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

形象论文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准考证号码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内容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com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com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目录

一、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

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而且这个特点是明显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很明显,黛玉的体弱多病一下子就被“众人”看出。当“众人”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1]黛玉回答“我自来是如此,从不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因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出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1]从黛玉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体弱多病是先天的。

黛玉的体弱多病从《红楼梦》中多处可以看出。在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时,彻夜狂欢,林黛玉也参与其中,于是就有了黛玉对宝玉说的话:“你且出去逛逛。我前儿闹了一夜,今儿还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黛玉经不起“彻夜狂欢”,休息了好几天,也不能恢复精神。所以黛玉是体弱多病的。

黛玉的多愁善感从他的诗词中最能体现。在第二十八回,曹雪芹写道:“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3]黛玉随口念的句子让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3]这些句子便是她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黛玉写出了暮春时节,风吹落花飞满天的情景。对于这漫天落花,无人怜惜,任凭它挂到游丝上或沾在绣帘间,处境好不凄惨。现出黛玉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13]“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在发,明年闺中知有谁?黛玉由于对未来的迷惘,预感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再想到自己的红颜薄命。”表现出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之情。[1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黛玉由花备受风雨摧残想到自己无助的爱情,想到大观园女儿的遭遇和险恶处境,想到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花落了明年还能再开,自己则“一朝漂泊难寻觅”了。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13]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未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共十四句。正面描述黛玉自己的满腹愁绪和悲愤。她在哭落花,也是在哭自己,直哭得无花的空枝上现出了血痕。直到日落黄昏,不得不荷锄归去,独守青灯,举目无亲,冷雨敲窗,倍感伤神。还把庭外的风雨声说成花魂与鸟魂发出的悲歌。[13]“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膝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希望自己有

双翅膀,可以和落花一起飞到天地尽头的花丘。可是又怕天尽头找不到合适的花丘,表现出黛玉对自己死后无处安葬的悲伤。[13]“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共八句。今日“侬”葬花,他年葬“侬”知是谁悼花自悼,葬花葬人,花落人亡,一片血泪![13]在这里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有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也表现出黛玉的多愁善感。在《秋窗风雨夕》中,“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黛玉描述了草木凋落的秋天,满目悲凉惨淡;秋天的夜晚,夜长似岁,令人难以忍受。[14]只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才描述的出如此凄凉的秋夜。“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共八句。黛玉被无情的秋风秋雨吵醒,无法入睡,点亮蜡烛,由蜡烛的“泪”想到家乡,引起黛玉的离愁别绪和无限的乡思。[14]在《桃花行》中,“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共十句。描述了帘外的桃花与帘内的佳人,只一帘相隔。帘外的桃花在东风里盛开,帘内的佳人独自发愁,无心梳妆,比帘外的桃花还要瘦损。[15]“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外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共十四句。具体描述了帘内外的“消息”。桃花开满庭院,庭院中的春色更令人伤情。满院青苔,寂静无人,房门虚掩。夕阳西下,凭依栏轩,在东风里暗自哭泣。[15]“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共十句。由胭脂想到桃花与血泪,想到花谢人亡春尽。[15]黛玉联想到的都是悲凉的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二、林黛玉是一个以自尊掩饰自卑的女子。

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是自卑的。在未进贾府之前,她就打定主意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4]就怕被他人耻笑。对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其实就是一对孪生兄妹。她在表现自尊的同时,也在掩饰着自卑。在第七回“送宫花”一景中,就很能体现。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黛玉手中时,她不是像其他姑娘一样高兴的接受,而是说“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了”

[5]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5]黛玉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5]黛玉觉得自己只能拿别人挑剩下的宫花,是被看不起,自卑感深深的被触动;不由的不顾场合,不顾利益关系,就当场对周瑞家的说出那样的话,以自尊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还有第二十二回,“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

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6]薛宝钗过生日,大家都在看戏,史湘云突然说有个戏子像林黛玉。这自然会使黛玉自卑,因为古代的戏子地位低下,黛玉却在公众场合被比成戏子,当然会产生自卑感。“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宝玉又不解其意,问道:‘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

林黛玉冷笑道‘问的倒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6]“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6]黛玉没有当场掩饰自尊,而是对宝玉表现出来。为什么黛玉对别人掩饰,不对宝玉掩饰呢?因为伤害黛玉的是别人,是别人让她感到自卑,对别人掩饰,就可以减轻自己的自卑感,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对宝玉不加掩饰,其实也是应该的,宝玉并没有让她自卑,宝玉可以理解她,即使对宝玉展示自己的自卑,也不会很受伤,反而可以诉说自己的痛楚。

三、林黛玉是一个追求真爱的女子。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在第十八回,黛玉看见宝玉身上的荷包不见了,以为宝玉不重视,便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7]说完就赌气回房,剪了为宝玉做的香囊袋儿。后来黛玉看到宝玉很珍惜,又羞愧又生气。可见黛玉对宝玉的情,也是在追求真爱。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8]

林黛玉执着地追求真爱,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9]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9]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9]

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10]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10]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10]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在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坐在宝玉床边哭泣,“只见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11]可见黛玉对宝玉的一种关心,一种爱。宝玉命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黛玉一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思忖了一会,恍然大悟;林黛玉体会出手帕子的意思,“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12]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性格有好有坏。她虽然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但是她能写出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的诗词。寄人篱下的黛玉存在着自卑感,但她会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自卑感。即使黛玉自卑,她还是勇敢追求真爱。总而言之,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没有把她写成完人,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也没有把她的缺点夸大,她会用自尊掩饰自卑,追求真爱;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会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着《红楼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吕树坤选析《着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注释

[1]《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2]《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3]《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4]《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5]《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6]《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2页

[7]《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8]《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9]《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10]《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11]《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12]《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13]《着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279页

[14]《着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314页

[15]《着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324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红楼梦读书笔记——详解林黛玉

“情情”林黛玉 一.背景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来,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撰写的这本《红楼梦》,讲究了一个情字。石、玉、人本是不同的三物,可是在书中便可通,当然其中的转化因子是“灵”与“情”。故曰“大旨谈情”、“灵性已通”。(周汝昌《红楼十二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两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本说,这情情爱爱不是和佛学违背了么?佛学讲究了万物皆空。可是,在佛家的人眼中,情与爱又是那样的广博,释迦牟尼有情与爱,才会普渡众生。《三世因果经》中宣扬了一种爱,那是一种大爱,即人生在世要行善积德。故有古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但是她也不否认这其中夹杂了一些个人经历。司汤达说,小说都是社会的镜子。鲁迅也说过,只有运用有过的亲身经历才能把小说写得好,《闰土》《背影》等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根据一些专家对于红学的研究表明,曹雪芹之所以能把那本书中的人物描述的活灵活现,就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没落的家族,而曹雪芹也是一个没落家族的少爷。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身世

背景和经历有所帮助。 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事实上贾政是她的干儿子,也就是领养的孩子,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只是她的干孙子,宝黛之间并没有非常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又由于整个家族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嗣,所以贾母才会特别疼爱他。(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但是怎么也不能阻止贾母对于黛玉的爱。这是刘心武、周汝昌和胡适等一些红学研究者的考证。当然事实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只是一个小说。这部小说也只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这样的分析可能只是更有效地帮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红楼梦的原样。 王熙凤是最了解贾母的人,她说,这哪里是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把贾母逗得喜笑颜开。虽说这其中夹杂了一些奉承之意,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一点,就是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绝非那么简单。 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红楼梦》上说,林黛玉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具有高知识的、不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离奇标准的女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反映出曹雪芹赋予这个人物的目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宣扬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宣扬反对封建主义的提倡自由思想的小说;她是一个纯洁、心灵纤尘不染的女子,她的本真无人能敌,这种洁癖比妙玉的更高尚;她清高、脱俗,痛恨世间各种丑恶,绝不会同流合污;她最清醒,所以是最痛苦的,她不怕别人不理解她,她只想做好自己,虽然还老是拉人话柄;她真诚,恨得彻底,爱得更彻底;她高傲、自

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精选多篇)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精选多篇)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浅析《红楼梦》之林黛玉 在我眼中,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一号,而她,也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浅析林黛玉: 第一,身体虚弱、郁郁寡欢对黛玉的影响;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XX 指导老师学生XX: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容摘要 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

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生活是最有诗意,也是最符合天人合一的一位。 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环境优美,有几根绿色的竹竿。林黛玉的屋子里有燕子搭的窝,贾宝玉去看林黛玉,林黛玉说:“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林黛玉会为了让燕子飞回来方便而嘱咐紫鹃,这是难道不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可以从贾宝玉身上看到(见鱼和鱼说话,见花和花说话)。 林黛玉的生活是无为而治的。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观园中各个地方的勾心斗角,主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顺从关系,但是,在潇湘馆,却很少看到有勾心斗角的行为,主仆之间就像是好朋友、好姐妹:林黛玉和紫鹃。林黛玉和紫鹃在一张床上睡觉,紫鹃为了林黛玉,以林黛玉要回家来试探贾宝玉,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危险的,这样会让紫鹃失去自己在荣国府的生存机会(因为贾宝玉一旦出了任何问题,贾母等人是不会放过紫鹃的),但是紫鹃还是为了林黛玉做了。在整个大观园中,为了自己的主子而愿意冒险的只有这一个人。 林黛玉的生活是坦诚、真挚的。在红楼梦的后来,史湘云开始的时候对于林黛玉有一些看法(使小性、说不得),但是,到了后来,却和林黛玉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大观园中,人人都知道林黛玉爱使小性,但是,却也都喜欢和林黛玉玩笑(王熙凤等人)。林黛玉在大观园中有很多的特别要好的朋友。 林黛玉对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对待,追求自由恋爱,她虽然有的时候刻薄人,但是,很少见她刻薄丫头,也很少在丫头面前摆主子的谱。对于丫头就像是自己的好朋友(紫鹃、晴雯等)。 林黛玉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的,有贾母真心的疼爱,有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有史湘云等人真挚的友情,有紫鹃真诚的姐妹之情,相助之意。 林黛玉的生活又是很不幸的,林黛玉虽然真心爱贾宝玉,贾府上上下下也都知道,但是,最终却没有办法真正和贾宝玉在一起,还在日日忧心自己和贾宝玉的未来。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林黛玉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智慧,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典型代表。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更是少有的真挚感人。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篇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提到《红楼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不朽,更无需赘言。自清代脂砚斋所做的脂评,到今日新红学各流派的研究,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无论是其政治、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均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认可。目前流传的白话版共一百二十章节,前八十章节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章节为高鹗所续写,我与绝大多数的红迷一样,更为倾心前八十章节,高鹗续写部分较之雪芹,一则文笔未免不尽如人意,再则,宝玉大婚夜黛玉焚稿玉殒香消的结果更是差强人意了。 曹公用极细腻饱满的文字把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每每读来都跃然纸上,如若在前。书中人物诸多,我定是无法言尽的,今天单就林黛玉略表一些浅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心性毫无疑问是清冷的。 黛玉开篇不久即为孤,只身远赴荣国府,受尽了明里暗里的嘲讽讥诮,本就清冷高傲的性情愈发的高冷起来,唯有宝玉,这个衔玉而来的看似风流成性,却也心思澄明最为本真的公子哥欣赏着她的才情,更怜惜着她的处境,时时处处的维护,才使得这清冷中有了阳光和微风,暗生情愫。最是两小无猜,却是木石前盟。 曹雪芹花了大篇幅的笔墨极细致的描摹出了黛玉、宝玉相处的形神俱貌,每一副对子、每一首或长或短的诗词都极尽心思,每一次读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佳句更是俯拾皆是。如对黛玉的描述: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单这一句就把人引到一个美若仙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及至广为人知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仿佛在极静的时空中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俯视的打量着灵魂,安静,孤独,疼痛。 天尽头,何处有香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每每读至此处,都深深感到人生之于浩渺星空,甚至都不及蝼蚁之于人的存在,微小到极微小,无能为力到极无能为力,这种压抑常让我几近不能呼吸,泪流满面而无法出声,而这,一定就是黛玉心中时时刻刻窝在心头的大石。质本洁来还洁去,人本就孤独而来,亦将孤老而去。所不同的,无非是你所走过的每一步路,你所经过的还能记得的风景。既孤不可避,且慢行,且走好记好每一步路,当让心中有泉水叮咚,有花开鸟语。 有太多的人诟病黛玉的小性子,认为小鸡肚肠到不可理喻,起初我常会与人争论,她有的是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啊,她还有的,是懂她玲珑心的宝玉,心上是压迫的大石,自然只好在心里面蜿蜒曲折,荡气回肠,如此才有一个眼波流转间的欢喜,一蹙眉间的懂得,才有“绿蜡春犹卷,共剪西窗烛”的相守。此般幸福,即便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无法懂得。宝玉终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及至现在更多的是安静的听一听就罢了。因为同样的一个馒头,有的人为能够饱腹而欣喜,有的人却深感生活的艰辛;同样的一条破洞牛仔裤,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时尚和活力,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到了心酸和落魄。所以,只要你觉得幸福了,只消狠狠幸福,用力守候就可以了,未必要去强求每一个人都懂得。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

【红楼梦复习资料】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人生与爱情更是小说中的重头戏。她是曹雪芹倾情打造的新型美女,“秉绝代姿容,赋稀世俊美”,又具博雅多思的内在气质,脱颖于红楼裙钗之中。黛玉的咯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黛玉葬花时落红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 黛玉身份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小说前八十回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第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中从正面写了黛玉的生日。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中,写了贾政荣升“郎中”,加之黛玉生日,凤姐说:“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红楼梦卷十八: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世外仙源(匾额)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命众妹题一匾一诗,林黛玉做了《世外仙源》,首句直提宸游,将大观园比作仙境,因为元妃的到来,更为它增添了欢欣。悦豫即指欢欣意。源于《千字文》中“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句。首联虽平平,静淡之中略有敷衍,却在颔联巧妙谦逊的用“借”字,添了一丝生色,但可以称好的却是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不仅没有斧凿的痕迹,且洒脱自然,真性清纯。《世外仙源》虽是黛玉应命胡乱而做,却无阿谀之气,清新自然,洒脱自在,因此,颇得元春欣赏。《杏帘在望》是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作弊替宝玉而作,脂砚斋的批语是“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红楼梦卷二十七: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红楼梦卷三十四: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姓名: 学号: 院系: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只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她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悲剧美 正文:说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以悲剧收场的凄美爱情故事。它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是最大的悲剧,其次就是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