过170家《财富》杂志500强企业都在这“避税天堂”建了分支,其中包括美国百事公司、瑞典家居企业宜家、联邦快递、宝洁等“超级富豪”,它们将“数以千亿美元计”转移至卢森堡,通过设立用以“公司内部借贷”的金融子公司、编制复杂的会计报表和法律构架等方法,最终可获得近于零的税率,避税总额“数以十亿美元计”。

事件曝光后,当务之急当然是判定这些避税方案是否合法,欧盟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检查卢森堡政府以及税务人员是否对企业提供了非法的税务协定。

在法律之外,舆论争议的焦点更值得深思。不少人替这些企业辩护,认为如果它们只是如“富爸爸”般运用了规则,又何尝不可?毕竟,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尤其对上市公司来说,账面数据直接关

系着市值波动与高管去留。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似乎忘了,这对那些更为“本份”或无力操作跨国避税方案的企业来说是否公平?这种“逐利”方式是否可取?

由此看来,如何遏制有些公司突破公平竞争原则的投机行为,将始终是市场监管者的一大课题。

当然,在这一事件中,监管者本身早已成为众矢之的,批评者认为卢森堡政府才是始作俑者,故意设置极为复杂的税收体系以给企业留下可乘之机,刚刚上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前卢森堡首相容克也已遭遇信任危机。但卢森堡政府也有苦衷,做为一个人口仅50多万的弹丸小国,国民经济大大受惠于其快速发展的律师、会计和金融业,端掉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饭碗,推动税制透明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无论怎样争论,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纳税的本质———纳税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当企业想尽办法逃避这一责任,社会也将无法为企业提供支持。从近处看,欧洲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高企,政府大幅缩减预算,企业避税早已是高度敏感的政治命题,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欧盟以及决策者的信任,因此也关系到企业经营环境的稳定。从更远处看,政府利用企业税收投资教育、科研、以及基础设施,这些正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英国作家J.K.罗琳曾说,她在因写作《哈利·波特》成为百万富翁之前,只能靠国家的救济金维持全职写作,“我因此感激我的国家,我缴纳每一笔税款,永远不会为此想要更换国籍。”

这,或者就是维持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善”。我们应当自觉,法律、市场或政府的力量并不能填充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在那些模糊不清的地带,更需要我们维护“善”的光芒,否则,伤害的将是这社会中的每一个“我”。

阅读原文

举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