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说到林黛玉,很多人都会说她敏感多疑、小性儿。林黛玉有着一段娇贵、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后来随着双亲相继离世,她从娇贵的掌上明珠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客中人,再加上体质纤弱多病,她的童年及少年生活蒙上了一层不散的阴郁,况且病情导致她肝内郁结、心浮气躁,最终导致了她的敏感多疑。
第七回,周瑞家的顺路挨个儿给姑娘们送宫花,恰巧到黛玉处时剩最后两只,黛玉便疑心是别的姑娘们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第三十五回,宝钗因宝玉挨打之事与薛蟠争吵哭泣,黛玉见后便疑心宝钗是因为心疼宝玉挨打而哭,便挖苦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第三十二回,宝钗生日宴会上,湘云性格爽朗,直言一个戏子长得像黛玉,黛玉便疑心是拿她比戏子给人取笑,轻贱她。
黛玉的孤高傲世,源自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叛逆。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而到贾府之后她却沦为了寄人篱下的客中人,她的优越感逐渐演变为极强的自尊心。在她心里,她是千金之躯,和贾府的正经小姐是一样的,所以她身上有一种容不得他人侵犯的高傲。而她又是孤独的,也正是她年幼失恃、寄人篱下的孤独给了她灵魂上的自由,没有父母教养,她便少了许多封建礼法的教化,终而形成了她恣意任性、叛逆反抗的个性。黛玉性情高洁,从不去贾母、王夫人面前邀怜取宠,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趋炎附势。在《葬花吟》中,黛玉借花言志,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感慨,表现了她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个性。
第十六回,黛玉回苏州葬父返还,宝玉将北静王所赠藿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高傲,高傲的将北静王这样的亲王贵胄也称之为“臭男人”,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她的叛逆。北静王是何等尊贵的人物,黛玉却对他不屑一顾,毫无趋炎附势之意。在和宝玉的相处中,她从不谈“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这是她内心的自主意识,她热烈地追求自由,“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她全部的期望和理想,而这与封建家长眼中温良贤淑的大家闺秀形象是不一致的,与宝玉所需的贤内助更是不符合的。
年幼失恃的黛玉较少的受到封建礼教的教化,除了幼年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到贾府后没有人真正关心、训导过她,一切所学全是来自诗书,自学而成,如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对宝钗所说:“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兄弟姐妹,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今日的话教导我。”这种礼教管束的缺失使她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懂得人格和尊严的重要,这促成了她个性中坦率纯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