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训练题有答案

一、[2018济宁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认识,是因为他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缘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作者:陈凌。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②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分析第⑥⑦段的论证思路。(4分)

3.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二、[2018安顺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又一次被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儿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会不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就会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2分)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三、[2018滨州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①5月3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28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25岁组织革命团体,28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18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15岁到延安插队,29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

么。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罔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有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作者:于石。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3分)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完整、连贯。(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3分)

四、[2018平顶山三模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守拙

①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古人云:“凡棋有善于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则彼巧无所施,此之谓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如淡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后来,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在瞬息万变的数据王国里,是火箭腾飞的护航者,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潜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多颗卫星奔向太空。在曲折传奇的人生路上,他是不知疲倦的奔跑者,从一名中专生,自学考上大专、本科、研究生,成为火箭发射数据处理专家;从湘西贫穷的小山村跑到县城,再到省城,再甘愿跑到大凉山深处。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他家的家具用了20多年。为了少年时的读书梦,他凌晨3点爬起来学习,困得睁不开眼睛,就把头扎到冷水里。为了航天梦,他一次次向未知领域发起冲刺,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求学之拙。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养质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不下苦功夫,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⑥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不自觉地把人生寄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笨办法。这与借助他人之力的捷径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⑦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作者:弓长。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③~⑤段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这段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齐白石年近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称其“呆拙”。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练起,虔诚砥砺,回炉作业。

五、[2018郑州二测]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尽善尽美

①最近,我偶然看到一则格言,很有感触。那则格言是:“我在此一切都求尽善尽美。”“尽善尽美”,这真值得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格言!假使每个人都能践行这格言,而决意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尽至善之努力,以求至美之结果,人类幸福,真不知要增进多少啊!

②人类的历史,充满了由苟且与不小心而造成的种种悲剧。不久以前,奥斯汀有一个镇完全被淹没,原因就是堤岸的工程建筑者苟且而不忠实,不能履行原定计划。工作不谨慎,不认真,处处可以造成悲惨的结局。假使人们工作时都能尽心尽力,求其彻底,则人们的枉死数目便可能大大减少。

③做事苟且贪图安逸,这种习惯一朝养成,还会使人的品格大受影响。他将在一切事上不忠实起来。凡是轻视自己工作的人,就是轻视自己品格的人。在你的手中,每做出一件苟且而劣等的工作,都足以损害你的效率、你的办事能力、你的人格。苟且而劣等的工作,对于你的自尊心与最高理想,是一种侮辱。它是足以

..拖着你,使你不得向上的仇敌。

④事无大小,总要竭尽心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者的一种标记。凡是事业有成的青年,都是那些做事不肯安于“尚可”或“近似”,而是必求尽善尽美的青年。为人类创立新标准、新理想,而擎着进步之旗帜的,也就是这一类人!

⑤既然苟且贪图安逸的危害如此之重,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意义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⑥在日常职务上,忠实地执行那些寻常的、微小的工作,能使我们渐渐地走上高等地位。然而,多数青年都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找到高的位置、大的机会,以使自己有“用武”之地。他们会对自己说:“我现在这枯燥机械的工作,平凡渺小的职务,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事业有成的青年,却能在简单的职务中、卑微的位置上,看出并创造出不寻常的机遇来。在做事时,只要你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敏捷,更精确,更可靠,更为花样翻新、随机应变些,自然就能引起上级的注意,而步步上升了。

⑦凡成大事者,必有一种“彻底”的精神。他们做事常常不惮精详、秋毫必察。英国作家狄更斯非至预备充分时,不在公众前读他的作品。在未曾当众宣读以前,他要每天把那篇选定的文字诵习一遍,这样的诵习要经过六个月之久。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写作时,常常反复思索,不断修改,有时一星期只写成一页稿纸。假使我们做事,都有尽善尽美的习惯,则我们的生命,一定能变得更为完满快乐;而天下拥有快乐生活的人,将大大地超过只拥有残缺生活的人了。

⑧达到最高处!攀登最高峰!从事任何事业,做任何工作,我们都应抱这样的态度。

(作者:奥里森·马尔腾。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做事应“尽善尽美”的原因。(4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它是足以

..拖着你,使你不得向上的仇敌。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4.请在第⑦段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事例之后,再补写一个类似的事实论据。(2分)

六、[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苦是人生的补药

①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②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③志从苦中砺。“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

..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的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④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⑤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艰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⑥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理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理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一定能实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作者:马祖云。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2.请品析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古往今来,举凡

..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

3.文章第③④⑤段,看似为并列结构,这三个段落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4分)

七、[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快意读书

①“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是享受读书的一种境界。社会的喧闹和繁杂,工作的快节奏,人事的多变性,已经将我们脆弱的心灵,揉搓得倍感疲惫和麻木。我们在苦苦寻觅,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避风港?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夏日之绿荫、冬日之骄阳?

②打开书吧!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聆听思想的回音,感触思想的脉搏,芳香漫溢,沁人肺腑。书,使凌乱的心沉淀;书,使嘈杂的心静谧。读书,让人快意!

③读书可随时。比如夜半时分,万籁俱寂,不懂得读书之人,则觉无聊、孤独,分秒如年,恨不得时间快点过。却不知,此刻正是读书的好时刻。因为,一日之事已毕,白日种种纷乱的念头,也已渐渐平息,而且无人打扰。一盏灯,一本书,一幕夜色,在书的世界里畅游,岂不福大焉?再比如下雨,阴雨绵绵,淅淅沥沥,无休无止,让人忧愁,使人烦躁。然聪明之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静坐桌前,手捧一书,与书中思想交流,与书中之人对话,唯有雨声相伴,偶可对雨抒怀,心无旁骛,岂不乐大焉?读书可随时,也包括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读书。生命有限,读书无涯。幼而读书,如日出之光;老而读书,如秉烛夜行。读书可伴终生。此是一生之福。

④读书可随地。眼见形,心中无形;耳听声,心中无声;身触觉,心中无觉。久而久之,便可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一种清明的状态。如此,不用闭门,不用深山,任何喧嚣的环境,我们都可以静下心来,去享受读书之乐。

⑤读书可随感。读书的快意还让我们可以随心去尽情体会不同的情感。在朱自清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里,体会到亲情的感动;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会到大气凛然,以气节和尊严撑起生命的铮铮硬骨;在白朗宁的“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中,发现爱情的伟奇和无限的生命力;在哥伦布航海日志上的“我们继续前进”里,看到了征途中的信心、毅力、大无畏,以及那永不泯灭的希望……我们不仅仅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通过阅读随心感受别人的离合悲欢。

⑥快意遨游在书的海洋,如此浩瀚,如此美妙。陶醉其中,恍若与世隔绝,随着书感动而感动,痛苦而痛苦,幸福而幸福,开怀而开怀。忽而展颜,忽而蹙眉,忽而击掌,忽而顿足。它是饥饿时的热饭,是寒冷时的暖裘,是孤寂时的朋友。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2.请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点。(4分)

3.文章第②段说“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八、[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涵养平和的交流心态

①德国杜塞尔多夫世乒赛落下帷幕,张继科的意外出局,令许多粉丝深感遗憾。然而球迷们选择了包容与理解,“比赛总有输赢,只有从不上战场的人,才永远不会输”。不再是力挺与批评的撕裂,如此和谐的一幕,不仅是观众心态的成熟表现,也是让运动员重回巅峰最悦耳的掌声。

②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共生活愈发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热衷跟帖盖楼,到频频微博互动,从个性表达观点,到社群互帮互助,“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公共舆论场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③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段时间以来,“大声嘶吼”成了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选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粽子和豆腐脑儿要吃咸的还是甜的,相声圈师徒反目应该支持师父还是徒弟,熊孩子与路人打闹谁更占理……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使得海纳百川的舆论场变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着网民焦躁的情绪,冰冻着并不复杂的真相。

④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于“一言不合就生气”,这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司机路怒是因为前车不遵守规则,用餐突然暴怒缘于孩子吵闹影响公共秩序,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

⑤然而,当许多这样的个体反应,通过社交网络的放大发酵,就会成为互相点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见的人抱团,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性,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集群极化”效应。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

⑥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

⑦当“吃瓜群众”身陷情绪泥沼,就需要有人挺身相助。对那些有能力定纷止争的人来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网红”或者“大V”,而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避免网民陷入“集群极化”的陷阱。

⑧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⑨色彩斑斓的世界离不开每一种颜色的汇聚。任何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分歧到最大公约数的阵痛;任何舆论争议的解决,也是依赖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党同伐异的不断争吵。说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就“不合”,“不合”就“生气”的简单粗暴。彼此多些尊重宽容,少些一言不合,方能让弥漫社会的戾气、火气,转变成弥合差异的和气、弥足珍贵的朝气。

(作者:盛玉雷。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句中的“热闹”“喧嚣”分别指什么。(2分)

2.文章以张继科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世乒赛上意外出局一事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3.请你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4.下面这则材料能否作为第⑧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

九、[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

①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②这是一声直击灵魂的质问。是啊,人人生而有翼,只要肯努力地展开双翅,朝天空飞去,谁都能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为什么,你有时候却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形如虫蚁?

③“明明知道懒惰不对,可我就是不想努力。”“明明知道不能拖延,但不等到火烧眉毛还是不会开工。”放弃努力的人们用“道理我都懂”安慰自己。懒惰和倦怠在恣意滋生,不知多少人已然忘记努力为何物。

④明知努力就能进步,为何拒绝努力?

⑤因为努力不像说的那样简单,努力的过程定然是艰辛的,展翅翱翔要经历暴风的锤炼和雨雪的侵袭。马尔克斯为写《百年孤独》曾足不出户、废寝忘食十八个月;卡夫卡写小说总是熬至凌晨三点;齐白石练画虾曾画秃了无数支笔……努力是寂寞的,是艰苦的,既无鲜花为伍,亦没有舒适为伴。而人总是追求舒适的,努力的艰辛让人望而却步,像个怕苦的病孩子面对一剂良药,却怎么也不敢喝下去。正因如此,病才难以痊愈。

⑥除此之外,浮躁的心理和对结果的怀疑,也是另一个原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当今社会,无数人梦想着不用努力就能“一夜成名”。另外,很多人虽然知道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却不知道应当如何努力,努力的时间需要多长,最终结果能否达到预期。面对这种种不确定,一句“努力”给不出答案。

⑦“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不再相信努力奋斗一定能获得成功。故而,展翅高飞的吸引力比不上匍匐于地的安逸舒适,惧怕辛苦和没有方向最终导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越舒适越惧怕辛苦、越不愿面对不确定性,这样的恶性循环磨灭了努力的欲望。

⑧不努力是进取精神的毁灭!

⑨贪恋舒适的你啊,梦想在哪里?志向何在?一生庸庸碌碌真的让你满足吗?“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肯努力终将被时代的浪潮吞没,不留一丝痕迹。

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志。从现在开始展翅还为时不晚,放弃眼前的舒适,拒绝匍匐于地,才能在磨砺中到达更高的境界。

(作者:郑滋妤。有删改)

1.下面两个选项中,哪一项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A.少为懒惰找借口

B.生而有翼,为何匍匐于地

2.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十、[2019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

在阅读中拥有“心力量”

①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伟大的书,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②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会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是建立信仰的重要基础。阅读不是为了帮助我们逃避生活,逃避与人打交道,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共读共行,才能同心同行。

③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创新创造。读书,应该是一种挑战,一种向未知世界、同时向自己智力的挑战。尤其对于研究问题与建构理论而言,阅读应该以学其所长为主。

④我们需要用阅读来探索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近视”“老视”等原因,或者“粗心”“马虎”等心理,让我们无法清晰地把握这个世界。而阅读,就是那副帮助我们清晰看世界的眼镜。

⑤我们需要用阅读来反思自我。【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书里,每个读者所读到的、所汲取的,都带有个人色彩。每个真正用心阅读的人,总是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从而通过行动,去寻找有意义的人生。【B】虽然批评式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不过读书不是为了批评书中的缺点与错误,而是为了创新创造。

⑥当然,读书需要循序渐进,不同的书会组成一个自然的阶梯。所以,当我们被一本书阻拦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可以寻找另外更合适的书作为再次攀越这本书的阶梯。

⑦没能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不妨从现在开始行动。即使不能以书为友,也应对阅读的好处有所了解,对爱书人、读书人保持尊敬。我们的古人对书籍、阅读、读书人,都是尊敬的。对这些保持必要的尊敬,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一种修养。

⑧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要提高标准。读书也是思维与智力的体操。如果不能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能够刺激自我超越的书,很难有真正的成长。跳一跳才能摘智慧之果。同时还要注意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在朱子24字读书法中,“熟读精思”是最主要的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很难真正把握书中精髓的,正如饮食,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有益于身体。

⑨虽然,现在很多人说书价高,但毕竟还有公共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等途径,对于想读书的人来说,不会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读书。当阅读被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与日常习惯时,对财力的要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读书,不是无奈的选择,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的工具。最伟大的知识总是藏在最伟大的著作中,只有通过我们的阅读才能转化为力量。

⑩以阅读重建心态,从而拥有“心力量”,必然创造新未来。

(作者:朱永新。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说说阅读能让我们拥有怎样的“心力量”。(4分)

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A.

B.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论据,哪一处论据作为第⑤段的论据不恰当?请简述理由。(3分)

4.有人认为第⑨段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