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计算:生产方法、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

在研究宏观经济学时,了解GDP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平均增速。

经济增长对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重要。

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等。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控制通胀的政策是必要的。

4.失业:失业是指活动劳动力中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考虑到失业的影响和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稳定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平衡。

了解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原则对于理解宏观经济学很重要。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用于调节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等。

了解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实施原则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复习至关重要。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的市场。

外汇市场的运行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汇率制度等有重要影响。

了解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汇率变动的原因以及外汇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学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要点,还有许多其他的宏观经济学概念和理论也值得进行复习,比如经济周期、贸易政策、收入分配等。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应用。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作者: ————————————————————————————————日期:ﻩ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习题:1、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Β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2、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

A 政府购买的物品支出Β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支出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之和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的转移支付3、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统计数字中投资包括()。

A 通过政府部门生产的任何耐用品,如新公路Β购买任何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票C 年终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货量D 消费者购买的但年终并没有完全消费掉的任何商品4、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当年的GDP?()A 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Β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 一辆二手汽车按其价值销售的价格D 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的替换品5、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A 租金收入Β福利支付C工资 D 利息净额6、已知消费为60亿元,投资为10亿元,间接税为10亿元,政府的物品和劳务支出额为15亿元,净出口2亿元,则()A NDP= 87亿元ΒGNP = 87亿元C NDP=50亿元D 无法确定GNP7、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1000,个人可支配收入820,政府预算赤字是40,消费是760,贸易赤字是20(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储蓄2、投资8.书本380页13题9.假设某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国内生产总值6000亿元,总投资800亿元,净投资300亿元,消费400亿元,政府购买1100亿元,政府预算盈余300亿元,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案:(1)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 - 折旧=GDP - (总投资-净投资)=6000-(800-300)=5500(亿元)(2)净出口=GDP -总投资- 消费-政府购买=6000-800-400-1100=3700(亿元)(3)政府预算=政府税收-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1400亿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5500-1400=4100亿元(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400=3700亿元10.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强调()。

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

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

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一、名词解释1.GDP:或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GNP:或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IS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即在IS 曲线上的各点),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5.LM曲线: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与收入正比例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6.流动性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低,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下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有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凯恩斯极端: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

10.古典主义极端: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1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12.相机抉择: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时,根据经济状况和各项政策的特点,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保持经济在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点上平稳运行。

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性政策,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是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14.货币创造乘数:是货币总量与高能货币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1cd e crkr r r+=++15.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整理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整理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一、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竞争导致垄断。

2.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

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充分供应。

4.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对称。

5.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

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二、宏观管理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1.信息对宏观决策的约束。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3.利益集团对宏观决策的干扰。

4.宏观政策“时滞”的影响。

5.市场主体“合理预期”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宏观管理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辉作用创造条件。

2.政府宏观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防止滥用权力。

3.政府宏观管理的政策目标要与公众利益相一致,与公众接受程度相适应。

4.宏观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

5.宏观管理必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

四、政府的经济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特殊影响力。

1.政府购买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特殊影响。

(2016年美国国防支出为6220亿美元,中国为1917亿美元)。

2.政府投资行为对宏观经济的特殊影响。

五、政府体系的内部协调政府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政府宏观管理的效率。

1.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协调;2.政府各层级之间的协调;3.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六、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1.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2.物价稳定。

是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3.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或者说在一定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社会就业状况。

4.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平衡。

七、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1.经济手段。

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法律手段。

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3.行政手段。

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种种措施。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与解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与解析,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指标。

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四个部分。

1.2 通货膨胀:指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通常受供需关系、货币供应量和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1.3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2. 供给和需求2.1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表示厂商根据不同价格提供的产品数量,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

市场均衡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上。

2.2 需求决定供给: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刺激厂商提高产量;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跌,进而厂商减少产量。

2.3 供给决定价格: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上涨。

3.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3.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经济活动。

提高利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降低通货膨胀;降低利率则会刺激经济增长。

3.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增加支出和/或降低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支出和/或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4. 经济增长与循环4.1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总体经济规模扩大的情况。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4.2 经济循环: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这些循环是经济活动波动的自然结果,受供需关系、政策变化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

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5.1 商品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品交流。

国际贸易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

5.2 跨国投资:指企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资本投资活动。

跨国投资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转移和就业机会。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复习资料1、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二者关系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等),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其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二者关系:(1)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NP 或GN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DPPs: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本国生产要素在外国的收入减去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的收入(2)GNP=GDP—外国居民在国内获得的收入+本国居民在外国获得的收入=GDP—外国居民在国内获得的净收入2、掌握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了解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详见p7-13)答:GDP=C+I+G+NX(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NX=X—M)(X—出口M—进口)收入法指将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即GNP = 生产要素的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租金+(公司未分配)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掌握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答: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及关系:①国内生产总值(GDP)②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NDP=GDP —折旧③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NI)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D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NDP—间接税④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得到的所有收入总和.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是指个人收入中扣去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4、掌握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含义及二者关系,掌握GDP缩减指数含义答:名义GDP是指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GDP;实际GDP是指以先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GDP二者的关系: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缩减指数GDP缩减指数是一种反映经济社会各类型商品总体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5、了解国民收入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恒等关系答:两部门经济中的收支均衡条件:C+S=C+I ,即I=S三部门经济中的收支均衡条件:C+I+G=C+S+T ,即I+G=S+T 或I=S+(T—G)【(T—G)可看作为政府储蓄,】I=S+(T—G)的含义是,收支均衡要求投资等于私人储蓄加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中的收支均衡条件:C+I+G+NX=C+S+T+NTr ,即I+G+NX=S+T+NTrPs:C—消费S—储蓄I—投资G—政府购买T—政府净收入NX—净出口NTr—本国对外国的净转移支付6、掌握均衡产出和潜在产出的概念答: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答:1、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表现出以下的主要缺陷:(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

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市场,产生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表现为:一是效益外在化――外部正效应,例如蜂农养蜂,会使果农的果树提高坐果率;二是成本外在化――外部负效应,例如工业污染问题,企业产生的污染只是给社会增加成本,而企业本身并不增加成本)。

(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

(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或工作供应为零;弱公共产品-弱排他性-排他成本过高)。

(4)不能完全保证市场交易信息的对称。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

现实中很多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例如股票交易:小股东与上市公司、庄家、大股东就是信息不对称,小股东往往受到欺诈。

)。

(5)不能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

(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导致经济不平衡发展,引起社会不稳定。

(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由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会引起经济产生周期性振荡:(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

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2、从市场经济结构特点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其运行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

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个市场主体都具有不正当竞争的倾向。

二是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片面化。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经济运行的链条一旦在某个环节上断裂,就会产生“骨牌效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管理。

宏观复习资料(版权仅归3616所有)

宏观复习资料(版权仅归3616所有)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4.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6.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的人们消费水准影响。

7.LM曲线:当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即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线。

8.IS曲线: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即i=s时,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线。

9.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所导致的失业。

10.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11.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需求下降而造成是失业。

12.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的执行。

13.托宾q说: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建造企业成本,(q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正比)q>1有新投资,新建企业比买就企业便宜,q<1不会有投资,买旧企业比建新企业便宜1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是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

15.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宏观调控的目的:充分就业、稳定价格、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8.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

二.论述当经济衰退和萧条时,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治理?(1).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国土范围内,本国和外国居民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的局限性:1.不能反映大量的非市场的经济活动。

2.不能很好的衡量精神收入3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4.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1. 支出法: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采购(G)+净出口(X出口额-M进口额)=GDP2. 收入法: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企业主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企业转移支付: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捐款和消费者无法清偿的呆账给企业造成的损失)3生产法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发生的国民生产总值,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充分就业国民生产总值)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一国经济能够生产的总产值。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新增加的产值,就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价值。

四:国民收入(AI):广义:泛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等国民收入核算的各个总量指标。

狭义: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

等于国民生产净值-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补贴五: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额。

PI=国民收入-(未分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约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1.从国民收入总值减去实际不符给个人的部分,再减去个人缴纳的税费,加上个人得到的转移支付。

2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企业总储蓄(包括折旧和未分配利润),减去政府净税收(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3.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和一切税收,再减去企业未分配利润,加上转移支付。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总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和(GNP:本国公民不论什么地方都计入,GDP:该国领土,无论哪国人创造的价值都计入。

宏观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版)

宏观复习资料(自己整理版)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一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全部收入。

4.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5.名义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由一国公民所生产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6.实际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由一国公民所生产的以基准期价格计算的现期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7.消费函数:是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8.边际消费倾向: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所增加的消费。

9.储蓄函数:是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10.边际储蓄倾向: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所增加的储蓄。

11.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变动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如果△I表示投资变动,而△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KI表示投资乘数。

则KI=Y/△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税收变动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如果△Tx表示税收变动,而△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KTX表示税收乘数。

则KTX=△Y/△Tx=-β/(1-β)。

13.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14.货币乘数: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就是货币创造乘数,即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15.存款创造:银行通过运用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和流通准备金等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的行为。

16.货币需求: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财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7.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18.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下面红色划线的内容是我们会计专业雷洪老师有说的重点,其他内容是其他专业老师有提到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雷洪老师给的重点,做好全面的复习准备期末考试题型①单项选择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②判断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③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④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⑤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⑥论述画图题:1小题,14分,共14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增长②经济周期③失业④通货膨胀⑤开放经济⑥宏观经济政策2、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P16①促进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增长。

②稳定经济:减少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从而减少失业。

(和减少失业的目标基本一致)③减少失业④控制物价: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

⑤对外平衡:保持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3、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5、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分歧为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政策上的分歧是是否需要政府的干预。

6、GDP消胀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有效指标。

7、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X1008、自然失业率不是一个常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波动的。

9、失业的类型(P7):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即有事没人能做,有人没事可做。

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

如经济衰退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经济繁荣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区分GDP、GNP、NNP、N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境内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紧缩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经济的就业状况。

二、宏观经济模型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 模型)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ADAS 模型用于分析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2、凯恩斯交叉模型凯恩斯交叉模型强调了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因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来解释经济的短期波动。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研究了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对经济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紧缩性货币政策则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3、政策的协调与冲突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但有时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四、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宏观考试重点一、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休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测度的是绘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个流量概念;GDP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木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尺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二(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X100%以u代表失业率,则有:w=£xlOO%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L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冇货币因素干扰的借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鬧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丁•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來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 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火,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Z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人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丁• 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Z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答:一、明确“区间调控”。

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

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

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

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资加快棚户区改造;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重点群体实施倾斜性就业创业政策。

5、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答:概念: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主要有财政预算、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

财政预算的调控作用: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维持政府自身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通常通过预算差额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预算差额反映的是财政总量调节政策的要求,体现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调节社会总共给和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预算结构反应的财政结构调节政策的要求,其目的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

税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

适当设置税种、合理确定税目和税率,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税收减免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财政支出:指政府为完成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安排,将国家取得的各种财政收入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

公债: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属国家债务,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作用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节经济结构、调节货币供应量。

6、2008年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答: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7、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答:扩张性、紧缩性、中性三种财政政策。

扩张又称积极的,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两个措施:减税、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紧缩又称从紧,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手段: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中性又称平衡性或稳健性,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收支活动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8、改善我国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措施?答:一、科学把握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

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要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主动花钱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策可持续;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坚持依法治思维推进财税改革,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坚持底线思维,注重供给管理,坚持精准发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完整、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二是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三是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9、货币政策的类型及主要功能?答: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功能是刺激总需求增加。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功能是抑制总需求增长。

三、均衡性(中性)货币政策,功能是对总需求既不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产生抑制作用。

10、分析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答: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特点:威力巨大、它的变动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二、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特点: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需要来决定;是一种短期贷款利率;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认为收缩银根时,卖出证券收回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数量,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

特点: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

四、再贷款: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在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特点: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要变化。

五、利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需要,适时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特点:更具灵活性、调控机制日趋完善。

六、常备借贷便利: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属央行的非常规操作,对象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行。

操作内容不即时公开,利率水平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特点: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根据需求申请;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交易对手覆盖面广。

七、中期借贷便利: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特点:14年9月创设,将进一步提高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作用。

为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央行设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事项。

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2、从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实践中得到的启示?答:自央行开始专门行使职能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央行在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类型,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不断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984-1997年,紧缩与扩张交替、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1998-2002,实施稳健的(实为扩张)货币政策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2003-2007,实施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2008-2010,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3、什么是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管理?答: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原则,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答:分配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分配包括生产条件分配和生产成果分配、资本主义分配的实质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

15、试述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答:一、初始条件不同。

二、体制制度不合理、政策不完善。

例如:收入分配制度和调控政策有待完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和偏斜政策仍需彻底打破、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地区发展政策不均衡等。

三、非法经营与权力资本化。

四、机会不平等。

例如:发展机会不平等、公共资源占有和享用机会不平等。

16、试述加强我国收入分配管理的对策?答:一、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1、把国民收入蛋糕做大。

2、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3、均衡地区发展政策4、强化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二、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1、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2、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制度3、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4、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