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一点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一点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武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以来武术界的各位前辈以及专业、民间的各位武术同仁们对民间传统武术做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为传统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得众多民间习武人有机会、有条件地发挥出了自己的光和热。在此,我对这些前辈和同仁们多年来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如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这份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标,作为一个业余武术爱好者,也想对当前武术继承与发展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尽微薄之力。以下仅为管窥之见,不对之处望各位前辈和武友们批评、指正。

一、总体看法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各种武术比赛以“套路”评分为主。各专业武术运动队只注重竞技套路的演练,为了追求比赛中的高分,在套路编排上任意增加高、难、新和外型美观的动作,并且在训练中忽略了拳架中的技击涵义。体育院校以培养套路竞技人才为主,训练拳式时,注重“表演”,不追功夫,所练的拳架与传统技击功架越来越远。因此,中国武术已经明显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官方或称学院派的竞技武术;二是已在民间逐渐衰落的传统武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包括一些界内人士)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作用产生怀疑。武术原本姓“武”,照这样流传下去,只会造成“武”与“舞”不分,最终有一天就会名存而实亡。

当前流行的散打,虽然也在逐步去吸收传统武术的招法,但其总的基调还是“拳击加腿”;与传统武术“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特点相比,虽然不是南辕北辙,但是,仍然没有同吃一锅饭。

近几年,武术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武术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们的青睐。在国内,传统武术正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舆论方面也有了“石破惊天”的一系列呼声。

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在踏踏实实地继承传统武术精华前提下,做一些适应现代社会的“外在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但是,这种改革应该做到:盛“汤”的器皿可以换,“筵席”上的礼节以及服务规则可以变;但是,在去粗取精基础上,“汤”的原汁原味应该绝对予以保留。

二、说说民间武术爱好者

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可分为两大人群:第一大人群,把习练武术套路作为主要形式,对其中的技击涵义并不刻意去追求,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这部分人是两大人群中的大多数。因此,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倡和发扬。第二大人群,除了重视武术的健身作用之外,出于对武术的挚爱之情,还想继承传统武术中原本的功法和技能(包括技击内涵),这些人是两大人群中的少数,但却是民间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上两大人群中的后者,还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极少数。他们得到了老辈人的“真传”,虽然业余习武受个人生活条件所限,使他们的技艺往往赶不上前辈,但哪怕他们仅得到三招两式,也是如今中国传统武术赖以流传下去的一点“骨血”。

第二部分人数稍多。虽然也有真传实授,但有的人由于生活原因而中途停顿;有的人未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吃透;有的人只注重学习套路,没练出真功夫。虽入名门,未得真传,却自以为是正宗。但他们若能励精图治、勤学苦练,其中很多人能够成功。

第三部分人有一定的数量。虽然拜的是“名师”,但不一定是明师。有的人只为了图老师的“名”;有的人却是诚心诚意来拜真佛。其中,很多人心气高,身体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得到真实传授。

第四部分人数较多。他们喜爱武术,却难以找到“明师”;寻师访友,几经周折,上武馆、求函授、看书学习,收效甚微却热情不减。这些人是传统武术得以流传的群众基础。

第五部分人也不少。他们喜欢以武健身,也喜欢武术技击,但这只是他们的业余喜好之一,没想过为其投入过大的精力,有的人往往热衷于一些见效快、耗时少的运动方式(如:跆拳道、拳击、散打等形式),但如果条件具备,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很热心地投入到传统武术运动中去。

三、说说民间武师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武术的主导作用从战场逐渐转移到体坛。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每天忙于工作,武术只能作为业余爱好,若想练出好功夫,需要作出许多牺牲,这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到。在民间,目前尚健在的65岁以上的老武师可称得上是武林界的老前辈。从技艺上说,他们中的许多人见过真东西,但由于个人资质、习武经历、用功程度以及生活条件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功夫深浅的差异。有时,虽同为一师之徒,这种差异也会很大。因此,当今的名师不一定全是明师,明师中有的人不一定有名气。如今,许多有真功的老前辈已悄然离世,使得在世的这些老前辈渐渐成为老武师中的少数,其中功力醇厚的人更是极少数,依我看说他们是武术界的“国宝”也不为过。但是,在这些“国宝”级的老人中,至今仍有一些人在民间默默耕耘不为人知。由于条件所限,一方面他们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有许多年轻的后生却因为找不到武术明师而“苦恼不已”。

年龄在40-50多岁的民间武师是民间传统武术的骨干力量。这些人多数是业余练功,很难保证每天都能拿出老辈人那么多的练功时间,因此许多人尽管练了一、二十年功夫,也很难与他们老前辈的功夫相比(个别人除外)。老辈人处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有的人穷毕生精力习武,每天付出的时间接近或超过专业水平,今天的人很难做到。抛开个人资质等因素不说,仅以练功时间而论,多数人仍然是业余水平:今天挤出1小时,明天挤出3小时,常常是断劲,功夫长得慢。因此,总体来讲这一代人的整体武技水平与前辈相比应该说略逊一筹。尽管这样,他们这一代人为继承武技所遇到的困难和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他们的前辈还要多。他们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几十年坚持业余习武,顶着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耽误了不少赚钱的机会,牺牲了不少个人利益,却一如既往苦练不辍,甚至终生不悔。这一代人的技艺水平参差不一,但他们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不愧是当今民间武坛的“脊梁”。

目前总体状况是:官方的套路比赛仅在外形动作的“美观流畅”上下功夫,逐渐与传统功夫内涵相脱离,武术队成了专业“表演队”;而在民间的比赛场上,各家各派编制的比赛套路与官方武术走着同样的道路。随着时间的变迁,民间的许多老武师相继离世,有真功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学练真功夫的人也是少数。世面上的武术书和资料虽然不少,但有的书仅仅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或是简单地解释一下功法口诀,说的都是“大道理”。而怎样从入门着手去练?怎样指导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者练功中的亲身体验、通变的方法、问题的解答等等,书上没有作过多的涉及。看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结合的比较好的武术书籍实在是少了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