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价值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结构类型在探讨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和沿袭的各种文化现象、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是这个民族的独特精神与文化遗产。
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类型进行探讨。
一、宗教文化结构类型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规范。
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结构类型。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儒家、道家和佛家是三大主要宗教文化流派。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以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和追求自然之道,以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观念为主;佛家强调超脱尘世的修行和解脱,以四谛、八正道和涅槃等教义为核心。
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结构类型在传统文化中相互交融、影响和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家族文化结构类型家族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结构类型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中国的家族文化主要以家长制为核心,强调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传递。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责任分工,以维系家族的团结和稳定。
而在其他地域和文化中,家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则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宗族制度强调对家族祖先的崇拜和轮回传承,西方的家族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不同的家族文化结构类型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三、民间传说文化结构类型民间传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民间传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
有的是以神话和神灵为主题,通过对神话人物和事迹的描述来传达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有的是以传说故事和传统传唱的方式传递历史和道德的教育;还有的是以寓言和讽刺的形式来批判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价值体系
ϒ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ϒ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ϒ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论语·为政》)
ϒ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
其极,可以有国。”(《道德经》五十九章)
ϒ 刘勰《刘子·九流篇》:“道者玄化为本,儒
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ϒ 梁漱溟1921年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
书中把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类型:西方文化是 意欲型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型的,印 度文化是反身向后型的。
ϒ 中国文化属伦理政治型的,是指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容以伦理思想、伦理规范为主。
思考题: 1、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什么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由哪些内容所构成?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征、价值体系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ϒ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思
想理论构成。
ϒ 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思想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我个人并不接受儒学主流说”(《杜维明教授访谈 录》,载《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ϒ 鲁迅说:“中国根柢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卷,第
353页)
ϒ 李约瑟博士说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
样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为主体的 多元结构。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 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 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变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因为: 1.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看。“哲学是时代精 神的精华” 2.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和功能来看。它对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从文化概念和结构来看。 哲学是文化的深层,居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着眼伦理本位。 2.关心现实政治。 3.高扬主体意识。 4.富于辩证思维。 5.强调整体观念。 6.偏重直觉思维。 7.流于经学态度。 8.重视人际关系。
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分 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
“传统”就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 构和思想要素、前后相继、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特 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等深层文化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 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 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 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核心
(一)中国文化的结构 从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来看 物质的层面包括小农业和小手工相结 合的自然经济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 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以及各种物化的财富。 制度的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 律、教育制度等; 精神层面包括文化心理状态,主要是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中国传统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它深刻影响并构建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 方式。 2.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产生了深刻影 响。 3.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有为、自尊自立 的民族心理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
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具有浓厚
的宗教色彩。
有了观念形态意味的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说。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课件.pptx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1. 从学术思想言之,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宗主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一)统一性
1.民族的融合 2.政治的统一 3.文化的统一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二)延续性
1.地理的隔绝性 2.政治的延续性 3.学术的延续性 4.文化的包容性
1. 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只要“知苦”、“解苦”, “离 苦”,才能远离“苦”。为此要培养和 发展自身的佛性。 2.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心。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4.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五)政治性 中国世俗社会生活以政治为核心,宗教、
伦理、艺术、历史、科技等文化要素皆依从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其本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不 被承认。
二、从思维方式看
(一)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个体局部只有在整体、全局中 才有意义;不善于分析,即不善于逻辑推论。具体表现:
《周易》认为,宇宙自然化生阴阳两极,阴阳的交感互动 产生万事万物。
《老子》中有:大小、高下、难易、正反、智愚、巧拙、 美恶、强弱、刚柔、有无、损益、利害、虚盈、华实、雌雄、 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辩证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 (一)人文取向 ❖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方面,对人文
价值做了双重确认 ❖ 墨家则强调“力” ❖ (二)人道原则(追求文明社会的秩序稳定) ❖ 儒家:“仁” ❖ 佛教:“慈悲” ❖ 墨家:“兼爱”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 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 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个圆圈,它包括关于政治上层 建筑的价值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 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 值的。
❖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 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 “天”,广义的自然 ❖ “人”,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如此,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根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参考书目: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师大学。
梁漱溟《东西文化与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
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学。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
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人民。
锦全、达文《中国哲学初步》人民。
文初、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人民。
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人民。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与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开展问题以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的总论,共分四节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传统文化精神。
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多媒体课件演示学时分配: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从文化结构上看(从文化体系或系统上看)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由于文化结构反映了更凝重、更深刻、更本质的文化现象,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或某一民族)的语言、习俗、社会制度、心理状态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整一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文化特征。
1.整一性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以整一性见长,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大一统国家。
商周严密的家国同构实体,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格局,汉在统治思想上确立大一统机制的地位等等,都将民族意识导向整一观中。
早在先秦时,哲人就提出「一」的概念,《老子·三十九章》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荀子·解蔽》也说:「虚一而静」(两种以上的认识过程中,去掉各种内外干扰,精力专一,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以达到头脑的「大清明」而无所偏蔽的境界[1]。
)「一」与「多」相对,是「统一」(这里不是指「同一」)的意思,也是古代系统论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自从《易》以阴阳消长为基素,「五行」说以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河图》、《洛书》以象、数、理的统一为根本,建立宇宙发展运动的图式以来,中国的系统观已经在扩大。
战国末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鸿烈》,都试图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尽管没有成功,却表明中国古代系统观已经初具规模。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二、张载的“气本论”和二程的“理本 论” 关中学派张载以“气”为最高范
畴的本体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 性起源、善恶归属作了论证,把人性 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他对天文、历算有较深研究,发展了 周敦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洛阳学派 二程(程颐、程颢)则把周敦颐的唯 心主义成分推向极端,提倡“存天理, 去人欲”,因为三纲五常是天理,是 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六 欲,皆在扫除之列。他们还将封建纲 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以“下顺 乎上,阴顺乎阳”作为封建专制主义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总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和研究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和研究范围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定义国内外有200余种。广义的文化即文明, 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指狭义的文化,专指 精神成果。“文化”一词在古代中国指“以文教化”, 与武力相对应,即“文治武功”。最早出自《易· 贲卦》 的《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括文治、 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等。现代意义的文化来自拉丁文 Cultura,并由日文转译到我国。涵义是:代表一定民族 特点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具有知 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涵盖哲学、宗教、文学、 史学、艺术、美术、科技、教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 典章制度,在形态上划分,有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 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类型。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第十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我们在上一讲通过东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形成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自在自发的经验性的和人情化的文化。
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此,实际上,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征,即使以古希腊的古典理性主义为开端,素来强调自由和理性的西方文化,在西方相当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也在许多方面表现为缺乏个性和主体性,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征的文化模式。
问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是一般地具有经验化和人情化特征,而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这种自在自发、自然而然的本质特征,它具有一种顽强地抵御变革和转型的力量,可以经久不变。
即使在近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历史允诺也迟迟难以兑现。
要真正深刻地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必须从它的结构特征入手。
我们发现,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超稳定结构”。
进一步探索,我们还发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超稳定结构,必须从社会的基础层面或社会的根基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结构入手,真正把握。
因此,我们在这里,引入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范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种特殊的结构分析。
一、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解析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必须从中国的传统农本社会(或乡土社会)的特征入手。
我们发现,虽然埃及等文明古国很早就培育起比较发达的农业文明,以至于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埃里奥特·史密斯和詹姆斯·佩里先后提出“埃及中心论”和“太阳之子论”,但是,中国同样是农业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很多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名的《世界通史》中指出,“我们已确凿地知道,中东和中美洲是农业革命的独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国北部也是这样的一个中心。
”①而且,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文明具有特殊的成熟性,这不仅表现在其历史之悠久,而且体现在其内在的文化机制的成熟和对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传统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文化。
它不仅包含了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的总体表现。
而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结构类型,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时间特征。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因此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应的时间结构。
1. 历史性: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它承载着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痕迹,在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2. 阶段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也不断演变和更新。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也各自具有其特殊性质和内涵。
二、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是指传统文化所涉及到的内容范围。
由于人类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应的内容结构。
1.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传统文化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它承载着民族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痕迹,在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2.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信仰、仪式、符号等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秘和超越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追求,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
3. 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所涉及到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审美特征。
4.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是指传统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节日、婚礼、葬礼等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形成并遵循着一定规律和习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形式结构形式结构是指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特征。
由于传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因此它具有相应的形式特征。
1. 口头传承:口头传承是指传统文化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流传。
它反映了人们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口头交流来维护和传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2、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对人的宽容, 人与 人之间友爱相处, 以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 想,并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化书》中 说:“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 《易传》说:“君子以厚德载物。”是 说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 之德包容万物。
河南方言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 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 下………!”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 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 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 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 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河南方言
• 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 •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 售货员不解 • 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 • 售货员仍是不解 •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 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3、在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要达到“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和 谐局面。 梁启超描述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局面: “孔北老南, 对垒互峙、九流十家, 继轨 并作。如春雷一声, 万绿齐茁于广野;如 火山乍一裂, 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非 特我中华学术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 也。”
在中国文化中, 反映地方乡土情调的莫 过种类繁多与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 如 川剧、越剧、沪剧、湘剧、闽剧、吕剧、 藏剧、秦腔、二人转、河北梆子、京韵 大鼓等等,几乎每个省都有反映自己地方 特色并深受本土人民欢迎的地方戏曲。 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文艺,如百花盛开, 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3、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独树一帜、灿烂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诸子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中国古典优秀文学艺术、中国汉字艺术与书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品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工作态度都大有裨益。
二、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而形成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1.认知目标(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进程。
2.能力目标(1)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新世纪社会生活。
(3)能够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3.素质目标(1)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笔记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环境,如建筑、器物等;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宗教等。
2.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可以从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域四个层次来理解。
文化元素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如语言、风俗、信仰等;文化集丛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的集合;文化模式是特定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区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理范围。
3.文化分类:文化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和地域等。
常见的文化分类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等。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1.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
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创造主体:创造主体主要体现在华夏族和四夷的交流与融合上。
远古文化族团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4.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古代政治制度上。
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ϒ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ϒ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ϒ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论语·为政》)
ϒ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
其极,可以有国。”(《道德经》五十九章)
ϒ 陈寅恪说:“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
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 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 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冯友兰〈中国哲 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Hale Waihona Puke ϒ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 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 乎?”(《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ϒ 鲁迅说:“中国根柢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卷,第
353页)
ϒ 李约瑟博士说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
样。”(《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2册,第255页,台湾商务 印书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为主体的 多元结构。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 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 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征、价值体系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ϒ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是指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代表的思
想理论构成。
ϒ 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思想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我个人并不接受儒学主流说”(《杜维明教授访谈 录》,载《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ϒ 儒家——以仁义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ϒ 道家——自然无为最理想的价值目标; ϒ 墨家——以兼爱交利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ϒ 法家——以利欲为最得意的价值满足。
四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与分期
ϒ 远古至殷周——孕育与形成时期 ϒ 春秋中期至晚期——初步发展时期 ϒ 战国——理论化时期 ϒ 秦汉——动荡与形成主体多元格局时期 ϒ 魏晋至唐宋元明——融合与演变时期 ϒ 明末清初——反省与总结时期 ϒ 近代——转型时期
ϒ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必以身后之。是以
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道德经》六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特点:
ϒ 重人道,轻天道。 ϒ 重礼治,轻法治。 ϒ 重群体,轻个体。 ϒ 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ϒ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体系,是由构成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的诸子百家的价值学说形成的。
思考题: 1、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什么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由哪些内容所构成?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ϒ 刘勰《刘子·九流篇》:“道者玄化为本,儒
者德教为宗,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征
ϒ 梁漱溟1921年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
书中把世界文化分为三大类型:西方文化是 意欲型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型的,印 度文化是反身向后型的。
ϒ 中国文化属伦理政治型的,是指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容以伦理思想、伦理规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