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导语:《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汤的加减应用。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丹溪心法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得真传,人人皆有机会掌握一些医道或法理。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真传”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以诊法为例,先来看看所谓的“真传”学什么,顺便谈谈中医的学法。

古代的“诊法”,指的是望、闻、问、切。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的具体运用。

医家教徒弟,有两种教法:

第一种,也就是普通拜师学医的,学的就是这些基本原理,原理贯通以后,方法就很简单了,一般把把脉、看看舌,基本就可下诊断结论。这要学多长时间?一般需要一年至三年的时间,这一至三年,还不是从早到晚学,而是白天帮师父家干点杂活,洗药拖地,端茶倒水,晚上帮忙泡泡药甚至倒洗脚水,如果师父开心,就讲一两句,不开心就啥也别想得到。一方面通过这些日常行为来磨练徒弟,家里也多个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师道尊严的原因。而且,上古没有

“中医”的观念,医道不分家,传医就是传道,宁可失传也不误传,师父必须对徒弟进行所谓“磨性”的训练,把你的心性磨平了,真东西才能教给你。让你干粗活甚至无故责骂你,就是为了磨平你的心性,学了出去,才不至于辱没师门。

古代的学字怎么写?“學”,上半部分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爻”,爻是什么?《易经•系辞》说,“道有变动,故曰爻”,说的是手中要掌握变动之道,下半部分就是屋子底下一个“子”,你首先得处于低位,在家里好好作人子弟,师父的大道之理才能从上往下灌给你!磨你、用你是为了“灌”给你。

等到一段时间的磨练、考察,觉得你适合做自己衣钵传人的,用的就是第二种教学方法:不谈理论,直接就在身体上训练出望、闻、问、切的本事来。这要花多长时间?一般一个晚上就可全会。只是这一个晚上能做到的事儿,明师们往往要磨练你N 个晚上。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简直是天方夜谭,太过玄妙,不可能!

圣人说,“大道至简”,越是真理应该越简单明了,越是高深的医道应该越简单。所以古人才常常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好的东西历来都不“多”。

中医这一行,本来就是很玄妙的。你看中医的“医”字,在殷商甲骨文里写作“毉”,其部首为“矢”、为“殳”,《说文解字》说“矢,弓弩矢也”,而“殳”也是古代的兵器,《考

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两个都是可致命的利器,表示破坏力大,遇到“巫”了,就得“医”,有得救了。那么“巫”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后世很多学者都因此而认为“巫”就是装神弄鬼的人,其实,历史上乃至现在农村社会里确有不少装神弄鬼的“巫”,那是假“巫”,真“巫”是“能事无形”,即通达无形之事理的人,以简单的“舞”技练习就能让你安下心神的人。在民智未开的时代,这类人容易被神化,而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假巫跑出来滥竽充数混饭吃也就不奇怪了。以至于后来的医学名家,不得不痛斥“巫”。最早出来骂巫的中医界大佬是神医扁鹊,《史记•扁鹊仓公传》里就有他“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名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毉”字后来演变成了“醫”,不用“巫”,用“酉”(即药酒)了。现今简体字的“医”则干脆啥意义也没有了。

但中医的玄妙之处,正是它的“巫”的方面鲜为人知!事实上,中医最神奇的精髓,全在这上面。“巫”的方面是什么?就是古人探索天地、自然、生命三大领域的方法论。方法论解决了,“理通法自明”,治病方法就可以自己回家临阵(临症)自编了。

“道有变动”才是“学”,回家去给人治病是“习”。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的本意是说,学

了就要会变通并且经常实践它,这样才会使学问、技术不断提高而自己也因此而快乐,而不是说学习了以后经常复习就很快乐了。

所以在古代,学中医,其实就是学“道”学方法,先从自个儿身上开始,把自己的身体折腾通了,就能一通百通。所谓“问诊”即是先将自己问明白,自己作为参考系,病人一来自然清晰晓得自己能否治疗得了。所以,只要方法得当,智商正常,不需要多长时间,人人皆可以自学掌握一定程度的医道,慧根、悟性好的,保不定还能成良医!如果您还不信,就请想一想历史上那些光辉灿烂的名字——鬼谷子、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们谁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医学院。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

之功,可坐而致也。”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力倡养阴丹溪基于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结合《内经》“少火”、“壮火”论,吸取河间的火热论、东垣的阴火说,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的火热证治理论。他认为:“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从病理角度强调了内伤、七情、房事等诸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会使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内伤疾病丛生。因此,全书力倡固护阴精,宜节房事,调养心神,不为外物所感,防止相火

妄动。丹溪治疗火热为患,分虚实论治,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的原则,。对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之证,喜用降火之剂,反对滥用辛燥。“阴虚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纲,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