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阅读知识点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
八语上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蜡烛(含答案)☆课文导读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颤巍巍(chàn)契柯拉耶夫(qì kē)拂晓(fú)更夫(ɡēnɡ)手臂(bì)二、词语释义烧灼:烧、烫,使受伤。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目睹:亲眼看到。
匍匐:爬行。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肃穆:严肃安静。
颤巍巍: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企图:图谋,打算。
三、语句解读1.“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梳理蜡烛作为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相关知识点,我们可能并不太了解。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进行梳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蜡烛的结构和成分蜡烛通常由燃烧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
燃烧部分主要由蜡质、颗粒状添加剂和染料组成,而支撑部分则通常是蜡烛芯。
不同类型的蜡烛可能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和配方制作,因此在燃烧时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二、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蜡烛的燃烧过程涉及到燃料、氧气和火焰三个基本要素。
当蜡烛点燃时,蜡烛芯导火线上的燃料开始融化并上升,同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火焰。
火焰本身是氧化反应的结果,它所产生的光和热能使蜡烛燃烧。
三、蜡烛燃烧的特点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热能、光能和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也会释放出一些烟雾和有害物质。
蜡烛的燃烧速度与蜡烛芯的长度、直径、燃料质量和空气流通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蜡烛燃烧的相关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进行一些相关实验。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不同类型蜡烛的燃烧速度和产生的烟雾量,或者观察蜡烛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情况等。
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蜡烛燃烧的特点和规律。
五、蜡烛的应用和意义蜡烛在照明、祭拜、烛光晚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蜡烛的熔点较低,容易燃烧,并且产生的火焰比较稳定,因此成为了很多场合的选择。
同时,蜡烛也可以象征着希望、祷告和温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六、蜡烛燃烧的安全问题虽然蜡烛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烟雾和火焰都可能对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蜡烛也需要注意防止烟雾引起的火灾等安全问题。
通过对九年级学生所需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蜡烛的结构和成分,以及其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规律和安全使用方法。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蜡烛燃烧知识点总结蜡烛燃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虽然它看似简单,但其实蕴含着一些科学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蜡烛燃烧的知识点。
第一:燃烧的条件在了解蜡烛燃烧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燃烧的条件。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蜡烛由蜡质作为燃料,空气中的氧气提供氧化剂,而蜡烛的燃点则是引燃的火焰。
第二:蜡烛燃烧的过程当我们点燃蜡烛时,火焰开始燃烧并产生明亮的光芒。
蜡烛的燃料——蜡质通过火焰的燃烧得到热量,蜡质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升温膨胀,形成热气流。
同时,蜡质分解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中燃烧,进一步加剧了火焰的亮度。
第三:火焰的结构蜡烛的火焰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内核、可见火焰和发烟区。
内核是位于火焰底部的无色火焰,由燃料和氧气的混合物燃烧产生,它的温度最高,也是最亮的地方。
可见火焰是内核周围的黄色、橘色部分,温度较低。
发烟区则位于火焰顶部,呈现黑色,这是因为温度较低而产生的不完全燃烧。
第四:火焰的化学反应蜡烛燃烧是一个涉及多个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
蜡质在火焰中发生分解,生成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和酮类等。
这些化合物的燃烧产生了火焰的亮光和热量。
同时,蜡烛的燃烧还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是火焰中的产物。
第五:蜡烛燃烧的应用除了作为家居装饰和照明工具外,蜡烛燃烧还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蜡烛燃烧的火焰测定氧气的含量。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测量火焰的亮度变化,可以计算出氧气的浓度。
此外,蜡烛燃烧还常用于炉头火焰测试,用于测定燃料的纯度和热值。
第六:如何安全使用蜡烛尽管蜡烛在很多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但安全使用蜡烛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使用蜡烛时要远离易燃物品,保持室内通风,以防止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其次,在使用蜡烛时要保持观察,不要让蜡烛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燃烧。
此外,蜡烛燃烧会产生剧烈的热量和火焰,因此要注意避免烫伤和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归纳蜡烛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我们都对它有着一定的了解。
然而,你是否想过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九年级学生应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蜡烛的基本组成蜡烛主要由蜡质和芯线两部分组成。
蜡质是蜡烛的主体,它是由植物蜡或动物蜡经过加工制成的固体物质。
芯线则是蜡烛中心的一根细线,通常由纯棉制成,它的作用是引导火焰燃烧。
二、蜡烛的燃烧过程当我们将火柴点燃并放在蜡烛芯线上时,蜡烛开始燃烧。
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着火阶段:当火焰接触到芯线和蜡质时,芯线开始燃烧,产生的热量使蜡质开始融化。
2. 燃烧阶段:一旦蜡质融化,液态的蜡质被芯线吸收,通过芯线的毛细作用,液态蜡质被引向火焰。
在火焰的高温下,蜡质蒸发并分解成可燃性气体。
3. 蓝色火焰阶段:蓝色火焰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火焰,其中包含燃烧产生的氮气和氧气。
蓝色火焰的温度较高,有助于燃烧产物的光谱特性。
4. 黄色火焰阶段: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蜡质和烟尘也会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黄色火焰是低温火焰,温度较低,但它的存在说明蜡烛燃烧仍在继续。
三、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主要涉及蜡质和氧气之间的反应。
蜡质中的长链烷烃在高温下分解成较短的链烃,同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这个反应表明,每1克的蜡质燃烧时,会产生大约3.1克的二氧化碳和3.2克的水。
四、蜡烛燃烧与空气的质量关系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蜡烛的重量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气体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导致蜡烛的质量减少。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蜡烛燃烧过程中,质量减少的部分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相等。
五、蜡烛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蜡烛燃烧不仅仅是一种化学现象,还有许多实际应用。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文章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化学知识点讲解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
结论: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3: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实验内容
蜡烛火焰哪 层温度最高
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取一根火柴 梗,拿住一 段迅速平放 入火焰中, 约1S后取出
与外焰接触的部 位最先炭化且炭 化的程度最深, 与内焰接触的部 位部分炭化,与 焰心接触的部位 没有炭化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 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熄灭后 结论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 最高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到学习 化学的特点有哪些?
1.关注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蜡烛燃烧
点燃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文字表达式
实验探5: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张石棉网会发现什么? 点燃白烟又会发现什么?
结论:说明蜡烛燃烧是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探究6:对熄灭后蜡烛做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①熄灭蜡烛,观察所发 生的现象
有白烟从烛 芯飘出
刚熄灭时产生的 白烟是石蜡蒸汽, 说明蜡烛燃烧时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主讲人 杨老师
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各式各样 的蜡烛
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蜡烛营造爱情的甜蜜与浪漫, 也用石蜡给水果保鲜等。
思考:对于蜡烛燃烧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 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 具有哪些性质?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
蜡烛实验知识点总结蜡烛实验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燃烧、热传导、空气的燃烧和气体生成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蜡烛实验的知识点总结。
一、蜡烛的燃烧过程1.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蜡烛在燃烧时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蜡燃烧产生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 + 热能 + 光能。
2.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是,当蜡烛被点燃后,蜡的表面会先变成液态,在着火周围产生一圈熔脂,并上升到蜡烛芯,然后在受热蜡烛芯中升温并发生分解,生成燃烧需要的气体,并在蜡烛有效燃烧以上充满一层火焰,用来燃烧,同时表面的液体补充北需要的燃烧的原始原料。
3.当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会出现一层蓝色透明的气体,这是由于蜡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混合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二、蜡烛实验中的热传导现象1.蜡烛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观察到热传导现象。
当蜡烛燃烧时,蜡烛芯周围的蜡燃烧产生的热能被传导到蜡的其他部分,使得蜡整个酒家温度升高并熔化。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可以发现蜡烛上部分熔化数量明显大于蜡烛下部分熔化数量。
3.通过热传导现象也可以构建蜡烛实验,例如在一个带有圆形蜡烛的热水中央会观察到圆形蜡烛因为不断被加热会在水面上变成椭圆形,但是如果我们在椭圆形蜡烛下表面加上硅灰,通过硅灰吸热反应来得到,但是硅灰在自己表面上热,但是却并不能得到,所以我们可以证明热传导。
三、空气的燃烧1.空气中的氧气是蜡烛燃烧所需的气体之一。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和空气中其他气体鼓励生成的热和光。
如果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容器中的氧气会被消耗掉,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占据容器的空间,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加。
当容器内的氧气耗尽后,蜡烛燃烧会停止。
2.空气中其他气体会影响蜡烛的燃烧。
一些气体如氮气和二氧化碳会对蜡烛的燃烧产生不利影响,使蜡烛的燃烧速度减慢。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一、字音烂(màn)漫芦荟(huì)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绯(fēi)红宛(wǎn)如驿(yì)站解剖(pōu)油光可鉴(jiàn)畸(jī)形杳(yǎo)无消息凄(qī)然教诲(huì)瞥(piē)见抑扬顿挫(cuò)深恶(wù)痛疾二、词义烂漫:①颜色鲜明而美丽。
②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疾,痛恨。
美其名曰: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三、课文解析选自《朝花夕拾》本文分层依据:第一部分:在东京第二部分:在仙台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求实精神能以公正心来对待弱国学生,而且给以极大的惯性和帮助第三部分:离开仙台后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实在标致极了”: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讥讽和轻视。
何尝不:反诘语气,加强肯定酒醉:表达了对愚昧麻木的人的痛恨竟:饱含了对先生的歉意和自责鲁迅对中国人的态度:哀其不辛,怒其不争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一、字词基础1《新闻两则》鄂è:湖北省的简称。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蜡烛实验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蜡烛实验【实验者】邓克尔【实验过程】研究人员给被试一定的实验资料:在桌上放了3支蜡烛、3个火柴盒、几根火柴、几枚图钉和一块竖直放置的软木板。
要求被试者运用桌上的任何物品,将3支蜡烛固定在软木板上,而且要与木板平面平行、与桌面垂直。
问题设置的方式有两种:(1)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别装在3个火柴盒里;(2)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开放置,火柴盒里不放任何东西。
第一组被试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第二组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
研究人员负责记下在规定的29分钟时刻内胜利解决问题的各组人数。
【实验结果】第一组被试的成就远远不如第二组,两组在解决问题时面临的情况只有一个区别,即火柴盒与火柴有没有别离。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说明了功能固着的阻碍。
所谓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在功能固着的阻碍下,人们不易解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截了当阻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试题例如】1.【单项选择】龙龙认为筷子只能用来吃饭,专门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属于( )。
A.定势B.功能固着C.认知态度D.顿悟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题干中龙龙只看到筷子的一种用途而看不到其他用途,符合功能固着的概念。
故此题选B。
2.【单项选择】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伙儿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能够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能够用来做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
A.功能迁移B.功能固着C.功能替换D.功能变通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字词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字词知识
点整理
知识点
、读准字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
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拂晓fú
瓦砾lì
颤巍巍wēi
鞠躬jū
gōng
舀yǎo
2、解释词语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
小练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晓
肃穆
烧灼
瓦砾
地窖
鞠躬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天翻地覆
精疲力竭
从容不迫
颤巍巍
永垂不朽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5.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的_____。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蜡烛”的象征意义__________。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初二语文蜡烛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蜡烛课文原文: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
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
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
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
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导语】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但如果滴水不停的滴,就会变成一个水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本篇文章是xx为您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供大家借鉴。
【篇一】一、现代文阅读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蜡烛燃烧知识点汇总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既可以提供光亮,又可以用于庆祝和仪式。
但是,你是否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九年级学生应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通常由蜡和一根蜡芯组成。
蜡可以是石蜡、蜂蜡或植物蜡等。
蜡芯则是通过将纤维浸泡于熔融的蜡中形成的。
二、燃烧过程1. 点燃蜡芯当我们点燃蜡芯上的火焰时,蜡芯吸收热量并变成气体。
火焰的蓝色部分是蜡芯内部气体燃烧的明亮部分。
2. 燃烧产物蜡燃烧时,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水蒸气在接近蜡芯的位置冷却后形成小水滴。
二氧化碳则通过燃烧的火焰排出。
3. 空气对燃烧的作用燃烧过程需要氧气的存在才能继续进行。
当我们遮挡蜡烛的火焰,减少氧气供给时,火焰会变小或熄灭。
三、蜡烛燃烧与化学反应蜡烛燃烧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反应。
蜡芯在燃烧时,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一种氧化反应,也被称为燃烧反应。
四、火焰结构1. 火焰的三个部分火焰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外焰、内焰和中心焰。
外焰是可见的明亮部分,内焰通常是淡蓝色的,而中心焰是火焰的最热部分。
2. 温度分布火焰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心焰温度最高,逐渐向外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感受到热量,而在火焰的侧面则感受不到热量。
五、火焰的颜色火焰的颜色可以提供很多信息,比如火焰的温度和燃烧物的成分。
一般来说,蓝色火焰较为明亮,温度较高,而黄色或橙色火焰则温度相对较低。
六、火焰的扩散火焰的扩散是一种传热方式。
它通过将热能传给周围的空气,使火焰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这也是蜡烛燃烧时火焰扩散的原理。
七、安全注意事项当我们使用蜡烛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在点燃蜡烛时,要离可燃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火灾发生。
2. 在使用蜡烛时,最好放置在稳固的燃烧器具上,以防止烧伤。
3. 使用蜡烛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并确保灭火设备(如灭火器)的可及性。
通过对九年级学生应掌握的蜡烛燃烧知识点的汇总,我们加深了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14篇
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14篇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1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虎兕出柙虎、兕从木笼中:逃出。
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饿殍(pi ǎo)遍野: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义愤填膺(yīnɡ):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
形容非常着急。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大放厥(jué)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不可思议:①佛家语。
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
道教也借用此语。
课《蜡烛》的教案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介绍;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4.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型的运用;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中心思想的领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交流学习心得;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4.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交流学习心得;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5.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蜡烛》中的精彩片段;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小作文,描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4.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复习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一个复习任务
1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5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第2自然段属于_动作描写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感谢苏联士兵的援助,只有用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祭奠亡灵,心里才觉慰藉。
2.第3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
3.第六段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破折号,效果如何?
解释说明。
如果没有破折号,就不能突出老妇人把惟一珍爱的花烛献给苏联士兵的崇高精神。
4.第4段能不能改成“在方厂上,老妇人的蜡烛还在明晃晃
的点在契克拉耶夫的坟头”
不能,远距勾画了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南斯拉夫母亲唯一真爱的东西”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是母子深情。
5.为什么作者在最后两段把“老妇人”改为“母亲”?
作者从一个苏联人的角度表示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高敬意。
6.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将万古长存。
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二)
1、“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说明:老人对死者如亲人般的爱。
2、“她一捧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竟然”的意思是:意料之外,体现了老妇人用手堆坟堆时的艰难。
3、为什么强调她黑色的大围巾: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肃穆的气氛,表达老人的哀悼之情。
4、为什么补充交代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蜡烛不同寻常的意义,表明老人为红军烈士献的是一份珍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