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合集下载

红楼梦:黛玉葬花何等凄美?黛玉葬下的是什么?

红楼梦:黛玉葬花何等凄美?黛玉葬下的是什么?

红楼梦:黛玉葬花何等凄美?黛玉葬下的是什么?
本文导读: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

“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

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宝玉因为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

”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

黛玉葬花是对林黛玉性情的描写,而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才情出众、敏感多情的女子,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在小说中,林黛玉的一生经历了种种离奇遭遇,而其中最令人感伤的莫过于她对花的情感。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情节之一。

林黛玉身世显赫,家境殷实,却因家族变故被迫进入贾府。

在贾府中,她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然而,林黛玉最为人所熟知的,却是她对花的痴爱和对花的伤感。

林黛玉的葬花情节,始于她对一株名为“怡红院”的红梅树的情感。

这株红梅树是她的挚友袭人所种,而袭人也是她最为信任的朋友之一。

然而,当红梅树在冬日绽放出娇艳的花朵时,林黛玉却因家族变故而心情沉郁,无法欣赏花朵的美丽。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下令将红梅树砍倒,以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友情的伤感。

然而,红梅树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它的花朵被袭人精心保存,最终被用来为林黛玉送行时的花环所用。

这一幕,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为感人的情节之一。

林黛玉对花的情感,不仅仅是对花朵本身的喜爱,更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友情的珍视。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花的情感描写,更是对整个小说主题的一种象征。

在《红楼梦》中,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命运无常的反思。

而林黛玉对花的情感,则成为了整个故事中最为真挚的情感之一。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虚构的情节,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并不会有机会像林黛玉一样对花朵表达如此深切的情感,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正如林黛玉对花的情感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热情对待我们的生活,用同样的坚韧面对我们的命运。

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是《红楼梦》中最为感人的情节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段虚构的故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启示。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无常的反思,以及对友情珍贵的珍视。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7篇】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

下面山草香为大家整理了7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林黛玉人物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篇一一、外型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此之外,宝玉则有“神仙似的”又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颦儿才貌应世稀”等等之夸赞。

林黛玉的人物描绘在书中有着精妙的设定。

宝玉曾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之句形容宝钗及黛玉两人,可见林黛玉之美以灵气为甚。

事实上,书中多次提及黛玉外貌之处皆证明黛玉脱俗的美貌并不比宝钗逊色。

宝玉中邪时,呆霸王薛蟠一见黛玉的婉转风流的落泪模样,便“酥倒在那里”。

二、性格黛玉忧愁多思,弱柳扶风,同时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在大观园中,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是多愁善感,伶牙俐齿且爱钻牛角尖。

黛玉曾因周瑞家的分送宫花一事使性子,更曾因与宝玉怄气而苦吟葬花词,宝黛二人间的争执与别扭也曾使贾母笑称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丫头小红曾言:“林姑娘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可见黛玉并不如宝钗容易亲近,实则黛玉是一名心中充满不安全感的闺阁女子,也因而造就了她多虑心窄的性格。

黛玉多病纤弱,有着病西施的形象。

而她也好恶分明,蔑视功名权贵。

当贾宝玉送给她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时,反应极大,并说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虽然黛玉乍看之下不与人亲近,但黛玉其实是全书中少数拥有丰沛真挚感情的角色。

林黛玉情榜考语为‘情情’,意旨黛玉对于自身重视的人事能够全心的付出感情。

黛玉虽看起来忧愁多虑,不易与人亲近,但对于她所重视的人便会全然的真心对待。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林黛玉葬花读后感(一)《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一段情节,是体现林黛玉的个性表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负、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团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楚。

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爱。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喜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葬花读后感(二)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亲人之痛,在深宅高院中的无奈,或许在此刻就已经注定她的凄凉结局,”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知有谁知呢?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唏嘘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黛玉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和情感,选择在花园中为已凋零的花儿举行一场“葬花”的仪式。

这个场景不仅展现了黛玉细腻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她对生命和美好的向往。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黛玉葬花的故事。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中备受宠爱的美丽女子。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悲剧。

在贾府中,黛玉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和挫折,她的爱情不顺利,家庭关系复杂,最终以病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在她一生中,葬花成为了她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葬花,是黛玉用来寄托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她眼中,花儿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的代表。

然而,花朵终究会凋零,生命也终将会逝去。

黛玉深知这一点,因此她选择在花儿凋零之时,为它们举行一场“葬花”的仪式。

这样做,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美好的追忆和怀念。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人一种悲凉和落寞的感觉。

她站在花园中,手持花枝,轻轻地为凋零的花儿抚摸,眼中充满了哀伤和无奈。

她的眼泪似乎在为这些凋零的生命流泻,她的心灵似乎在为这些美好的记忆哀悼。

在这一刻,黛玉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情感和心境也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黛玉葬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对花儿的怀念和告别,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黛玉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也可以看到她对逝去的情感和记忆的珍惜。

这样一种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的故事,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也看到了她对逝去的情感和记忆的珍惜。

这样一种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对黛玉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愿黛玉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得到心灵的安宁和永恒的美好。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15汉语言文学1班王鑫俞 1540508130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写作艺术鉴赏》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并对这一桥段进行简单的赏析。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

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葬花。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西厢记》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

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

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

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

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将自己比作张生。

黛玉比作崔莺莺。

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

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到底表达了诗人哪些心里特征?

《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到底表达了诗人哪些心里特征?

《红楼梦》,林黛⽟葬花吟到底表达了诗⼈哪些⼼⾥特征?在《红楼梦》这本书⾥,林黛⽟是曹雪芹最着重描写的⼀个⼈物。

她出⾝于江南⼀个官宦世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

林黛⽟⾃幼⽗母早故,所以从⼉时起就寄居在贾府。

她风流婀娜,才华横溢,却⾝体羸弱,性格敏感,孤峰⾃傲。

她深爱宝⽟,渴望与宝⽟结合,却⽆奈⾝边重重阻⼒,故此,她⼜经常顾影⾃怜,黯然落泪。

⼈们对《红楼梦》这本名著中林妹妹的不幸的离丧遭遇,⽆望的婚姻,短暂的⽣命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描写篇幅最长,艺术价值最⾼的抒情长诗,是林黛⽟感叹⾝世遭遇的全部哀⾳的代表坐品,诗中向我们描写了林黛⽟的多愁善感的少⼥情怀和对⾃⼰⽆助的爱情的凄然长叹。

林黛⽟这个具有诗⼈⽓质的⼥孩,在她抒情长诗《葬花吟》中,就⽤艺术的⽅式隐喻了⾃⼰在贾府“⼀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的艰难处境。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断有谁怜?”在多愁善感的诗⼈眼中,花谢花飞的⾃然现象却成了⽇不忍睹的悲惨情景,“闺中⼥⼉惜春暮,愁绪满怀⽆释处,⼿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曹雪芹在这部分描写中美化了林黛⽟的少⼥情怀,为葬花增添了许多艺术美感。

细细品读《葬花吟》这⾸诗,我们脑海⾥渐渐浮现出⼀幅这样的美丽画⾯:⼀个美丽的少⼥为了排遣怜花惜花的满怀愁绪,她肩起花锄,拿着花带,拎着花囊,去扫集飘谢的桃花落英,并把它们送到花冢去掩埋。

这种氛围是⾮常美丽的。

红楼梦《枉凝眉》这样写道:都道是⾦⽟良缘,俺只念⽊⽯前盟。

林黛⽟是绛珠仙草转世,为了感念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来到⼈间,曹雪芹把宝黛的爱情赋予了还泪的神话⾊彩,所以这注定是⼀份令⼈唏嘘的爱情悲剧。

林黛⽟在《葬花词》⾥形容⾃⼰“⼀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来形容⾃⼰在贾府的艰难处境。

诗⼈由花备受风⾬摧残联想到⾃⼰⽆助的爱情,对⼤观园⼥⼉在封建社会打压下的遭遇和险恶处境,产⽣了深刻的愤懑之情。

同时,“洒上空枝见⾎痕”、“杜鹃⽆语正黄昏”,诗⼈歌颂了为爱情⽽泪洒斑⽵的娥皇⼥英和啼⾎⽽亡的望帝。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

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

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

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

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

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

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

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

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

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

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灵性性格特征精神世界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

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

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

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

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

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

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

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

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

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

黛玉葬花红楼梦中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一个角色黛玉,则成为了这个作品中最为耐人寻味的存在。

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而其中最为动人心魄的情节,便是黛玉葬花。

这个场景不仅仅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更是对黛玉悲惨命运的象征。

黛玉是林黛玉的娘家名字,在红楼梦中,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灵动,却又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和贾宝玉是表亲,二人从小一起长大。

黛玉一直对宝玉怀有深深的感情,但由于身份的差距,这份感情永远成为了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情节中,黛玉的悲剧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而葬花则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黛玉喜欢护花,她在贾府中有一个专门种花的园子。

然而,她种出的花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凋谢。

这使得黛玉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和绝望。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这些花朵一样,注定要以凋谢为终点。

天阴了,黛玉独自走进园子,看着自己的花朵,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决定为这些凋谢的花朵举行一个葬礼,以表达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

黛玉葬花的情节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生活的无望和无力改变的命运。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更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性,被困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中,注定了她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黛玉葬花的场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思考:生活中的悲剧是注定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以思考的作品,它通过黛玉的悲剧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的无力。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红楼梦中,黛玉的悲剧被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更是因为她身上承载着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剧。

她的虚幻和现实一样真实地存在着,她的痛苦和无力也被无数读者共鸣。

黛玉葬花给我们启示,我们不能被外界对我们的定义所束缚,而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纵使命运有时不尽人意,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正如黛玉葬花,她虽然命运多舛,但她仍然选择用行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怀念。

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看过红楼梦想必都听过林黛玉的名字,从这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温柔的,善良的,知书达理的,可这是全部吗?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位女子吧。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

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

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

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

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

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

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例子

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例子

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例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精心塑造的人物,她的性格特点是多愁善感、敏感多情。

以下是一些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例子:
1. 黛玉葬花:林黛玉对花有着特别的情感,她认为花是美好的象征,也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因为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

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2. 悲秋怀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喜欢写诗的人。

她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也反映出她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和感受。

其中最能体现她多愁善感的例子就是她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

在《葬花吟》中,她表达了对花儿的深深悼念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在《秋窗风雨夕》中,她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抒发了她对春天的思念和对生命的忧虑之情。

3. 情感纠葛:林黛玉是一个情感丰富而复杂的人,她
在爱情和亲情上的情感纠葛也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

她对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意,但同时也有着对宝钗的嫉妒和对袭人的不信任之情。

在《红楼梦》的后期,她的人生遭遇了重大变故,她的情感也变得愈加复杂和深刻,这进一步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

总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格特点之一,也是她成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是三生石旁边的一株仙草,通过神瑛侍者会给的甘露水得意存活,所以她就追随他下凡,用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恩惠。

在《红楼梦》中她才思敏捷,多愁善感并且还生性孤傲。

虽然她和贾宝玉有相同的爱情观以及价值观,并且他们真心相爱,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种种因素,他们的这段唯美爱情被扼杀掉。

虽然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封建制度的扼杀,但是林黛玉并不是像其他女子一样,任由别人来摆布自己的命运,她一直在向封建家族进行宣战,直至生命陨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像封建制度低头,她是坚定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代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分析1一、黛玉的个性特征(一)黛玉的自卑感基于当时那个社会的影响,黛玉在贾府中一直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并非是他人赋予的,是来自她内心深处的。

由于母亲病逝,父亲身患重病,无法照顾黛玉,于是父亲便将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送到外祖母家,在贾府任何人都没嫌弃过她、看不起她,甚至外祖母——贾母对其疼爱有加,但是她依旧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防说错话被别人笑话。

所以她内心就一直无法摆脱那种自卑感。

(二)黛玉的叛逆性黛玉在家中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由于母亲较早的过世,父亲过分的疼爱,所以,黛玉受到的舒服极少,进而她的性格较为叛逆。

父亲不仅给她请先生,还让她受到别的女子所没有受到的教育。

通过她对于先进知识的学习,进而她内心深处就不愿受这个封建时代的束缚,所以,才华横溢的她在面对这个腐朽的封建社会时,就极其的叛逆,并勇敢的同其进行斗争。

当她的爱情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时,她就激烈的进行抗争,哪怕是付出生命她也在所不惜。

(三)黛玉的孤傲性格《红楼梦》中的黛玉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孤傲,并且始终贯穿于文章的各个环节。

无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在才情上,她都是很孤傲的、高高的凌驾于别人之上。

她的这种孤傲性格也为她的命运埋下伏笔。

二、黛玉的不同反响在我国古代的婚姻,均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秋先葬 花与黛玉葬花的相
作 。秋 先有恨 攀枝折朵 而发 的一 大段 议论 “ 花一离枝 ,再不能 上 枝, 枝一 去 干 , 再 不 能附 干 , 如 人
死 不可复生 , 刑不 可复赎 , 花若 能 言, 岂不悲泣 !” 他们 均以花比人 , 由花 的遭 遇推 及 到人 的遭 遇 。 同是葬花 ,秋先 与黛 玉有如 此多 的相 似之处 ,借秋先 来 比黛

之时, “ 医花 ” ; 花败之 时 , “ 葬花 ” 。
秋 先对 花 的爱惜 , 以至 “ 花痴” 之 境 。当恶少 张委进 园折花并 企图
个花 冢 , 如今把它 扫了 , 装 在 这
人 的诗词作 品 , 明代冯梦龙 的“ 三 言” 中《 醒世恒 言 ・ 灌 园叟 晚逢仙 女》 一篇谈 到了主人公 秋先 葬花 ,
关键 词 : 黛玉葬花 秋 先 葬花 悲剧 命 运
《 红楼梦 》 中黛玉 葬花这一情 节无论从 全 书来 看还是就 其事件
本身来 看都是 精妙绝 伦 ,至关重 要 的。历来关 于黛玉 葬花的研究 与评论 诸多 ,既有研究 其思想意
故, 别无儿女 ” , 秋先 和黛玉一样 , 也是处 于弱势地 位 的一 位村里 的
本 涵盖 了黛 玉葬花这 一情节所 能 涉及 到的各 方面 。但 以黛玉 葬花 作 为文章 主体 来分析林 黛玉悲剧 命 运 的根 源的 研究 尚还 不 充分 。 而对 葬花题材 的梳理 大部分是 前
花被糟践 , 将 其埋 于长堤之下。
葬花 之法 相 似 。黛 玉 葬花 , “ 肩上担着 花锄 ,锄上 挂着花 囊 , 手 内拿 着花 帚 ” , “ 那 畸 角上 我 有
身, 独 自住 在 自己 的花 园 里 , 除 了 因 花 果 会 和 人 打 交 道 外 ,基 本 不 和 外 人 发 生 联 系 。但 在 遇 上 困难 的 时候 ,秋 先 的 邻 里 会 过 来 帮 助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

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

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

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

她出门去找姐妹们。

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

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

桃花树下,葬下花魂。

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

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

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

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

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

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

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

论林黛玉心理特征及其悲情

论林黛玉心理特征及其悲情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林黛玉心理特征及其悲情刘畅 濮阳市油田第一高级中学摘 要:在贾府这个封建社会的大家族之中,林黛玉作为一个外来者,寄人篱下的生活迫使她在心理和性格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体弱多病、爱情不如意以及17岁便香消玉殒,使她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

关键词:林黛玉;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爱情不如意;香消玉殒作者简介:刘畅,就读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十六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70-01引言:林黛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形象鲜明的女性角色,有着让人痛心的悲惨结局。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别从林黛玉的形象、敏感心理、人物的悲情这三个方面来浅谈林黛玉。

1.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泪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林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有着摄人心魂的美貌,一颦一笑都是如此牵动人心。

该怎么说呢,上天是公平的?给了她此番美貌,所有落了个病态的身体以及不幸的家庭吗?林黛玉是一个形象丰满的人,在扬州,那个有他亲人的地方,她是家中宝,有着自己的广阔天地,可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才敢褪下自己的保护色,做一个最真实的她,每天流连于书海,吟诗作赋,好不快活。

十岁,是她形象的一个转折点,父亲重病以及逝世,从此开始常住贾府的日子。

初来乍到,又是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随处的辉煌早已经刺伤了她的双眸,每个人的开朗以及不凡的外表,难免让她心里燃起了自卑的小火苗,于是她开始小心翼翼,还必须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这寄人篱下的生活怎么不对一个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呢?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书中的一大亮点,在这段恋情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日渐小心眼,并且充满疑心的女子形象。

年少的情愫是懵懂而美好的,暧昧中的林黛玉是羞涩的、迷人的,到回来薛宝钗的介入,薛宝钗的才气让林黛玉感到岌岌可危,她害怕,在对待贾宝玉时早已经变了样,她猜忌,嫉妒,每次一定要等到贾宝玉来劝哄,表达对她的爱慕才肯善罢甘休。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其中的黛玉葬花一场更是让人动容的情节。

这一场景展现了黛玉的深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悲苦和无奈。

读完这一场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黛玉葬花的场景发生在她得知花儿将被摘下后,她决定亲自为它们送行。

在这个过程中,她用泪水滋润着花朵,用心灵与它们交流,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花儿的怜惜。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花儿的关怀让人感动,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就像花儿一样,转瞬即逝。

然而,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正如黛玉对花儿的关爱一样,我们也应该对生命充满敬畏和怜惜,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另一方面,黛玉葬花的场景也反映了她内心的悲苦和无奈。

在这个场景中,她不仅为花儿的凋谢而伤心,更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绝望。

她深知自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过客,注定要离开这个世界,而这种无奈和绝望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痛恨命运的不公和无情。

读完这一场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预测生命的长短,但正是因为这种无常和无情,我们才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时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因为生命太短暂,我们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应该更加珍惜今天。

总之,黛玉葬花的场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用爱去关怀和呵护。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黛玉一样,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用爱去呵护生命的脆弱,让生命更加灿烂和美丽。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一)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

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

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

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

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黛玉葬花的读后感(二)黛玉葬花的那一节最让人记忆深刻:“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常人看来,落英缤纷该是无比美妙的场景了,可是面对落花,黛玉想到的却是自己死后的情景,竟然到达无法释怀,潸然泪下的地步。

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宝玉,再没有别人能够读懂她的心灵。

可是宝玉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停地被封建礼教的追随者拉向他们那边。

我们常常在书中读到黛玉生气的描写,难免留下她小气的印象,其实她小气的背后却是自己与众不同。

黛玉葬花的读后感(三)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红楼梦》经典情节细读——黛玉葬花(下)

《红楼梦》经典情节细读——黛玉葬花(下)

两次葬花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 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 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 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 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 沁芳闸去了。
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麟
比较两次葬花
同:真情仍在,故景难寻
宝玉都在场,都是从宝玉的视角去观察黛玉葬花的 两次葬花都是宝黛爱情发展的大关节
异:花谢花飞,红消香断
时间不同,所葬之花不同 整体氛围不同 宝黛二人由同至不同
谢谢收看!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 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 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 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 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 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 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 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 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 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 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 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 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 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 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

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

“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

“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

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

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

“葬花”这种早觉的<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

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宝玉因为没有见着黛玉,又见眼前落花满地,“便把那花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黛玉葬花的去处来。

”却没有想到“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

”驻足细听,便听见了黛玉的那首自感身世遭遇的哀歌《葬花吟》。

[2]黛玉葬花是对林黛玉性情的描写,而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

黛玉最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二、《葬花吟》――林黛玉的命运悲歌《葬花吟》以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这多情少女的全部生命哀音。

《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里,这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的试探与倾诉,而且贾宝玉对林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

第二十三回的所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就是贾宝玉通过《西厢》剧词第一次表达感情。

这也才促使林黛玉有了下文的《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多种感慨,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写林黛玉一时忘情,念了一句刚刚看过的《西厢》剧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贾宝玉听见,也一时忘情,再次用《西厢》剧词表示他衷心的爱意。

宝玉的“戏语”虽然引起了林黛玉的“生嗔”与“哭泣”,却又不能不使她的爱情呼吸,进入了一个苦痛缠绵的新阶段。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红楼梦》第二十六回P175)。

大观园中这位多情少女的寂寞情怀,终于从落花的命运中找到了抒发、流转的形式――《葬花吟》。

这充满诗情的哀音是林黛玉的第一首长歌行,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之一。

[3]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这位诗人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一首《葬花吟》,完全不在于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而意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性格,将林黛玉的人生浓缩其中。

《葬花吟》是借以诗词更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

葬花,也就是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

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都给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以多面的烘托和渲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在这里,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试想:枝头的花朵被风吹散,飘入泥泽,化为净土。

红楼中的女儿们不也是身在红门,有谁来怜惜她们呢?黛玉悲叹“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继而又幻想着自己能“生双翼”也随之而“飞到天尽头”。

但因她日夜悲伤,最终泪尽人亡。

长诗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视。

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她葬花,是为了给花一个美好洁净的结局,也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给花一个洁净的归宿,就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美好的结局,而自己也终将如花一般回归尘土。

三、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一)多愁善感、眼泪化身的林黛玉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痛惜落花、香冢葬花、题诗赋花,实则是自叹、自悲其自身薄命如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林黛玉具有诗人的气质,就是多愁善感,可谓终日以泪洗面,像连绵的阴雨天一样忧郁。

她的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

这固然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她那种天赋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同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孤苦伶仃的命运有关。

因此,黛玉爱哭,正如蒋和森所说:“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

”[4]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人所共知道的事情,可以说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

对于她的多愁善感,有人做过精彩的描述:看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发出红颜薄命、孀母弱弟俱无的哀叹;秋风疏雨,叶落花谢,又产生寄人篱下、孤寂无依的感伤,发出“秋风惨淡求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感伤。

而大观园内的欢声笑语,人情冷暖,更使她自比自怜,低声饮泣。

宝钗佩带的金锁,湘云身上的麒麟,屡屡使她见而生忌,想而生畏,产生无穷的畏惧、可怕的悬心。

[5]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性格,还在她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除父母外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红楼梦》第三回P16),不能见外人,但她的父母却又早亡。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得换人形前曾是太虚幻境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入世就是为了报答“神英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说是“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红楼梦》第一回P3)(二)敏感多疑的悲剧性格与多愁善感相关,林黛玉还十分聪明,?“心较比干多一窍”,聪明极了。

多愁善感增添了她的智慧,加之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渐多,悟性也高,痛苦便随之加深了。

由此说来,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多愁善感便如影随形了。

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子,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且时常伴随情绪化的臆测,那就是敏感了。

换言之,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

[6]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写到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红楼梦》第二十七回,P181)不正是表现出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吗?薛姨妈让周瑞家送来了“两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来,顺路走到哪儿便送到哪儿。

可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红楼梦》第七回P48)她首先注意到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是否别人“挑剩下的”。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节,写她探望宝钗时,忽然发现宝玉先在,便笑到:“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红楼梦》第八回P55)晴雯拒绝开门,纯粹是误会,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以为是别的丫头,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心的闭门羹,却让黛玉想到自己是“依栖”人家,误解为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越想越<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伤感</B>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的呜咽起来。

”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好似木雕石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P175)像这类说明黛玉过于敏感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积极的一面讲,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的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

暮春时节,别的女孩子都在嬉戏玩笑,她却从一片片落花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幸,流着眼泪筑起了香冢,并吟唱起一曲《葬花吟》。

秋天已经来临,危机刚刚浮现,林黛玉就像预言家一样说出了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