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利用分析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汽对特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样品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办法。
2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由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吸收的能量不同,共振吸收线各具有特征性,这种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3原子吸收谱线轮廓和谱线宽度:谱线轮廓是指谱线具有一定频率范围和形状。
吸收线轮廓常用吸收系数K v随频率(或波长)的变化曲线来描述,而原子吸收线的特点是用谱线中心频率(由各原子能级分布特征所决定)、半宽度(最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峰的频率差)和强度来表征。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瑞线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
①光源:作用是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曲线,发射辐射波长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宽度,辐射强度大,稳定且背景信号小。
常用空心阴极灯。
②原子化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气。
主要有火焰原子化器和无火焰原子化器两类。
③单色器:衍射光栅是常用的分光元件。
单色器的作用是将所需的共振吸收线与邻近干扰线分离。
④检测系统:作用是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常用光电倍增管。
4仪器类型:①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辐射不稳定引起基线漂移,仪器需预热。
②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束光通过火焰照样品,另一束光照参比,不通过火焰直接经单色器投射到光电元件上。
可克服光源的任何漂移及检测器灵敏度的变动。
5干扰及其消除:①电离干扰:某些易电离元素在原子化条件下电离,致使基态原子数减少,测定结果降低。
消除方法:加入消电剂。
②物理干扰:试样的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黏度、比重、温度等)变化影响吸收强度,导致测定误差。
标准加入法是常用的消除方法。
③光学干扰:主要指光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
谱线干扰是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与被测元素的分析线相近而产生的干扰,使分析结果偏高。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简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er,AAS)是一种用于检测元素的分析仪器。
它通过将样品中的元素原子化并使其光谱化来测量元素的浓度。
AAS 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各种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包括食品、饲料、水、土壤和药品等。
工作原理AAS 的工作原理基于原子在吸收各向异性辐射时会发生能级跃迁的特性。
AAS通过将样品原子化为单个原子,并在特定波长范围内测量光的强度来测量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为了将样品原子化,AAS 使用火焰、石墨炉或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等不同的方法。
在 AAS 中,光谱辐射从光源通过狭缝进入样品池,其中有一个称为吸收室的空间。
光谱辐射可以被吸收室中的原子吸收。
在吸收室处,光谱通过一个检测器,并通过电子仪器转化为电子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出元素浓度。
标准操作步骤以下是使用 AAS 进行分析的标准操作步骤样品制备1.将样品粉碎和混合,使样品的组成均匀化。
样品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比如稀释或提取等。
2.使用化学方法将样品处理为纯粹的、适合于 AAS 分析的形式。
分析仪器操作1.打开 AAS,使分析器稳定。
2.准备标准溶液并测量其信号强度。
这将被用作后续实验的参考点。
3.把样品注入原子化器。
4.设置分析参数,包括波长和光程等,以便确保分析器能正确地捕获波长,并在样品中检测到的元素光谱有足够长的光程。
5.进行分析。
数据解释1.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每种元素的浓度。
2.将结果与样品中的其他元素一起比较,以便确定元素浓度之间的关系或在多种样品中各元素的变化情况。
优势和限制优势1.非常精确和准确。
2.可以进行多元素分析。
3.可以使用多种样品处理技术。
限制1.AAS 只能测量单个原子而不是化合物。
2.AAS 分析需要许多不同的步骤,这可能会导致分析时间较长。
3.一些样品需要先进行预处理,这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
结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可用于各种样品的元素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基本结构光源—发射待测元素的谱线;原子化器—产生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有火焰、无火焰原子化器和氢化物原子化装置;分光系统—分出待测元素谱线;检测系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放大、检测、显示。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以一束特定的入射光强I0,投射至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则此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对入射的特征光产生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透射过去。
待测元素浓度C越大,光的吸收量越多,其透射光强I越弱。
C、I0和I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假定频率为υ,强度为I0的光束透过厚度为ι的原子蒸气层后,光被吸收一部分,透过的光的强度I可用下式表示:I = I0e-kvlA =logI0/I=kvιloge采用锐线光源时,可用峰值吸收系数k0 代替吸收系数kv,A =logI0/I= k0ι;峰值吸收系数k0与待测元素原子浓度N呈线性关系,A =KNι;在给定原子化条件下,ι是定值;当原子化条件一定时,气态原子浓度N正比于溶液中待测元素浓度C,A = KC已知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与试样的吸光度,就可求出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2.特点灵敏度高:火焰法一般为μg/mL—ng/mL级,无焰法绝对灵敏度在10-10-10-14g之间。
干扰小:同化学分析法和发射光谱法比较,其谱线干扰小且易抑制。
分析速度快:干扰小、易于克服,因此,在复杂试样分析中,制备一份溶液,不经化学分离就能直接测定多元素。
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光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原子吸收仪器测量的精密度,不同元素的光源稳定性是不同的,因而精密度也不同。
一般:单光束的精密度为%,双光束更高一些;相对误差可控制在%的范围内,性能良好的相对误差降至%。
3.分析条件的选择原子化器和原子化法的选择:根据待测元素的含量及性质进行选择;有火焰、无火焰原子化器和氢化物原子化装置。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测定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比较。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吸收能力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利用原子在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时会发生能量跃迁的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强度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是基于原子的量子力学原理,当金属元素处于基态时,外层电子具有特定的能级跃迁能量,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光线透过样品之前和之后的强度差,可以计算得到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广泛,尤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用于评估水质的安全性;还可以用于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从而保护农作物的品质。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利用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强度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的特点,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线吸收的强度来确定其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样品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可以准确计算得到金属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高以及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中。
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如铜、锌等,帮助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比较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但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1. 灵敏度: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更高,可以检测到更低浓度的金属元素,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
2. 准确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准确度更高,可以通过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准确度相对较低。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基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气时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一种良好的定量分析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2、准确度高3、选择性较好4、分析速度快5、样品用量少6、应用范围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也有一些缺点,如测定成分复杂的样品时干扰比较严重;测定某些稀有金属时灵敏度较低;不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不同元素要使用对应的光源)。
一、基本原理(一)基态原子的产生原子化:待测元素在试样中通常以化合状态存在,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时,首先要使待测元素从分子状态转化为基态原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化。
原子化方法:火焰原子化;无火焰原子化(非火焰原子化)基态原子产生过程(以火焰原子化为例):将金属盐MX的水溶液经过雾化形成微小的雾滴,喷入高温火焰中,雾滴中的金属盐MX分子将发生蒸发、解离、激发、电离、化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过程。
1、蒸发过程:2、解离过程:3、激发过程:4、电离过程:5、化合过程:(二)共振线和吸收线基 态:在正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它的能量低,这种状态称为基态。
激发态:基态原子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最外层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去,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
共振发射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级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波长的谱线,它再跃回基态时发射出相同波长的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共振吸收线: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吸收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共振线:共振吸收线和共振发射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元素的特征谱线: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或从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不同元素的共振线都不相同而各有特征性,所以元素的共振线又称为元素的特真谱线。
分析线: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就是根据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对光源辐射的共振线的吸收程度来进行定量分析的,因此共振线又称为分析线。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AAS)又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法。
它是本世纪6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较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A.Walsh)在墨尔本展出了由他设计的第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测量原子蒸气对光辐射的吸收,即通过测量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AAS法同UV法同属于吸收光谱法,因此在基本原理和仪器基本组成等方面有某些相似。
然而UV法研究对象是溶液中化合物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的谱带较宽(在几nm以上),为带状吸收光谱,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对象是原子蒸气,气态原子吸收是窄带吸收,即线吸收,线宽仅为千分之几纳米(约为10-3 nm,极窄吸线)。
由于这种区别,致使它们的仪器装置和分析方法都有不同,由图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的主要区别:(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采用原子化器代替了吸收池;(2)用空心阴极灯(锐线光源)代替了连续光源;(3)单色器位置放在原子化系统之后。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具有如下特点:(1)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灵敏度高达可测到10-6~10-9g/ml,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没到10-9mg/ml数量级。
1(2)干扰少,且易于消除。
由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根据原子蒸气对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
特别是同族元素,不需预分离,就可以直接测定。
(3)分析速度快。
由于选择性好,化学处理的测定操作简便。
近年来,微机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化仪器的出现,与自动进样器、荧光显示屏的打印机等相配合,可在30分钟内分析50个样品中6元素。
(4)准确度高。
±1~3%误差。
(5)应用范围广。
几乎全部金属元素和一些准金属元素,目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元素已达70多种。
缺点:通常每个元素都要有自已的灯作为光源,因而附件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精)
N0 = a c
(4.10)
式中a为比例常数 代入式(4.10)中,则
A0.432 ln2πe2 flac4.11) vD π mc
实验条件一定,各有关的参数都是常数,吸光度 为
A= kc
(4.12)
式中k为常数。(4.12)式为原子吸收测量的基本 关系式。
4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在通常的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
cDL=3Sb/Sc
单位:μg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差 Sc(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三、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也 可选次灵敏线 2.通带(可调节狭缝宽度改变)
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 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 3.空心阴极灯电流
Kv
K0exp2(vvv0D )
ln22
(4.3)
积分式(4.3),得
0Kvdv12 ln2K0vD
将式(4.2)代入,得
K0
2 vD
ln2me2cN0f
(4.4) (4.45)
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成正比,只要能测出K0 就可得到N0。
3、 锐线光源
峰值吸收的测定是至关重要的,在分子光谱中光源 都是使用连续光谱,连续光谱的光源很难测准峰值吸 收,Walsh还提出用锐线光源测量峰值吸收,从而解决 了原子吸收的实用测量问题。
原子的平均电子数,它正比于原子对特定波长辐射的吸收几率。
式(4.2)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2、 峰值吸收
1955年Walsh A提出,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条 件下,峰值吸收系数与火焰中被测元素的原子浓度也成正 比。吸收线中心波长处的吸收系数K0为峰值吸收系数,简 称峰值吸收。前面指出,在通常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原 子吸收线轮廓取决于Doppler宽度,吸收系数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发射)最强——最灵敏线
AAS就是利用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辐 射的共振线(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 。
L
I0ν 原 子 蒸 气
Iν
原子吸收示意图
3、定量分析依据
来
原子跃迁激发, 自发返回基态
发射特征谱线
与惰性气体原 子碰撞使之电
离
惰性气体阳离子 撞击阴极
空心阴极灯的优缺点
✓ 发射的光强度高且稳定,谱线宽度窄。 ✓ 采用不同的待测元素作为阴极材料,可制作相对应待
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目前有60多种。 ✓ 多种元素空心阴极灯,易产生干扰,发射强度低于单
元素灯,使用尚不普遍。
优点:重现性好,易于操作。 缺点:原子化效率低,灵敏度不高,仅有10%的试液被原子 化,而约90%的试液由废液管排出。一般不直接测定固体样 品。
2、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1)结构: 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
内气路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 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
助燃气入 口
排液口
火焰 燃烧器
混合室
混合室
(3)燃烧器:使燃气在助燃气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高温火焰 ,使待测元素原子化。
(4)火焰:提供一定的能量,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燃烧器
火焰
雾化器
燃气入口
燃烧器
毛细管
撞击球
混合室
助燃气入 口
排液口
混合室
常用的火焰:
空气-乙炔火焰和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两种。前者最高使 用温度约为2600K,是用途最广的一种火焰,能测定35种 以上的元素。
(物理化学分析)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 原子化器(Atomizer)
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待测组份转化为基态原子的装置。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原子化过程示意如下:
脱水
MX(试液)
MX(固体微粒)
M*(激发态)
蒸发
MX(气态)
气化
分解
M(基态原子) +
X(气态)
化合
M+(离子) +
e
原子化方法主要有:火焰原子化、无火焰原子化以及
低温原子化等
背景; c)发射强度稳定 什么是“连续光源”和“锐线光源”?
白炽灯
钠盐的街灯
1. 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 HCL)
组成:阳极(吸气金属)、空心圆筒形 (使待测原子集中)阴极(W+待测元 素)、低压惰性气体(谱线简单、背景 小
空心阴极灯HCL原理
阳
放电
极
Ne+ +
e-
➢ 火焰的种类: 空气-乙炔、N2O-C2H2、空气-H2、O2-H2等 空气-乙炔火焰应用最广泛。具有燃烧稳定、重复性好、噪音 小、燃烧速度中等的特点。温度可高达2500K N2O-C2H2火焰,燃烧速度慢,火焰温度高,2999K,可分析70 多种元素。
5N2O → 5N2 + 5/2 O2 C2H2 + 5/2 O2 → 2CO2 +H2O MO + NH → M + N + OH
它们都简称共振线(resonance line)。
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 收线的波长相同,简称为共振 线。
△共振线是元素的特征谱线
△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利用基态原子对光源 发出的共振线的特征吸收。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n M LJ
主量子数 (价电子所处电子层)
总角量子数 (电子的轨道形状,相应的符号: S、P、D等)
内量子数(光谱支项)
火焰原子化法 (flame atomization)
由化学火焰提供能量,使被测元素原子化。常用的是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它包括雾化器、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
雾化器(nebulizer) 将试液雾化。并使雾滴均匀化。雾滴越小,火焰中生成的基态原子就越多。 雾化室的作用,一是使较大雾粒沉降,凝聚从废液口排除;二是使雾粒与燃气,助燃气均匀混合形成气溶胶,再进入火焰原子化;三是起缓冲稳定混合气气压的作用,以便使燃烧气产生稳定的火焰。 燃烧器(burner)的作用是产生火焰,使进入火焰的试样气溶胶蒸发和原子化,常用的是单缝燃烧器。
01
试样在处理、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物理特性的变化引起吸光度下降。
现象:
02
可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抑制。
消除方法:
原子光谱对分析线的干扰。包括光谱线干扰和非吸收线干扰。 现象 光谱线干扰是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与待测元素的分析线相近(吸收线重叠)而产生的干扰。 消除方法: 另选波长或用化学方法分离干扰元素。
外推作图法
cx+0, cx+cs , cx +2cs , cx +3cs , cx +4cs……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0,A1,A2,A3,A4……。 如将直线外推至与横坐标相交,此时浓度cx即为试样中被测元素的浓度。
相同点: 两种方法都遵循朗伯-比耳定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 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 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整理课件
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 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 量。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求出原子浓度。但 是,测定谱线宽度仅为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 辨率非常高的色散仪器。
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 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激发态原子数可以
忽略。因此。基态原子数N0可以近似等于总原子数N。
一、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有一定宽度。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的
整理课件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
(一)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是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它是由雾化器、 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用火焰使试样原子化是目前广泛应用 的一种方式。它是将液体试样经喷雾器形成雾粒,这些雾粒在雾化 室中与气体(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除去大液滴后,再进入燃 烧器形成火焰。此时,试液在火焰中产生原子蒸气。
整理课件
1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非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常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过程是将试样注入石墨管中间 位置,用大电流通过石墨管以产生高达2000 ~ 3000℃的高温使试样经过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化法主要 具有如下特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1概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但在六十年代有较大发展的一种光学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测量气态原子对电磁辐射吸收而进行测定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的研究起源于对太阳光的观测。
1802年渥拉斯通发现太阳光谱中存在许多黑线,以后弗兰霍夫详细研究了这些现象,但未阐明原因。
因此,这些黑线也称弗兰霍夫线。
1860年柯尔希霍夫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发射光谱自吸现象的研究证实了基态的原子蒸气对于同种原子发射的电磁波的具有吸收作用,联系到弗兰霍夫线的位置恰好相当于某些化学元素发射的特征谱线的位置,从而说明这些黑线是由于大气层中的蒸气组分吸收了太阳辐射的某些波长的电磁波所造成的。
1955年瓦尔西(Wals)正式提出原吸理论,1959年沃夫(Wolf)发明非火焰法(石墨炉),1965年威尔茨提出N2O-C2H4焰,70年代出现背景扣除技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优点:①灵敏度高10-10g(火焰)10-10(非)②准确性高,重现性好,<0.5%③用途广④样品量少(石墨炉5-10ul 0.05~30mg)⑤选择性好§3-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基础一、共振吸收线原子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外层电子可跃迁到不同能级上,我们把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做共振吸收线。
对不同元素,其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因此,其共振吸收线的频率也不相同。
即:共振吸收线是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的特征谱线,共振吸收能量最低,最容易发生,一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就是利用元素的共振吸收来进行分析的。
二、原子吸收基本定律(以火焰法为例)原吸示意图光源显示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放大器锐线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基态原子吸收的程度与火焰宽度及原子蒸气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仪器分析——AAS
Iυ=I0e-KvL
12:48:32
(二)吸收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I0ν
1、吸收定律
L 原子蒸气
Iν
透射光服从光的吸收定律: 透射光服从光的吸收定律: Iν = Iν 0 e-KvL 吸收系数,表示基态原子蒸气对频率为ν的光 Kv:吸收系数,表示基态原子蒸气对频率为 的光 的吸收系数。 的吸收系数。 它与入射光的频率ν 它与入射光的频率 、 基态原子蒸气密度及 原子化温度有关。 原子化温度有关。
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10 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 -3nm,很窄,要 ,很窄, 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 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 一般光谱仪器很难满足。 一般光谱仪器很难满足。 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 例: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λ=10-3nm,例如 取 ,例如λ取 600nm,单色器分辨率 , R=λ/△λ=600/10-3 =6×105 △ ×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12:48:32
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 ( narrow-line source) , 即 发射线的半宽度很 ) 窄的光源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窄的光源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0一致。 )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 一致。 (2)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 (∆νe<∆νa)
12:48:32
假设有一束频率为υ, 假设有一束频率为 ,强度为 的平行光通过宽度为L的蒸气 I0的平行光通过宽度为 的蒸气 云时,即通过宽度为L的火焰时 的火焰时, 云时,即通过宽度为 的火焰时, 被原子蒸气吸收后的出射光强为 Iυ,则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则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的基本原理相似, 的基本原理相似,透射光强度可 用下式表示: 用下式表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三)吸收值的测量
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称为积分吸收,即吸收线下面所包括的整个面 积。谱线的积分吸收与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 收辐射的基态原子数成线性关系,这是原子吸 收分析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若能测得积分吸收值,即可计算出待测元素的 原子浓度,使它成为一种不需要与标准比较的 绝对测量方法。但要求单色器的分辨率高达50 万,这是一般光谱仪所达不到的。 采用锐线光源通过测量峰值吸收的方法代替积 分吸收,成功地解决原子吸收测量上的这一难 题。
2、无火焰原子化法:
无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电热、阴极溅射、激光等手 段,使试样原子化的装置。其种类很多,其中性能 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应用普遍的是石墨炉原子 化器。又称电热高温石墨管原子化器,炉中石墨管 长28~50mm,内径5mm,管上有一小孔,孔径 1~2mm用以进液样,管内外都通入惰性保护气体 (氮气或氩气),以防止石墨管和样品氧化。两端 装有石英窗并用铜电极夹住。供电时(10~15V, 400~600A),石墨管作为电阻会发热,温度高达 2000~3000℃,试样在此温度下直接原子化。铜 电极周围用循环水冷却,使炉体温度不超过 60℃,便于连续操作。
(1)雾化器的作用是使试液雾化,使之成为微米 级的气溶胶。对雾化器的要求是喷雾稳定,产生 雾滴细而均匀,雾化效率高。 (2)雾化室的作用一般成圆筒状,内壁具有一定 锥度,下面开有一个排液口,其作用是使雾珠进 一步细微化并得到一个平稳的火焰环境。 (3)燃烧器的作用是形成火焰,使进入火焰的气 溶胶蒸发和原子化。原子吸收分析的火焰应有足 够高的温度,能有效蒸发和分解试样,并使被测 元素原子化。火焰应稳定、背景发射和噪声低、 燃烧安全。
(二)原子化器
原子化器的作用是提供一定的能量,使各 种形式的样品游离出基态原子蒸气,并使 其进入光源的辐射光程。试样解离为基态 原子的过程,称为原子化过程。 样品原子化是整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关 键所在。实现原子化的方法主要有:火焰 原子化法、无火焰原子化法和还原气化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lg
e
峰值吸收 I d
e
0
0
0
I 0 e -K Ld
A lg
1 e- K L
lg e K 0 L 0.434 K 0 L
在原子吸收中,谱线变宽主要受多普勒效应影响,则:
2 π ln 2 e 2 K0 N0 f D mc
2 π ln 2 e 2 A 0.434 N 0 fL kLN 0 D mc
2.锐线光源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
吸收,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2)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 Δν1/2。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 空心阴极灯
3.峰值吸收
I0 A lg I
I0
e
0
I 0 d ;
e
3.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1.作用
三、原子化系统
将试样中离子转变成原子蒸气。
(动画)
2.原子化方法
火焰法
无火焰法—电热高温石墨管,激光
(动画)
3.火焰原子化装置
——雾化器和燃烧器。
(1)雾化器
结构如图所示
(动画)
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
原 子 化 器
(2)火焰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等过 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 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 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 不同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 特征谱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可 以进行定量分析
Nj N0
Pj P0
e
E0 E j kT
Pj P0
e
E kT
Pj P0
e
h kT
上式中Pj和PO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激发态 原子数Nj与基态原子数No之比较小,<1%. 可以用基态原子数 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公式右边除温度T外,都是常数 。T一定,比值一定。
六、定量基础
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凹凸镜、狭缝等。
四、单色器
3.单色器性能参数 (1)线色散率(D) 两条谱线间的距离与波长差的比值
ΔX/Δλ。实际工作中常用其倒数 Δλ/ΔX
(2)分辨率 仪器分开相邻两条谱线的能力。用该两条 谱线的平均波长与其波长差的比值λ/Δλ表示。
(3)通带宽度(W)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Lorentz)变宽: 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随原子区压力增加而增大。 赫鲁兹马克(Holtsmark)变宽(共振变宽): 同种原子碰撞。浓度高时起作用,在原子吸收中可忽略 (4)自吸变宽 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 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 (5)场致变宽 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 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影响较小;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ΔVo为主。
指通过单色器出射狭缝的某标称
波长处的辐射范围。当倒色散率(D)一定时,可通过选 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 1.检测器-------- 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又射向 光敏阴极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在最后放出的 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106倍以上,最大电流可达 10μA,电流经 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 2.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 一步放大。 3.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新仪器配置:原子吸收计算机工作站
如果将公式左边求出,即谱线下 所围面积测量出(积分吸收)。即可 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 基态原子数N0。 这是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法实现。
(△λ =10-3,若λ 取600nm,单色器分辨率R=λ /△λ =6×105 )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能否提供共振辐射(锐线光源),测定峰值吸收?
I
e
0
I d
将 It=I0e-Kvb 代入上式:
则: A lg
I
0
I 0 e-K Ld
e
e
0
I 0 d
0
I 0 e -K Ld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
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宽度
范围内,Kν 可近似认为不变,并近 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系数K0
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 照射光具有一定的宽度。 (2)温度变宽(多普勒变宽) ΔVo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 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 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VD 7.162 10 V0
7
T M
(3)压力变宽(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ΔVL
(3)优缺点
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μL),可测固 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10-12 g/L。 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 杂。
5.其他原子化方法
(1)低温原子化方法 主要是氢化物原子化方法,原子化温度700~900 ゜C ;
主要应用于:As、Sb、Bi、Sn、Ge、Se、Pb、Ti等元素
(2)冷原子化法
低温原子化方法(一般700~900゜C); 主要应用于:各种试样中Hg元素的测量; 原理: 将试样中的汞离子用SnCl2或盐酸羟胺完全还原为 金属汞后,用气流将汞蒸气带入具有石英窗的气体测量管中
进行吸光度测量。
特点:常温测量; 灵敏度、准确度较高(可达10-8g汞);
1.作用 2.组件
2.原子吸收中的原子发射现象
在原子化过程中,原子受到辐射跃迁到激发态后,处于 不稳定状态,将再跃迁至基态,故既存在原子吸收,也有原 子发射。但返回释放出的能量可能有多种形式,产生的辐射 也不在一个方向上,但对测量仍将产生一定干扰。 消除干扰的措施:
将发射的光调 制成一定频率;检 测器只接受该频率 的光信号; 原子化过程发 射的非调频干扰信 号不被检测;
四、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1.积分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mm。而原子 吸收线半宽度:10-3mm。如图: 若用一般光源 照射时, 吸 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 敏度极差。 理论上:
π e2 K v dv mc N 0 f
讨论
π e2 K v dv mc N 0 f
三、谱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 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 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 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 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It=I0e-Kvb , 透射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 光强度 It和吸收系数及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辐射频率有关。 中心波长:λ(nm) 以Kv与 作图: 半 宽 度:ΔO
贫燃火焰:
火焰温度低,氧化性气氛,适 用于碱金属测定。
火焰种类及对光的吸收:
选择火焰时,还应考虑火焰本身对光的吸收。根据待测元 素的共振线,选择不同的火焰,可避开干扰: 例:As的共振线193.7nm 由图可见,采用空气-乙炔火 焰时,火焰产生吸收,而选 氢-空气火焰则较好; 空气-乙炔火焰:最常用;可 测定30多种元素; N 2 O-乙炔火焰:火焰温度高 , 可测定的增加到70多种
。
(1)结构 如图所示:
4.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内 气路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 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动画)
(2)原子化过程
(动画)
原子化过程分为干燥、灰化(去除基体)、原子化、净化( 去除残渣) 四个阶段,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
所以:A=lg(IO/I)=K' c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 分析法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 及主要部件
一、流程 二、光源 三、原子化装置 四、单色器
五、检测器
原子吸收仪器(1)
原子吸收仪器(2)
原子吸收仪器(3)
原子吸收仪器(4)
一、流程
1.特点
(1)采用锐线光源 (2)单色器在火焰与 检测器之间 (3)原子化系统
上式的前提条件:
(1) Δνe<Δνa ; (2)辐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五、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原子吸收光谱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与 共振线吸收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的。 需要考虑原子化过程中,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与待测元 素原子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热力学平衡时,两者符合Boltzmann分布定律:
一、概述
第八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分析法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产 生
三、谱线轮廓与谱线变 宽
四、积分吸收与峰值吸 收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 谱分析基本原理
五、基态原子数与原子 化温度 六、定量基础
原子吸收现象:原子蒸气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的现象; 1802年被人们发现; 1955年以前,一直未用于分析化学,为什么?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Walsh A(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之后迅速发展。特点: (1) 检出限低,10-10~10-14 g; (2) 准确度高,1%~5%; (3) 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 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 素