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应规避讲解过度与教学盲点两大误区 教育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师应规避讲解过度与教学盲点两大误区新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匮乏,他们入职适应期主要关注的是教学技能和教学任务,还无法关注学生。因此,新教师此时极易陷入讲解过度与教学盲点两大误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教师须认识这两大误区,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规避。
一、新教师避免讲解过度的误区
1.讲解过度及其危害
有些新教师错误地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所教内容
讲得全面彻底、清楚明白,于是他们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条分缕析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唯恐有半点疏漏,唯恐哪个知识点讲解得不够透彻,导致学生理解不了,而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适时、适当、适度的讲解是必要的,但如果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时处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权利和机会,就陷入了“讲解过度”的误区。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问学生:“个位数是3的倍数
的数,如13、16、19是不是3的倍数?”“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然后老师问:“大家把这些数各
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它们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同学
们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学生动笔计算,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一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进而总结出规律的过程,完全由老师过度的引导代办了。.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批判:“那些认为把教学
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1]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过度讲解的危害。他讲到一名低年级的女教师被认为是讲数学的能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算术题的条件,往往事先准备好图表,甚至把题中所涉及的一些实物带到课堂上去。但是到了五年级时,让老师们感到震惊的是,这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解算术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整整四年
当中,应该由孩子们解决的问题,都由这位老师十分‘关照'地
越俎代庖了,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积极思考。”[1]如果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彻底、清楚明白,很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往往会使学生养成坐享其成、不愿动脑的习惯。他们只记住了现成的结论,不会独立思考,严重地阻碍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相违背的。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求知的乐趣,缺少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也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过度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造成讲解过度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对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心中没数,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常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原因之二是对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了解不深入,不能以学生为本。.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之上。”[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展开。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了解甚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缺乏准确的评估,想当然地认为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会,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就会造成过度提问、过度帮扶、包办代替。
因此,要防止过度讲解,首先教师就要善于偷懒,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留白”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3]这样就给学生探求知识留下了空间,也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正如特级教师钱守旺所说:“课堂上我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加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4]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讲解,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困惑点,也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以防止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产生负迁移,而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其次,要明确如何讲。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明确即使讲解也不是教师搞“一言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多样化的讲解方式,如“对新知识点,教师要‘精讲';探求规律,教师要‘引讲';思维受阻时教师要‘启讲';发散思维教师要‘拓讲'”[5]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难点是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去探究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师应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指导学生用细绳把圆围起来,再拉直,用尺子量绳子,以此来经历“化曲为直”的过程,理解圆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测量、计算、比较,最后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最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特别要认真研究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人教版数学教材提供的许多信息都蕴含着特定的教学用途,教师要多加推敲,用心揣摩。根据教学参考书弄明白插图、揭示语和旁注的作用。一般来说,揭示语和旁注用来揭示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清主次,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指导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而插图是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知识通过“物化”使其更加具体形象,能够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对教师突破难点发挥着提示和示范的功能。.
二、新教师避免教学盲点的误区
1.教学盲点及危害
新教师还易陷入教学盲点的误区。教学盲点即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加以讲解和指导,却被教师无意忽略的知识。该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师忽略不讲,也没有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教学时或避重就轻,或浮光掠影,学生对重点无法掌握、难点无法真正理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的加减时,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异分母加减计算的方法,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需通分后才能加减的道理却没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使学生弄清楚。对于正确计算的关键点“通分”和理解算理的关键点“分数单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没有必要再加以复习和解释,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因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如不会“通分”)而无法对异分母的加减进行正确计算,而有很多学生即使能够完成相应的练习也只是机械套用了运算法则,而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新课程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很难达成,更不用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 2.教学盲点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教学盲点”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丰富的学科知识并非对教学总是有益的,它也会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新教师其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组织化和大都有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化,他们对所教学科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已经形成了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