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史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84156ca98271fe910ef996.png)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 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武术体系逐步形成.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 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日狗看好了)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5.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不得不承认= =.. 内功确实出现的很晚..当然不是说之前没有内功.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系统而已)武术内容和分类:1.按运动形式的分类:功法运动. 以单个武术动作为主题进行联系,以达到强身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囧一下,要严肃.)的运动.如内养功,站桩功,轻功,硬功等.少林寺"七十二艺"就是具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功的集大成者.套路运动. 按一般形式分为单练,对练,集体表演.搏斗运动. 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根据双方的攻防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攻防技法进行的实战练习形式,如散打(是切磋= = 不是争勇斗狠)2.按传统流派分类.以历史上的传承和依托地域山川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少林武当就是依托嵩山和武当的内外两大门派,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宗门.峨嵋派,青城派,华山派,崆峒派,天山派也是以此分类.3.以二分法分类.如南拳北腿.长拳短打,内家拳外家拳.4.以拳种命名的流派.如查拳派,洪拳派,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通臂门,六和门,华拳门,螳螂门,鹰爪门,地趟门,劈挂门,梅花门,自然门,八极门等.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特点:1.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本质特点.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3.广泛的适用性.作用:1.强身健体.2.防身技击.3.教育娱乐.4.经济作用(这个无视好了.)武术的四大流派:1.少林派. 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这个不敢恭维.武术出现在佛教出现之前= =..佛教大概是公元前6-5世纪创建的,也就是说武术历史比所有宗教都长.)拳种最多的门派,处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为外家拳法集大成.少林特点: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并济,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具体支派我就不说了. 很多2.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传背诵徽帝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法.特点: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冒犯(听起来像太极.但是不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都出自道家.但有人认为其自称体系.武当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剑-武当剑(屠龙刀倚天剑都当浮云好了. 那是小说.)3.峨嵋派. 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交玉女拳法(囧.)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峨眉"和佛教圣地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峨眉于武当少林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的门派.尤其西南一带很有势力. 峨眉功法介于少林武当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4.梁山功夫.(除了山东人,多少人知道?)又名子午功夫.至今已900年. 是山东水泊梁山北,六公山建福寺方丈圆通禅师与松江等梁山英雄所创.融佛,到,儒,兵(兵家不知道的自己百度去, 百度完了面壁一小时)四大家等诸家武功之精华为一体, 因此功夫多练子,午两个时辰而得名.功夫练到一定境界身上就会出现一道暖流和一道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 梁山与少林,武当,峨眉被誉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623832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b.png)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武术,又称武技、武艺、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武术就被广泛运用于形体健身、自卫防身、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一、武术的起源和演变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当时的武术主要是刀、枪、戟等兵器的使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逐渐从实战演变为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的实用技能,武术技巧也进一步完善。
汉代时期,武术开始分化为多个流派,如汉武帝时期的“无极拳”和唐代时期的“太极拳”。
进入明清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武术家将拳术与兵器相结合,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
1928年,全国国术标准化后,“武术”这一称呼正式确定下来。
二、武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武术已经逐渐从“半文半武”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文化体育运动。
在中国,武术已经成为国家队资格认证的体育竞技项目,国际武术联合会也成立于1990年,并已加入国际奥委会。
不仅在国内,武术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不少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武术文化。
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体育的重要元素,通过武术,外界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而在国内,武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素质,丰富精神生活。
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武术培训机构和武术俱乐部,这些机构使得武术实践者更加方便了解、学习和提高武术技巧。
三、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文化和体育方面,武术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重要。
首先,学习武术可以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自我防卫能力,这对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非常有帮助。
其次,武术不仅强调技巧,也强调内功修养。
武术的修炼可以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武术还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总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要。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a6f84e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d.png)
武术近代发展
民国时期
民间出现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8年成立中央国术馆,武术开始融入近代体育体系。
武术现代化与国际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建立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1985年举行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武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武术进一步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
练武活动出现“口诀要术”,武术从单纯的军事技能衍生出竞技,开始朝着武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武术兴盛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武则天开设武举,少林武术记载始于唐朝初年,武术人才辈出,门派开始形成。
武术走向成熟
两宋时期
健身练武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组成研习武艺的组织——“社”,武术流派开始出现。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点与事件
原始武术
夏商西周时期
原始人使用棍棒、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
战争技能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诸侯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如齐桓公举办“春秋角试”选拔武士。
武术初见雏形
秦汉三国时期
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基础,铁兵器出现,攻防兼备的招式融合,出现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
中国武术的发展与精髓
![中国武术的发展与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424b9a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f.png)
中国武术的发展与精髓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深刻而多元的精髓内涵。
自古以来,武术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防身自卫的工具,也是一种增强体魄和精神素质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惠及全民的战斗精神和文化符号。
本文将就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和精髓内涵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
一、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贝叶经时代,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拳脚搏击的训练,这就是中国武术的始祖阶段。
随着时代的推移,武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唐宋时期,武术的形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武术形态丰富、技艺精湛的同时,武术文化逐渐形成,并被赋予了兵绩、武艺、武德、功夫的多重含义。
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和推广,许多武术名家和门派相继出现,祖师传承、流派发展等也随之成形。
到了近现代,武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
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下,武术团体逐渐开始关注武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对武术进行了一次思想革命,从而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今天,武术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一项体育运动,并开展了一些超越武术本身的领域,如武术电影、游戏、动漫等。
二、中国武术的精髓内涵中国武术的精髓内涵是多元而深刻的。
首先,武术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如哲学、道家、佛教等。
武术练习注重内功外形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修炼心、身、意、形,才能达到又武又文的境界。
其次,武术强调防身自卫的功能,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战斗艺术。
它在灾难和战争中与人民同在,成为了国家和民族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
最后,武术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可谓“国粹中粹”。
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它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武艺,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已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三、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弘扬在武术传承和弘扬方面,中国历来重视文化传承,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46893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d.png)
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
体系。
以下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析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
1.先秦时期
2.汉代至唐代
随着汉朝的统一,武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尤其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武术训练开
始纳入士兵的训练中,促进了武术的传承。
到了唐代,武术的流派越来越多,如“太极拳”、“八卦掌”等经典武术流派便于此时期形成。
3.宋代至明清时期
宋代时,武术的技法和理论开始慢慢融入到书本和文学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时期。
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代表
着明清时期的武术经典。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武术的运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潮流。
众多武术家开始传播武术和理念,
如杨振铎、郭宝昌、刘雪庵等人更是使武术在民间的推广和发扬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5.现代化以后
20世纪50年代,中国武术运动开始得到官方的权威认可,采用全面系统化的方法进
行编码、科学化的实验研究等,并建立中央武术团体、学术组织体系,也使得武术的水平
不断提高。
同时,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参加了一系列渐渐深入各世界级的比赛和展示,使其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发展早已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相信在未来武术的影响和地位
也将越来越突出。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6c1b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园,开始探索各种战斗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和方法逐渐演变为武术的雏形。
古代的武术主要包括拳法、剑术、刀术、枪术等,这些技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二、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武术学派,并形成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著名的有齐国的齐武、楚国的楚武、韩国的韩武等。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统一战国的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武术训练方法和规范,使武术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
同时,秦朝还推行刀兵统一制度,统一了武器的规格和使用方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武术学派日益繁荣,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武术大师。
同时,武术开始与佛教、道教相结合,形成为了以内家拳为代表的内家武术和以外家拳为代表的外家武术。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入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如西洋剑法、火器等。
清朝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清朝皇室设立了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材。
5.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武术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在20世纪初,武术开始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成为一项重要的全民健身项目。
同时,武术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特点与影响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外功的实战能力。
其次,中国武术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注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3c21e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7.png)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起源于战争,是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的代名词。
预计从战争开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的武术时期(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21年)原始的武术时期,是从先秦时期的战争开始的。
在那个时期,对抗纠纷解决方式还是用武力。
因此,古代的中国人为了保护生命和抵御外敌而创造出了许多形式的格斗术和拳术,这些拳术和格斗术从古代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然而,在此期间,由于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技巧来传授武艺,因此,武术技能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使有些拳术已经存在了,但它们并没有被正式记录在案,也没有被科学地传承下去。
有些武器也还没有被发明,例如弓箭、戟等,而刀、枪、叉等兵器也只是最原始的形式。
二、封建王朝的武术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此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封建王朝,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同时,武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有很大的进步。
汉朝时期,武术开始正式出现在宫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黄帝内经、李时中药经等著作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武术的论述,这些论述为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拳术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许多知名武术家的名字被保留下来。
到了北宋时期,太极拳等许多武术科学技巧的理论也达到了繁荣的时刻。
元朝时期,中国面临外族入侵,武术进入了复杂的阶段。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武术技能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出了很多流派,丰富了武术发展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武术科学成就值得在今天深入学习。
三、现代的武术时期(1911年至今)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武术也不例外。
这时,民间武术开解封了它的密林,变得更加开放与普及。
同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了满足蓬勃发展中的经济、文化等社会需求,中国的武术也经历了一次大革新的时期。
武术的发展简史
![武术的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5198e4102de2bd96058868.png)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
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
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
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
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中国武术简介
![中国武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195d8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1.png)
咏春拳
咏春拳立足于实 战,招式多变, 善发寸劲,是一 种近身格斗术。
一·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源 于我国先民的生产劳动,在与自然抗争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武术的雏形。
二.发展阶段
古代 现代
古代
商周出现了田猎 ,秦汉盛行角力。 唐朝 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宋元出现了“英略 社”和“弓箭社”。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 期,各种武术基本成熟,这个时期出现了 一位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
田猎
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是 猎杀野兽供给宗庙祭祀。也是为了驱驰车 马,进行军事训练。
角力
角力是人们用自身 的力量而不借用任 何工具去征服自然 界的一项活动 。
霍元甲简介
霍元甲,清末著名 爱国武术家,先后 在天津和上海威震 西洋大力士,是一 位家喻户晓的民族 英雄,他的一生虽 然短暂,但却充满 传奇色彩。
日常功用 观赏表演 擂台竞技
现代
三.武术常识——抱拳礼
抱拳礼:此礼法 是由中国传统 “作揖礼”和少 林拳的抱拳礼, 加以提炼、规范, 并赋予了新的涵 义。
常识——马步
马步:马步是练 习武术最基本的 桩步,是众多武 术的入门必学。
四.比较有代表性的拳术Fra bibliotek 1.太极拳 2.咏春拳
太极拳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8420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技击艺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正文内容:1. 武术的起源1.1 史前时期的武术史前时期的武术是人类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形成的基本技能。
石器时代的人们通过狩猎和战斗锻炼了身体的力量和灵便性,逐渐形成为了最早的武术技巧。
1.2 中国古代的武术中国古代的武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古代的武术主要包括刀兵技击、拳法和武艺等,它们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中国武术与哲学密不可分,特别是与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相结合。
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在的力量和平衡。
2. 武术的发展历程2.1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武术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唐宋时期的武术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武术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家们不仅注重实战技巧的研究,还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功的培养。
2.3 清朝时期的武术清朝时期,武术逐渐融入了官方的体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训练项目。
同时,武术也逐渐向民间传播,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和门派。
3. 武术的影响与传承3.1 武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和技击动作,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它可以提高人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
3.2 武术对精神修养的影响武术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更注重精神的修养。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培养顽强不拔的意志力、自律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3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推动武术走向世界。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c0f4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8.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
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早期阶段,人类为了生存和自卫,开始使用身体和武器进行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战斗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技巧和技术的积累,形成为了最初的武术。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夏、商、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君主和贵族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组织武术比武活动,并将武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传授给子弟。
这些比武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竞技体育,被称为“武术”。
二、发展1. 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武术主要是作为一种战斗技巧和军事训练的手段存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和平时期的到来,武术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体育竞技和健身活动。
在唐朝时期,武术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相结合,形成为了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术体系。
明清时期,武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广泛传播于民间。
2. 流派和拳种中国武术发展出了众多的流派和拳种,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其中,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等是较为著名的拳种。
每一个拳种都有其独特的招式、套路和技巧,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和培养意志力。
3. 哲学思想的融入中国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巧的积累,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原则,倡导和谐、平衡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武术中的“内功”讲究修身养性,注重内外兼修,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
4. 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武术的传承和保护,设立了许多武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材。
同时,中国武术也积极参预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730ea30376baf1ffd4fad01.png)
三、中国武术的雏形 (夏、商、周)
历史事件: 黄帝习用干戈、夏后练“九伐”、周代射礼、 《诗经》中“无拳无勇,职为阶”,青铜业的出现极 大地促进了兵器的变化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特点: 1、武术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2、武术与军事相结合,开始从属于军事活动 3、武术形成过程较快,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 如劈、扎、 刺 、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对练,甚 至出现了简单的套路和比赛形式。 4、青铜器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武器的变化与 发展。
中国武术溯其历史,可说是源远长流;穷其内容, 也可说是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 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 的用。 在原始社会,武术随着中华民族为争生存,是与 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声和发展的,且成为不可缺的手段。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民 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今进入高科技现代 化武器时代,武术就自然地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还是 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六、中国武术的丰富(魏晋、南北朝)
历史事件
“武术”一词出现,竞赛形式诞生,“拳术”, “相扑”发展。 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 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本时期特点: 1、南北交流,促进了武术的相互吸收与补充 2、“武术”一词出现,为武术的概念、总名称的形 成打下了基础。 3、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 言把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4、武术套路形式的初步形成,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 着不可忽视的用。
明代武术趋于成熟的特征: 一)这一时期,武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诸家拳术与器械门类的大量出现 ②拳械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备 ③拳械谱与歌诀的发展 ④单势操刀、对练搏击与套子武术等各种形式并举 ⑤中外武术交流的加强 ⑥编辑整理和研究武术的著作不断问世 二)武术体系的形成: ①确立了武术的总范围 ②确立了武术套路的基础技术结构层次 ③武术理论研究有了发 ④武术著作的大量问世
简述武术发展的历程
![简述武术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75166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4.png)
简述武术发展的历程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武术系统。
古代武术最早的发展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主要用武术技巧来进行狩猎和自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与民族文化、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太极拳、武当剑、少林拳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逐渐从战争的需要转变为广泛的体育活动。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成为士人的学问和修养,体现了一种身心合一的理念。
随后,唐宋时期的武术发展了许多兵书和武术家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武学家孔明的《武经总要》。
同时,一些寺庙也以武术为特色,如少林寺的少林拳和峨眉山的峨眉剑。
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
明朝末年的戚继光防御辽东的壮举以及清朝的抗击外敌等历史事件,使武术在民间得到普及。
同时,一些名门世家也将武术作为继承家族传统的必修课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武术家。
如王宗岳的太极拳、张三丰的武当派以及杨露禅的杨式太极拳等。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体育运动,武术也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项目。
1928年,武术开始正式纳入国家体育运动会,成立了全国武术锦标赛。
1949年建国后,中国政府重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设立了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了国家级武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武术教练和运动员。
同时,中国武术也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至今,武术仍然保留了其传统的特点,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和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武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吸收了其他体育项目的优点,更加注重健身和保健功能。
同时,武术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
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它们的发展历程都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600a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f.png)
简述武术发展史的历程1. 武术的起源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武术的发展历程,这可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旅程呢!想想看,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农民们辛苦耕作之余,偶尔也要防止野兽的侵扰,这时候,武术就慢慢萌芽了。
其实,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兵器”和“战斗”的概念,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真的是为了生存啊。
那时候的武术可谓是“民间自发”,大家打打闹闹,互相切磋,形成了早期的战斗技巧。
1.1 古代武术的演变接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武术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别忘了,还有那些传奇的武林人物,比如说“平地一声雷”的李白,那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武痴!同时,这个时候的武术开始有了套路,比如说“长拳”、“短打”,甚至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武器。
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真是热闹非凡呀。
1.2 武术与哲学的结合再往后发展,到了汉唐时期,武术不仅仅是为了打架,还和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结合在了一起。
武术不仅要练身体,还要修身养性。
比如说“太极拳”,这玩意儿听上去简单,实际上要练得好可没那么容易呢!在这段时间,武术的境界一下子上升了不少,大家开始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来追求,真是“心灵手巧”。
2. 武术的繁荣与流派2.1 明清时期的武术盛世来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可算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这时候,不光有官方的武术机构,民间也兴起了不少武馆,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像什么“少林”、“武当”就更是家喻户晓。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各个明星一样,风格迥异。
打拳的、舞刀的、玩棍的,真是让人目不暇接!2.2 武术的社会角色而且,武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侠客都是武艺高强的人,常常为百姓出头。
想想看,打抱不平的场景简直太让人热血沸腾了!当然了,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故事,比如说“白眉大侠”的传奇经历,让人听了就想去学两招,真的是“欲罢不能”。
3. 现代武术的发展3.1 武术走向世界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的变革,武术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项运动。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516d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4.png)
中国武术的介绍(原创版)目录1.中国武术的概述2.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3.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4.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5.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正文【中国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又称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武术源于古代战争,与军事技能密切相关,它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民间技艺,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武术就作为一种军事技能被用于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武术开始向民间传播,许多门派和武术技艺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和门派相继出现。
宋元时期,武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拳谱。
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门派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武术的主要门派和特点】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具特色。
主要的门派包括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北腿、八卦、太极等。
这些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套路和训练方法,有的注重内功修炼,有的强调外功锻炼,有的讲究柔韧性,有的注重力量和速度。
尽管各门派之间有所不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武术原则,如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快慢相间等。
【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和健身价值】武术最早的功能是技击,即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格斗技能,用于自卫和进攻。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健身、养生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武术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方面。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武术的内涵。
其次,我们要将武术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武术。
了解中华武术的传统起源和历史演变
![了解中华武术的传统起源和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c7f17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2.png)
了解中华武术的传统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相传的远古时代,从古代部落社会的狩猎、战斗需求逐渐演变而来。
中华武术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最早的是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为
了争夺领土,不断开展战争,战士们通过搏斗的手段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各种拳法、器械和套路。
这个时期的武术主要是为了实战而存在,带有明显的杀伤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武术进入了“秦汉时期”。
在这个时期,武术开始有了系
统的演练方法和传承体系,形成了明显的门派和流派。
同时,武术开始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武术迎来了鼎盛时期。
各种拳法、刀剑、棍棒等
器械的技术不断完善和细化,众多武术家也在这一时期涌现。
他们不断创新,使得武术技艺更加精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华武术也得到了弘扬和传播。
许多武术家致力于将传统武术保留和
发扬光大,他们通过举办比赛、培训学员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传统起源于古代战争与狩猎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技术体系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用于自卫和健身的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保护和传承中华武术,不仅是对历史的珍视,更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坚守和传承。
愿我们能一直珍惜这一宝贵的遗产,让中华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488425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0.png)
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
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
后人称其为“蚩尤戏”。
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
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
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
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
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
”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
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
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
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
中国古代武术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9c05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c.png)
中国古代武术发展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战斗技巧,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勇敢、坚韧和智慧的精神。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军事、文化和体育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古代武术的起源中国古代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的先秦时期。
古代中国的战争频繁,考古发现显示,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并发展一些技巧来应对战斗。
这些技巧逐渐演化为不同的流派和招式,并在历史上的战争和武将之间传承流传。
二、战国时期的发展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一个分裂的政治环境下,不同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聘请武术大师为其军队提供武技指导。
同时,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将领也开始通过书面记载和口头传授将自己的战斗经验分享给后人。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相互融合和传承,为古代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武术与文化的结合随着历史的进程,古代武术逐渐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武术与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结合,如道家的内家功夫,以柔劲、内力的运用为主要特点;儒家的外家功夫,注重刚阳的运用。
另外,武术还与传统的舞蹈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优美的武术表演艺术。
四、武术的传承与演化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没有止境,不同朝代和地区的武术流派不断演化和传承。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技巧、招式和特点。
例如,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以慢柔的动作和内力的运用而闻名;少林寺的功夫,则以力量、速度和爆发力见长。
这些流派的传承和演化,不仅保留了古代武术的精髓,也注入了当代社会的特色和变化。
五、武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武术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术培养了人们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具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其次,武术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智慧。
最后,武术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对培养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结: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巧的演变,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智慧。
中华武术的两次飞跃
![中华武术的两次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05200b0ed15abe23492f4d72.png)
中华武术的两次飞跃一、武术从单纯的搏击格杀之术升华到文化的层面,完成了第一次大飞跃。
武术萌生起源于远古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已具雏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全面的大发展,使武术从单纯的搏击格斗之术,实现了一次大飞跃,升华到文化的层面,从而使本来属于“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暴力的行为”的中华武术具有“思想灵魂”,并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到今天。
促成中华武术这次大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成熟和完善,为中华武术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使其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产生了大飞跃。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公元前221年历时550年,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经济空前发展,而且文化学术思想空前繁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学术兴盛、文化繁荣,奠定了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也就在这个时期,赋予了中华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使武术的思想体系得以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华武术二千多年来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源泉。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和引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武术的功理功法、技战术原则、士卒的选拔操练、军事谋略的实施等武术技能方面;二是:习武者个人或社会集团的武德修为和武术的人文精神方面。
前者为习武者的技术武技行为,后者为习武者的社会行为。
用传统哲学概括,前者为“器”,后者为“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富国强兵”是当时的主要国策,各诸侯国把军事武备放在重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也”。
各家学派对军事、武术都有很多论述,形成一整套军事思想理论体系。
在不同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赵国的胡服骑射等等,使武术军备高速发展,使中华武术从个人武术技能和军阵战列形态得以完善,并一直延续到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主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忠君、报国、爱民、信守承诺、舍生取义、除暴安良、慷慨赴死”等武德规范和武术的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及战略
一.武术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性
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几千年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已经失去生存土壤濒临灭亡的“过去时”,它与科学技术以“创新”为生命力,呈价值取向的反向几何级放大。
中国武术的价值的珍贵正在于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它的珍贵还表现在它是古代人生活行为在今天活的展示,因此极为脆弱。
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它的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2.搏击性
搏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获取猎物征服对手的胜利的愉悦,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人类文明产生之后,用某种规则予以限制,或以某种形式予以嫁接,在规则之下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力,就是现代体育产生的根由。
对抗双方震撼人心的宣泄,野性的回归,不仅存在于搏击性项目,例如足球比赛就是演绎了古代战阵的对抗。
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体验对抗都是走进体育场最直接的目的,它是一种精神上、体能上原始对抗能力在现代社会不发生退化的锻炼,是一个民族必须培养的品质,是作为体育竞技最直接的价值取向。
武术比赛的本质应该是让选手、也让现场的观众同步体验胜利与失败和这个充满悬念的过程。
恢复武术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让武术“打”回原形,这也是让武术在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它的环境里自我矫正、自我检验,“顺其自然”地优胜劣汰。
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冷落已久的技击方法在实战中打上中国武术的烙印,完成迟到的“专利注册”。
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
3,独特性
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的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传统武术以技击为立身之本,他们的魅力决不局限于赛场之上,传统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在生活中谦谦如君子,上场如猛虎,相交无小人,尊师重道,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反过来也成为一种群体的道德约束。
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传承推广的现状
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评判标准的武术比赛。
第一.专业运动队。
为了把武术推入奥运正式比赛,在全运会以及国际正式比赛上推出自选套路竞赛项目。
它割断了武术的技击和另外的价值取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割断了武术的群众基础,而追求服装艳丽、动作高难、音乐震撼,其价值取向在戏剧、舞蹈、体操已有完美的演绎,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重复和模仿。
这条路线已经由唐代公孙大娘到中国戏剧完成过一个极高水准的循环。
武术套路竞赛以表演代替技击,表演形式艺术化。
艺术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以视觉的;中击才能感染观众,它必须适应艺术品籍于存在的客观规律,那就是不断地出新。
仅仅几套规定的竞赛套路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散打:体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套路竞赛的不足,推出了竞技散打。
但散打不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竞赛规则等都接近于西方的拳击和其他外国搏击项目,没有树立一个明确区别于西方搏击的特征性的形象符号,放弃了中国武术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因素,拳套也限制了抓拿打掷等技法的发挥。
第三.群众业余传统武术体育项目:主管部门把所有传统武术项目统统归之于“群众业余体育运动项目”。
一次冠以各种名目的“国际武术比赛”,上千块金牌已经司空见惯。
没有观众就没有票房收入,比赛靠赞助,赞助商看中的是人气,各级组织又靠什么来吸引人员参加呢?想不出还有什么资源来维持这样的运转,消耗的却是祖先留下来的武术的无形资产。
这说明单纯靠市场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雅典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公布了奥运会备选项目的第一轮投票结果,空手道以49%得票率力压壁球、高尔夫球,排在所有候选项目的第一位。
太极拳练习人数“世界第一”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认可,这说明普及的健身性的武术在现代体育竞技舞台上的局限性。
第四.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以传统武术技击为表现形式,使武术的审美选择发挥到无限,首先传统武术技击结果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招式的丰富性,多变性,任何招式的不可预知性。
其二,没有一场武术比赛是固定的同一个对手,这巳经决定了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并非人为安排的新的演绎。
其三,传统武术的流派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它们因其产生武术的客观存在的独特性而决定武术技击的独特性,每一种技击术相对于另一种技击术都存在新奇性,这本身就是另一个看点。
另外武林争霸、华山论剑从来就是作为传统武术的传奇。
这是一个具有无限价值的宝库。
武术比赛中发掘它的价值。
但《武林大会》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它需要脱离娱乐性节目的窠臼与体育正式竞赛相衔接。
解决体育竞赛的大空间,全过程、全接触和电视节目时空限制的矛盾,真正做到无剪辑,无演绎。
它同样不能靠一己之力解决传统武术的所有问题。
要把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推上正式比赛还有赖于各方同心协作,全力配合,这是问题的真正症结。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能不走。
三.中国武术发展战略之前瞻
日本通过举办奥运会,把柔道争取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韩国通过举办奥运会把跆拳道争取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
历史也给了中国同样的机遇,但中国武术却离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渐行渐远……
更为可怕的是,传统武术家、教练出于出路考虑,自愿地把所学技战术融入了奥运项目,在用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滋养着这些项目,实际是奥运项目柔道、跆拳道及其他外国热门搏击术在变相蚕食着中国武术和武术发展的空间。
1964年东京奥运会,柔道被列为比赛项目,大批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教练投入柔道运动,这些中国摔跤运动员用中国式摔跤技术在柔道比赛中争金夺银,并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柔道流派:区别于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技术型…欧洲力量型”的柔道”中国式散手摔”。
而中国式摔跤这项远比柔道历史悠久得多的中国古老传统的运动至今难以获得世人的认同和恢复。
谈论武术的技击并不是否定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健身、修身、养身以及独特
的美学观念的存在价值。
这些价值因其或几十年或上百年社会存在及客观功效已被世人所公认。
面对这样相互包容、相互兼容或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求同存异,为各自创造适应的平台,以延续它们各自的本质的客观价值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传统武术从古代来,我们就还它古代产生它的环境,让它还原于技击;健身太极拳离我们的时代最近,就让它回到晨练的公园、学校的操场;独具美感的竞技武术自选套路就让它们活跃在舞台或荧屏。
都是“顺其自然”,但保护传统技击的“自然”,难度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中国武术技击离我们太久了,当前尤其需要创造性地工作。
因为各种原因,现在研究主要由民间开展,缺乏资金及各方面的扶持,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研究成果也很难得到认同,许多技击内涵从此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入奥运并不是中国武术当前最迫切的选择,至少在中国武术价值取向定型并完成具像与表现形式的“商标注册”完成之前。
让民众与市场选择最有魅力的项目作为我们的“国家规定竞技项目”。
四.选择,是一种艺术品味,是一种文化修养
老子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种广泛适应性的规律,如果只在枝节细微之处过分用心,就会丧失广泛适应性,这个规律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长久保护这种规律,应该遵守三项原则,“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中国武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看似强力推广,却是有选择地推广。
对于面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技击显得反应迟钝。
当今世界奥运会的影响力空前扩大,搏击技术无国界,以哪个国家的名义在奥运会上先入为主地出现,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地位、软实力的体现,实际上也占据了吸纳甚至同化别国博击术的有力制高点。
空手道可能在伦敦奥运会上成为日本的第二个奥运会正式的技击性竞赛项目,这是最接近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术。
中国传统武术会不会像中国式摔跤一样,只有在奥运会空手道竞赛中“为国争光”,或者是在空手道竞赛中形成一个以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方法“创新”的空手道流派呢?
保护一种传统既需要一种艺术品味、文化修养,更需要一种不需要理由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日本人用行动证实他们比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们因此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种回报既表现在日本人时时处处表现出的自信,也表现在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表现出的思维的缜密、不可胜数的经济收益,甚至也表现在各种赛场上他们永不服输的顽强。
感言
现代中国的武术,即自李小龙逝世之后的武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我认为这是由于领袖的缺失。
李小龙之后,中国的功夫明星人才辈出,像李连杰,成龙,甄子丹,吴京等,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却没有像李小龙一样在国际和国内,在武术和武术文化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影响力的缺失,使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激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如果想激活中国武术的发展,明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