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

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0.10.13

•【文号】发改高技[2010]2455号

•【施行日期】2010.10.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

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改高技[2010]24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围绕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地方建立长效的工作和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现将《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三日

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由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构成的多层次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对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区(以下简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着力培育科学发展的载体,加快形成跨越式发展新机制,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区是皀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等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是我省实现“两大跨越”、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发展产业集聚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左上角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创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创造和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有利于以产带城,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突出城市与产业事例发展,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展 改革 委 二 。一 。年 十月十三 日
加 强 区域 产 业 创 新 基 础 能 力 建 设 工 作 指 导 意 见
为深入 贯彻落 实党 中央和 国务院关 于提高 自 主创新 能力 、 建设创新 型 国家 的决 策部署 , 全面推 进实施 《 家 中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国
创新 型 国家建设 的 重要 举措 。围绕 推动经 济社 会 发展真 正转 向依 靠创新 驱 动和 提高 劳动 者素 质 的
轨 道 , 挥不 同 区域产业 创 新资 源 的特点 和优 势 , 发 构 建各 具特 色 的 区域 创新 体 系 , 有利 于实 现 自主
创新 能力 的统 筹 协 调发 展 , 面提 升 国家 的 整体 全
创新 能力 , 加快 国家重 大战 略 的实 施进 程 , 进创 推 新型 国家 建设 。 ( ) 强 区域 产 业创新 基础 能 力建设是 夯 实 二 加
国家 自主创新 支撑 体 系的迫切 需要 。大 力推 进产
源 , 筹创 新 平 台建设 , 进 产 学研 用结合 , 力 统 促 大 提 升 区域 产业 创新 基础 能 力 , 经 济社 会 持 续 健 为 康发 展和 创新 型 国家建设 提供有 力 支撑 。
五 、上述规 定 自 2 1 0 0年 1 O月 1日起试 行 , 试 行 期 2年 ,试 行 期 满后 由你 部 报 我 委 重新 审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

批项目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4.04.30

•【字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号

•【施行日期】2014.05.29

•【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行政许可

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

的决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号2014年4月30日)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决定,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21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53项,暂停实施80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设定),下放83项。《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2013年省政府令第3号)提出取消、下放的涉及地方性法规设定的9项行政审批项目,省政府已按照法定程序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相关规定,现一并予以公布;提出取消的涉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16项行政审批项目,本次一并公布。省政府决定暂停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将依法履行相关程序。

各地、各部门要及时、认真、严格地做好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工作,明确分工和责任,确保落实到位。对于取消、暂停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从职能转变的角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对于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省级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对接工作,并指导市县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和业务承接,其中需要委托实施的,有关部门要及时办理委托手续。凡下放至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享有同等权限。要根据取消、暂停实施和下放项目情况,及时调整并公布实施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不断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2.08.27

•【字号】陕发改高技〔2012〕1281号

•【施行日期】2012.08.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

正文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

究中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

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2012年西部地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有关工作的复函》发改办高技〔2012〕1979号)要求,我委对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了审查,认为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同意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现批复如下:

一、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该项目属于企业自主决策、报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的项目。项目投资计划另行下达。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项目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主要包括改扩建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改造细胞培养室和实验用动物饲养房,增设重组蛋白分离纯化、100L规模发酵及生物材料中试生产线,并购置相关实验设备。

三、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国家安排补助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所需的重点研发试验设施、分析检测手段、关键工程软件等购置。

四、请项目单位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有关规定,抓紧落实相关建设条件,加快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初步设计,报我委审批。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件1:

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在前期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或城区)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和国家发展全局影响重大。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一)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城市具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具备率先发展和辐射带动的条件。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有一批城市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创新型城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核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城市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创新型城市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组织申报2015年第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组织申报2015年第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组织申报2015年第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通知

正文:

----------------------------------------------------------------------------------------------------------------------------------------------------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请组织申报2015年第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通知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

根据《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川发改高技〔2013〕524号)和《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川发改高技〔2013〕581号),为培育企业主体,促进协同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做好2015年第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根据《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区产业技术研发基础和发展实际,组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特别是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符合申报条件、拟建设创新平台的单位积极申报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二、请按照两个《管理办法》的相关条件和要求,对项目申报资料进行认真初审(可先期就项目摘要进行充分沟通和把关),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三、请于3月31日前将申报材料电子文档、纸质文件(一式两份)上报我委。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显现,一些地区的经

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经济生活水平相比

其他地区落后。为了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

一、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区域联动性和优化区域分工的重要一环。在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度向偏远、

贫困地区倾斜。

二、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区域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提高贫困地

区创新能力,促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创新资源的融合,通过政府、

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多方合作,落实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

支持政策,从而扶持贫困地区的创新发展。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扶持力度

农业是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

展的重要举措。要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民的产业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积极转型升级,推进农村电商、

扶贫工场等措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协同发展

加强地区沟通合作,推动区域发展协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要在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探索实施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在加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方差异性和实际需要性。

总体来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寻求最优方案,取长补短,推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让各地区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

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指导

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3.16

•【字号】浙政发[2012]17号

•【施行日期】2012.03.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指导意见

(浙政发[2012]1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04年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县(市、区)活动,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当前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进一步提高市、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现就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和统筹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攻坚时期。在创建科技强市、县(市、区)的基础上,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实现“十二五”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统筹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作为两者的结合点、着力点、创新点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抓手;是走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道

路,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制造业和高水平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应对区域竞争新趋势,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客观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公布日期】2023.07.12

•【字号】鲁教科字〔2023〕4号

•【施行日期】2023.07.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

正文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推进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的指导意见

鲁教科字〔2023〕4号

各市教育(教体)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高等学校: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产业创新研究院,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

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服务和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中心,以构建特色鲜明、教研产协同推进的产业创新研究院为目标,以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路径,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为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

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24.03.18

•【文号】国能发规划〔2024〕22号

•【施行日期】2024.03.1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能发规划〔2024〕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各派出机构,中核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投、华润集团、中煤集团、中广核: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4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我局研究制定了《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开展工作,并将落实情况于2024年12月底前函告我局(发展规划司)。

国家能源局

2024年3月18日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工作十分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着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深化能源改革创新,着力提高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区域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区域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区域产业规划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区域产业规划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区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本方案旨在通过制定区域产业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四是促进就业增加,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三、产业定位。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要充分发挥本地区

产业优势,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防止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四、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资源供

给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

五、产业融合。

要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协同效应。同时要

加强产业与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生态圈。

六、产业创新。

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七、人才培养。

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国家地方

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8.07.26

•【文号】发改办高技〔2018〕900号

•【施行日期】2018.07.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国家地方联合工

程研究中心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8〕9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按照《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0〕245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2号)以及科技部、我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国科发基〔2017〕322号)等部署和要求,我委拟组织开展2018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按照《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需要,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方案,并进行严格审查、择优推荐。每个省、区、市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数量不超过3家,全面创新改革试

验区域所在省市可申报5家(其中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原则上不少于2家)。

二、拟申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于2017年12月1日前批复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xx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理念工作要点

xx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理念工作要点

xx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理念工作要

1. 简介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了提升xx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工作要点,以打造

科技创新发展新理念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科研投入: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技术创新项目。

3.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简化科技创新项目审批程序:建立快速审批通道,提高项目的落地速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

•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资金和资源支持。

4.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增加科技创新基金投入:吸引国内外资金,建立专项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创业项目。

•引进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进入xx市。

•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大赛,激发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为优秀创新项目提供展示和推广平台。

5. 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共享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平台: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和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科技创新网络:建立区域内的科技创新网络,促进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以提升全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将重点探讨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

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旨在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增强创新驱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方案

1、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崇尚创新、敢于突破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4、深化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评价和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

5、推进开放创新

加强与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浙江省的国际创新影响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推动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和优化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由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构成的多层次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对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发挥不同区域产业创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

能力,加快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程,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夯实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迫切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国家和地方相关创新平台的优化布局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建设的相互融合,真正形成全方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格局。

(三)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着力区域创新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通过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进相关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有利于提升不同区域产业的层次和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科技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并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四) 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力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创新基础能力,有利于推进建立区域间的协作创新机制,为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加快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

发展格局。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按照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明确的“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总要求,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统筹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合理规划、特色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方向和重点,加强国家和地方不同层面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建设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着眼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产业创新平台共享开放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进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国家引导、地方为主。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和规划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

用,鼓励和调动地方大力支持和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家和地方相互联动的创新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重点是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链、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确定的重点领域,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广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注入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二)建立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对地方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地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加快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布局,促进国家和地方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和合作,强化不同区域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的能力,构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创新源,推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高水平、多层次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建立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行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向创新平台的集聚,提高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水平。探索长效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模式,推动建立国家地方互动协作的工作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的广泛合作,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加速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凝聚和造就高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团队。建立和完善创新平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推进建立创新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流动机制,使创新平台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和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根据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本地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思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目标,加强统筹协调,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本地创新平台的建设。

(二)加强组织管理规范。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提

升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日常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要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指导,落实相关配套条件;根据《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办法》(见附件),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强统筹,紧密结合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本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并加强与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与合作。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建立支持本地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的计划支撑体系,安排专项资金和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支持方式和模式,激励、引导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创新平台在产业标准、技术服务与扩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鼓励和支持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创新平台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