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
[摘要]班级建设体现为“组织学意义”的班级概念转化为“社会学意义”的班级实体之动态发展过程。
精心准备、策划、组织主题班会是创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班级;班级凝聚力;主题班会
一、班级管理与主题班会
(一)班级
1.组织学上的“班级”概念
从组织学意义上讲,班级是一个正式组织,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有着相对稳定的组成结构,班主任、班委,班规,任课教师、学生等等。
新生入学后所属的班级就是一个组织学意义上的班级。
与单个个体相比,班级属于正式组织,与伙伴群体不同,“不是参与者最初吸引的结果,而是由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外部条件的产物”。
2.社会学上的“班级”概念
作为学生集合体,班级实体并非随班级的组建而形成,需要一个促使班级整合的纽带(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凝聚力是“社会学意义上”班级形成的重要标志。
布劳围绕整合纽带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意义,这样指出:“如果没有这样的使成员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实体之一部分的整合纽带,工作群体就不会成为一个群体,而仅仅是某个工头手下的一个由个体组成的集合。
” [1]与组织学意义上的班级相比,社会学意义上的班级具有如下特征:(1)班集体对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質(包括思想进步,能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兴趣激发等等)提高有着积极影响;(2)每位同学都能感到班集体对自己的积极影响;(3)班级学生都有自觉为班集体贡献力量的思想与行动(4)班主任、班干部拥有领导感召力,学生对班主任与班干部表示信任与支持。
(二)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或班团干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精心策划的围绕一定主题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综合课程,其形式有讲座式,报告式、讨论式、表演式、参观或实践后的交流总结式等等。
(三)主题班会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主题班会的有效开展可以保证班级成员都有所收获,从而有助于学生心目中
“班级实体”的确立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每一次主题班会的有效开展是同步趋向的,即主题班会教育目标越明确,教育效果越好,则班级凝聚力越强,反过来,班级凝聚力越强,越有助于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实现。
班级凝聚力的创建与巩固需要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主题班会逐步来实现。
主题班会与班级“实体”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主题班会与班级管理关系图(1)”所示:
二、主题班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主题班会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何种功能需要从学生、班级与学校三个层面实现。
(一)主题班会教育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
1.主题班会有助于提高班团干部班级管理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自编自导自演”是对主题班会这一教育功能的形象描述。
从教育主题的确定到班会开展形式的选择,从班会具体内容到参与人员的确定等等都是由班团干部一手策划组织的。
通过特定有效的主题教育,班级学生的某些思想得到提高,或某种能力得到展示,或某些潜力得到挖掘,或增加了对班级同学的了解等等,总之他们通过特定主题,有了收获,因而也就自然有了对班团干部组织班会效果的认可,从而增加了班团干部作为班级学生的自治组织的领导力与影响力。
2.主题班会有助于增强班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台上努力表演的演员,同时也是台下忠实的观众。
正因为其双重角色,凸显了主题班会教育中由班级学生组成的观众对台上表演者的重要性。
由班级学生所形成一双无形的“集体眼睛”在约束着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和班团干部发挥其集体领导力一样,由班级其他学生组成的观众也会直接影响台上表演者的行为与思想,该种影响力还会延续到主题班会结束之后的其他时间里。
3.主题班会有助于增强班级学生的宿舍集体观念,发挥宿舍对学生的教育力与管理力
宿舍是一比班级距离学生更近的生活组织单元。
与参与课堂教学不同,基于主题班会的灵活多样性,大多数学生是以宿舍为单位参与主题班会,即每个宿舍成员在班会活动上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整个宿舍,这就为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增强宿舍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提供了现实基础。
通过以宿舍为单位参与主题班会,无形中能够形成班级内宿舍之间互相学习,争优取胜的良好氛围,反过来则是增强了学生的宿舍集体观念,获胜的宿舍能够收获一种来自宿舍的荣誉感、自豪感与成就感。
无疑,这些形成了对宿舍内成员进行行为约束、教育引导的重要力量。
4.主题班会有助于教育与引导班级特殊群体
根据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否遵从集体纪律,可将学生分为优秀学生、从众学生,根据是否遵守纪律可分为“遵守纪律者”与“无视纪律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又可分为“心理状况严重者”与“心理问题次严重者”与“心理健康者”。
可见,在主题班会的准备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组织不同学生参与不同活动,从而有助于发挥优秀学生对从众学生的榜样力量,有助于发挥班级凝聚力对“无视班规、无视记录”的学生的约束管理力,有助于增强或培养“心理次健康”学生的自信心。
布劳这样阐述了群体凝聚力对违反群体纪律者的约束力。
“一旦明确的群体规范已经形成,凝聚力便与背离这些规范的人数比例呈反向关系,这表明,凝聚力促进了群体控制。
……对于整个群体及其成员们来说,力量就在团结之中,而且正是提供统一纽带的社会支持才是这种力量的重要来源。
” 〔2〕
(二)主题班会教育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纽带
1.教育效果明显的主题班会有助于形成和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实体的核心与灵魂。
在学生心目中,“班级实体”是一个对其思想成长、能力培养、兴趣激发等诸多方面着实发挥作用的存在物。
倘若学生参与主题班会,能够增加对班级同学的了解、学习与交流、学习主动性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培养等,从交换意义上看,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给学生带来了他们期望或意料之外的收获,他们就会以“认同、支持、自觉服从班级意志”等作为对其收获的回报,而这些直接促成了班级班规的有效执行,同时也促成了学生班级实体概念的形成,持续有效的主题班会有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
布劳也这样指出了凝聚力对于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凝聚力的整合纽带在追求共同的目标中巩固了该群体。
群体凝聚力促进了关于规范标准的共识的发展及这些共享规范的有效实施,因为伙伴关系的整合纽带加强了群体的非正式制裁(比如谴责和排斥)对每个个体成员的意义。
因此,正如大量的研究所表明的,凝聚力增加了社会控制和协调。
”〔3〕
从主题班会开展状况的意义之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主题班会对于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在我院135名在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1.5%的学生认同这一结论(如图2) 。
2.组织有效的主题班会有助于确立和增强班主任的教育威信
主题班会的主要领导者是班主任。
有效开展主题班会无疑增强了每个成员对班集体领导者的认可度。
“共同目标使得一个个体让所有成员都获益成为可能,并且也能使这个人获得领导位置,以换取他对公共福利的贡献。
”〔4〕可见,主题班会的有效开展直接有助于树立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领导位置,也无形中增
强了班主任的教育威信,这对于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与管理,增加对班级特殊群体的教育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布劳对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对于正式组织领导者的领导威信作了这样的解释:
“在具有必须由成员们一起完成的共同目標的集体与成员们忙于各自的事物而没有协作起来达到某个共同目标的集体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有共同目标的集体中,有关条件不仅产生了对领导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它的发展。
……在一个其成员忙于各自任务的群体中要做到强制所有成员需要分别为每个成员服务,除非在非常小的群体中,否则时间限制使得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与之相反,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为目标实现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体强制所有成员承认他是他们的上级,以此报答他们所有从他的努力中得到的好处。
因此,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而不是在其他群体中,人们预期领袖会出现。
”〔5〕
(三)主题班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同样的教育目标,与高校普设的两课教学不同,主题班会教育则更多地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时代性强、主题明确等特征。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单位,组织有序、效果明显的主题班会是凝聚班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与“60后”、“70后”大学生相比,当前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呈现出不同的心理与思想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有效开展主题班会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题班会教育目标要“学年、学期、月计划相结合”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整体教育目标与分阶段教育目标。
如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与专业兴趣培养、大二职业目标的定位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大三校园和社会的衔接教育、大四则集中于就业指导教育等等。
有了总教育目标,犹如航船有了航标,每一次主题班会的开展,其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方向。
(二)主题班会教育内容要“学生思想、学生需求、专业特点相结合”
主题班会教育内容务必要贴近学生实际。
远离学生实际的班会教育只会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与失望心理。
例如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特征呈现出个性化强、实用主义思想浓厚、就业压力大等等。
在需求方面则更多地希望在人生规划、专业发展等方面多加指导等,开展主题班会则需要紧密结合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开展。
(三)主题班会教育形式要“教育、娱乐与管理相结合”
与课堂教学不同,主题班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也就赋予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组织特征。
在日常的班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班级班会活动更
多地强调了其娱乐性,而弱化了教育和管理功能,有些舍本求末的味道。
开展主题班会要发挥其“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功能,娱乐性则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两方面功能的实现。
(四)主题班会要“普遍参与、重点参与和特殊参与相结合”
由谁来参与班会教育,如何参与是主题班会在准备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内容。
普遍参与是主题班会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个人每次都能参与,因此就涉及到重点参与、特殊参与的积极意义所在。
将学生按照特定标准分成特定类型,如按宿舍来分,或按兴趣来分,或按学习成绩来分等等,旨在发挥各种类型的学生在班级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主题班会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分析
主题班会体现为序列性过程,而不能局限在课堂集中教育的45分钟到1小时这一时间范围内。
主题班会要实现“增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和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涉及到主题班会的准备、开展与会后评估这三个序列性环节。
(一)认真准备主题班会保证了“班级实体”确立的前提
1.班主任是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前的总导演
如何实现上述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握与指导。
从主题班会目标与任务的明确、效果的预期,到引导班委策划班会,动员班级学生提前准备,这些是班主任事先需要明确的重要因素,也是主题班会有效开展的前提所在,确立“班级实体”正基于此。
2.班委是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前的总策划者
有了班主任的方向性规定,具体到主题班会内容的选定,形式的选择,参与者的确定等等都离不开班干部的前提调研与准备。
成功的主题班会关键在于班委积极有效的组织策划。
而这能够收获班委在班级学生心目中的积极影响力。
3.班级学生是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前的积极准备者
如果只是班委或班主任在班会组织前的一手准备,而缺少了班级学生对班会内容的了解,参与班会形式的选择等,实际开展的主题班会只会落为班委或班主任的独角戏,主题班会的教育氛围,教育效果就缺乏了基本的学生参与的群众基础。
有准备才能保证有收获。
这一因素提供了“班级实体”得以确立和增强的群众基础。
(二)积极参与主题班会保证了“班级凝聚力”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
1.班主任是主题班会组织中的总顾问和总引导者
在开展过程中,如果全盘交给班委,但这也不能说明班主任可以对主题班会的开展不闻不问,还需要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灵活性处理和积极引导,同时也为主题班会的后续开展与深入了解学生积累经验。
2.优秀学生是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的行为引领者
在学生群体中更多的是从众学生,这就需要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力量。
良好的班风、学风离不开发挥班级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促成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立。
优秀学生在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表现较为自信、有感染力,是班级凝聚力核心形成的重要来源。
班级凝聚力来源于班级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更深层次地则来源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
这是获取班级凝聚力群众基础的关键。
(三)会后评估主题班会保证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效果
对于主题班会的点评要突破班主任或辅导员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可以适当学生对班会、同学和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班会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并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学习取得进步。
尤为重要的是,对于班级中较为难管理的学生,有了班级集体的压力与自我向上的动力,及时的自我点评与自我反省是其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机会,也是班主任及时、适时教育的良机。
〔参考文献〕
〔1〕〔2〕〔3〕〔4〕〔5〕彼特·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4、106-108、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