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
引言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一)概念界定
1、流派
“流派”,《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辞海》则释义:“1.水的支流。2.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万事万物,有源就有流,有流就有可能见出分支和派别。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文化、艺术、学术,莫不如是。当然,本文的视角在艺术。有了框定,才有言说的理性前提。“流派”研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某一历史时期,“流派”的出现往往是其领域繁荣与发达的重要标志。“流派,贵乎流”,先有“流”而后
成“派”。以京剧表演流派为例,任何流派只能是某一表演风格的总结,是众多表演形式中的一个侧面。流派不能滞流,它只有在长流不息的过程中才会走向成熟。
2、流派的划分
艺术流派的形成,融合了多种因素,它们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哲学观念、审美意象有密切联系,体现在人的主体思维、事物的客体存在以及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主张。这些因素在创作与实践中,形成某些鲜明的风格特点,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基本条件。构成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要素有很多种,所以,即便是以风格特征来划分流派,也存在多种范式。
3、中国古典舞“流派”
“流派”之于中国古典舞,似乎从未发生过。但从前文对艺术流派的阐释来看,中国古典舞已然是置身于这一生态之中了。
艺术家因为有群众的喝彩才称其为伟大;流派艺术也是因为有广大观众的拥戴才能够风靡一时。观众的支持意味着对这一群体成就的相对肯定,以及对其艺术风格的赞赏。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影响,“戏曲”、“汉唐”、“敦煌”三大支流
的风格、作品与代表人物也早己得到同业的赞赏和专家的肯定。但业内的赞赏与肯定,也许至多是“沙中宝塔”,只有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才是“流派”得以延续的关键。
二、汉唐古典舞
从流派构成的角度看,“汉唐古典舞”能够称为流派,是在有了教学基地以后,因为“师承自有”和“后续有人”是流派构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严格说起来,“汉唐古典舞”的出现不过六、七年时间,不同于“戏曲”与“敦煌”流派的发展脉络,“汉唐古典舞”与其他两个流派比较,虽然相差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十分惊人的。
“汉唐古典舞”的理论与实践早于教学,对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可以说,“汉唐古典舞”的“崇古倾向”从确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
(一)“汉唐古典舞”名称的由来
北京舞蹈学院采用孙颖的古典舞教材以后,为了避免专业设置的不便,最终将其定名“汉唐古典舞”。在孙颖看来,他的“古典舞”道路,虽然以汉唐舞蹈文化为起点,但视野却涵盖整个古代舞蹈文化。这样的命名,听起来似乎是以汉、唐为文化基础进行的一种断代研究的古典舞,实在不是他的初衷。然而,“汉唐古典舞”的称谓已经广泛传开,颖也只能被动接受。
名称上的限定,并不影响“汉唐古典舞”对民族文化品格的追求。在学科建设的道路“汉唐古典舞”仍然以“文化”做基础,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汉唐古典舞整体基调的确立
孙颖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构成了汉唐古典舞所有观点的整体基调。尽管这时他还没明确表达汉唐古典舞的表现形式,但是“复古”、“崇古”等倾向,在其表述中己然十分明显。
为何将“汉唐”作为古典舞的整体基调?孙颖认为“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河流域周文化的合流,形成了历史上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上,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成为全盛时代。”在古代舞蹈史上,前者是“奠基时期”,后者为“总其成时代”,这两个时期最能够代表中国古代舞蹈的整体风貌。“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基于以上的认识,孙颖将古典舞文化视野向前追溯到汉、唐,并以此为支点,广泛搜寻古代舞蹈资讯,探索历史上存在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力图还原古代舞蹈的真实风貌,为当代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寻找出路。
(三)寻求理论依据
第一:从概念上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是形成于古代的,具有范性与代表性的舞蹈。
第二:艺术史与文化史、通史一样,不能将末代作为历史的缩影。因此,戏曲舞蹈只是中国古典舞传统资料的来源之一,不能作为创建中国古典舞的基础。
第三:寻找中国古典舞的资源,必须要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古代文化。指导古典舞的资源开发,要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不能脱离开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第四:艺术是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既然中国古典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就要符合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因此,无论在创建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从中国的本土源中去寻找解决办法,万不可走捷径,以芭蕾舞之长,补古典舞之短。
孙颖对“中国古典舞”的总体感悟,就是其后来创建“汉唐古典舞”的理论基础。无他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多么让人难以接受,时下又是多么让人无法忽视,这一切,概源于此。
(四)创作实践
“汉唐古典舞”的理论基础完全是孙颖在夹缝中孤军奋战的成果。在当时,没有政府支持,没有同行的肯定,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研究项目、在他人看来,孙颖的这套理论几没有实践的可能性。然而,八十年代初,事情出现了转机。
(一)《铜雀伎》的启蒙
1983年,孙颖创作的舞剧《铜雀伎》台本以及多年来搜集的资料得到了中国歌剧舞剧的重视。从那以后,他的创作设想与意向开始进入实践过程。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不可是平坦的,孙颖对当时的古典舞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构成作品的骨架大多仍技术趣味,缺少艺术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真实性,并因此而显得立意的文化基础淡。因此,在《铜雀伎》的创作上,如何提高文化韵味成为突出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环。孙颖指出,《铜雀伎》要在两方面作些尝试:一是研究课题,即能否实现“开拓中国古典舞领域”的理论设想,充分利用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在文化母体内创造、翻新,在“结合”风格、戏曲风格、“丝路”风格之外,再形成一种汉代舞蹈风格,进而印证一下“文化、社会基础不同,必然存在审美观点不同”的舞蹈理论观点;二是艺术创作方向的实践,追求结构、人物、语言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深度,追求艺术韵味,追求个性和特色,不走大路踏生荒。
三、中国古典舞“流派”之背景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