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音乐教案

人教版高一音乐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全册】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

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

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

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

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

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

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

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

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

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

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

“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

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

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

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

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

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

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

怎样的?

(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

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

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

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

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

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4、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

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

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

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

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

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

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

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

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

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

张的悲剧性力量。下

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

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

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

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

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

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

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

点评。

【篇二:音乐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中全部)】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课题]: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课题]: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长江之歌》[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

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

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

使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音乐

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

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

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

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

导入

a、播放《超级女声民歌联唱》的视频

b、学生欣赏超级女声演唱

的几首民歌后,

提问:你知道超级女声演唱的都是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湖南—龙船调;四川—康定情歌;台湾—阿里山的姑娘;安徽—凤阳花鼓)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二、教学新课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

研究民歌。

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花儿、信天游 1、欣赏《上去

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

理性。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

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

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轻快

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 a、阅读歌曲

简介:

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b、知

识链接:

什么是脚夫?

(所谓脚夫,即为挑脚之人,亦即用肩挑背磨搞运输的村夫。山洞

里没有大米,更没有南杂百货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柴竹树木之类

及竹木制品。脚夫们把这类物资一担担挑出去,又把山外的日用品

一担担挑进来,闭塞的村庄就靠了这管血脉才得已生存。)

c、播放音乐,欣赏《脚夫调》。 4、音乐知识讲解

a、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

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其中“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b、花儿:“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

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

法演唱。欣赏《花儿与少年》互动链接:

跟随录音,轻声唱一唱《花儿与少年》

c、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

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

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

为细腻的。欣赏《信天游》李娜演唱

互动链接:你还知道有哪些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吗?

《黄土高坡》三、拓展探究

1、请你说说西北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情况。

2、你能说出一首采用了民族素材的通俗歌曲吗?《花田错》王力宏演唱(二胡、京剧)课堂结语以二胡为代表的

中国民乐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节课我们将欣赏的就是

中国民乐。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

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

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

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

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

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

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

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

【篇三:高一音乐教案,人教版 [1500字]】

高一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课题]学会聆听

[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相互认识 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谈话导入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

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

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

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

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

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

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

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1)掌形和提、

压腕。(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

素的艺术功效。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

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

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

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

《长江之歌》[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