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 鉴赏》 (英)《The Appreciation of
姓名与学号张力乾 3110103937
指导教师吴笛
年级与专业大一工科(信息)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鉴赏
张力乾
摘要:《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人内心深处在爱情与死亡间徘徊的挣扎与矛盾的刻画。爱情战胜死亡是诗歌的主旋律。诗集将她对罗伯特的感激、珍惜与爱恋传达得热烈缠绵,细致唯美,动人心弦,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令读者在阅读时心随诗动,不由自主地融人到勃朗宁夫人似火一般灼热,如死一般强烈的爱恋中,与诗人同喜同悲,经历爱的涅槃。
关键词:十四行诗;勃朗宁夫人;矛盾;爱情与死亡
一
十四行诗(sonnets),原是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被诗人们改编为抒情诗。文艺复兴伊始,意大利著名诗人彼特拉克(F.Petrarca,1304-1374)采用这一体裁写了著名的歌颂爱情的诗集。至16世纪后期,英宫廷诗人把“十四行诗”这一诗歌体裁从南欧引入英国,在英国诗坛上风靡一时。其中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十四行诗集》(1598)最为著名。之后十四行诗被英国文学史上许多享有盛名的诗人,如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所喜爱。英十四行诗结构完整,幅度适中以及叙事抒情的紧密结合,使其得以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诗人常常把自己想要诉说的,具有同类性质的或连续发展的内容用十四行诗的形式联系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组诗。[1] 说起十四行诗,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年3月6日-1861年6月29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是必须提及的。
芭蕾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示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天赋,能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和希伯来语的《圣经》。她的第一部诗歌集于13岁时出版。然而在15岁那年,她骑马时不幸摔伤了脊柱,从此失去可贵的健康,20多年一直卧病在床。之后相继有母亲离去,视为知己的弟弟溺死的精神打击让她觉得“生命的颜色已经在不断的泪水中失去”。但是芭蕾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从收到罗伯特的第一封信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爱情的神圣力量使得她越过了怯偶和仿徨的大山,重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在“爱情”与“死亡”这矛盾的选择中,爱情最终战胜了死亡,在病室中被禁锢了24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双脚重新走到阳光下了。也就是从她爱人的求婚以后的那一段时间里,她写下了给情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才华达到了顶点。
抒情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诗人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创作出的爱情诗集,共44首。标题的由来众说纷纭,专家们考证了勃郎宁夫妇的隐私说:因为勃郎宁夫人曾经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Catarina to Camoens),勃郎宁十分喜欢这首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也有因勃朗宁夫人的肤色与发色较黑而被勃朗宁戏称为“小葡萄牙人”的说法。又加之勃朗宁夫人不想让读者知道这是她的情诗,所以取名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诗集相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诗人从疑惑到热恋的复杂爱情心理过程。
二
诗集是勃朗宁夫人的第一人称自述,一开始,女诗人吟思着遥远的古希腊,实在诉说着自己忧郁的时光。由于坐着躺在病床上,内心受到局限,面对“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的吆喝,诗人只是挣扎地答道“死”,可是,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驱散了死亡的阴影,让诗人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涌动。
但是,“我们天生就不一样”“圣油搽在你头上——/可怜我,头上承受着凉透的夜霉。
/只有死,才能把这样的一对扯个平。”诗人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她考虑到各种阻挠因素:
疾病、家庭压力等等,毕竟,从世俗的眼光看来,两个身份悬殊的人无论怎样也拉不到一块儿,褴褛怎么能和华贵匹配?她的凄凉的归宿又怎能向他的锦绣前程看齐?绝望的爱情,让诗人宁愿选择前者。[2]
然而,诗人不能舍弃她对罗伯特的感情,她在矛盾中回旋,在痛苦中挣扎,因而使诗歌显得起伏曲折。“快站远些呀,快走!”、“舍下我,走吧。”“走吧!尽把它踏在脚下,作垫石。”这些话中充满着心酸和矛盾,诗人不假思索地拒绝爱情,是出于恐惧的退缩,她是不敢相
信,只觉得自己是被错爱的对象,只觉得对方是一时的感情冲动。[2]可就是她的“无情”,让罗伯特·勃朗宁看到了无私与真诚。他用炽热的情书和盛开的玫瑰,温暖她曾经受过伤害的心。
接着,在罗伯特的爱情攻势下,诗人逐渐向爱投降。“是爱,就无所谓卑下”“因为你完全征服了我”诗人被爱征服,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是纯洁且神圣的。他们沉入爱河,越爱越
深。在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情不自禁的多次对爱情的呼唤、呐喊和宣言。诗人的热切的真爱表白,在解封后如破堤之浪滚滚涌出,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诗人的沮丧、难过和忧郁已去九霄云外,心中已完全被真切浓郁的爱意所填充。“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第43首中,诗人通过一首柔和缠绵的爱情的颂歌,表达了伊
丽莎白·勃朗宁在心目中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她对罗伯特·勃朗宁的真挚深沉的爱情。[3]至此“爱情”已经战胜了“死亡”。也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唯美的佳话。
三
在诗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观。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爱曲/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一个人会忘了哭泣,当她久受你/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本段原诗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独到的看法:爱我,就是为了爱,而不是我具有的某种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下去。
从整体看,诗集描绘出了诗人的思想转变过程,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她通过构思与布局,写出了层次和深度,前后贯穿,脉络分明。展现了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女的内心的矛盾世界,细致唯美,热烈真切,发自肺腑。
在表现上,诗人使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得单纯吟咏爱情的诗篇产生厚重而多彩的魅力。
第一,数次运用复沓的手法。通过反复咏唱,直抒诗人胸臆,突出了爱的主题。如第21首和43首,多次的对爱的呼唤是诗人感情抑制不住的强烈迸发。
第二,神来之笔的比喻。诗人运用自身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诗集的开头通过对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