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楼的成功_活化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荷楼的成功“活化”

61年前的一场大火令5万人无家可归,政府无奈建造了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其中就包括落成于1954年的美荷楼,自此开启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历史,无数港人从“蜗居”中奋起,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如今的美荷楼经“活化”,已成为集住宿、展览、文化交流及历史保育于一体的新地标,变为香港最有人情味的“活化”项目之一。

“蜗居”生活苦与甜

1954年落成的美荷楼,见证了香港公屋史。

对于大导演吴宇森来说,美荷楼绝对是其人生难以磨灭的一段经历。早年随家人来港的吴宇森原无意久居,但石硖尾大火改写了他的一生。他小时曾在徙置区与流氓打架,又送过外卖、卖过提子干;晚上则躺在走廊的帆布床上看星星。他还为美荷楼生活写下一

段深情的文字:“在这里,我们曾露宿

街头,一家人拿着碗筷等待救济;在

这里,我写了第一篇散文,第一首诗,

演出过第一部舞台剧,直至我26岁第

一次成为电影导演,所报的地址仍然

是九龙石硖尾邨……”

在香港,很多人如吴宇森一样都是

“屋邨仔”。美荷楼是香港硕果仅存“H”

形大厦,位于第一代公共房屋石硖尾

徙置区内。美荷楼的故事源于1953年

12月25日发生在石硤尾寮屋区的一场

火灾,5万人无家可归。政府无奈,于

一年内建成首批六层高徙置区安置灾

民,随后八年内,另有21座七层高的

大厦落成,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由此

确立。

最初美荷楼的“标准户型”只有

120平方英尺,政府规定最少五名成人

居住,10岁以下小童以“半人”计算。

不足五人的家庭,便会出现“一屋同伙

五人行”的情况。对曾经生活在这里的

人来说,人生的酸甜苦辣与美荷楼密

不可分。

54岁的陈惜香从生下来就住在美

荷楼,直到十几岁的时候才搬离。重回

故居时,她回忆道:“我一家人住在三

楼,‘274’,是我家的号数,是半个单

位。一家九口就住在好小的地方。我们

挤在一起,好像猪仔一样,吃在这里,

睡也在这里。”她说,家家户户在高处

用木板搭建“阁仔”,那是小孩子的床、

书桌和储物柜……

不少旧街坊会对厕所用“噩梦”来

形容。“H”型的美荷楼没有独立厕所

和厨房,连接两翼的中间通道设有男、

女各三格厕所以及十几间狭窄浴室,供

每层至少320名居民使用,厕所臭味熏

天,经常“遍地黄金”,要拿报纸铺在

上面。当初街坊们在臭气熏天的公厕

旁边打麻将的景象,今日令人觉得不可

思议。

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人们奋斗

向上的意志。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商学

院副院长的范建强教授,五兄弟姐妹

都在学业上取得不错成绩。他认为,有

这样的成果既不是来自父母的逼迫,

亦不是自己天生聪颖,归根究底,是来

自父母给予他们自发奋斗的空间,从小

生出为改善生活而奋斗的决心。

“80年代拳王”陈文义亦是美荷楼

的旧居民。对于曾多次打败泰拳高手的

辉煌战绩,他没有多说什么,认为自己

的成功离不开公屋的成长环境。他说,

小时候穷到要为省一角钱徒步走半小

时回家,但自己并不以穷为苦,反而培

养出一种奋斗心。

有苦也有甜,除了逆境中奋斗的香

港精神,街坊间浓浓的邻里互助情谊

更难能可贵。88岁的棠叔,是1960

34 September 2014

代首批入住香港公屋的住客,见证屋邨的不断蜕变。“这里的邻里关系,是我遇过的邻居中最好的。当年别说是电视机,冰箱亦不是家家户户拥有,有些邻居乐意借出冰箱,让街坊存放饭菜;街坊病倒了,我们会去探访;街坊去世,我们也会去送一程。”棠叔称。1950年代迁入美荷楼的徐女士,也难忘“隔壁那家潮州人,门口经常有一煲粥,小时候肚饿便吃一口,他们从来不介意”的生活细节。

历史建筑更强调“活化”

因为年久失修,一些早期的屋邨都已完成使命。对于这些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凝结了香港人集体回忆的历史建筑,港府强调“活化”,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机。

为此,港府于2008年4月成立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负责统筹及推动香港文物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并连续推出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希望运用创意将建筑物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并采取社会企业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务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据悉,香港房屋委员会原先建议保留石硖尾邨第15至18座四幢七层大厦,重新规划和包装,并发展成为集历史、文化、教育及旅游一身的主题建筑组群,命名为“石硖尾邨生活体验及旅游活动中心”,不过该计划胎死腹中。之后,找来邻舍辅导会在17及18座空地开办“石硖尾人文馆”,作为石硖尾邨50周年纪念。而美荷楼改建的构思是,把大厦交予非政府团体营运,最低两层改建为公屋博物馆,重现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层则改建成青年旅舍。单是美荷楼的活化项目,就花了2.2亿元港币。

2009年2月,香港青年旅社协会获选为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伙伴机构,负责保育及活化美荷楼的青年旅舍。2013年 12月20日,香港

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香港青年旅舍

协会行政委员会主席黄奕鉴为美荷楼

青年旅舍开业揭幕。活化后的美荷楼

提供129间客房,包括93间双人房、8

间家庭房、10间多人房、14间主题房

间和4间伤残人士房间,价格从300港

币至1620港币不等。

虽然活化后的美荷楼已有了现代

旅舍的设备——空调、Wi-Fi、高清电

视、网络电话、闹钟、电风筒、电水煲、

开放式衣帽间等,但房间原有的构架

及一楼的“美荷楼生活馆”,都保留了

香港旧风情。“美荷楼生活馆”对公众

免费开放,馆内有超过1200件藏品、

40多段口述历史,让参观者了解1950

至19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

点滴。

为了让这些回忆不被时间冲淡,

香港青年旅社协会专门找到166位来

自美荷楼、石峡尾邨及深水埗区旧居民,

组成“美荷楼旧居民网络”,旨在保留

他们的生活故事,重塑当年邻里文化。

除了美荷楼,近年来香港还把前

北九龙裁判法院、旧大澳警署、雷春

生堂、前荔枝角医院等多幢历史建筑“活

化”。如2005年,港府关闭了服务44

年的“北九龙裁判法院”,2010年“活化”

为美国私立大学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

院。当初在收到学院申请时,香港古物

咨询委员会特地去美国考察,发现这

家学院在美国的专长就是做活化建筑,

在萨凡纳地区,活化了八九十栋老建筑。

如今,九龙这幢建筑的外立面几乎原封

不动,原来的拘留所改建为学院办公

室,法庭改建为课室,停车场变身图

书馆,饭堂变成美术馆。为保护墙体,

艺术品大多采用吊挂的方法。

在专家们看来,香港对历史和文物

建筑说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

不是单纯地保护、保存,而是找到可

持续的方式活化更新,重新吸引市民

入内,透过实物认识过去的历史。因

此,除了政府拨款外,政府选取一些非

营利机构一起来运营。若是私人建筑,

为免遭受拆卸重建,香港政府会与业

主协商,包括换地和转移发展权益等,

来补偿私人业主的损失。自2008年起,

政府还协助已评级的私人历史建筑的

业主进行修葺和定期保养工程。如果

是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政府在活化

这些建筑时,社会价值会成为主要考

量。目前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项目,几

乎都用作学校、医院、旅社、博物馆、

生活馆、创意馆。

上述措施,无疑给内地保护历史

建筑新的启迪。

September 2014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