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与核聚变【高中物理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鲁金斯基提出了在液滴模型基础上加壳修正的 “宏观-微观”方法, 导出了
双峰裂变势垒,这是裂变研究史上的又一新成果。
裂变释放能量是因为原子核中质量-能量的储存方式以铁及相关元素(见核合成)的核 的形态最为有效。从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铁,能量储存效率基本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 重核能够分裂为较轻核(到铁为止)的任何过程在能量关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较重元 素的核能够分裂并形成较轻的核,就会有能量释放出来。然而,很多这类重元素的核 一旦在恒星内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时要求输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发),它们却是很稳 定的。不稳定的重核,比如铀-235的核,可以自发裂变。快速运动的中子撞击不稳定 核时,也能触发裂变。由于裂变本身释放分裂的核内中子,所以如果将足够数量的放 射性物质(如铀-235)堆在一起,那么一个核的自发裂变将触发近旁两个或更多核的裂 变,其中每一个至少又触发另外两个核的裂变,依此类推而发生所谓的链式反应。这 就是称之为原子弹(实际上是核弹)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通过受控的缓慢方式)的能量 释放过程。对于核弹,链式反应是失控的爆炸,因为每个核的裂变引起另外好几个核 的裂变。对于核反应堆,反应进行的速率用插入铀(或其他放射性物质)堆的可吸收部 分中子的物质来控制,使得平均起来每个核的裂变正好引发另外一个核的裂变。

1934年,E.费密等人用中子照射铀,企图使铀核俘获中子,再经过β衰
变得到原子序数为93或更高的超铀元素,这引起了不少化学家的关注。在
1934~1938年间,许多人做了这种实验,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得到了不同的结
果,有的声称发现了超铀元素,有的却说得到了镭和锕。1938年,O.哈恩和F.
斯特拉斯曼做了一系列严格的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些放射性产物,结论是:所
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பைடு நூலகம்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
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
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
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
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是氢弹,
就是利用核聚变来发挥作用的。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
个原子核的过程。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核
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
变成氦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和奥多·哈恩(Otto Hahn)同为 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研究 员。作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迈特纳和哈恩曾经奋斗多年 创造比铀重的原子(超铀原子)。用游离质子轰击铀原子,一些 质子会撞击到铀原子核,并粘在上面,从而产生比铀重的元素。 这一点看起来显而易见,却一直没能成功。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又称核分裂,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 核的变化。
核裂变 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yóu)、钍(tǔ)等才能发生核裂
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 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个到三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 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 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称为原子核能,俗称原子能。1吨铀-235的全部核的裂变将产 生20,000兆瓦小时的能量(足以让20兆瓦的发电站运转1,000小时), 与燃烧300万吨煤释放的能量一样多。另见裂变和聚变。 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 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撞击时除 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再加快撞击,但如果温度太高,反应炉会 熔掉,而演变成反应炉融毁造成严重灾害,因此通常会放控制棒 (硼制成)去吸收中子以降低分裂速度。 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或更多个)中等质量碎片的现 象。按分裂的方式裂变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自发裂变是 没有外部作用时的裂变,类似于放射性衰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 一种表现;感生裂变是在外来粒子(最常见的是中子)轰击下产 生的裂变。
Γ.Η.弗廖罗夫观察到铀核会自行发生裂变,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衰变
方式──自发裂变。1947年,钱三强等发现了三分裂(即分成三个碎片,第
三个可以是 α粒子,也可以是和另外两个碎片质量相近的碎片)。1955年,
A.玻尔根据原子核的集体模型提出了裂变道的概念,把裂变理论推进了一步。
1962年,С.М.波利卡诺夫等发现了自发裂变同质异能态。1967年,B.M.斯
核裂变是在1938年发现的,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核裂变被首先 用于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

武器——原子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是来自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们除了将核裂变用于制造原子弹外,更努力研究利用核裂变产生的
巨大能量为人类造福,让核裂变始终在人们的控制下进行,核电站就是这样
的装置。

核裂变所释放的高能量中子移动速度极高(快中子),因此必须通过减速,以增加
其撞击原子的机会,同时引发更多核裂变。一般商用核反应堆多使用慢化剂将高能量
中子速度减慢,变成低能量的中子(热中子) 。商营核反应堆普遍采用普通水、石墨和
较昂贵的重水作为慢化剂。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
他们用其他重金属测试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应都不出所 料,一切都按莉泽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发生了。可是一到铀, 这种人们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 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
谓的镭和锕实际上是原子量远比它们为小的镧和钡。对这种现象,只有假设
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碎块才能给予解释。这种分裂过程被称为裂
变。

1939年L.迈特纳和O.R.弗里施首先建议用带电液滴的分裂来解释裂变现
象。同年N.玻尔和J.A.惠勒在原子核液滴模型和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
了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奠定了裂变理论的基础。1940年,K.A.彼得扎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