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的初步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的初步调查表明,该时期的中医药期刊数量可观,仅广州现存有16种,而且内容丰富,发挥了促进学术、倡导革新、传承中医知识和宏扬自信、振作业界士气等作用,充分体现该时期岭南中医风貌和学术特色。
关键词 民国; 广东; 中医药期刊
民国时期,中医药的发展很艰难。广东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医药,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存之所利赖,惜以历受社会政治经济之影响,兼之从业人员,缺少进取,默察当前医药界之情势,其于一种具体而有系统之中国医药读物之需要,至为急切。[1]因而在坚持兴办中医学校和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的同时,还先后创办多种中医药期刊来进行舆论抗争、学术交流和中医常识普及。这一时期的广东中医药期刊在反映广东中医的生存和抗争状况、维护和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内容充分体现了岭南中医的风貌和学术特点,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史和岭南医家学术思想十分有价值。但这一时期的中医刊物均为业界社团自筹资金出版,由于时局动荡、社团聚散、资金困难、人员变动等原因,极少中医刊物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出版;而且由于相关社团的解散、改组或迁移,这些杂志亦时有散失。目前这部分文献的收藏十分零散,除一部分在私人手里不易查寻外,其余大多在省、市图书馆和一些大学图书馆里束之高阁,既不易检索,更缺乏发掘利用与研究,以至一些医家及其学术特长至今已鲜为人知。因此,调查整理民国时期的广东中医药期刊,清点、研究这份文献遗产,是岭南中医史研究和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据《岭南中医》调查,广东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医刊物有37种,其中至少有26种现仍见存,余11种亦有文献记载[2]。从《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的记录来看,这类杂志现存共约210期。就我们对广州市内各大图书馆馆藏的调查,仅广州一地就现存有民国时期广东出版的中医刊物16种,共253期,其中大部分创刊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下就调查所见作一介绍。
1、16种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概况
广州河南赞育医社出版的《赞育月刊》是所见最早的杂志,现仅存1922年第2223期。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主办的《中医杂志》现存1926―1928年共6期,主要作者有廖景桐、陈惠言;193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学校校刊》,由广东中医药学校教务处主办,编辑主任是卢朋著。该刊出版很不规律,在1930~1933年的4年内共出版8期,今仅见第3~8期。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24年开办,

是岭南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中医学校,1938年广州沦陷,学校解散,翌年3月移师香港复课,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回归广州,其校刊资料在广州保存很少,大概与此有关。
广东新中医学会宣传部编辑的《广东医药月报》,1929年创刊,现存有第1卷第18期,主要作者有刘伯唐、陈博儒。
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杏林医学社出版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创刊,主要编辑人是张阶平、江。据《岭南医徵略》介绍,该杂志出版至1936年,有89期,所刊佳作不少[3]。我们调查发现其出版至少至1937年7月,现存有1929年1月至1937年7月的第1~101期其间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版,共101期,是民国时期广东医药刊物出版时间较长、出版期数最多者,也是现今市内保存最完整的中医期刊。共载文1?357篇,其中有不少是长篇连载。主要撰稿人有陈应期、李健颐、邓靖山、张恭文、陈芝高、张确余、何奎垣、张锡纯、李秋铭、刘琴仙等。
岭南医林一谔社出版的《医林一谔》月刊,1931年1月创刊,主办人李仲守、陈亦毅。其《发刊词》云 道将坠地,文欲丧天,此固国医危如累卵之秋,一发千钧之日也语曰 众人之喏喏,不如一士之谔谔。此岭南医林一谔社所以救时而出也。[4]据《岭南医徵略》介绍,该刊撰述人多为医界有识之士,各县作者亦不少,出版至1935年6月[3]。我们调查见有1931年1月~1935年6月共52期缺1931年第12期,1932年第4期,共载文560余篇。主要撰稿人有郭若定、程登瀛、陈应期、叶橘泉、张锡纯、卢朋著。
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同学会出版的《广东光汉医药月刊》,1931年1月创刊《岭南医徵略》误为1930年,其前身为《光汉中医旬刊》。据《岭南医徵略》介绍,该刊出版了24期[3]。今见1931年第1~12期和1932年第13、19、20期,共15期,载文210篇。主要编撰人有李泽覃、岑星台、甘仲和、钟少桃、余超平。广东仁爱善堂宣化部编撰的《仁爱月刊》,创刊于1935年,今仅见1935~1936年第1卷第1~12期,主要撰稿者是王道。
广州方便医院编撰的《方便月刊》,今见1936年第1~5期。主要编撰人是陈铁香。发文3篇以上的撰稿人有刘开臣、梁慈文、何振逵。
广州广东国医学社出版的《医学新潮》,创刊于1937年,仅见1937年第1卷第1期。主要编撰人是黄焯南、陈汝器。
广州新中医刊社出版的《新中医》,创刊于1946年7月,总编辑为梁乃津,该刊原为周刊,常两期合刊,翌年改为月刊。今见1946~1947年共6期。主要作者有高德明、卢觉愚。
广州私立汉兴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教务处编印的《汉兴校刊》,仅见1949年创刊 ,方德华撰写

创刊词。撰稿人主要是在该校任教的人士。
中国医学社出版的《中国医学月刊》1949年创刊,仅见1期,编撰者未详。以上杂志出版地均为广州。
广东医药旬刊社出版的《广东医药旬刊》,1940年11月创刊,社址设在抗战时省会韶关,吴粤昌、黄硕如、江济时先后担任社长和副社长,吴粤昌、梁乃津、欧梦初、江济时等人还负责该刊的主编、经济、总务等工作。最初第1、2期是单张,第3期起为32开双旬刊。该社有一批学问医术好、热心中医事业的中坚人士,国内名医如沈仲圭、姜春华、任应秋、王药雨、樊天徒、万友生、周复生、张景述等,经常给该刊撰文。据《岭南医徵略》介绍,该刊出至1944年5月第2卷第12期止,共出版36期[3]。今见1941~1944年共34期缺第1卷第1~2期。
潮安县国医支馆出版的《潮安国医公报》,1936年3月创刊,单行本,许小士主编。创刊后即停刊,1948年8月复刊。主要编撰人是许小士、张长民。今见1946年第1卷第1~2期。
中国医药建设文库编辑社出版的《中国医药建设文库》1947年8月创刊,主要编撰人是张长民、江静波、姜达歧。今见1947~1949年共7期。以上两杂志出版地是潮安县。
所见诸刊中,《杏林医学月报》、《广东医药旬刊》和《医林一谔》是持续出版时间较长、在广州保存较完整、知名医家学者论著较多、知名度较高的刊物。其他刊物也大都各拥有一些省内外名医学者作为核心作者。这些人的积极参与,使民国期间的广东中医药期刊保持着比较高的学术品位。
2、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编撰者情况
民国期间的广东中医药期刊的编撰出版者大都是业内学养好、有名望的人,且多是有办报经验的报人,或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中医教育界人士。如任中国医药建设文库编纂社社长兼总编纂的张长民,是广东潮安人,潮安名医许小士的弟子,历任潮安县土药研究委员会委员,潮安县国医支馆药学股主任、潮安县中医师公会理事、潮安医药社社长、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上海办事处顾问,上海中医友声社名誉理事,不仅是潮安县诸中医药刊物的主编、顾问、董事,还是《广东医药旬刊》、《新中医》月刊以及广西柳江医药月刊社、西安平民医药周报社、北平国医砥柱总社、中华医学杂志社、重庆华西医药杂志社、南京医药研究月刊社、湖南华中医药月刊社、杭州健康医药社、成都医声通讯社等的编辑顾问、撰述主任、特约撰述和特约记者,因此而获中国医药改进会奖励。著有《翰海室医话》、《医药论文集》、《医药各科丛稿》、《实用医药各科要典》等[5]。据《岭南医徵略》介绍,

主编《医学新潮》的黄焯南,名鼎勋,新会县紫泥乡人,毕业于广东医学求益社,并为该社副社长,悬壶于广州市东横街庆云庵杏林堂,曾于广州主办华南国医学院。擅治温热病,尤其擅用石膏,常以大剂起急重危疴,享誉一时[3]。
3、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出版刊行情况
由于时局、经费、人员变动等原因,民国时期的广东中医药刊物出版有不少困难,以至出版周期不规律,停刊、复刊、改版续刊或改名另刊的情况时常发生。以潮安县中医界所办的几种刊物为例 该县最早发行的医药刊物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许小士主编的《潮安医药旬刊》,发行后,广受同业赞许,于是应读者要求,改旬刊为周刊,继续出版,后因许氏主办潮州国医讲习所,忙于教务诊事,是刊出版了22期即中止。同年十二月,国医公会创办《国医刊》半月刊,由叶家一主编,仅出5期后,亦因事停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潮安县国医支馆成立,翌年三月,国医支馆《潮安国医公报》创刊,之后因困于经费,无以为继而停刊,停刊十年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复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许氏弟子张长民,有感于战时中医药任务之重要,遂联络诸同道,创办《医药周刊》单行张,不幸翌年六月潮汕沦陷,同人星散,该刊出版9期之后亦陷于停顿。抗战胜利后,张长民等致力于战后中医药之建设,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二月二十日发行《医药旬刊》单行张,成为战后国内继重庆《医药导报》之后第2个创刊的中医药刊物,很快风行全国,为各方同道所推崇[6]。
当时的广东中医药刊物都是医界人士自筹经费出版,为维持运作,采用了一些商业手段,如刊登医药广告等,或附刊商业报刊,以刊养刊。以潮安县出版的几种刊物为例 《潮安医药旬刊》附刊《潮安新建设报》,《国医刊》则附刊《潮安日报》,《医药周刊》、《医药旬刊》则先后按期附刊《潮安商报》。用商业报刊的赢余供养学术刊物,确是一种好办法,从中也可以看到广东中医药期刊出版者的学术公益心和经营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