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自读理解卷

合集下载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意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

《蜡烛》阅读题和答案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谦虚——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3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2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分)读了本文,你最想记录在你的成长日记里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谦虚——高傲黑暗——明亮2、台灯高傲趾高气扬自命不凡蜡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不炫耀、不骄傲、悄悄3、蜡烛具备的精神是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导语: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蜡烛》阅读练习(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帮助自己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精神?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参考答案】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5、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二)老妇人跪在那坑里,----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类似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表现了蜡烛对老妇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多么有意义,从而为下文老妇人把这对珍贵的蜡烛点在牺牲的战士坟上作铺垫,表现了老妇人对牺牲的战士的无比悲伤、无比敬意,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牺牲的儿子一样,也表现了老妇人对侵略者的痛恨与蔑视。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

2021年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必考题)一、阅读故事,完成练习。

乌龟与水井一只乌龟在陆地上散步,路过一口水井,想到井边喝水,水井提醒乌龟说:“喂,伙计,请离得远一点,掉到我这儿是很危险的!”乌龟笑着说:“什么样的江河湖海我没到过?不怕你这小小的一口水井。

”水井对乌龟说:“我这儿的环境与别处不同。

”“有什么不同?还不都是水,我下去给你看看。

”说完,乌龟“扑通”一声跳下了井。

乌龟跳到了井里,可是不一会儿他就明白过来,自己再也无法爬上去了。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写了乌龟与水井的______次对话。

2.“我这儿的环境与别处不同。

”这句话中,“我这儿”是指__________,“别处”是指____________。

A.水井江河湖海B.江河湖海水井3.请用“——”画出乌龟说的话。

4.乌龟再也爬不上来时,他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懂得了( )A.水井能关心帮助乌龟。

B.不区分情况,不听人劝告,是没有好结果的。

C.乌龟不应该跳下去。

二、读一读下面的小故事,完成练习。

日环食小朋友们拿着太阳镜,在操场等侯日环食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太阳不是圆的了,好像给谁吃掉了一块。

慢慢地太阳成了一艘(sōu)小船,接着像一把弯弯的镰(lián)刀。

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像细细的眉毛。

最后,太阳失去了那耀(yào)眼的光芒,天空一下子变得黑沉沉,好像要下雨似的。

再过了一会儿,太阳又渐渐地恢(huī)复(fù)了原来的样子,天色也越来越亮。

1.读短文,用“”画出表示时间顺序如“过了一会儿”这样的词语,体会日环食的变化过程。

2.用原文上的词语填空。

表示出日环食的变化过程。

慢慢地太阳变成了一艘小船→(______)的镰刀→(______)的眉毛→失去(______)的光芒→天空变得黑沉沉3.想一想,把下面句子填写完整。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免费)一、阅读理解。

哨卡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

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

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

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

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

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

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

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

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

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

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

“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

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

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

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

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

”“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

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

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⑧上校没有回答。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蜡烛》含答案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谦虚——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3分)台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句子写完整。

(2分)蜡烛具备的精神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高年级课外阅读训练题(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

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

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

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

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

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

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

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

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1、填空。

2、(1)这幅国画画的是、、、,主要画的是。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2、用“”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5、给短文加标题:(一)参考答案:1、(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联想(第3小节);3、第一段(第1—2小节)、第二段(第3—4小节)、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专项同步练习一、阅读理解蜡烛里的秘密①我是前段时间来到石板镇的。

小镇老是停电,得准备蜡烛。

②我一连找了三家杂货铺,店主都同样告诉我:“没有。

”我很纳闷..,一个镇子,怎么连卖蜡烛的都没有?③小镇上有四间杂货铺,我打算到剩余的那家去碰碰运气。

店主看出我是新来的,直截了当告诉我:“你到街尾的老阿婆家去买吧,她那儿有。

”这让我更奇怪了,老板怎么会知道老阿婆家卖蜡烛?④于是,我顺着石板街一直走。

走到尾,在一个缩进去的地方,果然有一个简陋的摊位,几块砖头和破木板搭的货架上摆着香纸和蜡烛。

付钱的时候,我问老阿婆:“生意好吗?”老阿婆笑呵呵地说:“好,这不老停电吗?来我这买蜡烛的人多。

不过老停电,也不好哟……”她抬起胳膊,把蜡烛递给我。

我这才发现,老阿婆的腿不能动,估计是下半身瘫痪。

我冲她笑了笑,满意而归。

⑤接连几个晚上还是停电,我到街上漫步。

走着走着,我来到一家杂货铺,买了点东西,又跟老板闲聊起来。

我好奇地问:“小镇老是停电,蜡烛生意应该很好,你为什么不进些蜡烛卖呢?”⑥店主笑了笑,这才告诉我秘密。

原来,老阿婆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几家杂货铺商议之后,偷偷有了一个约定:不卖蜡烛。

⑦听了店主的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1.请你概括第②—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对老阿婆家摊位的描写,从中你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

3.在买蜡烛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请把心理变化过程填写完整:纳闷——(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

4.在与杂货铺老板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蜡烛里的秘密是_____________,他们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5.“听了店主的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感动“我”的是()A.老阿婆身体残疾,却还自食其力。

B.三家杂货铺都不卖蜡烛,“我”在第四家买到了。

小学三年级阅读练习《蜡烛》(有答案)

小学三年级阅读练习《蜡烛》(有答案)

小学三年级阅读练习
《蜡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经常()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简直是废物!”
蜡烛看着趾(zhǐ)高气扬的台灯, ()地说:“朋友,你确实很漂亮,可是你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短处……”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我能有什么短处?我比你强一百倍!”
一天晚上,台灯突然熄灭了。

刹(chà)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

台灯看着桌子上蜡烛留下的痕迹,()地低下了头。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短文中的括号里。

谦虚羞愧卖弄高傲
2.概括台灯和蜡烛的性格特点。

台灯:
蜡烛:
3.读短文最后一段,此时台灯会想些什么?请你写一写。

1.高傲谦虚卖弄羞愧
2.例:骄傲自大、蛮不讲理。

谦虚宽厚,有奉献精神。

3.例:蜡烛也有比我强的地方,但是它从不炫耀,而是用生命为人类服务,我真不应该那样说它。

我以后一定要以它为榜样,好好为人类工作。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知识点分析及其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吐血推荐)

《蜡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部编版《2.2 红烛》课件、同步练习、导学案

部编版《2.2 红烛》课件、同步练习、导学案

参考答案
• 1.交代了写作对象。与引用诗句形成照应,突出了 写作的主要内容。 • 2.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叹、赞美,是诗人理想与 追求的化身。 • 3.象征的表现手法。 • 4.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三、鉴赏探究
(一)整体鉴赏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 2.熟读文本,能背诵精彩章节。 • 3.掌握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 4.品味诗的主题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课文导读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 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 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 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 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 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 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 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阅读理解台灯和蜡烛

阅读理解台灯和蜡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台灯和蜡烛‎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色的‎帽子,腰杆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自‎己非常漂亮‎,就看不起旁‎边的蜡烛,而且很没有‎礼貌地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长得漂亮,()很有用。

可是你呢?长得丑陋暂‎且不说,放在桌子上‎还占地方,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引起‎火灾!简直是废物‎,你有什么用‎呢?”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

可你想过了‎吗?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骄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不巧的是它‎再用力也发‎不出耀眼的‎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黑‎乎乎的一片‎,真是伸手不‎见五指。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明呀!哪怕只要有‎一点点也行‎。

正在这时,主人便把放‎在墙角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

顿时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那‎盏自命不凡‎的台灯。

这时,蜡烛不但没‎有因此而夸‎耀自己,反而谦虚地‎对台灯说:“兄弟,我发出的光‎太暗了,的确没有你‎的强,我很惭愧,我没有你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大。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地离‎开了人间。

看到此情此‎景,台灯很受感‎动,非常羞愧地‎说:“我原来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优点‎,实在是不应‎该呀!我们应该是‎一对互相帮‎助,并且对人类‎作出贡献的‎紧密相联的‎好朋友。

”从此,台灯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不炫耀、不骄傲、也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它和蜡烛一‎道踏踏实实‎为人类做贡‎献。

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赞美他们‎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1)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在“_____‎_____‎”填上诗文的‎后半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免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免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及答案(免费)一、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

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的,却又是高尚的。

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接班人gòng xiàn()毕生精力。

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

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

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_____A.表示引用语言 B.表示专用名词C.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D.表示特殊含义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

(从文章中找出)5.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二、课外阅读我能行。

野菊花①你见过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爱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吗?也许,它不惹人注目,因为它只不过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②我特别喜爱野菊花。

记得我小时候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

它那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小小的黄色花朵,好看极了。

可当它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一棵棵小草。

秋天,一旦开花,它就很美,美得自然,美得朴实。

它没有兰花的芬芳,更没有牡丹的富态华贵。

但它生命力顽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却依然开放。

③外婆告诉我,野菊花有很多用途。

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腿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下几朵盛开的野菊花,用力搓,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

八年级《蜡烛》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蜡烛》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学习目标】1. 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2)有关通讯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认识人物1.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教你几招: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3. 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找出对炮火、蜡烛、黑围巾、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之处,谈谈你的感受。

4.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5. 对蜡烛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7.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8. 看文中还有其他动作描写吗?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五、归纳概括1. 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2.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3.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六、拓展延伸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

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1.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七、达标检测八、作业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文章,体会其写作特色。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本诗描绘了传统节日______节的景象,前两句写的是_____(时间),后两句写的是_____(时间),诗人借汉喻唐,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一句诗中的“飞”字能不能换成“开”字,下面分析准确的一项是(_____)。

A.可以。

“开”字写出了春天百花争艳、竞相开放的景象,比“飞”字更传神。

B.不可以。

“飞”字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时的情态,明写花而暗写风。

而“开”字略显呆板,不能表现出风的作用。

C.不可以。

“飞”字写出了花儿千娇百媚、神采飞扬的形态,而“开”字只写出了花开放得多,不能表现花的神韵。

D.可以。

“开”字写出了春天里花朵的动态美,而“飞”字不能表达这层意思。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两句使人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使我们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长安城景色的赞美之情。

C.“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天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D.后两句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官宦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2. 宁宁在朗通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她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1]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2]朗通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3. 同读下面这小令,完成题目。

八上语文3《蜡烛》

八上语文3《蜡烛》

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人物:
自学指导3
重点研读 分析人物
选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
(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
三次写“爬”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 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 出了地窖。 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苏联红军士兵的尸体.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 斯科。1944年6月17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有关常识。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3. 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4.蜡烛象征的深刻意蕴。
通讯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中生字词。 (要求:快速默读,边读边划出文中不会的字词.)
我会读:
烧灼( zhuó)偷袭( xí )剥削(xuē ) 削皮(xiāo )迫击炮( pǎi )桥头堡( bǎo) 企图( qǐ )间歇( jiàn )拂晓( fú ) 耸立( sǒng )瓦砾( lì )地窖( jiào ) 遮掩( yǎn )匍匐( pú fú )舀水( yǎo ) 腋窝( yè )精疲力竭( jié )屏障(zhàng ) 烛芯( xīn )闪烁( shuò )鞠躬( gōng ) 颤巍巍(wēi )肃穆( mù )永垂不朽( xiǔ ) 名副其实( fù )埋葬( zàng )惊扰( rǎo )
老妇人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 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 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向烈士奉献 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有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强化练习及答案

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强化练习及答案

2021年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强化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枣核(节选)县官叫着说:“快给我绑起来!快给我绑起来!”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衙役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县官说:“把他塞进钱裕里,背到大堂去!”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1.当衛役们打不到枣核时,县官气成了什么样子?请你用“”画出。

2.当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去照顾县官时,枣核是怎么样走的?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觉得枣核是个什么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羊和狼狼干了坏事,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自己不能找吃的。

它真想到前面的河里去喝水,可是,怎么也爬不动。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山羊。

狼有气无力地叫着:“山羊大哥,我渴极了!请您快给我到小河里弄点水来!”山羊望了望狼,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替你去拿水。

”狼(纲刚)想发火,忽然伤口一阵剧痛,便忍住了,“我受伤了,伤势很重,一点也不能动了!(难道难到)你一点不同情我吗?”山羊还是摇了摇头。

狼简直要哭出来了,又苦苦地(请求哀求)到:“行行好吧!山羊大哥。

只要你给我一点儿水,我就可以自己去找食物了,要不我会饿死、渴死的!”“要是我给你水喝,你能够站起来了,那么,你会(毫豪)不客气地把我当食物吃了!”山羊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13.在括号里选留一个正确的字或词,把不正确的划去。

小学六年级语文----精品阅读题---50篇(有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精品阅读题---50篇(有答案)

《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021】大兴安岭是我国最长的山脉之一,长约1700公里,最高海拔约2000米。

林区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年产木材300多万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木材生产基地之首。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

许多树木不宜在这里生存,所以树种比较单纯。

但这里夏季多雨,日照时间长。

在大兴安岭的峰(蛮峦)沟壑(hè)中,到处是由高大的落叶松构成的林海。

在茫茫林海中还生长着针叶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杨、水曲柳、红柳等树木。

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

它的木质坚硬,耐腐,可以用于建筑、桥(梁粱)、矿山、铁路等建设上。

它的树皮还可以提取烤胶。

在林区众多的植物中,杜香、蔷薇、榛子、山丁都是人造板的好原料。

黄芪、柴胡、沙参都是极好的药(才材)。

各种野花遍布山岭。

大兴安岭的动物种类也是繁多的大型的珍贵动物有黑熊棕熊驼鹿梅花鹿珍贵的毛皮动物有水獭(tǎ)紫貂雪兔鸟类有一百多种其中飞龙是珍禽中的佼佼者。

大兴安岭地下的矿藏也相当丰富。

已探明的有:黄金、铅、锌、铍等。

茫茫大兴安岭,满山遍野都是宝。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多么令人向往和自(豪毫)啊!1、给短文的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分)2、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2分)3、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有哪些树木?(2分)4、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哪几类动物?(3分)5、填空。

短文通过介绍大兴安岭的植物、()和(),说明大兴安岭(),表达了作者()。

(2分)参考答案:1 。

:、、、,:、、,,。

2(略)3 落叶松、樟子松、阔叶树、白桦、栎、水曲柳、红柳。

4 大型的珍贵动物、珍贵的毛皮动物、鸟类。

5 动物、矿藏,富饶美丽,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和向往之情。

《乡愁》【025】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邮票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船票乡愁是一湾()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1、将下列词语还原到诗中。

《红烛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小组讨论,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究
问题四:第5—7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自读这一部分的内 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5—7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 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 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第6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 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 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 我知道了!”他寻求 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烧吧! 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 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 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 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 , 就是从梦中唤醒世人 , 救治 世人的灵魂 , 使民众觉悟 , 使民众奋起 , 使民众热血沸腾 , 使民众走向 光明 , 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 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 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 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 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但 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 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 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 班级_ 姓名_ 得分
合肥第三十中学 程立新
自读目标: 一 •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 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 ---------------------------------------------------- 片段阅读
①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 下,从黑
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岀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 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_____________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 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______________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 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_______
的东西一一她的结婚的花烛一一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 不朽。

1 •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 .抬 肃穆 珍爱 B •举 严肃 珍爱 C .抬
严肃
可爱
D
•抬
肃穆
可爱
2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 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 •“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 “惟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岀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靠近 发现
苏联战士牺牲
1•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 2) (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 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
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
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 这是 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 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 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 妇
人的形象。

5 •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岀来的。

请从第①段中找岀
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岀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 ”,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 (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 3.四,细节,沉痛哀悼 4.动作、
神态5.末尾两段。

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
夜的时间掩埋烈士。

等等。

二.1 • A o 2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
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

形容词:肃立、庄严。

三. 1 、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 、“身
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因为老
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 、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