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
结构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摘要: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主流,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亮点。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做重要批示时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同年3月4日,他在同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一次科技界委员座谈时再次强调:“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新是一个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党中央围绕着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纪之交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01年朱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四次大会上做了《关于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下面简称《纲要》)《纲要》在回顾“九五”期间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展望并提出了“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尤其是科技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等重大国民经济问题做了专门的阐述,《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今后5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纲要》还进一步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即“要巩固和加强基础地位,加快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列确主席做了《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报告》一方面了“九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围绕着“十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提出了:“促进我区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又如何实现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又怎样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本文将主要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谈谈科技创新是调整和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西藏产业结构的发展历史及“九五”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众所周知,“产业”的概念(英文为industry)是伴随着18世纪后半期大机器工业出现而产生的,其目的首先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分析。正如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产业的概念始终与资本的生产过程相
联系,与资本的流通过程相区别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才把各个国家的产业界定为:初级生产部门(农、矿业)、次级生产部门(制造业)、服务部门。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产业及产业内部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动(变化),产业结构也就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结构简单地说:“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生产力组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表现。”根据其含义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问题。因为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不仅决定着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着该国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目前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客观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的封闭,加上和平解放前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济结构的烙印和近400多年的“政教合一”制统治,其产业结构的变动、发展在1959年前(改革前),几乎是一种单一的农牧业低生产型模式。据有关资料反映:1951年前的300多年里,整个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一种“停滞”和“缓慢”的阶段。又如:七十年代初在西藏昌都地区发掘的卡若遗址和八十年代中叶在拉萨地区北郊发掘的曲贡遗址,都能以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形式,证明在距今4000年至6000年前的西藏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和牧业方式,几乎所有的生产技术都延续到1951年至1959年前。显然,这时期中将近1000多年里西藏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停留在封建初期的劳役地租的发展阶段上。全区产业仅有农业和牧业的分工,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牧业生产中完全单独分离出来。”另外,据《卫藏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卫藏地方一克地可产青稞六七克,到民主改革前夕,过了300多年,西藏的粮食单产平均也只有六七克,一百多斤。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从此,西藏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而1959年的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才真正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西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开始接轨,产业结构由单一农牧业向多种形式的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形成了一套符合西藏实际的产业模式和结构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模式,与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很难适应。从60年代到整个90年代中期,西藏产业结构的基本类型就是一种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V”字结构,两头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底部为第二产业。这种产业结构既不同于国内的金字塔结构,即:“Λ”字结构,也不同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梯形结构。为此,“九五”期间(1996年---2001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围绕着中央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西藏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和战略重点。并根据西藏的地域
特点、资源状况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情况下,“按照统筹兼顾、分类、因地制宜、分级决策的构想”,以川藏、新藏和青藏、中尼公路为开发轴线,实施据点式开发,轴线延伸,在东西两个经济半环上,提出了中部、西部、东部、北部等四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发展思路。与此同时,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重点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行署所在地的经济增长点。如:中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拉萨市、山南和日喀则地区2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和分别占全区的13%和%,是西藏经济、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未来西藏经济起飞的依托之所在。该区开发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搞好“菜篮子”工程;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邮电、设施;积极发展食品、建材等工业;改造提高民族纺织工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档次;发展业,开发信息产业,积极培养商贸、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搞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18个县(市、区)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尽快建成我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轻纺手工业生产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科技实验推广基地,以此带动全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快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配套齐全,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全区经济核心区。该区作为我国连结南亚各国的前沿核心地带,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连结南亚各国的国际大通道。利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动,建立同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
如:西部区,主要包括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13个边境县,国土面积和分别占全区的%和%,其中部分边境县比较贫困。开发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强化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加强能源、、邮电建设,优化。充分发挥毗邻“五国一区”的边境区位优势,实施通贸兴边的战略,以边境县为开放带,以亚东、樟木、普兰等为窗口,以拉萨、日喀则、江孜为依托,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贸和业,开拓南亚。
如:东部经济区,主要包括林芝和昌都地区,共18个县,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的%和%,其中昌都地区的部分县比较贫困。该区是西藏最大的林区,森林面积6091万亩。开发方向和主要任务是:加强牧业和公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尼洋河流域和“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加快玉龙铜矿的建设,搞好芒康井盐的开发;大力发展以木材、材、林副产品、毛纺为主的加;要以建设玉龙铜矿为契机,进行综合开发,使昌都尽快成为藏东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尼洋河流域开发,加快八一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加强同四川、云南、青海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发展同印度、缅甸等国的经贸合作,繁荣边境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