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思考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的思考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 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有位哲人说过, 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 美” 时, 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 美感” , 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 美感” 吗?还有, 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 美感” 呢?
现实生活中不仅需要我们对美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还需要我们能对美有一个好的鉴赏力。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 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
程。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这门艺术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 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 当然还有现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
朗的“ 泰特斯” 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过不断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 如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 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 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 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
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 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 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 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 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 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 也可以作为“ 望梅止渴” 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
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我最喜欢的是《城市之舞》 (1883年雷诺阿,现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优雅的城市之舞,由一位本身也是画家的女性苏珊·瓦拉东代言。雷诺阿无意显示她的专业特质,依旧将她描绘成柔婉的传统女性。
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 18世纪 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
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他曾说过:“ 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 。在平时画画的很多时候,我总是会带着自己的情绪去画。不能像雷诺阿这样永远带给别人温馨、美好喜悦的一面,很惭愧,对我来说却做不到, 或许不是大师的缘故吧?雷诺阿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 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雷诺阿,虽然经历经坎坷,但他的笔下, 却一直是“ 不让你的眼睛, 看见人世的伤心” ,他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描蓦生命的喜悦、圆满、美好,看着那些画,那样明亮的色泽,那样洋溢着生命力,即使我们明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常有七八,人生不是只有晴天,更多的时候,甚至是阴郁的,但我们也还是会被深深吸引,而且深信,这并不是痴人说梦,它们在,而且将延至永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 世事的本相是:人有生老病死,怨憎,爱恨别离, 但是,也有明亮、美好、阳光的一面,如雷诺阿的画,那是理想中的境界, 也是事实的一种,并不是虚幻。
我喜欢这幅画的神秘感, 宁静又不乏灵动感, 那是一种期待的感觉, 可能是我的好奇心所致,每幅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会有不同的遐想、阐述、理解、以及意义。中西的画个人认为不好去比较,只能各取所长吧。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 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