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秦汉服饰 2
第二章__秦汉服装
第二章秦汉服饰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介绍秦汉时男子的袍服、冠履以及佩授制度,了解女子服装的特点。
重点难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点多媒体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第一节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顺应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
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便走向衰落。
经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度。
汉代遂“承秦后.多因其旧”.因而秦、汉服饰有许多相同之处。
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
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秦汉服装一、男子袍服与冠履1、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中华古今注)称:“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
”故《国语》记“袍已朝见也”。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
⑴袍服特征:(插图)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
领口、袖口处绣夔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二秦汉服装
13
秦汉服装
戴长冠的侍者
14
秦汉服装
长冠侧面与背面
15
秦汉服装
鹖尾冠
16
秦汉服装
武冠
17
秦汉服装
法冠
18
秦汉服装
进贤冠
19
秦汉服装
汉代 远游冠
20
簪笔
汉代官员奏事,必 须用毛笔将所奏之 事写在简上,写完 之后,即将笔插入 发际。以后成为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 朝,皆得插笔,笔 尖不蘸墨汁,用作 装饰。
3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秦汉服装
汉 万事如意纹锦
4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秦汉服装
汉人兽葡萄纹罽
5
第二节 男子袍服与冠履
秦汉服装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 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 作为礼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 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 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 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
秦汉服装
21
巾、帻及履式
秦汉服装
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 帻:包发巾的一种。 履:有以下式样和详细规定。
①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 ②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 ③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薄底便 鞋。 ④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 。
22
秦汉服装
舄
23
秦汉服装
长沙马王汉墓女主人在帛画中的着 装形象
28
秦汉服装
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 )
2-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
48
宽袖绕襟 深衣图
.
49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 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 不可以相反。 祛qū: 袖口 袂mèi: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 形成的裙子样式。
.
35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 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 褕”。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 是直襟衣。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 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宫,不敬”之语,显然与 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
36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 套裤。《说文》曰:“绔,胫衣也。”后来发 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 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 服也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 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 商队主要经营丝绸,故得名“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 致社会风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 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 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装研究工作留下了 珍贵的文化遗产。
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
53
《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着我 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挡”等描述,无疑是当时较为真 实的女子装束。
.
54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 通长1.95米,重量只有48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 衣服,说明妇女亦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
秦汉服饰
汉代官吏袍服 本图为汉代
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 (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 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 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 陶俑,是一个长67厘米,宽 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 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 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 穿袍服的官员。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 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 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 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 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 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 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 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 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 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汉代官吏袍服(图)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服图。文 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 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 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 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 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 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 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 称“簪白笔”。
1.1 曲裾袍: 承袭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 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 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东汉会要》:“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 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政,上下群臣皆服之。文者长 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第二章 秦汉服饰
五行说产生于“六府” 六府” 文公七年》 五行说产生于 “ 六府 ”说 .“六府”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左传 文公七年》 六府 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 左传·文公七年 中有引《夏书》 水 谓之六府”的句子, 中有引《夏书》“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的句子,比之后来 的五行说多一“ 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 的五行说多一“谷”,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目 五行”最早的提法,是载于《尚书·洪范 洪范》 前所知有关 “ 五行” 最早的提法 ,是载于《 尚书 洪范》 中商纣王之叔箕 子所说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子所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排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相应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并与阴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小可切入毫末的极其宏 大 、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此时的金木水火土已不再是构 成万的五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而五行 则为这五种 基本形态的代号, 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 基本形态的代号,即: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而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 由此,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由此,因物质运动所必然引 发 的 物 质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间 的 形 态 转 换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宇宙万物的无穷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相生、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相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即产生“ 生我, 我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 即产生 “ 生我 , 我生 ” ,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
秦汉服装简化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3:16:3603 :16:360 3:16Friday , October 23,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 2320.1 0.2303:16:3603 :16:36 October 23,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3 日上午3 时16分 20.10.2 320.10. 23
妇女的发式
发髻的梳法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 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 也就不同。秦汉妇女的发髻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凌云髻、 垂云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参鸾髻、黄罗髻、 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瑶台髻、堕马髻等等。
垂髾shāo :也叫“ 分髾”,是汉代妇女 的另一流行发式。特 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 发髻后,在髻后垂下 一绺头发。
梳分髾髻、穿深 衣的妇女(河北 满城一号汉墓出 土镀金长信宫灯
铜人)
45
46
c 步摇:步摇是妇 女的重要首饰之一 。其制以金银丝编 为花枝,上缀珠宝 花饰,并有五彩珠 玉垂下,使用时插 于发际,随着行走 。
48
翘袖折腰舞
49
履式
①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 ②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 ③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 薄底便 鞋。 ④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 。
第二章 秦汉服装
1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
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2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图)
秦代军队服饰是我国历史上至 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 细的朝代,这有归功于秦始皇 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出土的 兵俑分为军俑、军吏俑、骑士 俑、射手俑、步兵俑驭手俑积 累,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 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步兵及
第二章_秦汉服饰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上有 横脊称为梁,公侯三梁,博士两梁,博士之下一 梁。文官所戴。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
为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法官戴。
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 礼冠,凡郊祀、朝贺 及宴会则戴之。以铁 丝为梁,高9寸,正竖 顶少斜,为铁卷梁, 梁前有山、展筒、述。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81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士兵铠甲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83秦 代 兵 士 铠 甲84秦 代 将 士 的 发 式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 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 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 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 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 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
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
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是这种
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汉 代 官 服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9
直裾袍及内衬裙
10
穿短裈的 杂技艺人
11
曲裾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 墓出土西汉朱红罗锦袍,衣长140厘米, 袖通长245厘米,袖宽36厘米,袖口宽25 厘米,腰宽52厘米,下摆宽58厘米,领宽 35厘米,摆缘宽2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5讲秦汉服饰妆容(二)中国古代服饰妆容
四、常服
①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的特点是 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 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 几层不同的领子,时称“三 重衣”; 衣服的襟裾边饰秀丽,随曲 裾盘旋缠裹在身上,成为一 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 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 儒雅的特征。
3、曲裾深衣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女子曲裾深衣
四、常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 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 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 袖口大多镶边。 此外还有汉代窄袖紧身的绕 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 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妇女宽袖绕襟深衣 汉代妇女窄袖绕襟深衣
穿曲裾深衣的妇女 穿三重深衣的妇女
汉代窄袖绕襟 深衣图 (参考湖北云 梦大坟头一号 汉墓出土木俑 复原绘制)。
四、常服
②直裾深衣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 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 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 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 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 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 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 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 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 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 及,并替代了深衣。
谓“山”,就是冠前圭形装饰,因其状
与山型相似,故此得名,唐代以后改为
玉蝉。
二、朝服
2. 冠 ②诸侯王:远游冠 “远游冠,制如通 天,有展筒横之于 前,无山述,诸王 所服也。” 可见其形制类似通 天冠,上部有横向 的展筒,但没有竖 直的“山述”部分。
二、朝服
秦汉服饰
谢谢观看
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 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朝臣职官品第的区别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 朝服,惟长冠为诸王国谒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庄王通梁祖缨,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服,汉代 百官于月正朝贺时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券,梁前有山,展筒为述。委貌冠 与古皮弁制同,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缯绢为之,戴此冠时,则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礼于 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服之。皮弁与委貌冠制同,以鹿皮为之。戴此弁时,上著缁衣,皂领袖,下著素裳, 此为行大射礼于辟雍时,其执事者所服。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进贤 冠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的吏员和 儒生们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顶不邪却,高九寸,无山及展筒,原为齐王之冠,秦灭齐,将此冠赐近 臣,汉沿袭之,为官吏和近侍所戴。执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即以武冠赐近臣,汉亦用之, 曰武弁,一名大冠,诸武官戴之,其制为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突出,另 包巾帻,汉代宫廷侍卫武官还在武冠上加黄金珰、玉蝉等装饰,还戴一条貂尾作装饰品。廷尉、大司马将军戴鶡 冠,其制:在武馆左右加插双鶡尾。方山冠,汉制似进贤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 人及卤簿中用之。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其制如长冠。司马殿门卫士戴樊哙冠,其制:广九寸,高七寸,前 后各出四寸。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卫士戴却敌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形 制如进贤冠。建华冠、爵弁为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戴。建华冠以铁为柱券,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 下轮大,上轮小。爵弁,形如冕,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爵头色之缯为之。
02 秦汉服饰
1、跪坐俑(深衣) 交襟右袵长衣,曲领高厚,衣缘较宽,衣袖层叠,腰束 带。
2、武士俑(甲衣,襦衣,裤) 秦武士俑的服装主要有甲衣、襦衣和裤。其中襦衣和裤 的穿着,体现的是秦男子的普遍着装习惯。 • 甲衣:穿在外面的专用于护体的防御服装。
• 襦衣: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 秦襦衣和袍服的不同:一、秦时虽然有袍,但此时的袍 是亵衣,不能外穿。二、袍与襦的长度不同。袍长及 足,而襦的长度多为齐膝。 • 裤
2、士兵的服装
秦军大量采用革甲而少用铁甲。同时为了壮观军威,秦 军所穿衣甲色彩十分鲜明, 秦时只是朝贺和祭祀时穿黑色礼服,祭泰山封禅穿白, 所以不能简单化地把”秦尚黑”理解为什么服装都是 黑的。
三、汉代服饰
服制:汉初松散 ,无严格制度;东汉明帝恢复先秦制度
服色:官员|-祭服-刘氏冠、玄衣、绛缘领袖、绛裤袜(汉初)
• 狐尾衣深衣袍服的变种,此服前裾覆足, 后裾拖地形如狐尾故得名。此服由大将军梁 冀之妻孙寿创造,京师妇女旋以此装为时尚, 纷纷仿效,故又称“梁氏新装”,与孙寿所创 的“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一齐成为东汉女子的时尚。这可以说我国历 史上最早的时装之一。
(五)、妇女的发式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最享有盛名的要算 是“椎髻”和“堕马髻”。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 作露髻式。
2、襌衣 (禅衣) 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襌衣。《说文》:“襌,衣不重 也。”《释名 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 形 制类似袍,主要作为中衣使用。
3、襜褕 汉袍的款式主要有曲裾和直裾。 曲裾,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 于西汉早期。
直裾 “襜褕,直裾禅衣也。”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 西汉非正式服装,东汉上升为礼服。
秦汉女子服饰特点
秦汉女子服饰特点
秦汉时期,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为两大类:礼服的深衣和日常穿的襦裙。
秦朝时期民间的女子一般穿襦裙,讲究大襟窄袖,并在腰间用丝带系上,颜色以朴素为主。
同时,民间女子也非常喜欢穿深衣,这种服饰在汉代开始真正发展起来,但秦朝时期人们已经非常喜欢穿了。
对于汉代,女子服装的特点是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并存,其中曲裾居多。
特别是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式,通身紧窄,也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宽窄两种衣袖,镶边。
这种服装不仅男子可以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另外,汉代还有一种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的颜色方面,由于秦汉崇尚黑色,因此深衣用色较深,给人一种古朴之美的感觉。
而平民女子的襦裙则相对朴素,主要颜色除了宫廷的女子外,民间的女子一般是不能用太鲜艳的颜色。
发饰也是秦汉女子服饰的一部分,如发簪是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
此外,由于古人衣裙都很长,翘头履的样式是为了防止走路时候踩到身前下裙。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女子服饰注重朴素、大方与优雅。
中国古代服饰之秦汉服饰
汉代官吏袍服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根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管文武职别都可穿着。
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
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皇帝冕服(图)秦汉服饰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前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妇女服饰实物之一〔图〕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桔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
秦汉服饰2
屦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Biblioteka 舄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发式
梳髻 男子: 有的梳髻于顶,有的是把头发梳编成低 平的扁髻,贴于脑后,然后或戴冠、 宫廷妇女
或束巾帻、或者干脆就是露髻式。
妇女: 飞天髻(高髻)、堕马髻(垂髻)、 椎髻、瑶台髻、盘桓髻、迎春髻、百 合髻、同心髻等
发饰:步摇、巾帼、簪子 、华胜
垂髻
双鬟髻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武冠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法冠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簪笔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袜(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西汉素绢夹袜,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菱纹 “阳”字锦袜 (新疆民丰东汉墓 )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丝履(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双环灵蛇髻
男子发髻
分髾髻
椎髻
双丫髻
垂云分髾髻
第二节、汉代服装形制
云南晋宁石寨山甲区1号墓出土, 青铜储备器盖饰人物
四川成都永丰东汉墓出土簪花妇女陶俑。
鸟纹玉璧
• 两汉的璧出土 很多,其碾琢 通常也极精细, 被视为玉璧的 艺术高峰。
“宜子孙”玉璧
蟠螭环
翁仲
鸭首带钩
龙首带钩
玉具剑
玉熊
玉角形杯
蝉形玉琀
猪形握
河北满城汉墓刘胜金缕玉衣
窦绾的玉衣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丝缕玉衣
江苏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金缕玉衣
第三节、丝绸之路
几何纹绒圈锦局部
第三节、丝绸之路
印花敷彩纱局部
第三节、丝绸之路
烟色绢地信期绣
第三节、丝绸之路
信期绣手套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
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款式、色彩、材质和搭配等方面,详细介绍秦汉时期男子服装的特点。
一、款式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分为长袍和短衣两种款式。
1.长袍长袍是秦汉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款式,其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的甚至拖地。
长袍的领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交领,一种是直领。
交领长袍的领子交叉在胸前,而直领长袍的领子则是竖直的。
此外,长袍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其中宽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长袍都配有腰带,以固定衣物。
2.短衣与长袍相比,短衣更加轻便和实用。
短衣的长度一般在腰部以上,其款式类似于现代的马甲或坎肩。
短衣的袖子也有宽袖和窄袖之分,但总体来说,窄袖更为流行。
在腰部,短衣同样配有腰带。
二、色彩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色彩比较单一,主要以深色系为主,如黑色、深灰色、深蓝色等。
这些颜色不仅显得庄重沉稳,而且也比较耐脏。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等,人们也会穿着白色或红色的服装。
三、材质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材质主要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丝绸是一种高档的面料,轻柔舒适,光泽度高,但价格也比较昂贵。
而麻布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面料,价格相对便宜,但质地较为粗糙。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面料,如葛布、苎布等,也被用于制作男子服装。
四、搭配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搭配比较简单,一般只需配上一条腰带即可。
腰带的作用不仅是固定衣物,还是一种装饰品。
在腰带上,人们常常会镶嵌一些金属饰品或宝石,以增加美观性。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朝见皇帝或参加宴会等,人们还会戴上一些头饰或佩饰,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长袍和短衣是主要的款式,色彩以深色系为主,材质以丝绸和麻布为主。
搭配简单实用,主要以腰带为主。
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服饰 (2)
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
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
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灭秦建立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
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
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
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
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佩、朱履。
所服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縠禅衣"。
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
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
第二节 秦汉服装
曲 裾 深 衣
妇女的绕襟深衣(曲裾)
绕襟深衣
•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 古制 • 层数有所增加 • 下摆部分肥大,腰身 裹得很紧,衣襟角处 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 臀部
曲裾深衣被直裾襜楡
• 曲裾之服取式于战国的深衣,秦代仍沿 用,直至西汉早期 • 随着内衣的完善,曲裾在男装中消失, 女装作为装饰 • 直裾之服-“襜楡”,西汉出现
外衣领中露出中衣的领子
直裾袍
三重衣
• 汉代女服中常见的 形式 • 式样:交领、通身 紧窄,长可曳地, 深衣制 • 穿时将交领的领口 从里到外依次显露, 最多时可有三层
女子袿衣
• 女子常服,形似深衣, 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 而形成两个尖角
袍与衫
• 袍-加衬里的单衣,秦汉时 的“袍”如禅衣。 • 衫-单层,汗衫、夏季穿用
素纱禅衣
• 单层,内服衬衣 •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 衣仅重8克
襦-不过膝的短衣
男女皆穿
妇女日常着装为上襦下裙
庶民百姓为上襦下裤
裤
• 裤的雏形-胫衣(袴),仅有膝以下裤管 • 穷裤-袴身接长,上连于腰(开裆裤) • 裈、犊鼻裈-西域居民所穿的合裆长裤
裈:下长过膝 犊鼻裈:形制短小
• 袴褶-宽大
• “幅巾”-四方形巾帕,长度与门幅 均为三尺 •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 “帻”-一种包髻之巾
巾冠制度-冠
• 冕冠-形同古制 • 长冠-又称“竹皮 冠”、“刘氏冠”, 以竹皮制成骨架,外 表上漆,冠顶的造型 扁而细长 • 官员祭服佩戴
佩绶制度
•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成 熟时期 • 职官在冠巾、服装、 腰带上显示 • “组、绶”都是用丝 带编成的饰物,“组” 多用于系腰,“绶” 系于官印之纽上,也 称为“印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旄头;斗笠。
帻;巾;
10
长冠: 高七寸,竹皮冠,为刘家冠,多为宦官、侍者戴。 武冠: 形似弁,是赵武灵王仿效胡服的冠式。
11
冕、长冠、 武弁大冠
12
通天冠: 高九寸,梁前有山,皇帝戴此冠并加冕板。 进贤冠:粱冠 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的文冠。 高山冠: 如通天冠,高九寸,天子至仆役均戴。
13
通天冠、 进贤冠、 高山冠。
14
法冠:獬豸冠 冠上做一角状,执法之冠。 鶡冠: 在冠的两侧插双鶡尾,以示英勇。 却敌冠: 前高四寸,后高三寸、长四寸的卫士冠。
15
法冠、 鶡冠、 却敌冠。
16
远游冠: 诸王所戴,冠上有梁,梁与展筒前 高起如山。
17
皮弁、委貌冠: 高四寸,长七寸,上小下大的弁。
20
佩绶不簪笔
21
五、发式的发展
1)以挽髻为主,如堕马髻,垂髾,分髾,尤喜高髻。 有于“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千眉,四方且半额。” 2)化妆:最有特色的为“哭啼妆”。 3)首饰:以步摇最为时尚。
22
堕马髻
23
垂髾 分髾 步摇
24
六、染织不刺绣
1)蜡染(凸版)已出现,且织染技术已十分发达。 2)刺绣也十分发达。西汉图案多动感,有行于、流水、奔兽等;东汉以菱形、 对兽、对鸟为多,对称美。
封建社会时期 (前221年~前206年,秦) (前206年~220年,汉)
秦汉时期的服饰
1
一 、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由变法迅速强大起来,挥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统 一了华夏,建都咸阳。 由亍秦代历时短(15年),服饰上未形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采用五 德终始说,其装束以黑色为主,佩饰也十分简单,没有繁琐的冕服制。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1号坑出土的将军俑
5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 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 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 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 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 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 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 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25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26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27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28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29
染织不刺绣
30
31
秦代 兵俑 发式
32
汉代 鞋袜
33
七、丝绸之路
•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中西方贸易)
34
•
秦汉时期的服饰: 曲裾或直裾袍服、绕襟深衣。
35
曲裾袍
曲裾禅衣及其内衬之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将士铠甲图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
秦代骑兵步兵服饰
6
------
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事服装,有着异乎寻常的 学术价值,数千兵马战车,形体高大等同于常人,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 供今人仔细观察。
一、秦代铠甲 秦代兵士铠甲展示图。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 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 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 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 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 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 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18
帻、巾
19
四、 佩绶不簪笔
1)佩绶:是汉代服饰中的一大特色。
A、佩绶除是一种装饰物外,主要作用是用来 区分等级和地位高低的又一标志。
B、靠绶的颜色之别,尺寸长短,花色纹样丌 同来区分等级。在办理公事时,认印,认绶, 重亍认人。 C、佩绶方法:垂或盛(绶囊)
2)簪笔:(文官)是汉代的一种制度,笔插亍 头上耳边一侧的冠内,叫簪笔,以便随身带而 记事。
即:春着青,夏着赤,季夏着黄,秋着白,冬着皂。 原因:仍“崇尚五行、五色、五方说”。 木--东方和青色;火--南方和朱色; 金--西方和白色;水--北方和玄色; 土--中方和黄色。
9
二 、首服
冕;长冠;皮弁、委貌;武弁大冠;巧士;方山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
高山冠;法冠;鶡冠;却非冠;却敌冠;术士冠;樊哙冠;
2
秦兵马俑
3
•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 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 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 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 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 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 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 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 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36
37
38
39
直裾袍
直裾禅衣及内衬裙
40
41
• 方建凯 • 林泽贤
42
• 秦始皇陵1号坑出土的下级军吏俑
4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 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 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 体的形象资料。秦军队中服装大体可分军官和战士两大类:
(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 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 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hé]的深紫色鹖冠,橘色 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7
2)汉代(西汉:前206~23年,建都长安即今西安。东汉:25~220年, 建都洛阳。):基本上是儒道两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汉初:吏黑民白的朴素,博大,庄重的服饰风貌。 汉朝:服饰和整个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刘邦),重土德,尚黄色。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中西方贸易)。重“五时服色”
8
“五时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