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

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C.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D.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8.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5分)

9.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7. C

【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B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D项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

8.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9.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

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通过洗澡体现人与人的不信任。

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体现文中他的精明小气、敏感、谨小慎微的特点,表现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以日常小事,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自然,换自如。

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

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

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2012

王安忆小说与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引言 在新时期的女性作家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二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独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中,更表现在她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中。王安忆还是令评论家最束手无策的一位,她的作品题材涉及非常广泛,风格变化很大,具有跳跃性,很难概括她的创作状态与风格特征,当代学者洪子诚称其为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王安忆在同辈女作家眼里,被认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是当代中国女作家的“大姐大”;而批评家则早已承认:“王安忆在诸多的女作家中无疑出类拔萃。”“她的写作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她成为知青作家里最具有反思能力的一位”;可是这样的评价在当代女性批评家徐岱看来还略显保守,其实“在百年中国女性叙事文学里,如今的王安忆已能跻身于最佳阵容,同张爱玲、萧红、苏青、杨绛、丁玲等相媲美。” 总体来看,王安忆的女性写作主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把女性置放在自身欲望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中探讨女性命运;二是把上海故事中的女性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关注其生存状态,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 一、理性的女性立场 1、略显谨慎与保守的女性立场。对于新时期风起云涌的女性文学

思潮及批评观念,王安忆采取的是谨慎与保守的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及精神状态的漠视,或者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恰恰相反,这种审慎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问题的深切关心和深入思考。王安忆不止一次地表述过她的观点,“让愿意回家的妇女回家去”。我想王安忆的呼吁是一种对历史现状更为积极的思考,与其使一部分职业妇女名不副实,还不如让她们完全回到家庭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王安忆试图展示的是,与其让广大妇女长久跋涉于传统与现实的泥泞之中,还不如让她们回到一种更自然和单纯的传统生存状态中去。 2、女性与文学的初衷是天然一致的。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关系,王安忆也有独到的认识:“我喜欢写女性,我觉得女性更加像一种动物”,“我觉得女性特别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当我想到女性是一种感情的动物时,我就觉得她特别可爱,她为了情感,是什么都可以不顾的”,在王安忆看来,女性在生存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理与情感因素,也因此更具有文学审美价值。 3、对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进行反思。 二、女性身体欲望的书写 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关于男女之爱的叙事,只有极少数作家能够正视女性的身体欲望,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色戒》,苏青的《结婚十年》(惊世骇俗:“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们常常看到高于自我、高于生命的纯粹精神的浪漫爱情。这种现代浪漫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以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学年论文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朱珊珊 班级 B中文111 学号 1111101104 指导教师柳应明 完成日期二○一四年七月

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突显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不同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性别叙事。可以说,王安忆的女性叙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构出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角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O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Wang Anyi Abstract: In the novel of Wang Anyi, because the female gender identity of its own and her potential female consciousness, showing different from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discourse, highlighting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 value, reflect a kind of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Gender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writers, gender narrativ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feminist writers. Can say, the female narrative of Wang Anyi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showed some degree of unique feminist color. Key words: Wang Anyi’s fiction; The image of women ;female consciousness

1、现当代文学专题王安忆专题辅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王安忆专题辅导 中央电大文法部< 2002年11月06日) 王安忆专题辅导 中央电大文法部李平 第十四讲“王安忆与女性写作”是我们这学期地第二个大重点,同时,我认为,也可以算作是第二个大难点.当然,也许有人由于自己对王安忆地作品比较熟悉,平时读得多一些,会认为这一讲比上一讲“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容易,甚至比这学期地前面讲地几讲,如“赵树理”和“朦胧诗”都要容易.这也很正常.我们这门课地特点就是这样,对谁地作品越是熟悉,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但是,我说这一讲也算是一个难点,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一讲地内容范围比较大,仅仅关于女性写作<或称“女性文学”),就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可以就此写一本文学史专著;再者,王安忆地创作非常丰富,不仅作品多,变化大,而且其作品大多都是中长篇,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写作,因此,要真正做到了解和熟悉,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我想,我在此罗索这么多,无外乎是想强调,对于许多同学都喜爱地王安忆,我们在学习时不能由于自己比较熟悉而掉以轻心,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这一讲希望大家阅读地作品,主要有“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地世纪》、《叔叔地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在这些作品中,又可以《长恨歌》为重点. 在钱理群主编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选有《纪实与虚构》地片断; 在陈思和、李平主编地《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上海学林出版社)中,选有《叔叔地故事》; 在陈思和、李平主编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上海学林出版社)中,选有《长恨歌》地片断. 一、学习常识提示 <一)关于王安忆地生平 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地次女.1955年刚满一岁便随父母进入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地“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地“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地“外来妹”.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并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15岁)初中没毕业就到安徽省北部<淮北)五河县农村插队.1972年<18岁)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文革”结束后,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儿童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祖丁远 在当今中国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的名字读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她在文坛上也是最具魅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之后,有记者问获奖者王安忆:“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更深刻呢?” 王安忆忽闪着大眼睛,从容地说:“当代生活千变万化,给作家提供了很多生活资料。在我看来,在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后是单调、乏味、格式化。因为许多人没有内心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被大大忽略了。大众永远是被现实生活所吸引的,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中不少人也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王安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推出的几个中篇和长篇,几乎无一不引起文坛的关注。她的《叔叔的故事》不但促人透视当代知识分子的魂魄,而且让人领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她的《文工团》和《我爱比尔》,再次显示了她对历史和当下世事的思考;她的《长恨歌》则是她对上海近现代都市史的诠释。世纪末时她出版了《妹头》和《富萍》,把目光和笔锋转向了社会的地基和微粒,如她自己所言:“作品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日渐成熟。”她的创作不断地激发出评论界的深究热情,但其快速的变化革新却总是让习惯于寻求固定风格分门别类的人捉摸不透。王安忆毋庸置疑地是文坛上的一道言说不尽的风景。 “时间将变得隆重”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王安忆说:“时间将变得隆重。”为什么?她说,太阳走着永恒的轨道,无人知道什么是始,什么是末。因为有了人,有了历史,才有了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个时间的庆典上。这在我们的时间表上刻下了深刻的一道界线,使得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变得值得纪念了。 “在我的时间表上,这界线正划在中年,这多少给人告一段落的怅然,但也给人重新开始的一些振奋。就如同少儿时候,每一个新学年的开端,都会立下无穷的誓言:决心写端正每一个字,决心不做错每一道题,决心每天做一件好事。可惜的是,每一桩表决心都是挫于中途,脱不了草草收尾的结局。而到了下一个学年,放弃的决心却又抬头了。 “现在又是下决心的当口了。今天许多人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人对永恒诚挚的礼仪。时间将变得隆重,却并不因此衬出人的渺小,而是使人更为忠诚职守。” 王安忆在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篇文章中最后写道:“这一瞬也将以恒常的速度过去,余下的还是我们的有终点的生命,因其有终,才需我们立下好好度过的决心。” 插队知青的艰难 已故的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生前接受我采访时曾经坦诚地说:“我没有想要把安忆培养成作家。我倒曾希望安忆长大以后做个医生,靠一技之长安分地治病救人。平心而论,经历了过去那么多风风雨雨,真不愿意让孩子们再去涉足是是非非的文学艺术。”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安忆小时候就喜欢写作。王安忆各门功课都不错。“文革”动乱开始后,重点中学也不能上了。不久,妈妈茹志鹃小心翼翼地包藏了十多年的秘密,被无情的造反派贴的大字报揭开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父亲王啸平曾经戴过“右派”帽子。姐姐安诺为此大哭起来,安忆也哭红了眼睛,感到了害怕。那时节,全家人惶惶不安。此情此景后来在安忆的小说《墙基》里作过生动的刻画,超过了当时成年人的想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1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 分析题 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她在一篇名为《面对自己》的演讲词中,这样说:“我自以为是一个远离一切文学潮流的作家,其实却得了一切文学潮流的好处。” 从 1 97 9年至今,中国文坛经历了从“伤痕”至“反思”到“寻根”,又从“寻根”到“新写实”、“新体验”、“新历史”、“新状态”、“女性文学”、“晚生代”到“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等种种的漫长沿革、 这期间流派蜂涌、主义纷呈、佳作不断、新人辈出,王安忆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但她却能一如既往游弋其中,并能频频爆出佳作震动文坛。比如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因其叙述的清纯和美丽首次引起文坛的关注,之后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毕业生》等使她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1 985年,中篇小说《小鲍庄》一炮打响,一时间文坛更是四座皆惊,小说中寓言似的故事,凝固的意象以及登峰造极的白描手法,都使人对这位往日抒情的单纯的女青年刮目相看,而这部作品也由于主题的多义性而成了“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1 986年以情爱、性爱及婚外恋分别为母题的三个中长篇“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的发表,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作者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原始的伊甸园的快乐”,用女性特有的浪漫和唯美情怀把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写到了极致,

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1]

2010年2月 第27卷 第1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 u t 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F eb .2010Vo.l 27No .1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唐晓莉(1970-),女,汉,宁夏银川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论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 唐晓莉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面对生命必死的悲剧性成分,王安忆以文学的审美方法探索并建立一种信念;死与生同样重要,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用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意识,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引导人们学习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情感。这对作为生命本体意识一个重要侧面的死亡文化建构有其特殊的意义。=关键词>王安忆;小说;死亡叙事;功能=中图分类号>I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0)01-0050-03 Narra ti on of D ea th i n W ANG An 2yi .s F i ctions TANG X iao 2li (National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College ,N ingxi a Nor malUn iversity , Y i n chuan 750021,N i n gxia ,Ch i n a) Abstr act :Fac i n g the tragic ele ment t h at every one is doo med to die ,WA NG An 2yi exp l o red and set up a fait h that death is as i m portant as lif e and is ina lienab le part of lif e with literature aesthetics taste .She built healthy natural poetic death consc i o usness w ith humane artmeans ,tryi n g to or i e n tate people to un 2derstand death and f oster hea lthy death psychology .This is of its specific meaning to constr uct deat h cul 2ture wh ich is a si g nificant aspect of life essence consc i o usness .K ey w ords :WANG An 2y;i F ictions ;The narration of death ;Function 王安忆作为当代作家的突出代表,她总是以其不断变化的风格,永不枯蝎的创造力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得批评家和评论者们不得不加快步伐,探究其不断变化的叙事手段。每个作家的文学死亡叙事,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死亡意识及其审美追求的反映,也会对当时的死亡意识与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王安忆也不例外。故而,笔者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宏观的研究视角全面观照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从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的内容、死亡叙事艺术手法以及王安忆小说的死亡叙事的功能三方面展开论述。 涉及到死亡的相关描述和阐释的部分可称为死亡叙事。死亡是人类的生存之谜。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的存在;作家加缪则说,/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真正严肃的,那就是自杀问题0。在文 学家笔下,死亡也是永恒的创作母题。所不同的是,哲学家追问:人何以会死?而文学家不仅追问死亡的原因,也致力于如何表现人之死的审美性。虽然王安忆笔下很少充溢着死亡、恐俱、仇恨等气息,大多表现出深切的人道关怀,写出了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但在其小说创作的三个最有影响力的阶段:雯雯系列向寻根文学的转折阶段;/三恋一岗0阶段和新世纪张派传人阶段,其代表作5小鲍庄6、5荒山之恋6和5长恨歌6中,作家王安忆都呈现了不同的死亡形式,有牺牲之死、殉情自杀和他杀,用不同的叙事艺术手法表达了她的死亡观。 人,有生便有死。生与死是每个人人生中两个无可回避的关键词,所以生死观必然伴随乃至影响人的一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生为欢乐,死为哀伤,故张扬生而避讳死。遗憾的是,虽可/讳0却不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_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收稿日期:2005-03-04 作者简介:孙惠欣(1968— ),女,吉林安图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在读博士。  2005年9月第38卷第3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 Sep.2005Vol.38 No.3 性别角逐中的女性 ———王安忆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孙 惠 欣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从王安忆的“三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等作品中,可以考察出“性别意识”对其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小 说创作的性别特征:1、性别游戏间倒错的女性位置;2、传统性爱中反叛的女性之躯;3、游离于政治与伦理的女性命运。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意识;女性视点;女性写作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311(2005)0320098205 “女性意识”,是一个有很多意说又无定评的概念,要而言之,就是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是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人,是人类的另一半的意识。正如斯帕克斯所言:“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 识”。[1]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赋于女性生 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尽管“女性意识”的定义 至今尚无定论,但通过梳理中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者 的多种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即对独立性的呼唤;二是平等意识,即对性爱的追求;三是性别意识,即对女性气质的思考;四是惶惑意识,即对道德视角的抛弃与留存。总之,对“女性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强调和重视,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就妇女解放而言,女性意识的张扬有助于妇女争取做“人”的权利,进而自觉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现实人生的角度看,它也向女性提供了一种妇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与选择的理性依据;从文学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女性意识”力求把女人自身的经验看作是创作的根源,体现为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审视社会、过滤人生,并且在写作策略和审美形态上强调性别立场, 突破男性中心文化包围,用女性的声音和语调发出别具意味的文本召唤,矫正和改变文学作品中以男性为本位的单向视角和霸权话语,力求建立和完善真正的“女性化”文学与文学批评。如今,“女性意识”已成为许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自觉地用来审视女性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判断女性文学“真”与“伪”的基础理论观念之一,并作为一个硬性的参数来规定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成败。正如肖瓦尔特所强调的:历史总是越来越进步,女性文学也将越来越发展,而这种发展总是以越来越强烈的“女性意 识”为支撑点。具有了强烈“女性意识”(女性化)的作家,其写作才是成功的。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17年间的性别泯灭、“文革”十年的一片空白,直至新时期以后才重新觉醒。循着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女性自我价值的寻找到20世纪90年代作家对女性生命经验及潜意识的书写及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其发展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不仅仅表现为或温婉细腻、或奔放直率等外部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对女性文学独有的价值,亦即彻底摆脱“菲勒斯中心”话语,进行了大胆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作家们试图从女性的角度提出女界人性、女性世界特有的问题,以此来关注人性的完善与发展及妇女解放的本质意义。作为新时期文坛一直引人注目的女作家王安忆,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性别游戏 ? 89?

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王安忆小说阅读:《洗澡》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

王安忆小说与张爱玲小说比较

分析题(50分) ①王安忆小说与张爱玲小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相比较,基本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以《长恨歌》为例简要说明。 王安忆与张爱玲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同样生长在上海,深得上海的灵气,也深谙海派的精髓,同为女性,深知女人的处境,对女性生命都有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她们作品的魅力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读者。有人认为王安忆是张爱玲的传人,是张派作品的延续。在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家均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人物、特别是女性人物活动的场所,都市成为现代文化下一个有代表意义的社会景观,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代表征。她们的小说创作在表现都市与女性的题材上都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关注都市生活,都将视域放诸于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鲜明的市民立场和女性关怀意识。但是细读作品,不难发现,二者虽同为女性,同样生长在上海,但二者作品却各有各的特点,生活的顿悟、情感的理解和城市的印象各有不同。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也描写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是感觉却更象我们已经看惯的电影,是一种油画式的,遥远的、朦胧的梦的追忆与感伤,远不及张爱玲笔下的三十年代的上海那样真实。《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典型的上海小姐,她似乎被动地被上海所塑造,所接纳,自然而然地、按部就班地走着上海女性走过的或期望走过的路,而在这漫长的路上,她领略并保存着城市的精华,是的城市记忆。王安忆的城市非关风云,王安忆的城市也不是我们由城市这一语词在人们接触它的第一时间所想到的时尚与新潮,她关注的是更为感性也更为真实的东西。张爱玲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都市作家,对现代社会化的大都市怀有相当矛盾的心理,但王安忆作为上海大都市的寻梦者,对社会化大都市有一种迫切拥抱的心理。面对世俗人生,张爱玲是以俯视的眼光冷静地审视女性的脆弱与暗淡,体现了一种否定与批判;王安忆则以平视的目光热切地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变化,表现出一种赞赏和祝福。 相对于张爱玲凝练精简的作品叙事的风格,王安忆的出手则是另一派挥洒洋溢。《长恨歌》因为是歌,且是长恨,她才要用长歌行板的回环往复来唱尽女人“穿越古今”的心事。单是开篇洋洋洒洒的背景描写,就已展示了王安忆要长歌不绝的勇气与底气。在展现上海的文化精神时,王安忆以其知识女性特有的文化气质,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生活情怀。

评王安忆小说观

评王安忆的小说观 王安忆,在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不仅在小说创作上独树一帜,个性鲜明,而且在小说批评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她当年凭借写知青生活、文工团生活走上文坛,到现在在文坛上已经是颇有成绩了。从“雯雯系列”到《小鲍庄》,到“三恋”,到《叔叔的故事》,到《乌托邦诗篇》,到《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到《长恨歌》等。写的东西虽然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却表现出王安忆不断想摆脱个人经验的束缚,而去追求小说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本身的东西。这是她个人对小说的一种探索与追求,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不少文学理论,她对小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她的小说理论可以说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这里主要谈一下她的“四不要”理论。 她的小说观很明显也很集中地体现在“四不要”小说理论。所谓“四不要”便是:一,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二,不要材料太多;三,不要语言风格化;四,不要独特性。初看到王安忆的这“四不要”感觉简直就是惊世骇俗,这完全是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了。这也可能是她自己对小说的深层的体悟吧。她自己说道:“在最初的时期,我写小说,只是因为有话要说,我倾诉我的感情,我走过的人生道路所获得的经验与感想。······但是,我渐渐地感到了不满足。其实我在选择写小说作为我的倾诉活动的时候,就潜伏了另一个需要,那就是创造的需要。这时候,自我倾诉便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了。”可以说是现实的生活把她最初的那种对生活的体悟给打破了,所以她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了,她也对她的小说创作重新以另一种眼观去看待,去探求一种小说的创作准则。就是这样,她提出了“四不要”理论。 一,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这句话一看就是违反常态的,就是在我现在看来都觉得很是诡异,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传统的看法是小说中创造的人物要力求个性化,每个人物即是典型但又是单个人。而王安忆不要特殊环境不要特殊人物,这表明她放弃了传统的那种艺术的塑造方法,而采取她的新的创作方法。王安忆认为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去而逼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别的行为是以一点来看全部,不符合她的总体性原则。而且这样会把偶然性夸大,而使必然性缩小甚至被取消,这样会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反而忽略了大的悲痛与大的欢乐。也许那样会有点小的乐趣,并陶醉于这种小乐趣之中,但这并不是王安忆想要的。王安忆的这一不要表明她很注重整体性,个性化的人物在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假定的,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这种人物需要作家去自己加工,而失去了真实性。比如说《鹿鼎记》里面韦小宝这个人物,大家一看便知道这是很假的,虽然金庸先生做了很精彩的塑造,但无论如何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王安忆 小说在线阅读

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小说在线阅读近来,颇时兴男子汉文学。 北方的一些男性作家,才真正写出了几条铮铮响的硬汉子。 令人肃然起敬。 令人跃跃欲试。 自知只有仰慕的份儿,可又抵不住那份诱惑,也想来一条响当当的或者不那么响的男子汉。 可是想到笔下的男性,招来的偌多的批评,不由有点手软,深感不可造次。 然而,还是想写,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写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 那是姐姐的孩子。 他们夫妻二人本不愿要孩子,他的出生完全出于不得已。 因此,生下他后,他年轻的父母便像逃跑似地跑回了安徽,把他留在了家里。 从此,我的业余时间就几乎全用来抱他。 他日益地沉重,日益地不安于在怀里,而要下地走一走,于是便牵着他走,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 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 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 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吃饭很爽气。

带他的保姆这么说他。 确实,他吃饭吃得很好,量很多,范围很广——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极有滋味。 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当然,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不爱吃青菜,可是我对他说:不吃青菜会死的。 他便吃了,吃得很多。 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 他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会为他喜欢吃的东西编儿歌一样的谜语。 当实在不能吃了的时候,他便吃自己的大拇指,吃得十分专心,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 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了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 耍起来,眼神都恍惚了,十分入迷。 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 可是我们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 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 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 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和父亲在一起,就更少了。 假如爸爸妈妈拌嘴,有时是玩笑的拌嘴,他也会认真起来,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阵线十分鲜明;并且会帮助妈妈向外婆求援。

论王安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群像

论王安忆女性视角下的女性群像 (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王安忆以她独特的视角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女性的命运,她将作品中的主角几乎都交给了女性。从最初始的关注女性个体的心灵到客观地书写人文背景中的女性世界。各色各样的女性被王安忆统领于笔下,在她的悲悯与细腻的讲述中过着自己的俗世生活。 关键词:女性视角女性心灵世界世俗生活民间叙事 王安忆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女性的命运,她将作品中的主角几乎都交给了女性,而且主要是在上海的女性(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从上海出走的抑或到上海来的,多多少少似乎都与上海有着那么些联系,就算是不是上海,也是一个与上海有着某种相似因子的城市,如香港)。正如她自己在《上海的女性》一文中提到:“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1]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王安忆的创作中,反反复复出现女人与城市的纠葛,城市成了女人的依托与附体。 王安忆用女性独到的视角从最初始的关注女性个体的心灵到客观地书写人文背景中的女性世界。她曾真切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个人影子的女孩儿“雯雯”,她们是王安忆寄托了美好心愿的“心爱的姑娘”[2]。王安忆以其自身的感受和个体的经验,以女性的敏感和细腻的笔触书写着单纯而又热情的少女心灵世界,表达了女性自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一时期的小说没有大“我”,只有小“我”的心灵世界,处处浸渍着作者自身的影子。但是王安忆并没有一直沿袭这种塑造个体心灵的叙事方式,她在创作出了这组小说后苦苦思索着怎么走出她的创作“困境”,走出单纯的“雯雯世界”。 访美的“爱荷华写作计划”给了她新的体验,让她有了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第一次出国的王安忆,陌生化的西方的文化冲击着她的心灵,在这多种文化观念的撞击与并置中,王安忆对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王安忆也从先前的近乎自传式的女性个人的书写转变成叙述一个的多重世界,开始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回国后,在经过一段写作的停滞期后,《小鲍庄》诞生了,作品中不再

浅析王安忆小小说《洗澡》

没有交集的交流 ——浅析王安忆小小说《洗澡》 本篇小说虽不以情节见长,但通过大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叙述了“他”和一个拉黄鱼车的小伙子探讨关于“洗澡”的事件。主人公们看似从始至终在互动,可实际上,这一问一答侧面反映出二人的内心活动如两条平行线一般,没有交集。作者利用他们这种“貌合神离”的矛盾,刻画出不同阶层的两个主人公的不同性格特点,同时体现对于当时社会中微妙、敏感的人际关系的思考。 全文第一段,作者在交代当时自然环境的同时也突出了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太阳被形容为“直晒”,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这也为下文中两人展开“洗澡”这个话题提供了恰当的条件。“他”的出场是伴随着大量的书和自行车,这两样道具暗示了“他”的身份是接受过教育的机关就职人员;在当时社会上处于中等生活水平,温饱得以解决。随后,为了讨价还价的争执暗示了“他”斤斤计较的生活习惯,也是为后文塑造其为小市民形象埋下伏笔。 另一位主人公,拉黄鱼车的小伙子则是活脱脱的体力劳动者的形象。同样是在艳阳天下,和“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的体虚不同,小伙子灵活娴熟的装车技巧反衬出其对于工作的热忱。但是小伙子还是有着生意人的精明——很早就注意到“他”,却“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这个动作描写看似刻画了一个多余的动作,事实上表现了小伙子为了喊个高价故作偶遇的小手段。这个细节以暗示了小伙子虽然从事非脑力工作,但是心思多、气度小。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锱铢必较的特点,使得读者不禁对其带入不好的评价。 小伙子在途中突兀地展开了关于“洗澡”的话题,并且一直打破砂锅问到底。在这一来一往的对话中,他占有极强的主动性,使用大量的疑问句,这对于情节的继续也有着作用。然而,相比较小伙子的直白,“他”的角色比较被动,在回答的同时有着大量的内心踌躇,甚至于自己想要买一瓶冷饮解渴都会浮想联翩。在这段对话中,在哪里洗澡、浴缸的大小、到洗澡的方式和是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小伙子问得面面俱到。同时,作者还特地造成小伙子心理活动的缺失,无法令读者不怀疑其在暗示想要去“他”家洗澡。 没错,小伙子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市民。既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并且也不会与他人交流沟通。虽然洗澡并不是什么敏感的话题,但是也是私人问题,他却和一个陌生人深谈了这个话题。这个不分场合、人物的交流只会令人觉得尴尬,所以造成“他”的左思右想也显得情有可原。 面对小伙子突如其来的疑问,“他”的疑心病犯了,左思右想后才会回答。“含糊”、“只得”、“心动了一下”、“支支吾吾”等描写语言和心理的词汇表现了“他”当时极不情愿回答这些问题,并且抱有很大的担心。同时,在准备买饮料时,即使自己已经是“热汗淋淋”,也还在纠结要不要买给小伙子。随后,“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的心理描写更是将他当时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凸显,以及那句看似“鼓舞”小伙子的话实际上也是在安慰自己。“他”的敏感多疑归因于看不起和不信任这位地位低的小伙子。 到家后,小伙子被邀请之“他”家喝橘子水并且又询问了很多关于洗澡的问题,但是“他”始终没有答应其洗澡的暗示。最后,小伙子留下一句“你可以洗澡了。”便扬长而去,实际上也有些许对于“他”吝啬的讽刺,但更多的还是失望。即使自己在先前给了如此之多的暗示,对方也了解了,但是却没有应允自己。就此,这个故事戛然而止,两个人也终于结束了思想没有交集的对话。这次的交流,不仅仅停留于“洗澡”,还暗示了两个阶级思想上沟通的失败。虽然在探讨同一话题,但是二人内心却另有文章。 “他”和“小伙子”虽作为本文的主人公,但都没有交代他们的名字。作者此举是想要塑造在特定区域内两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他”接受过教育、饱读诗书,但是个人的疑心病太重,在骨子里对于底层人民有着不屑和看不起,品性始终是一个道听途说的小市民。如果都像“他”一般对他人心有猜忌、处处提防,那么上海将到处都是心胸狭隘的人,导致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和自私自利。小伙子没有接受过教育,不知道什么是礼貌,与当时社会的文明脱轨,是一个野蛮自私的小市民。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正是社会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普及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426661.html,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上海情结与女性意识作者:刘捷邓建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0期 内容摘要:王安忆《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四十年的情与爱,其中交织着上海这座城市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在弄堂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王琦瑶,一生命运多舛。与王琦瑶一生相联系的,是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与王琦瑶命运相关联的,是小说背后透露出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上海情结女性意识 王安忆《长恨歌》以长恨的曲调向我们唱出了一个优雅恬静的上海女人的悲歌。回忆王琦瑶的一生,实则是回忆上世纪上海的繁华旧梦,从“弄堂”到“爱丽丝公寓”,再到“平安里”;从“片场”到“上海小姐”;从“闺阁”时代到女儿薇薇的时代,再到最后碧落黄泉……小说主人公王琦瑶一生辗转,命运多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变的是人的经历、人的情怀,不变的是生活的弄堂。 一.上海情结 《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海,上海这一座时尚之都,体现的是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然而作家王安忆没有刻画上海滩的新颖魅力,而是转向繁华都市背后的日常生活景象。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生活情景渲染出独特的上海风情。这一幕幕精致的日常生活景象,实则更贴近小市民的内心世界,把上海的真实平凡与细腻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唱出一曲展现上海情结的长长恋歌。 1.弄堂:独特的气韵 故事发生在上海的弄堂,小说女主人公王琦瑶生活的地方。王琦瑶是上海弄堂众多女学生的代表,每天从弄堂里出来,背着书包出门的,是众多的“王琦瑶”;放学后在弄堂里,跟小伙伴谈笑风生的,是千千万万个“王琦瑶”……王琦瑶是弄堂女性的象征,生长在弄堂,后来离开,与李主任一起搬到“爱丽丝公寓”,待李主任命殒到邬桥疗伤,最后,还是回到上海弄堂“平安里”,并在平安里度过了自己的终生。弄堂的一气一息,都在感染着王琦瑶,她是属于弄堂的孩子。弄堂的古韵培养了王琦瑶的端庄,弄堂的静谧成就了王琦瑶的优雅。王琦瑶竞选上海小姐,弄堂仿佛在为她祈祷;王琦瑶搬去“爱丽丝公寓”,弄堂仿佛在叹息;王琦瑶回到平安里当护士,弄堂为她展开新生活而微笑;在平安里开派对,承载着欢声笑语的,是弄堂;王琦瑶最终死于非命,弄堂在为它的女儿流泪…… 弄堂是平凡的,又是世俗的。小说描写上海的杂弄“表面上是坦露的,实际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上海的后弄“显得有些深沉,最深最深的那种隐私也裸露出来,更像是要钻

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作品 4.1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年《晨钟响彻黄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年 《热鸟》明天出版社1998 年 《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 年 《树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年《越过云层的晴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树下《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小说家》 1994/5 热鸟《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收获》杂志 2005.6期 《白雪乌鸦》《人民文学》2010.8 4.2 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人民文学》 1986/2 初春大迁徙《中国》 1986/9 没有夏天了《钟山》 1988/4 海市《东北作家》 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中外文学》 1988/5

奇寒《小说家》 1989/3 小酒店初恋《莽原》 1989/3 遥渡相思《收获》 1989/4 原始风景《人民文学》 1990/1-2 怀想时节《钟山》 1990/4 炉火依然《收获》 1990/5 麦穗《青年文学》 1990/6 旧时代的磨房《小说家》 1991/4 秧歌《收获》 1992/1 无边水色《漓江》 1993/1 东窗《芙蓉》 1993/2 香坊《钟山》 1993/3 格局《鸭绿江》 1993/3 向着白夜旅行《收获》 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花城》 1994/3 洋铁铺叮当响《青年文学》 1994/5 岸上的美奴《钟山》 1995/2 原野上的羊群《大家》 1995/2 白银那《大家》 1996/3 日落碗窑《中国作家》 1996/3 逆行精灵《钟山》 1997/3 九朵蝴蝶花《大家》 1997/6 观彗记《花城》 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十月》 1999/2 五丈寺庙会《收获》 20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