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媒介生态现状及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期媒介生态现状及优化

【摘要】我国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伴随而来的媒介生态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生态、媒介生态、生态位等概念入手,探讨我国新时期媒介生态现状、失衡原因、造成影响及优化途径,以图为我国当代新闻传媒的信息传播和媒介运营的有序进行提供生态学层面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时期;媒介生态;生态位;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规划项目“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新时期媒介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1TW23)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媒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我国媒介生态也在持续变化。如今,从我国媒介生态现状看,媒介生态存在失衡和恶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概念入手厘清媒介生态的内涵,然后把我国新时期的媒介生态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分析我国媒介生态现状,再剖析新时期媒介生态失衡的种种原因和造成影响,最后探讨性地对媒介生态失衡问题提出调适途径,以图能指导我国当代传媒实践。
一、媒介生态的涵义
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1] 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包括媒介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媒介内部要素结构状态,即媒介外部、媒介之间和媒介内部生态。媒介外生态属于宏观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科技和自然环境等;媒介间生态属于中观层面,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间的相互影响;媒介内生态则是媒介的内部构成要素对传媒自身的影响,包括新闻媒介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内部各方面制度、法规及其媒体自律等,亦即媒介内部的管理、运营、资源配备及盈利模式等微观层面的因素。
二、新时期媒介生态现状分析
自1978年进入新时期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媒介生态是好的。但也存在媒介生态失衡问题,这主要是营造媒介和谐发展的环境力度不够,预防和化解媒介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现状与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拨乱反正时期的媒介生态(1979——1982):媒介生态逐步走上正道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闻界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文革”期间遭到彻底破坏的媒介生态环境开始走上正道发展,即媒介环境的发展从单一的政治推进开始变为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多元推进。
(二)改革初始阶段的媒介生态(1983——1991):媒介生态的培育与良好发展
首先,媒介外生态的变化。政治走向昌明,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向前迈进,国际交流逐渐频繁,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由改革前的“非常态”发展逐步走上了“常态”的发展;其次,媒介内生态的变化。1983年开始,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角色、结构等等方面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生态巨大变化。媒介功能从单一宣传功能到多面功能发挥,媒介角色从阶级斗争工具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众传媒再到一部分属于信息产业,媒介结构从单一机关媒体到以机关媒体为主的多元媒体格局。媒体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就报纸种群来看,党报一统天下被打破,晚报进入了百花争艳的百草园。1979年11月,《南昌晚报》率先复刊,其后,《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老牌晚报先后复刊,并且阵容不断壮大,成为我国报业大军中充满朝气的一支生力军;就媒介类型来看,广播、电视发展也很快。1983年3、4月间,广播电视部召开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广播电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播电视的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广播电视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深化改革后的媒介生态(1992——2000):媒介生态逐步发展并渐遭破坏
首先,媒介生态逐步发展。1992年以后,改革开放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的历史转折点。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生态环境得到发展,新闻本位、受众本位得到回归,新的报种随之出现。 1995年1月1日,我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问世,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媒介生态优化的结果。从1992年开始,新闻学界和业界突破了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认识到其同时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于是对传媒性质认知和经营管理都发生了变化,从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再到尝试建立以媒介集团为标志的现代企业。1995年5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报业集团,随之报业集团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人们的共识。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发展也乘势而上,频率频道大量增加,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线电视迅速崛起,卫星电视开始传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相继启动并顺利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幅提升。上世纪九十年代,网络媒体在中国也开始悄悄萌芽,1994年,中国进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1

996年至2000年,网络在中国迅速扩张,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
上发行了电子版,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了新的高潮,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2] 这些都在科技的带动下,我国媒介生态优化结出的硕果。
其次,媒介生态的破坏。这一阶段媒介生态主要遭到“有偿新闻”的破坏。1992年以后,报社、电台、电视台被推向市场,为追求经济利益,不少新闻媒介常常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新闻界随之出现的炒作、煽情、虚假新闻、庸俗广告严重破坏了我国新闻媒介生态,尤其是“有偿新闻”一时泛滥成灾。1993年7、8月间,一场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反对“有偿新闻”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7月31日,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查禁各类“有偿新闻”,新闻行业的风气有所好转。
(四)加入WTO后的媒介生态(2001——现在):媒介生态进一步发展并遭恶化
总的来说,入世以来,中国的媒介生态发展进一步向前推进,中国经济基本保持高速稳步增长,给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政府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相关制度纷纷出台,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媒体生长提供了民主政治环境;人们的消费水平随之提高,直接带动了广告额的增加等。就报业种群来说,我国报刊结构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即党报数量最多,都市报是市场主角,生活、健康、休闲类报刊增多;拿广电种群来说,频率频道增多,节目丰富,广播电视数字化(自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就网络来说,网络已经成了网民接收信息的第一通道,用户急剧增长,广告逐年增加,网络公司走向成熟。
同时,媒介生态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媒介间呈恶性竞争。首先是加入WTO后,我国传媒受到国外媒体冲击,其次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第四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使其处境艰难。从报刊广告额增幅变化来看,从2001——2006年,除2003年稍微上扬外,然后就一直在急剧下降。[3]这说明报纸正在受到其它媒体的冲击,读者不断流失,年轻读者在减少。为了不使恶性竞争加剧,新世纪的大众传媒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格局,在经历了“触网”到“用网”再到“融网”的蜕变后,传统媒体最终将与网络媒体实现全面的融合,使竞争逐渐从恶性转向良性,促使新世纪媒介生

态环境得到优化。
三、新时期媒介生态失衡及原因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媒介生
态失衡也成为其中不和谐音符,主要表现在媒介生态结构失衡、功能失衡和媒介内部失衡。
(一)媒介生态结构失衡
第一,媒介的城乡分布结构严重失衡。在城市,我国媒介发展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分布集中,结构构也较合理;在乡村,农村受众大众媒介生态失衡严重,表现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失衡。
硬件环境是提供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农村,电视已成为农村中的强势媒体;广播退出了许多地方农民的生活;网络对农民来说还很陌生;报纸正在农村市场逐步荒漠化。这失衡现象除了经济和文化因素导致农村传媒结构单一化外,更由于政府的城市倾向造成农村大众传媒硬件供给失衡。因为国家给予城市种种优惠政策,以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得城乡媒介结构失衡,农村传播环境恶劣。软件环境是指提高信息传播的内容,从城乡媒体传播内容看,新闻和娱乐节目是受众的主要节目,但在农村与生产相关的农业节目却远离了农民,大部分农民除了从电视中获取天气信息外,没有形成从电视媒体获取农业信息和农技知识的习惯,电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功能,更多的是娱乐消遣的功能。这是由于大众传媒走上市场化运作之后,各媒体设法吸引消费能力强的中上阶层和城市受众的眼球,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而农村由于客观原因,信息的采集和制作成本要高得多,造成农村节目很少。
第二,媒介的区域分布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我国东中西部媒介分布情况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动下,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报纸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2%,各城市媒体呈非均衡布局,占全国城市比例5.5%的36个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国62.2%的报纸出版资源,其中4个直辖市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报纸(2005年的统计数字)。[4] 显然,失衡原因在于东中西部经济、文化差异所致。
(二)媒介生态功能失衡
我国媒介最主要功能应是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环境监督、协调社会关系及提供娱乐。就目前媒介情况看,有些传媒过分看重信息传播、提供娱乐的功能,使得整体功能难以兼顾,尤其是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是由于各传媒商业化趋利性意识所致,不得不围绕着“增收”的目的去运作,使得众传媒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而刊播适合受众胃口的节目和信息,从而弱化了传媒应有的整体功能与社会责任,甚至由于

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的泛滥,还严重破坏我国的媒介生态。
(三)媒介内部生态失衡
第一,媒介生态位错乱。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
的地位和角色。我国媒介产品的信息结构与媒介定位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媒介生态位混乱和重叠,模仿风行,必将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第二,煽情炒作盛行。当前的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中出现的煽情炒作、节目媚俗化给媒介生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第三,新闻腐败丛生。当前新闻腐败主要表现在:有偿新闻、元宝新闻、红包新闻;收受或索要礼金;新闻管理制度的腐败,这都严重腐蚀着媒介生态环境;第四,虚假广告泛滥。当前比较突出的是虚假的医药广告、家电广告、名星广告等,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侵蚀着媒介生态环境。
四、新时期媒介生态失衡所造成的影响
良好的媒介生态因经济、文化、市场利益的诱惑等原因破坏之后,整个的媒介生态就会出现失衡、失准的恶化倾向,最少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扩大“知识沟”。由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媒体布局不平衡,各地受众接触媒体的机会不均等,长期下去,会扩大城乡受众的“数字鸿沟”。这种不断加深的信息鸿沟正把人类带入一个充满冲突、不平等和分裂的时期,给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带来潜在的威胁;其次,媒介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媒介分布不均会造成媒介资源配置不合理,东中部地区多媒体抢夺新闻资源搞得乌烟瘴气,信息资源重复开发、异度开发、互相“克隆”,恶性竞争造成媒介生态进一步恶化,而西部充分的新闻资源“闲置”,浪费比较严重。
(二)功能失衡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传媒预警功能缺位。传媒若处在恶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就无法对社会中各种危机因素科学判断、及时预警,对社会危机信息要么被弱化,要么干脆隐情不报,如2003年“非典”发生初期的媒体行为,受众知情权受到严重损害;其次,传媒舆论监督不力。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新闻传媒上,很难听到舆论监督的声音,许多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内部失衡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传媒“逐利”而致媒介责任缺失。媒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以致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泛滥,新闻腐败丛生,严重污染了媒介生态环境;第二,传媒“逐强”而致对弱势群体人伦关怀的忽视。在失衡的媒介生态中,众传媒纷纷追逐社会强势群体,因他们是消费能力强的中

上阶层,迎合他们的趣味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自然会忽略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第三,传媒聚焦感官刺激而致社会公德沦丧。在恶化的媒介生态中的传媒,会盲目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就会对
性、腥、星等具感官刺激的题材有浓厚兴趣,使得煽情炒作风盛行,媒介品位日益庸俗化、娱乐化、刺激化和低级趣味化,导致“尊钱爱美”、“见利勇为”、“及时行乐”等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的传统美德逐渐沦丧。
五、新时期的媒介生态优化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急速的社会变革使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更新,从新时期媒介生态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传媒业有某些过度、过分、失衡、失控等现象,影响了新时期媒体的健康发展。然而,媒介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进行调整和优化,因而,应该对当今媒介生态失衡现状及时地进行调适,使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最终使人、媒介、社会三者和谐发展。
(一)媒介外生态优化
媒介生态理论表明,媒介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良好的媒介生态需要正确处理媒介同这些外部环境的关系,达到人——媒介——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其实,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活跃与否、政治制度民主与否、思想文化开放与否以及与外界交流频繁与否,这都与新闻事业的盛衰滞进密切相关。
新时期媒介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以当今的时代、地域为土壤的,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优化媒介生态环境首先优化媒介外部生态环境,即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并“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尤其在加入WTO后,应加速科技发展,打造传媒旗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传媒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增大;文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介受众素养大大提高;我国与国际交流逐渐频繁,与周边国家往来密切,为我国传媒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政府要把为媒介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切实加强对媒介的指导和调控,加强对媒介的宏观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稳定平衡的媒介布局,形成统一规范的媒介系统运行规则,加强对媒介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化解媒介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媒介间生态优化
媒介与媒介之间营造出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有利于各媒介的良性生长和发展,可遵循以下规律来优化媒介

间的生态环境。
第一,媒介生态位规律。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5]任何一种媒介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位置和状况,亦即有其特殊的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和条
件,以及它在这一状况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所以,各媒介应注重培植“媒介生态位”意识,让媒体间自动调节,尽量避免内容同质化。以当今电视台为例,他们都以品牌立台,如湖南卫视的娱乐立台、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立台、南京卫视的民生新闻立台、广东卫视定位在“财富”、四川卫视定位在“故事”、江苏卫视定位在“情感”,它们都成功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又如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它同《超级女生》、《绝对唱响》一样都是选秀节目,然而它却有极高的收视率,它把传统选秀节目与独特的本土元素结合,即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使节目通过创新寻找到新的、未被占领的生态位。
新时期我国媒体种群丰富,数量众多,有不少媒体生态位重叠,尤其是当今省会城市的市民化报纸,如晚报、早报、都市报及其它名字的市民报,造成资源浪费,恶化生态环境,因而,媒介不仅要正确评估自身的生态环境,从衡量自身的实力出发,找到自己在媒介生态系统里最恰当的位置,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媒介生态位开辟新的增长点。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生态位作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不断构建新的生态位。如报纸与网络、手机等媒体结合,呈现出不同新形态,开拓了新的生态空间。
第二,媒介适度性规律。首先,媒介与外部环境适度互动。在自然生态中,太阳能带来温暖,但焦灼会使幼苗遭灾,雨水能引发生机,但瀑泻会使绿色的生命溺毙。在媒介生态中,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外部环境诸种因素保持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适度互动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性质或含量“过”或“不及”,超过媒介的生态耐力界限之外,就会对它的生存与发展构成致命的损害。如“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假如媒体过度忽略受众知情权导致受众对媒体怀疑,从而损害媒体公信力。再如当前许多传媒在布局结构、类别比例、数量比例、各类报道的量以及每一报道的质没能遵循适度原则,就出现了同质传媒恶性竞争、某类报道泛滥成灾的现象;其次,媒介与媒介间适度竞争。媒介与媒介间的竞争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激励机制,只有适度的竞争才能促进传媒的发展

,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都不利于传媒发展。过度竞争会将传媒市场当战场,视对手如敌手,不考虑共生共荣,主张置对手于死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东中部省会城市的市民报就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竞争不足则竞争压力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国西部有的省份传媒类
别和数量都很少,很难在竞争中获益。所以,新时期的新闻传媒应在适度竞争中互惠互利、共存共赢,建立良性的竞合关系。
第三,媒介平衡规律。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要求媒介生态中的不同主体平衡和谐、配合互动,应使媒介的数量比例、运行模式、结构布局、媒介功能、资源配置和能量交换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真正实现媒介生态各因素的平衡和谐。如新时期的传媒种群,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应扬长避短,在和谐平衡的媒介生态中生存和发展。拿报业来说,建立合理的媒介结构非常重要,既要有综合报,又要有专业性报纸,既要有代表政府的媒体,同时又要有反映民声的阵地,既有机关报,又有市民报,即都市报、晚报、生活报、休闲报,还有专业、行业报等(如下图)。[6]这样不同媒介在各个特定的领域或层面拥有各自的新闻资源和发展空间。
2005年各类报纸分布图(博客中无法显示)

新时期的媒体结构布局也应注意城乡和区域的平衡,尤其应加大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媒介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大对农村传媒建设的护持力度。具体就某一地区的媒介数量比例来说,种群密度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受众等要素保持平衡,必须使媒介种群的密度既不过高,又不过低,既不产生拥挤效应,也不出现孤寂现象。
(三)媒介内生态优化
在媒介内生态中,各种成分是通过食物链把主管者、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受众和社会连接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按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如果把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五个环节都能保持良性运行,当是新时期媒介内生态环境的最佳状态。
第一,传者方面。媒介从业人员作为媒介活动的能动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在媒介生态失衡状态中,相当程度是因为传播者缺乏自律意识,没有尽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职责,也没有起到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为此,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律,抵制煽情和商业诱惑,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增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调整来达到。
第二,内容方面。媒介报道的内容是新闻信息,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应该是粗暴的、掠夺性和破坏性的,而应

该是文明的、有远见的、有计划的,既不会造成信息雪崩、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也不会造成信息枯竭、信息危机、信息霸权。当今媒介传播的内容出现庸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倾向,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煽情新闻、性腥星新闻充斥版面和荧屏,不但严重破坏媒介生态环境,而且扰乱社会风气
,钝化人们士气,消蚀人们心灵。新时期媒体传播的内容应是把当代受众引导到远离低俗、崇尚崇高的轨道上来,所以急需用制度法规的形式促使媒介传播内容规范化,防止失范现象出现。
第三,媒介方面。媒体的运转需要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做保障,一家媒体的机制顺、体制活是媒体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新时期的媒体就要形成自我调整完善机制、自我教育管理机制以及媒介行业自律机制,从媒体运行和管理机制上保障媒介自身形象和公信力,使媒介之间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合理有序的竞争,维护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新时期的传媒作为社会的守望者,不仅应充分全面了解新闻事业的功能,不能仅满足于传递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功能,也不能忽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刊播广告等功能,而且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及时准确得传递新闻信息。
第四,受众方面。首先,培养受众媒介生态意识。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就是广大受众享用的“公共绿地”,是大家尽情享受的场地。随着新闻媒介纷纷走向市场和广大受众媒介素养提高,受众认知、评价和利用媒介的几率大大提高,这片公共绿地越来越多的人进来享用。然而,在尽情享用的同时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许多人只管享用,而没有维护这片绿地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破坏行为,所以媒介生态保护值得关注,培养受众媒介生态意识迫在眉睫;其次,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应当是一个成熟、理性的媒介使用者,既能对媒介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不被海量的媒介信息牵着鼻子走,又做一个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批判者。当前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亟待提高,可借助学校、社会、传媒教育等手段,还可在农村培养“意见领袖”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第五,效果方面。媒介要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及时根据反馈意见对传播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受众也应对媒介信息积极反馈,从而促使媒介不断改善表达方式,形成良好和谐的互动。
面对当今媒介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众媒体既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无动于衷,要冷静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环境,根

据本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结合媒体自身生存境况,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努力优化媒介生态环境,从而让我国新闻传媒在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注释: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7页。?
[3]吴廷
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页。
[4]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7页。
[5]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6]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