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分类和表达方式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较之曹王、陆机的有关理
论有了重大发展,在古代文学风格理论史上有重
要价值。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编著的(文镜秘
府论·论体》把风格分为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
约、切至六类,实际是对刘裸这“八体”的归纳。
到了唐代,风格的分类趋向细密繁杂。如初
唐李娇在《评诗格)中把诗的风格分为“十体”:形
组是就阳刚阴柔的审美角度说的。因此,就风格
本身而言,所谓正反,不一定有高下之分。刘樱在
提出风格的“八体”后,还指出“八体屡迁”,即是说
文学风格是经常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只有将“八
体”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并且形成自己独特
的风格。他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
则辐揍相成。”可见,刘舞的“八体”风格论纲举目
仙
。”后来,皎然在(诗式)中又对诗的风格作了不
同划分。在(诗式)卷一(诗有七德)条中分为七
种:“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
质干,七体裁”。同卷《辨体有一十九字》条又把诗
的风格分为“十九体”:贞、忠、节、志、德、诫、悲、
金谬铁;’··…其得于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
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鹤之鸣而入廖廓;’’·…观
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夫文之多,亦若是已;揉而偏胜可也,偏胜之
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
皆不可以言文④。
类先是由简到繁,后又由繁到简。南北朝时简分,唐宋时繁分,明清时简分。就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表
达方式而言:一是评卢、式,用极简练的语言揭示风格的特点;二是比兴式,用某些辜物作比喻,说明某种
文学风格的特点;三是兼用评点、比兴概括文学风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风格分类表达
笔者在《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两种区分。宋人论词,分豪放、婉约两种类型,实
际上也是指刚柔之别。姚鼎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
这些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分
类说:
磊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
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
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
崖,如决大川,如奔骇骥,其光也,如呆曰,如火,如
而清壮,项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
闲牙焦,说炜哗而诵谁。
陆机在这里先从作者的个性角度把文学风格分为
四类,后又从文体角度把文学风格分为十类。他
这是对曹巫风格分类的发展。曹王在(典论·论
文》中把八种文学体裁概括为四类风格:“盖奏议
宜稚,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曹巫和陆
机虽然指出了作家的个性与风格的关系,但是他
怨、意、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其中
既有从思想内容角度概括诗的风格,又有从艺术
特色方面概括诗的风格。但是明显地可以看出,
有的是不能作为风格的。皎然对每种“体”都作了
简要的说明,并且对其中的“高”、“逸”两体最为赏
识,这反映出他在艺术鉴赏方面的主要倾向。李
娇、王昌龄、皎然对风格的这些概括,使得风格分
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
四曰显附,五曰繁褥,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
靡。”刘拐在文中对这八类风格的特点逐一作具体
解释:“典雅者,熔式经浩,方轨儒门者也。”这是说
“典雅”的风格由于取法经书,所以有儒家著作的
特色;“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这是说
“远奥”风格,其思想内容倾向于道家学派,因而辞
从风格本身看,各有特色,各有长处,不应厚此薄彼,但是从当时的文学风气以及刘碍的指导思想
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刘舒还把这八种风格
分为四组,每一组是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
奥与显殊,繁与约并,壮与轻乖。”这四组,第一组
是就内容角度说的;第二组是就表现手法角度说
的;第三组既是就内容又是就形式角度说的;第四
种风格评价是不高的,而对“典雅”风格最为推崇。
不仅如此,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对“繁褥”风格
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说什么“文以辨洁为能,不以
繁褥为巧。”刘舞之所以特别推崇“典稚”风格,是
由于他的明道、征圣、宗经的指导思想;所以贬抑
“繁褥”、“轻靡”、“新奇”等风格,是出于他反对当
时轻艳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的指导思想。诚然,
格分类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先将诗
歌的风格分为九种:“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
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严羽这样的划分,是从司空图的二十四品简化而
来的。他所说的“高”、“古”,即司空图的“高古”;
他所说的“深”类似司空图的“含蓄”;他所说的
“远”,类似司空图的“超诣”;他所说的“长”,类似
也不属于风格范畴,如所谓“精神”、“实境”、“形
容”等。(二十四诗品》虽然较之李娇、王昌龄、皎
然等的风格分类要进步得多,但是仍缺乏严密的
系统性。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产生不是偶然
的,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初唐到晚唐,诗歌创
作空前繁荣,风格也因之丰富多彩,这在我国整个
文学史上是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的。面对这种景
致”的艺术风格。司空图之所以特别推崇冲淡、自
然、含蓄的艺术风格,与他的隐士生活以及受老庄
思想影响有关。后来,苏轼推崇陶渊明、柳宗元的
诗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①赞颂韦应物、
柳宗元的诗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
泊。”②苏轼这种审美崇尚又不同程度地受司空图
观点的影响。不过,司空图的这二十四品中有的
类学呈现了愈来愈细密的趋向。司空图受到他们
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二十四诗品)则以“品”的名
目把文学风格分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浓、沉
2
着、高古、典雅、冼炼、劲健、倚丽、自然、含蓄、豪
放、精神、填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
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品”各用十二句四
言诗来描述,使人感到具体形象。以前论风格都
司空图的“流动”;他所说的“悲壮”,类似司空图的
“悲慨”;他所说的“凄婉”,类似司空图的“委曲”。
至于“雄浑”、“飘逸”,则是直接套用司空图的。除
了这九种,严羽还在具体评论一些诗人作品的风格时,又提出了一些品目。如:“子美不能为太白
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高、岑之诗悲
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
型。但是,有的则从传统的哲学观和美学观出发,
把文学风格粗归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这种以刚
柔来论述文章的风格,早在曹工的(典论·论文)中
就触及到了。他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
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有“清”、“浊”的不同,风
格便有刚柔之别。刘裸在《文心雕龙)中说得更比
较明确。《体性)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
是仅仅用一些抽象的概念,使人难以捉摸。司空
图对这二十四“品”虽然没有象刘裸那样对其中一
些品目明显流露出贬抑之意,但是从他的具体解
释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冲淡”、“自然”、“含蓄”三
品特别崇尚,这和他的其他一些文论的基本倾向
是一致的。他很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
艺术效果,非常推崇王维、韦应物诗歌的“澄淡清
姚鼎首先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出发,指出天地之
道在于阴阳相生,阴柔而阳刚。他认为人的才性
气质察赋也分阴柔、阳刚两大类,而文章风格则是
作者才性气质的表现,因而风格也必然表现为阳
刚、阴柔两大类。姚鼎在文中用一系列的形象比
喻,说明两种风格的艺术特色。他还进一步对这
两类风格提出要求:刚要象刚,柔要象柔,如果达
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分类和表达方式论
樊德三
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标准:有的从作者个性和文休角度划分;有的从作者个
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上概括;有的根据作品思怒内容和艺术特色分类。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
喻,辞采繁富,意思鲜明;“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
异采者也。”这是说“壮丽”风格,议论高妙,体制宏
伟,富有光泽。“新奇者,摈古竟今,僻
奇巧。“轻靡者,浮文弱质,缥缈附俗者也。”这是
说“轻靡”风格,辞藻浮华,内容空泛,一味迎合时
俗趣味。由上可以看出,刘瓣对“新奇”、“轻靡”两
不到这样的要求,则“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
姚鼎这种风格分类法,概括性比较强,前人分类中
的雄浑、劲健、豪放、壮丽等都可归入阳刚美;淡
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影带、宛转、飞动、清
切、精华。李娇对每一种风格都作简要的说明。
但是,由于“十体”中有的不属于风格,实际是表现
手法,而且解释也很粗略含糊,因此显得缺乏科学
性,也就没有什么影响。李娇稍后的王昌龄,在
<诗格)中把诗的风格分为五类:“诗有五趋向:一
日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
象,司空图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品评、研究和总
结。他这(二十四诗品)是讨论诗歌风格的专著,
在古代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论家
影响很大。
由上可见,文学风格的归类逐渐趋于
细密繁
富。后来的一些文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司空图的风
风格比较推崇,但是从他们的指导思想看还是主
张风格多样化的。这种理论倾向对文学的繁荣是
有益的,因为只有风格多样化的理论得以张扬贯
彻,文学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多彩多姿。
明清时代,也有的文论家继承司空图的风格
分类法。如清代顾翰的(补诗品》,杨夔生的《续诗
品》等,分别把诗歌分为二十四和十二种风格类
义比较深奥;“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这是说“精约”风格,字句简练,分析精密;“显附
者,辞直义畅,切理心者也。”这是说“显附”风格,
文词质朴,内
容晓畅,切合情理;“繁缚者,博喻酿
采,炜烨枝派者也。”这是说“繁褥”风格,善用比
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风
格形成论,本文再对其分类和表达方式理论作梳
理和总结。
风格分类论
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多样
性:“体有万殊”。并从作者个性和文体角度加以
论说: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
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休物而浏亮,碑披
文以相质,诛缠纬而凄枪,铭博约而温润,筑顿挫
们对风格类型的概括都侧重在文体方面,这从风
格论看,则显得粗疏而不够全面。随着文学创作
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格的分
类应该着重从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
上去概括。这是风格论的一大进步,承担这个任
务的则是刘腮。他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艺术
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即所谓“八体”:“若总其归
趣相柔,宁或改其气”,(牛容裁)曰:“刚柔以立本,
交变
以趋时。立本有体,意或偏长”;(定势)曰:
“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然文之任势,势有刚
柔。”这些论说中的“刚柔”虽然不是从风格分类角
度说的,但是都间接地道出了文学风格有刚柔的
欢。”这里,严羽在九种风格基础上又增加了“沉
郁”、“刻苦”两种,而且认为李、杜的风格互不能
代,各有所长,不能扬此抑彼。这种观点,实质上
是要求风格的多样化,因而是可取的。明代胡应
麟在《诗蔽)中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少陵于李白、
元结、王、孟、高、岑,无不推重。香山于张籍之古
淡、韩昌黎之雄奥、李义山之精丽,无不推重。”胡
应麟在这里以杜甫、白居易为例,说明他们看待艺
术风格没有门户之见,认为各种风格有它的特色。
这实际上也是主张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清代叶燮
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平奇、浓淡、巧
拙、清浊无不可为诗,而无不可为雅。诗无一格,
而雅无一格。”③从以上诸家的观点看,虽然有的
文论家根据时代风尚和自己的审美爱好而对某些
论有了重大发展,在古代文学风格理论史上有重
要价值。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编著的(文镜秘
府论·论体》把风格分为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
约、切至六类,实际是对刘裸这“八体”的归纳。
到了唐代,风格的分类趋向细密繁杂。如初
唐李娇在《评诗格)中把诗的风格分为“十体”:形
组是就阳刚阴柔的审美角度说的。因此,就风格
本身而言,所谓正反,不一定有高下之分。刘樱在
提出风格的“八体”后,还指出“八体屡迁”,即是说
文学风格是经常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只有将“八
体”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并且形成自己独特
的风格。他说:“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
则辐揍相成。”可见,刘舞的“八体”风格论纲举目
仙
。”后来,皎然在(诗式)中又对诗的风格作了不
同划分。在(诗式)卷一(诗有七德)条中分为七
种:“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
质干,七体裁”。同卷《辨体有一十九字》条又把诗
的风格分为“十九体”:贞、忠、节、志、德、诫、悲、
金谬铁;’··…其得于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
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鹤之鸣而入廖廓;’’·…观
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夫文之多,亦若是已;揉而偏胜可也,偏胜之
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
皆不可以言文④。
类先是由简到繁,后又由繁到简。南北朝时简分,唐宋时繁分,明清时简分。就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表
达方式而言:一是评卢、式,用极简练的语言揭示风格的特点;二是比兴式,用某些辜物作比喻,说明某种
文学风格的特点;三是兼用评点、比兴概括文学风格。
关键词古代文学风格分类表达
笔者在《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两种区分。宋人论词,分豪放、婉约两种类型,实
际上也是指刚柔之别。姚鼎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
这些观点,明确提出了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分
类说:
磊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
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与刚之
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
崖,如决大川,如奔骇骥,其光也,如呆曰,如火,如
而清壮,项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
闲牙焦,说炜哗而诵谁。
陆机在这里先从作者的个性角度把文学风格分为
四类,后又从文体角度把文学风格分为十类。他
这是对曹巫风格分类的发展。曹王在(典论·论
文》中把八种文学体裁概括为四类风格:“盖奏议
宜稚,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曹巫和陆
机虽然指出了作家的个性与风格的关系,但是他
怨、意、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其中
既有从思想内容角度概括诗的风格,又有从艺术
特色方面概括诗的风格。但是明显地可以看出,
有的是不能作为风格的。皎然对每种“体”都作了
简要的说明,并且对其中的“高”、“逸”两体最为赏
识,这反映出他在艺术鉴赏方面的主要倾向。李
娇、王昌龄、皎然对风格的这些概括,使得风格分
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
四曰显附,五曰繁褥,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
靡。”刘拐在文中对这八类风格的特点逐一作具体
解释:“典雅者,熔式经浩,方轨儒门者也。”这是说
“典雅”的风格由于取法经书,所以有儒家著作的
特色;“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这是说
“远奥”风格,其思想内容倾向于道家学派,因而辞
从风格本身看,各有特色,各有长处,不应厚此薄彼,但是从当时的文学风气以及刘碍的指导思想
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刘舒还把这八种风格
分为四组,每一组是一正一反的关系:“雅与奇反,
奥与显殊,繁与约并,壮与轻乖。”这四组,第一组
是就内容角度说的;第二组是就表现手法角度说
的;第三组既是就内容又是就形式角度说的;第四
种风格评价是不高的,而对“典雅”风格最为推崇。
不仅如此,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对“繁褥”风格
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说什么“文以辨洁为能,不以
繁褥为巧。”刘舞之所以特别推崇“典稚”风格,是
由于他的明道、征圣、宗经的指导思想;所以贬抑
“繁褥”、“轻靡”、“新奇”等风格,是出于他反对当
时轻艳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的指导思想。诚然,
格分类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先将诗
歌的风格分为九种:“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
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严羽这样的划分,是从司空图的二十四品简化而
来的。他所说的“高”、“古”,即司空图的“高古”;
他所说的“深”类似司空图的“含蓄”;他所说的
“远”,类似司空图的“超诣”;他所说的“长”,类似
也不属于风格范畴,如所谓“精神”、“实境”、“形
容”等。(二十四诗品》虽然较之李娇、王昌龄、皎
然等的风格分类要进步得多,但是仍缺乏严密的
系统性。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产生不是偶然
的,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从初唐到晚唐,诗歌创
作空前繁荣,风格也因之丰富多彩,这在我国整个
文学史上是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的。面对这种景
致”的艺术风格。司空图之所以特别推崇冲淡、自
然、含蓄的艺术风格,与他的隐士生活以及受老庄
思想影响有关。后来,苏轼推崇陶渊明、柳宗元的
诗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①赞颂韦应物、
柳宗元的诗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
泊。”②苏轼这种审美崇尚又不同程度地受司空图
观点的影响。不过,司空图的这二十四品中有的
类学呈现了愈来愈细密的趋向。司空图受到他们
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二十四诗品)则以“品”的名
目把文学风格分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浓、沉
2
着、高古、典雅、冼炼、劲健、倚丽、自然、含蓄、豪
放、精神、填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
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每“品”各用十二句四
言诗来描述,使人感到具体形象。以前论风格都
司空图的“流动”;他所说的“悲壮”,类似司空图的
“悲慨”;他所说的“凄婉”,类似司空图的“委曲”。
至于“雄浑”、“飘逸”,则是直接套用司空图的。除
了这九种,严羽还在具体评论一些诗人作品的风格时,又提出了一些品目。如:“子美不能为太白
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高、岑之诗悲
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
型。但是,有的则从传统的哲学观和美学观出发,
把文学风格粗归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这种以刚
柔来论述文章的风格,早在曹工的(典论·论文)中
就触及到了。他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
体,不可力强而致。”“气”有“清”、“浊”的不同,风
格便有刚柔之别。刘裸在《文心雕龙)中说得更比
较明确。《体性)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
是仅仅用一些抽象的概念,使人难以捉摸。司空
图对这二十四“品”虽然没有象刘裸那样对其中一
些品目明显流露出贬抑之意,但是从他的具体解
释中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冲淡”、“自然”、“含蓄”三
品特别崇尚,这和他的其他一些文论的基本倾向
是一致的。他很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
艺术效果,非常推崇王维、韦应物诗歌的“澄淡清
姚鼎首先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出发,指出天地之
道在于阴阳相生,阴柔而阳刚。他认为人的才性
气质察赋也分阴柔、阳刚两大类,而文章风格则是
作者才性气质的表现,因而风格也必然表现为阳
刚、阴柔两大类。姚鼎在文中用一系列的形象比
喻,说明两种风格的艺术特色。他还进一步对这
两类风格提出要求:刚要象刚,柔要象柔,如果达
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分类和表达方式论
樊德三
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类标准:有的从作者个性和文休角度划分;有的从作者个
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上概括;有的根据作品思怒内容和艺术特色分类。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分
喻,辞采繁富,意思鲜明;“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
异采者也。”这是说“壮丽”风格,议论高妙,体制宏
伟,富有光泽。“新奇者,摈古竟今,僻
奇巧。“轻靡者,浮文弱质,缥缈附俗者也。”这是
说“轻靡”风格,辞藻浮华,内容空泛,一味迎合时
俗趣味。由上可以看出,刘瓣对“新奇”、“轻靡”两
不到这样的要求,则“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
姚鼎这种风格分类法,概括性比较强,前人分类中
的雄浑、劲健、豪放、壮丽等都可归入阳刚美;淡
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影带、宛转、飞动、清
切、精华。李娇对每一种风格都作简要的说明。
但是,由于“十体”中有的不属于风格,实际是表现
手法,而且解释也很粗略含糊,因此显得缺乏科学
性,也就没有什么影响。李娇稍后的王昌龄,在
<诗格)中把诗的风格分为五类:“诗有五趋向:一
日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
象,司空图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品评、研究和总
结。他这(二十四诗品)是讨论诗歌风格的专著,
在古代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论家
影响很大。
由上可见,文学风格的归类逐渐趋于
细密繁
富。后来的一些文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司空图的风
风格比较推崇,但是从他们的指导思想看还是主
张风格多样化的。这种理论倾向对文学的繁荣是
有益的,因为只有风格多样化的理论得以张扬贯
彻,文学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多彩多姿。
明清时代,也有的文论家继承司空图的风格
分类法。如清代顾翰的(补诗品》,杨夔生的《续诗
品》等,分别把诗歌分为二十四和十二种风格类
义比较深奥;“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这是说“精约”风格,字句简练,分析精密;“显附
者,辞直义畅,切理心者也。”这是说“显附”风格,
文词质朴,内
容晓畅,切合情理;“繁缚者,博喻酿
采,炜烨枝派者也。”这是说“繁褥”风格,善用比
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风
格形成论,本文再对其分类和表达方式理论作梳
理和总结。
风格分类论
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多样
性:“体有万殊”。并从作者个性和文体角度加以
论说: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
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休物而浏亮,碑披
文以相质,诛缠纬而凄枪,铭博约而温润,筑顿挫
们对风格类型的概括都侧重在文体方面,这从风
格论看,则显得粗疏而不够全面。随着文学创作
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格的分
类应该着重从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的结合
上去概括。这是风格论的一大进步,承担这个任
务的则是刘腮。他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艺术
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即所谓“八体”:“若总其归
趣相柔,宁或改其气”,(牛容裁)曰:“刚柔以立本,
交变
以趋时。立本有体,意或偏长”;(定势)曰:
“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然文之任势,势有刚
柔。”这些论说中的“刚柔”虽然不是从风格分类角
度说的,但是都间接地道出了文学风格有刚柔的
欢。”这里,严羽在九种风格基础上又增加了“沉
郁”、“刻苦”两种,而且认为李、杜的风格互不能
代,各有所长,不能扬此抑彼。这种观点,实质上
是要求风格的多样化,因而是可取的。明代胡应
麟在《诗蔽)中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少陵于李白、
元结、王、孟、高、岑,无不推重。香山于张籍之古
淡、韩昌黎之雄奥、李义山之精丽,无不推重。”胡
应麟在这里以杜甫、白居易为例,说明他们看待艺
术风格没有门户之见,认为各种风格有它的特色。
这实际上也是主张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清代叶燮
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平奇、浓淡、巧
拙、清浊无不可为诗,而无不可为雅。诗无一格,
而雅无一格。”③从以上诸家的观点看,虽然有的
文论家根据时代风尚和自己的审美爱好而对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