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措施(岳麓版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措施(岳麓版教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通过国有化,发达国家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以外,出现了国有制,因此这种经济被称为“混合经济”。

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这一经济计划起到了鼓舞人心、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1970、1980年分别为19.8%、22%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所不同。

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弊端。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企业经营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股份公司和股票:
现代企业有三种形式:独资、合资、股份。

股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经营。

股票是投资的凭证。

股票的持有者为股东,也被看做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

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新中间阶层已经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福利国家的出现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英国、丹麦等国国家补贴占社会福利资金总额的1/3以上。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

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收入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调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

1850-1914年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

1950-1973年是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9%。

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一些国有企业效率低、效益差,成为政府和经济发展的负担。

日本国有铁道员工曾高达36万人,累计亏损达1万亿日元,1987年实行民营化后,员工减少,很快扭亏为盈。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从20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良和调整,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改良和调整之所以得以进行,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和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等因素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改革(1906-1982)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

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

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然而,戈尔马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

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

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