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干旱及其防御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淮地区干旱浅析及其防御方法
【摘要】由于干旱是一种多发的气象灾害,对江淮地区的影响较大,因旱灾所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的,本文对江淮地区的干旱成因从气象角度进行浅析,并提出防御方法。
【关键词】干旱;成因;防御方法
引言
干旱是我国广泛多发的一种气象灾害,当然江淮地区也不例外。旱灾所造成的损失,除少数特大洪涝年外,常居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以下将分析江淮地区的干旱成因和提出防御方法。
一、干旱灾害的涵义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自然灾害。
二、江淮地区干旱灾害的成因
1、冷暖与干湿
江淮地区的气候波动,基本上都是暖与湿对应,冷与干对应。气候温暖有利于降水增多,气候寒冷有利降水减少。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大的趋势,只适用于全球或半球性增温。这是由于全球性增温引起大气中的含水量增加,并使大气潮湿不稳定性。
因此,全球性温度变化对大气含水量的影响很大。大气含水量多,就容易形成降水。夏季降水量远多于冬季,固然还存在其他许多原因,但大气中水汽含量多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冬季,南北温度差别大,冷暖空气作用十分强烈,但降水量远不如夏季,也是由于大气
水汽含量少造成的。但如果只是局地性温度变化,或温度变化的幅度很小,就会因为各地变温符号不同或量级太小,在大气含水量的变化上反应不明显。同时,降水有其复杂的原因,也不能排除少数例外。
2、大气环流
干旱是季风反常的结果。江淮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是与季风来临有直接的关系,雨带的开始与东南季风的来临有直接关系。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七月中旬之间夏季风会遇到冬季风的顽强抵抗,双方在长江流域一带相持约达一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雨带也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使这里阴雨连绵,即梅雨。吕炯研究发现1931年与1954年的长江大水,发现这两年从鄂霍次克海来的冷气流都很强烈,这对这两年雨带强盛并长期维持在长江流域有密切的关系。其他气象学家注意到青藏高原上的冰雪对梅雨也有影响,就是说长江流域的冷气流源地强弱对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若北方没有很强的冷空气源地,如鄂霍次克海冬季海冰不多,向夏季过渡时,化冰用掉的热量并不多,升温也不会太慢,初夏期间源自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就会较弱,则强大的夏季风就会很快越过长江流域,使这里的梅雨期很短,降水很少,出现枯梅,甚至空梅的年份,这很容易使长江流域出现旱灾。
梅雨过后,长江流域一般是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无雨,蒸发强烈,是所谓的“伏旱”。伏旱是江淮一带与江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干旱。如果空梅接上伏旱就会使长江流域出现春夏相连的旱灾。此外,
在夏季风很弱时,同样也可出现枯梅与空梅的气候。
从天气图上看:在地面天气图上,干旱发生的天气形势是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如夏季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是控制我国天气的两个主要系统,几个严重旱年的共同特点是西太平洋高压脊比常年强而且势力偏西,我国大陆上低压也比常年强,东南沿海一带气压梯度大,夏季风强盛并过早的跃进到华北,使江淮流域在它的控制下而出现干旱天气。
在高空500hpa图上,干旱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总是明显偏离常年状态。1959年夏季,江淮流域出现持久性少雨,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尤其是长江流域比常年少50%以上,这一年7月份500hpa图上,为副热带高压系统所盘踞,其势力比常年强大而持久。亚洲大陆中纬度上空等高线呈纬圈走向而且特别密集。盛行强西风环流,阻止中、高纬度冷空气侵入到热带地区。130°-140°e常年为高压脊,当年变成低压槽。70°n以北的亚洲地区高空暖高压脊活动频繁,使极地冷涡偏居于西半球而使亚洲冷空气活动减弱。
这种反常的大气环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稳定少变,它们常常维持好几天之后才发生一次调整,原来系统暂时被破坏,并在江淮流域出现气旋性的系统,但很快又恢复到原来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形势。副高虽然有时西进,有时东退,期间还有气旋性系统活动,但气旋性活动很弱,110°-120°e范围内几乎总是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长江流域15个汛期多雨洪涝年的成因表
明,80%以上都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持续发展有关,特别是几个严重的多雨洪涝年,无一例外,夏季东亚中纬度地区都出现了阻塞高压。不难看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成败与东亚阻塞高压密切相关,东亚阻塞高压可能是影响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的主导因素之一。很显然,东亚阻塞高压是汛期旱涝预报的一个重点。
三、针对江淮地区干旱灾害的防御
1、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
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兴修水利,修建水库,这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有利于抗旱,另外地面灌溉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2、植被建设
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是防御干旱的重要方法。种草能保护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良好的植被建设,能形成和改善局部湿润小气候,有利于缓解干旱程度。
3、重视干旱灾害的预报
要重视气象预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做好抗旱决策,采取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4、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主动性措施。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散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云是由水汽形成的,对不下雨的云,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人工散播如碘化银、盐粉、尿素等催化剂,促进云滴加速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5、拦截和蓄存雨水、收集雾水,使之能在干旱时充分利用这些
宝贵的水资源。
6、推广耐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法
由于江淮地区主要种植水稻,下面就介绍针对水稻的抗旱措施。(1)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③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3)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途径。
(4)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
7、免耕法
可采取免耕的方法,以减少水土流失。在播种时,改变传统的翻松泥土、多耕多耙的耕作方式,采取不耕耙泥土,直接播种的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