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4.04.014
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马海涛 朱红彩 马朝阳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453000)
1 国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 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 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 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 化。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 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 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 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 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 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国外水稻超新育 种, 日本的“7、5、3”计划, 即超高产育种计划。1981 年,日本组织其主要水稻研究单位进行所谓的“逆753计 划”,旨在通过粳稻杂交选育产量潜力高的新品种,再 辅之以相应栽培技术,使中低产地区实现 7.5~9.8t/hm2(糙 米)、高产地区实现10t/hm2以上产量,15 年实现单产增 加 50%的超高产目标。从 1981~1988年的 8年中,整个 计划共育成 5个品种,即中国91号、北陆125号、中国96 号、北陆129号和北陆130号,其小面积产量记录已接近 10t/hm2,但这些品种大多在抗寒性、品质和结实率方面存 在问题,而未大面积推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 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 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 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 产育种计划,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1株4~6 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 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d,茎 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200~250粒/株,加工品 质好,抗多种病虫。
明SSR标记法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最大
1.1 材料
表1 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差异情况
%
实验材料均为两系
田间 编号
品种 名称
海南鉴 SSR检测 正季鉴 SSR检测与正季 海南鉴定与正季 杂交水稻种子,共23个 定纯度 纯度 定纯度 鉴定结果比较(±) 鉴定结果比较(±) 品种(表1),300份样品
基本掌握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和两系法杂 交稻的制种技术。
已在浙、鄂、皖、粤、川、赣、滇、苏、豫等累计 种植面积达100万hm2左右,大面积产量 7 500kg/hm2, 小面积最高产量17 100kg/hm2,增产幅度在10%以上。 2.3 我国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现状
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生产应用,至今仍居国 际领先水平。1964年,袁隆平从早籼稻中发现了雄性不 育株,率先拉开国内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 1970年李必湖从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 型雄性不育株,通过两年的测交和回交选择,至1972年 冬,湖南、江西等省的育种家分别转育成二九南一号A 和珍汕97A等不育株。随后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利 用上述两个不育系进行广泛测恢工作,1973年从大量杂 交组合中鉴定出IR24、IR661、泰引一号、古154和IR26 等国外中籼稻品种,与野败型籼不育系配组具有较好的 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 年首批强优势组合经大面积示范试种,一般均比常规良 种增产20%以上,深得农民好评。粳型三系杂交稻的选 育研究,可追溯到1965年秋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在粳稻 台北8号大田中找到一些不育株,用当地栽培粳稻品种 红帽为父本与其测交和回交,育成了红帽缨不育系,成 为国内最早选育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并从天然杂交后 代的分离群体中获得了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终于在 1973年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与此同时,1972年中国农 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入BT型三系材料,辽宁、江苏和安徽 等省农科院都利用该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大量测交 和转育,分别选育成黎明A、秋光A、当选晚A和六千辛 A等一批BT型不育系,并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 所采取“籼粳架桥制恢”方法从IR8/科情3号//京引35复 式杂交后代中选育成的C57等粳稻恢复系,对BT型不育 系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和较好的配合力,从而使1975年北 方杂交粳稻的选育研究也实现三系配套。 2.4 我国北方粳稻种植区育种现状
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如培矮 64S、香125S、810S等。
28 种子世界 2014 . 4
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两系法中晚稻组合,如培矮64S/ 特青等,比同熟期三系组合增产10%以上。
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长江流域中熟早籼组合,如香 两优68,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产量比常规稻对 照增产15%左右,与三系杂交稻迟熟对照种V402持平, 但生育期要短5d左右,深受农民欢迎。
究材料,分别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法、田间正季纯度鉴 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差异较大,最大
定法和海南异地小区种植鉴定法鉴定两系杂交水稻纯度, 相差44.0%,其平均差距为3.6%。
以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为对照,比较SSR分子标记和
海南异地小区种植鉴定两种方法的准确度。研究结果表 1 材料与方法
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农业部立项的中国超级稻计划(1996~2005年)把增 产15%~30%作为超级稻指标,袁隆平提出以日产稻谷 100kg/hm2作为超级水稻指标。从实际进展来看,广东 农科院育成了胜优1号、胜优2号、胜泰等高产品种。 沈阳农业大学育成了新株型种质沈农89366和超高产品 系沈农265。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两 系组合培两优特青创造了湖南水稻生产上的5个第一, 即1992年创湖南省中稻区试产量9.48t/hm2的最高记录; 1992年在云南永胜县创造了全国中稻单季实收17.11t/hm2 的最高记录;1994年在湖南湘潭泉塘子乡产量11.63t/ hm2,创长江流域双季晚稻最高记录;1994年在湖南黔 阳县产量12.97t/hm2,创湖南省一季中稻最高产量记录; 1995年在湖南省汉寿县产量 15.12t/hm2,创湖南省单季 加再生稻最高记录。中国水稻所、四川农业大学通过三 系法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了一批大穗大粒 型超高产新组合。最近,江苏省农科院与国家杂交水 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作育成的培矮64SXE32、两优培 九表现突出;其中培矮64SXE32于1997年在江苏共试种 0.24hm2,平均实收产量13.26t/hm2,基本达到日产稻谷 100kg/hm2的超高产指标。 2.2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占整个水稻面积的10%,但其稻谷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 20%。两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促使我国水稻平均单 位面积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 后跃上3.0t/hm2和4.5t/hm2两个台阶,然后随着配套技术 进步又提高到6.0t/hm2的水平。 根据美国国际粮食方针 研究所(IFPRI)的Mark W·Rosegrant等人的报告,到2020 年,全球对稻米、小麦和玉米的需求将增加 40%,也就 是必须维持1.3%的年增长率。可是美国的水稻最高产量 已维持 30年不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产 量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使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人们寄希望于水稻超高产 育种。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一些研究单位进行 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2.1 我国超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
Scientific Experiment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4.04.015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纯度试验
周 会 苏 秀 毛双林 吕季娟
(四川省种子站 成都 610041)
本研究以300份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杂交水稻为研 相差11.2%,其平均差距为0.9%,而海南异地小区种植
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熟期适宜的适合长 江流域种植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
培育日产潜力为99.975kg/hm2的超级杂交稻中晚稻 组合或日产潜力为90kg/hm2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应用 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有利基因(产量、品质、抗性等基 因)导入两系法杂交稻。
2014 . 4 种子世界 29
科学实验
2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在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史上,单位面积产量曾出现过 两次重大突破。第1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的矮化育种,其主要成就是降低了株高,提高了品种的 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国际上称为第1次绿色革命(还 包括小麦的矮化育种),这次绿色革命使世界粮食产量 翻了一番多。第2次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杂种优 势利用,据FAO资料,1990年世界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
我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主要以栽培粳稻 为主,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科研力量雄厚,人 才聚集,硕果累累,培育出的粳稻品种因受三北地区的 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主攻方向是抗低温、冷 害、抗逆、抗倒、米质优并能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宁 夏的水稻育种工作相对而言落后于东北,但宁夏的水稻 单产确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高于三北地区平均水 平,一季单产高于南方籼稻区。
3 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3.1 国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实践中仍主要采用杂交育种等 常规手段,但近20年,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各 国的育种学家愈来愈广泛地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 术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当中,试图将一些控制优良性状 的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 的水稻新品种。应用转基因技术可将水稻中所不具有外 源基因导入水稻, 弥补某些遗传资源的不足,丰富基 因库,有力地促进了水稻育种的发展。通常普遍施用的 是pec介导法和电注射法。但应用最广、获得转基因最 多的则是基因枪转组法。抗除草剂是基因工程最早涉及 的利用领域之一,在水稻基因中成功获得抗除草剂转基 因水稻的报道最多。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提高水稻产量 潜力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有新突破,他们将玉米植株中 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 了10%。他们计划今后将玉米等植物的另外两个重要酶 的基因也转入水稻。另外,国内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大米 胚乳中缺乏维生素,因而影响了大米的营养价值。已从 高等植物和细菌中克隆出4个关键酶,将一种或几种基 因导入水稻,使其在胚乳中特异表达出来产生维生素的 前体,从而改变稻米的营养价值。目前国内外在水稻育 种方面采用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转基因育种、航天 育种、辐射育种、生物系统的定向调控与创造系统的应 用,现代化手段与设施和应用、高新技术等广泛的高科 技手段。生物技术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将会给水 稻育种带来重大的突破,也必将培育出更加适应人类需 要的新品种。 3.2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3.2.1 我国超高产育种发展趋势
已经提炼出旨在有效增加杂交水稻光合作用面积的 杂交水稻超高产形态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 线,初步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正确可靠的,该技术路线 是切实可行的。已经育成了几个苗头组合,示范产量已 达12 750~13 500kg/hm2,增产幅度在30%左右。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是向形态改良、亚种间杂交优 势利用和远缘有利优势基因利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所 依据的模式是袁隆平院士1997年提出的“长、直、窄、 凹、厚、低重心”的旨在增加有效光合面积的超高产杂 交稻形态模式。所谓“长、直、窄、凹、厚、低重心” 是指水稻群体中的上部三片叶长(长于50cm),直立,窄 (叶宽2cm左右),凹(叶片略卷)、厚(叶片厚),稻穗重心低 (秆高70cm左右,穗子下垂后重心离面65cm左右)。这样 群体中叶片之间相互遮阳少,有效光合面积大;“低重 心”利于稻株高产抗倒。 3.2.2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044 丰两优6号 92.6
Academic Field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4.04.014
国内外水稻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马海涛 朱红彩 马朝阳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453000)
1 国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 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 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 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 化。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 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 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 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 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 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国外水稻超新育 种, 日本的“7、5、3”计划, 即超高产育种计划。1981 年,日本组织其主要水稻研究单位进行所谓的“逆753计 划”,旨在通过粳稻杂交选育产量潜力高的新品种,再 辅之以相应栽培技术,使中低产地区实现 7.5~9.8t/hm2(糙 米)、高产地区实现10t/hm2以上产量,15 年实现单产增 加 50%的超高产目标。从 1981~1988年的 8年中,整个 计划共育成 5个品种,即中国91号、北陆125号、中国96 号、北陆129号和北陆130号,其小面积产量记录已接近 10t/hm2,但这些品种大多在抗寒性、品质和结实率方面存 在问题,而未大面积推广。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 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 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 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 产育种计划,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1株4~6 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 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d,茎 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200~250粒/株,加工品 质好,抗多种病虫。
明SSR标记法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最大
1.1 材料
表1 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差异情况
%
实验材料均为两系
田间 编号
品种 名称
海南鉴 SSR检测 正季鉴 SSR检测与正季 海南鉴定与正季 杂交水稻种子,共23个 定纯度 纯度 定纯度 鉴定结果比较(±) 鉴定结果比较(±) 品种(表1),300份样品
基本掌握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和两系法杂 交稻的制种技术。
已在浙、鄂、皖、粤、川、赣、滇、苏、豫等累计 种植面积达100万hm2左右,大面积产量 7 500kg/hm2, 小面积最高产量17 100kg/hm2,增产幅度在10%以上。 2.3 我国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现状
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生产应用,至今仍居国 际领先水平。1964年,袁隆平从早籼稻中发现了雄性不 育株,率先拉开国内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 1970年李必湖从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 型雄性不育株,通过两年的测交和回交选择,至1972年 冬,湖南、江西等省的育种家分别转育成二九南一号A 和珍汕97A等不育株。随后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利 用上述两个不育系进行广泛测恢工作,1973年从大量杂 交组合中鉴定出IR24、IR661、泰引一号、古154和IR26 等国外中籼稻品种,与野败型籼不育系配组具有较好的 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 年首批强优势组合经大面积示范试种,一般均比常规良 种增产20%以上,深得农民好评。粳型三系杂交稻的选 育研究,可追溯到1965年秋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在粳稻 台北8号大田中找到一些不育株,用当地栽培粳稻品种 红帽为父本与其测交和回交,育成了红帽缨不育系,成 为国内最早选育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并从天然杂交后 代的分离群体中获得了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终于在 1973年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与此同时,1972年中国农 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入BT型三系材料,辽宁、江苏和安徽 等省农科院都利用该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大量测交 和转育,分别选育成黎明A、秋光A、当选晚A和六千辛 A等一批BT型不育系,并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 所采取“籼粳架桥制恢”方法从IR8/科情3号//京引35复 式杂交后代中选育成的C57等粳稻恢复系,对BT型不育 系具有较强的恢复性和较好的配合力,从而使1975年北 方杂交粳稻的选育研究也实现三系配套。 2.4 我国北方粳稻种植区育种现状
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如培矮 64S、香125S、810S等。
28 种子世界 2014 . 4
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两系法中晚稻组合,如培矮64S/ 特青等,比同熟期三系组合增产10%以上。
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长江流域中熟早籼组合,如香 两优68,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产量比常规稻对 照增产15%左右,与三系杂交稻迟熟对照种V402持平, 但生育期要短5d左右,深受农民欢迎。
究材料,分别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法、田间正季纯度鉴 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差异较大,最大
定法和海南异地小区种植鉴定法鉴定两系杂交水稻纯度, 相差44.0%,其平均差距为3.6%。
以田间正季纯度鉴定结果为对照,比较SSR分子标记和
海南异地小区种植鉴定两种方法的准确度。研究结果表 1 材料与方法
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农业部立项的中国超级稻计划(1996~2005年)把增 产15%~30%作为超级稻指标,袁隆平提出以日产稻谷 100kg/hm2作为超级水稻指标。从实际进展来看,广东 农科院育成了胜优1号、胜优2号、胜泰等高产品种。 沈阳农业大学育成了新株型种质沈农89366和超高产品 系沈农265。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两 系组合培两优特青创造了湖南水稻生产上的5个第一, 即1992年创湖南省中稻区试产量9.48t/hm2的最高记录; 1992年在云南永胜县创造了全国中稻单季实收17.11t/hm2 的最高记录;1994年在湖南湘潭泉塘子乡产量11.63t/ hm2,创长江流域双季晚稻最高记录;1994年在湖南黔 阳县产量12.97t/hm2,创湖南省一季中稻最高产量记录; 1995年在湖南省汉寿县产量 15.12t/hm2,创湖南省单季 加再生稻最高记录。中国水稻所、四川农业大学通过三 系法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了一批大穗大粒 型超高产新组合。最近,江苏省农科院与国家杂交水 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作育成的培矮64SXE32、两优培 九表现突出;其中培矮64SXE32于1997年在江苏共试种 0.24hm2,平均实收产量13.26t/hm2,基本达到日产稻谷 100kg/hm2的超高产指标。 2.2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进展
占整个水稻面积的10%,但其稻谷产量占稻谷总产量的 20%。两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促使我国水稻平均单 位面积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 后跃上3.0t/hm2和4.5t/hm2两个台阶,然后随着配套技术 进步又提高到6.0t/hm2的水平。 根据美国国际粮食方针 研究所(IFPRI)的Mark W·Rosegrant等人的报告,到2020 年,全球对稻米、小麦和玉米的需求将增加 40%,也就 是必须维持1.3%的年增长率。可是美国的水稻最高产量 已维持 30年不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产 量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使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人们寄希望于水稻超高产 育种。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一些研究单位进行 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2.1 我国超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
Scientific Experiment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14.04.015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纯度试验
周 会 苏 秀 毛双林 吕季娟
(四川省种子站 成都 610041)
本研究以300份光—温敏核不育两系杂交水稻为研 相差11.2%,其平均差距为0.9%,而海南异地小区种植
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熟期适宜的适合长 江流域种植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
培育日产潜力为99.975kg/hm2的超级杂交稻中晚稻 组合或日产潜力为90kg/hm2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应用 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有利基因(产量、品质、抗性等基 因)导入两系法杂交稻。
2014 . 4 种子世界 29
科学实验
2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在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史上,单位面积产量曾出现过 两次重大突破。第1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的矮化育种,其主要成就是降低了株高,提高了品种的 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国际上称为第1次绿色革命(还 包括小麦的矮化育种),这次绿色革命使世界粮食产量 翻了一番多。第2次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杂种优 势利用,据FAO资料,1990年世界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
我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主要以栽培粳稻 为主,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科研力量雄厚,人 才聚集,硕果累累,培育出的粳稻品种因受三北地区的 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主攻方向是抗低温、冷 害、抗逆、抗倒、米质优并能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宁 夏的水稻育种工作相对而言落后于东北,但宁夏的水稻 单产确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高于三北地区平均水 平,一季单产高于南方籼稻区。
3 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3.1 国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实践中仍主要采用杂交育种等 常规手段,但近20年,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各 国的育种学家愈来愈广泛地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 术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当中,试图将一些控制优良性状 的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 的水稻新品种。应用转基因技术可将水稻中所不具有外 源基因导入水稻, 弥补某些遗传资源的不足,丰富基 因库,有力地促进了水稻育种的发展。通常普遍施用的 是pec介导法和电注射法。但应用最广、获得转基因最 多的则是基因枪转组法。抗除草剂是基因工程最早涉及 的利用领域之一,在水稻基因中成功获得抗除草剂转基 因水稻的报道最多。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提高水稻产量 潜力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有新突破,他们将玉米植株中 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 了10%。他们计划今后将玉米等植物的另外两个重要酶 的基因也转入水稻。另外,国内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大米 胚乳中缺乏维生素,因而影响了大米的营养价值。已从 高等植物和细菌中克隆出4个关键酶,将一种或几种基 因导入水稻,使其在胚乳中特异表达出来产生维生素的 前体,从而改变稻米的营养价值。目前国内外在水稻育 种方面采用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转基因育种、航天 育种、辐射育种、生物系统的定向调控与创造系统的应 用,现代化手段与设施和应用、高新技术等广泛的高科 技手段。生物技术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将会给水 稻育种带来重大的突破,也必将培育出更加适应人类需 要的新品种。 3.2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3.2.1 我国超高产育种发展趋势
已经提炼出旨在有效增加杂交水稻光合作用面积的 杂交水稻超高产形态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 线,初步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正确可靠的,该技术路线 是切实可行的。已经育成了几个苗头组合,示范产量已 达12 750~13 500kg/hm2,增产幅度在30%左右。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是向形态改良、亚种间杂交优 势利用和远缘有利优势基因利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所 依据的模式是袁隆平院士1997年提出的“长、直、窄、 凹、厚、低重心”的旨在增加有效光合面积的超高产杂 交稻形态模式。所谓“长、直、窄、凹、厚、低重心” 是指水稻群体中的上部三片叶长(长于50cm),直立,窄 (叶宽2cm左右),凹(叶片略卷)、厚(叶片厚),稻穗重心低 (秆高70cm左右,穗子下垂后重心离面65cm左右)。这样 群体中叶片之间相互遮阳少,有效光合面积大;“低重 心”利于稻株高产抗倒。 3.2.2 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044 丰两优6号 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