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入声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方言入声问题
摘要: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大同是保留入声的北方方言区之一,这些入声字在大同方言中存在“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两种现象。

关键词:大同方言;入声;完全舒化;入声舒化;舒声促化
汉语大部分方言都有入声调类,没有入声的方言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区。

北方方言内部也有一些地区有入声,山西一带就是保留入声的方言区,本文主要对大同方言入声字进行分析,探讨入声字的特点。

一、大同方言入声字特点
入声韵是以[-p]、[-t]、[-k]收尾的,有这种韵尾的就是入声字。

唐代处忠和尚《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明代真空和尚《玉钥匙歌诀》描述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入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前人的描述还不能说明入声的调值,但是“急而促”或“短促急收藏”说出了入声字声调低沉、短促,不能像平声那样延长的语音特点。

这种声调适合表达苦闷、悲愤等情绪。

如:柳宗元的诗《江雪》韵脚分别是入声字“绝、灭、雪”,很适合表达诗人郁闷、孤寂的情绪。

入声字的这种语音特点是以调值的长短和塞音韵尾的有无作为标准。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大同方言属于晋语中的大同片。

大同距离北京较近,受普通话的影响也非常明显,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同方言舒化的速度较快,孙玉卿认为:“大同方言完全舒化的字有91个,舒入两读的字有28个。

大同方言采用一种均衡渐进的方式,古全浊声母、次浊声母分布较均衡地入声舒化。

”[4]入声舒化是大同方言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同时,“入声作为晋语的基本特点,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下去”。

[6]但是,大同方言又出现了舒声字促化的现象。

马文忠、梁述中认为:在大同方言舒声字读为促声的字中,除了4个古舒声字无论是单念或用在词语里都读入声,如:葫[xu 32],葫芦;蔗[ts 32],甘蔗,蔗糖;杷[p 32],枇杷;措[ts u 32],措施,措手不及,其余的字都为舒入两读。

[4]
二、大同方言入声演变情况
(一)完全舒化
完全舒化的字指的是它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再保留喉塞尾,声调已经派入其他的舒声调,且失去了原来的入声字独有的韵母,变成舒声字才会有的韵母。

舒化的原因可能与声母的清浊等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应是受了北京话的影响,因为这里边有一些字是原来口语中不常用或根本没有的,本地人接触到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普通话折合成本地音,因而读成了舒声。

在大同方言中完全舒化的字有91个,读阴平的有5个,“拉、恭、揖、粥、匹”,有两个是浊声母,读上声的4个字,“闸、眨、给、饺”,有一个是浊声母。

在读阳平的35个字中,次浊声母只有1个“蔑”,其他的都是全浊声母。

读去声的47个字中有5个清声母字“术、述、剧、划、射”。

由于大同离北京较近,交通也较方便,更容易受普通话影响的缘故,所以归类标准更接近普通话。

这些字舒化后派入舒声调的情况与北京话大致相同,即全浊派入阳平,次浊派入去声。

(二)舒入两读
舒入两读的字在大同方言中存在的条件下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与之出现的词汇条件有关,即在某些词中总是读舒声,在某些词中总是读入声。

二是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有关,即一些年龄段的人读舒声,一些年龄段的人读入声。

从词汇方面来说可分为三类:
(1)有些古舒声字,在读入声时,与词性和句子成分有关系。

例如:
子[ts 54],子弟,子时,子午线;子[ z 32],梯子,帽子,桌子。

方[f 31],正方形;方[f 32],地方。

弹[t 313],弹簧,弹琴;弹[t 32],动弹。

腐[fu54],腐败,腐烂;腐[f 32],豆腐。

父[fu24],父亲,父子;父[f 32],外父。

土[t u54],土地,泥土;土[t u 32],白土。

和[xuo313],和面,和泥;和[xu32],暖和。

火[xuo54],火灾;火[xu 32],红火,旺火。

(2)有些古舒声字,在词头或词中间读舒声,在词尾读入声,例如:
指[ts 54],指挥,手指;指[ts 32],指头儿。

扯[ts 54],胡扯,扯布;扯[ts 32],拉扯孩子。

布[pu24],棉布,纱布;布[p 32],布袋子。

狐[xu313],狐狸,狐皮;狐[xu 32],狐臭。

罗[luo313],姓罗,罗网;罗[lu 32],张罗。

话[xu 24],说话,话题;话[xu 32],笑话(作动词)。

(3)有些古舒声字,在读入声时与位置无关。

例如:
把[p 54],把门,一把刀;把[p 32],把碗打了。

往[v 54],动词,来往,往返;往[v 32]介词,往前走。

上[s 24],动词,上去,上来;上[s 32] 天上,地上,拿上。

去[t 24],去逛街;去[t 32],拿去,说去哇。

死[s 54],死了,死人;死[s 32],打死了。

慌[xu 31],心慌;慌[xu 32],吓得慌。

可[k 54],可疼了(指疼的程度较轻了);可[k 32],可疼哩(指疼的程度较重)。

以上这些字我们是把它们放在词语中确定是读舒声还是入声。

从年龄段来看,这些字无规律可循,尽管这些字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也是这类舒入两读字的重要特点,可以看作舒入两读的次要原因。

经过调查,现举例如下:“膀[p 32],翅膀;涂[tu 32],糊涂;花[xu 32],葵花”。

只有少数老一辈人才这么说。

另外舒入两读还可能与说话者的习惯有关,如:夫,工夫,有时读作[fu31],有时读作[f 32];热,有时读作[z 24],有时读作[z 32]。

(三)舒声促化
舒声促化指的是中古舒声字变为入声的现象,在大同方言中,促化大部分是词汇语法条件限制的,即它在某个或某几个词语中变读为入声。

(1)有词汇条件限制的
火[xuo54],火灾;火[xu32],红火,旺火。

指[ts 54],指挥,手指;指[ts 32],指头儿。

提[t 313],提问,提起;[t 32]提溜。

(2)有语法条件限制的
死[s 54],生死,死亡;死[s 32],丑死啦(作补语)。

可[k 54],可爱,可怜;可[k 32],可好哩(作状语)。

处[ts u24],处长,长处(作名词);处[tsu 32]好处,长处(作动词)。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舒声促化”的内部原因可能与急读或轻读有关,出现在前一音节的一般是由于急读,出现在后一音节的一般是由于轻读。

例如:名词性后缀“子”读入声[ts 32],外部原因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不表义音节影响到一些本来不读入声的音节也读成入声或在一定条件下读成入声。

我们认为:内部原因的解释基本上是合理的。

当一个字急读或轻读时,音长会明显缩短,同时还需马上在口腔中进行关闭,从而产生一个阻塞成分。

在有入声的方言中,这个阻塞成分很容易变为本方言的入声韵尾,产生入声字读法。

因此,这种“舒声促化”现象在音理上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至于外部原因的解释,由于使用频率很高的入声音节的影响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我们不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或多大范围内会产生影响,而且发生“舒声促化”的字毕竟是少数,因而目前还很难认定这方面的影响作用。

这种“舒声促化”现象看起来是与“入声舒化”的总趋势相矛盾的现象,但是这部分字很少,而且有很多特殊因素存在,所以不能影响到入声演变的总趋势。

三、总结
语言的演变是渐变式的,入声的消失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过程,而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节。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是整个语音系统的一种渐变过程,大同方言采取一种均衡渐进的方式,全浊声母、次浊声母字分布较均衡地入声舒化,同时也有少数舒声促化字,但这并不影响入声演变的总趋势,无论是“入声舒化”还是“舒声促化”,均受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影响,大同方言中的入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研究某一方言入声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入声。

参考文献:
[1]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玉卿,王茂林.大同方言“舒声促化”与轻声音节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2006,
(5).
[3] 和红艳.晋语入声研究综述[J].语言应用研究,2007.
[4] 孙玉卿.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5] 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6] 温端政.试论晋语的入声[J].中国语文,1986,(2).
语音学作业:
大同方言入声问题
姓名:史彩霞
学号:07201011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