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案例分析与反思

学校德育是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本文拟就一个普通的德育教育的个案,谈谈对现代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案例过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级职业高中,由于学校位于老城区,出于管理的需要,校园的进出只有一个大门。学校周围除了民宅,北边体育场旁边还有几块市民开垦出来的菜地,然而曾经有段时间,周边群众经常向学校反映, 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翻越院墙抄近路的现象,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给周围菜地里的作物造成很大的损害。学校对此非常重视,经过调查和蹲守,抓住了几个翻墙的同学,我们班也有几位同学被抓住。我严肃的批评了他们, 指出翻越学校院墙的危险性以及损坏作物的危害性,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但是收效甚微, 学生翻墙的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作为班主任我也很是头疼,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情,我改变了教育方式,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正值西红柿收获季节,我和几个青年教师去地头买西红柿,正好这些瓜地就在我校院墙边,由于学生翻墙践踏,收成也受到一些的损失。看着硕果累累的西红柿,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于是,在和菜农协商之后,我向学校汇报,利用中职学生实践课时间,改变专业实践内容,组织我们班学生到菜地里面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农户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要求同学们在劳动中和菜农交流,活动结束以后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准备专门出一期专题黑板报,对活动进行总结。

同学们回来后,都认真的撰写了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由于很多同学本身就是来自农村,在和菜农的交流过程中,同学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勤苦,也深刻体会到了农民收成的来之不易,在了解到因为我校少数同学翻越院墙,践踏菜地,造成很多损失后,同学们纷纷表示

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达了内心的愤慨,对于翻墙行为给予了谴责;而那些有过翻墙行为的那几个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体会中写出了对错误的认识和悔意,并表示今后再也不会去翻越院墙,践踏作物了。学校了解情况后,以我们班实践活动为主题在校园专栏上出了一期专刊,在全校引起了很大反响。那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翻越校园院墙、践踏农户作物的反映了。

二、案例分析与思考

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规则等,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被迫接受着单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着纯品德知识的灌输,没有品德情感的体验和品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而且操作不当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德育要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以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实践为宗旨,从真正意义上去实施一种“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教育。本案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能够能动地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的活动,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从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征对本案例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束缚,对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进行的积极尝试,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以良好的道德标准来引领德育教育。

学校的德育即是育德, 它要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社会规范、社会要求、社会思想道德内化为自身德性。也就是说,以社会主体价值所认同、接纳的价值观念、行为意识为标准,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信息加工,付诸实践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品德修养。本案例中,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灌输和指责式的教育模式, 通过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领,有意识地把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

认识、比较、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措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和社会真实存在、社会真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对既有的道德认识进行自省和反思。

2.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正确价值观

传统的德育, 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德育, 忽视了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学生如同一部机器, 任由教育者去操纵和控制, 完全

没有自我发展的自由和选择。这种所谓的德育,是一种不真实的德育, 或者说是一种畸形的德育, 这种德育的实质是学生在固定模式的安

排下, 接受那些符合所谓的价值观念的德育游戏规则的灌输。21 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主体—发展”性凸显了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倡导德育过程中人的自由和选择。就本案例而言, 此时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不再是道德的权威, 不再是道德的宣判家, 而是学生道德教育的

引导者和参与者, 他们的作用不是给予学生何谓道德真理、何谓正确的道德准则, 而是设置某些道德情境, 选择某些社会生活中真实的

道德实例, 模拟某些道德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和实例中体验、比较、分析后果, 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3.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们的学校德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德育目标最终落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同时要实现德育方式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通过民主的交流和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改善个体的社会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丰富和加深学生的道德情感, 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这与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 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 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生成新知识的理念如出一辙。在德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