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农村村名趣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定农村村名趣谈

正定县历史悠久,有人类居住的时间可以上推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漫长的以农为主的封建社会中,正定农村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正定县现有186个自然村,人口40多万。这180多个自然村,村名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村名的形成虽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是其背后无不隐藏着正定的深厚历史文化。

归结起来,正定村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追求幸福安逸的生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兴旺,这些追求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村名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对自己住址名称的选择十分在意。

柳树科相传,该村建于唐代,原名五千村。后因村北有一藏北寺,寺前有一粗大的空柳树,四乡可望,人们以此称该村为柳树空,又感空字不妥,寓意为一无所有,于是改名柳树棵,后称柳树科,沿用至今。

七吉相传,该村有张,王,李,郝,郑,康,陈七姓在此定居,当地居民附会天上北斗七星,含称北斗七星聚居,又意称北斗为北极,故取村名为七极,后又为追求吉祥如意之义更名为七吉,沿用至今天。

诸福屯该村建于明朝初期,是屯兵之地,曾得名“前营”、“后营”。后因该村土地肥沃,便于耕作,人寿年丰,定居在此的人们感到生活幸福美满,于是人们取共同幸福之意,定名为诸福屯,后讹为朱夫屯。为恢复原意,1981年复为诸福屯。

丰家庄相传,该村始有冯氏迁此定居,取名冯家庄。后因王,刘二姓家族人口兴旺,冯氏人口渐少,感到村名有局限性,即以谐音更名为丰家庄,取意为丰收富足之意,沿用至今。

邯村据碑文记载,明正德年间,李洛从和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居住,因土地是沙薄漏地,收入极少,生活贫寒,故取名寒村。后来,人口逐渐增多,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们便感到“寒”字不妥,令人听了顿生寒意,且暗示生活贫寒。于是更名为邯村,沿用至今。

安谷该村地势低洼,周河自西北向东南从村东流过,有河沟,支岔及水道。人们安居在谷洼之地劳动声息,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使当地居民免受奔波灾害之苦,故得名安仁谷,后讹为安仁骨。为使村名标准化,1981年更名为安谷。

丰隆疃该村地处汊河东岸,地势低洼,多沼泽地。最始有戎姓于明初到此定居,经改田治水,成为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口兴旺的小康村庄,故取名丰隆疃。清乾隆五十九年洪水灾害,部分居民搬至村北高坡居住,形成两个居住点,1955年划为两个行政村,后建的村称为戎家庄,原来的村仍称丰隆疃,沿用至今。

二、以自己居住地比较著名的事物为村名。人们在居住的时候,都十分留意自己周围独特的事务,以区分自己所居住地与他人的居住地不同之处。

雕桥该村原名叫雕邱。曾是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的别墅。地处滹沱河北岸,地势低洼,周河及汉河流于村北,总称周汉村,沿村东潺潺向东南流去,灌溉着沿岸稻田。昔日,这里古槐参天,楼阁隐树丛,小溪穿村舍;穴泉涌出,河溪纵横,种稻载藕,鱼虾菱角,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清代梁清标诗《雕邱四景》中,有“幽人穿径入,疑是小桃园”,“披蓑泛钓艇,疑是小五湖。”“参

天皆玉树,疑是小蓬莱。”因此,雕桥素有小桃源,小五湖,小蓬莱之美称。因河溪上修有石桥树座,桥上雕刻着玲珑图岸,故以此义,更名为雕桥,沿用至今。

柏棠相传,这一带过去原是一片坟地,柏树林里成趟,俗称“柏趟”,后来有人在此定居,于柏林中植海棠,牡丹等花卉而驰名,古代有“南有洛阳牡丹,北有真定牡丹”之说,真定的牡丹主产地就在此。后人们从柏树与海棠中各取一字“柏棠”二字为村名,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故名东、西柏棠,沿用至今。

南早现相传,该村建于名洪武年间,始有韩姓从山东历城县迁来,植枣树较多,好以枣馅为食,俗称枣馅,后人觉含义不妥,以其谐音更名为早现。又北二里建有一村,该村居南,便以方位取名南早现。

塔屯相传,宋代初期,在村北侧建有一白塔,塔中有汉白玉碑,故村庄自此得名白塔屯。民国初年,改名为塔儿屯。后简称为塔屯。

这些村名都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己村庄的热爱,对自己能够居住在该地一种自豪感。

三、以自己所居住地地形特点命名村名要简便易记,特点鲜明,便于人们交流,传递信息,地形特点便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

曲阳桥坐落在恒山余脉的南坡,背靠高达30米东西向的陡坡,面临溪泉,地势北高南低。村北坡前涌泉遍地,大鸣河发源于此。村庄周围,稻田遍野,间有鱼池藕溏,环境优美,稻花芬芳,锦似江南,实为鱼米之乡。清代容海有诗《曲阳桥》云:

万点荷钱贴水浮,水边人过欲惊鸥。

溪斜桥接通秧马,柳暗花明叱木牛。

粉坠新房莲子密,针插碧毯稻孙稠。

西山照眼明如洗,幅幅屏风翠欲流。

这里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面积较大,米质较好,为本地特产。曲阳桥也叫曲阳集。又据重修大鸣泉庙记及龙神祠记所载,大鸣泉庙建于名洪武七年,就记述有东西南北四曲阳之称。因村处在曲曲弯弯的恒山余脉的阳坡,大鸣河及汊河的河水纵横,四面环水,出入村庄无桥不便通行,因此,村四周都建有桥梁,故以地形得名曲阳桥。

斜角头据记载,为防滹沱河水患,保护城池,明代在此地修筑河堤,因堤环抱西城,南城两角,名曰斜角大堤。明永乐年间,崔,刘等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坐落在堤北头,取名斜角头。

北贾村相传,村北村南原有两条河,村庄居于中间,因两河像夹,故名夹村,后人感字不妥,以谐音字“贾”字代替,又因位于县城北部,故名北贾村。

下水屯该村始有麻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曾取名麻家庄,由于地处汊河岸边,地势低洼,四周环水,又在上水屯所居高坡下,故更名为下水屯。清咸丰三年,河水泛滥,大部主户迁至东侧高坡上居住,仍称下水屯,亦称上坡。原址未迁之户,为下水屯的自然村,称下水屯。

朱河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处于滹沱河北岸,地势较低洼,除滹沱河,周汉村,旺泉河外,还有一些小河岔流流经此地,人们便区诸河汇流之意给村庄取名“诸河”,后讹为朱河。

西洋该村西、南两面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形成一片汪洋,人们便以自然地理实体给村取名西洋,沿用至今。

树路相传,明代中期,有胡,高二姓来此定居,因当时这一带有树林,树林中间有一条大道,村庄又坐落在路旁,故以地形取名树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